《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一)“环滁皆山也……得知心而寓之酒也”
【阅读训练】
1、文中最能说明醉翁亭命名之意的一句话是“ ”。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之’与“名之者谁”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醉翁之意不在酒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两狼之并驱如故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写出文段中的两个成语 ( )(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 本语段的中心句是:
2、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⑴泻出于两山之间也 泻 ⑵有亭翼然 翼 ⑶饮少辄醉 辄
3、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哪两句话进一步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二)“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太守醉也”。
【阅读训练】
1、 写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中写春夏秋冬景色的原句。
春: 夏: 秋: 冬:
2、联系全文,可以从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一种( )
A、被贬之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3、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 和 。
4、语段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也具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所抒发的 的旷达胸襟。
5、“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6、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拓展比较阅读】
(一)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若夫阴雨霏霏……感极而悲者矣”
〔乙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⑵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⑶日出而林霏开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水落而石出者 A、黑质而白章 B、云归而岩穴暝 C、学而不思则罔 D、吾恂恂而起
3、把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甲乙两段文言文都是写景的名段,却表达了作者不同的心境。
甲段写了 的景色,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乙段写了 的景色,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二)阅读甲乙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②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此:指滁州。②掇:拾取,采取 ③上:皇上 ④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1、 解释下列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佳木秀而繁阴 秀: ⑵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⑵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3、 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4、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思想?
5、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一.【阅读训练】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B 3、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 4、⑴有座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张开翅膀一样,高居在泉水的上边。⑵醉翁的情趣不在酒,而是在于山水之间。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⑴泻:倾泻 ⑵翼:象鸟张开翅膀 ⑶辄:就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知心而寓之酒也。
二.【阅读训练】
1、春:野芳发而幽香 夏:佳木秀而繁阴 秋:风霜高洁 冬:水落而石出者 2、B 3、美丽的山水景色 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也说明太守治理有方。
【拓展比较阅读】
一.1、⑴隐没,隐藏 ⑵离开 ⑶散开,消失 2、B 3、野花开了,散发着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4、阴雨连绵 悲(悲伤、忧伤); 朝暮四季 乐(喜悦、欢乐) (二)1、⑴开花,这里是滋长的意思 ⑵离开 2、⑴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⑵于是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仰头望山,低头听泉声。日:“每天”不现实,应当为“经常”。 3、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 4、与民同乐
5、相同点: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⑴甲文以“秀”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具备,精确熨帖。⑵乙文以“掇幽芳”言春,以“荫乔木”指夏,以“风霜冰雪”“刻露清秀”概括秋冬之景象,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不同点:乙文用散句描写。甲文则多用对偶句,句式变化错落有致;且巧用虚词“而”“也”,增添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十一课。《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领悟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作者那种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 “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一篇千古传诵的优美游记散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醉翁亭记》吧。
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
1.写作背景:
宋仁宗(1045)时,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2.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
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庆历五年春,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研读赏析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第1自然段:介绍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开篇点题,由“醉翁亭”引出“乐”这一全文主线。
第2段写山中景色与出游之乐。
分三层:
第一层写山间早晚的景色,
第二层写山间四季的景色,
第三层写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分而总。
第三段中包含几层意思?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1)滁人游。到此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前面的写景转到写人,背着东西的人边走边歌,可见乐在其中;行路人在佳木繁阴之下休息,确实心旷神怡。不直接写老人小孩而用“伛偻提携”,把弯腰驼背的老人挽着走的小孩的特征刻画了出来。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写出了踊跃热闹的场面。只写游而不写乐,但读者却可以感触到欢乐的气氛。先写游人,既是从亭外的大环境写起,也流露出了愿与民同乐的心愿。
作者是被贬到滁州来的,但以自己的才能与政绩,使滁州人民乐于山野之间,这样写来既有真正自得之乐,也含蓄地表露了有才能和抱负而遭贬谪,在失意之中而又可自慰的复杂心情。
(2)太守宴。琅琊山有佳木、溪流,这里专门写太守就地取材,以肥鱼、冽酒、山肴野蔌宴客。从上文写滁人游的大环境,一下子收缩到亭子里边筵席陈设的近景镜头,虽是记叙事物,但充满了超脱于尘俗的欢乐之情。
(3)众宾欢。围着筵席的众宾是在闹中取乐,虽然没有丝弦竹管的音乐,但是有投壶、下棋的游戏,“觥筹交错”,可见酒喝得欢畅,坐着的或站起来的都在高声玩笑,在太守面前无拘无束,写出了太守与僚属之间的良好关系。写的虽是众宾的欢乐,但透出了太守内心的欣慰。
(4)太守醉。特写镜头。“苍颜白发”,写出太守形象,(其实欧阳修本年仅三十九岁,绝对不会“苍颜白发”)“颓然”,写太守醉醺醺的样子,与前面“饮少辄醉”相呼应。这两笔形神俱备的速写,把太守突出在大小环境及众多人物的中心,非常醒目。
2.“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
主要指被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所陶醉。
第4段都写了谁的“乐”?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禽鸟乐、滁人乐、众宾乐、太守乐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六.全文小结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 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贴。再如“树木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抗坠,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
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
七.知识积累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⒀、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
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⒂、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 “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⒃、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八、布置作业
背诵文章
课件27张PPT。 醉翁亭记
课文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一篇千古传诵的优美游记散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醉翁亭记》吧。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背诵全文。作者介绍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
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背景介绍宋仁宗(1045)时,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字词梳理环滁(chú)
林壑(hè)尤(yóu)美
琅琊(láng yá)也
水声潺(chán)潺
饮少辄(zhé)醉
若夫(fú)
林霏(fēi)开
岩穴(xué)暝(míng)
晦(huì)明变化
伛(yǔ)偻(lǚ)提携(xié)
酒洌(liè)
山肴(yáo)野蔌(sù)
宴酣(hān)之乐
射者中(zhòng)
弈(yì)者胜
觥(gōng)筹(chóu)交错
颓(tuí)然
树林阴翳(yì)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 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 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茂盛的样子靠近在山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名词作状语环绕全、都 树林 山谷 走 回环,曲折环绕 幽深秀丽第一段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 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命名就情趣建造 称号 称为 于,介词 领会 寄托 第一段醉 翁 亭山-泉-亭(远—近 大—小 全景—局部)
有助于引起读者身临其境和探胜索幽的兴致
建亭人—命名者—亭名的由来—山水之乐
引出“乐”,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铺垫
第1自然段:介绍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开篇点题,由“醉翁亭”引出“乐”这一全文主线。第一段翻译: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许多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望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了少许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 开,云归而岩穴 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 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香花茂盛四季昏暗像那 就,表顺承 雾气散开 山谷 阴暗 早晨 傍晚 开放 美好的 浓郁的高爽 穷尽 第二段第2段写山中景色与出游之乐。
分三层:
第一层写山间早晚的景色,
第二层写山间四季的景色,
第三层写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分而总。
1.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描写抒情
2.第二段描写的是什么景,抒发的是什么情?
景——写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
写朝暮之景:山间朝暮,晦明变化
写四时之景:春花,夏木,秋霜,冬景
情——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第二段翻译: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来,山里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秋高气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在前面,名词作状语背着东西的人野味菜蔬错杂的样子休息 应答 搀扶,带领,这里指代小孩子 腰背弯曲,这里指代老年人 清第三段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 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醺醺的样子下棋不在于音乐 酒杯 酒筹脸色苍老 畅快地喝酒 第三段1.第三段中包含几层意思?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2.“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
主要指被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所陶醉。 第三段翻译: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水清,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荫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回家遮盖跟随 意思是鸟到处叫 乐趣 不久第四段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以……为乐乐趣记述 是 第四段第四段都写了谁的“乐”?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禽鸟乐、滁人乐、众宾乐、太守乐
第四段翻译: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是太守回去,宾客跟随啊。树林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禽鸟在欢乐。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喝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欧阳修啊。醉翁亭记亭周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亭之得名: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亭外景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朝:日出 暮:云归 春花、夏木、秋风、冬石亭中宴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离亭归 太守归
游人去
禽鸟乐
从人乐
太守乐 醉翁亭乐亦无穷借山水之乐排遣内心的郁闷
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寻找欧阳修》
《醉翁亭记》课外拓展文章
古诗文烂熟于心,还是不能接近古人,李白杜甫仍然高居云端,欧阳修苏东坡仍然遥不可及。除了诗文,他们就没留下一点实质性的东西?他们本人呢?死了。人死之后,去向何处?土里。噢,他们都有一座坟,就像活人的手机,人手一部。
坟,是最接近古代的一个“点”。
李白埋在安徽当涂,杜甫埋在河南巩义,苏东坡埋在河南郏县,欧阳修埋在河南新郑。
非常喜欢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秋声赋》。
那么,先去找他。
欧阳修的老家是庐陵,具体一点,吉州永丰,就是现在的江西永丰县。
一零一七年,阴历六月二十一,欧阳修在绵州出生了。父亲欧阳观在绵州任军事推官。绵州,就是现在的四川绵阳。军事推官,相当于现在的军事法庭副庭长。
欧阳修出生时,父亲五十六岁,母亲二十六岁。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去世了。
母亲郑氏才二十九岁,孤儿寡母,栖栖遑遑,只好去投靠欧阳修的叔父欧阳晔。
欧阳晔在湖北随州当着一个小官。
靠叔父救助,生活质量不会好到哪儿去,勉强填饱肚子,但买不起笔墨纸砚。母亲郑氏认识一些字的,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这就是“芦荻画字”的典故。
都说老夫少妻生的小孩很聪明,还真是这样。
骆宾王七岁咏鹅,白居易半岁识字。欧阳修九岁时,就能读懂韩愈的文章,并暗下决心,一定要追上他,与他并驾齐驱。
家穷,没书,他常借书来抄,往往还没抄完,就会背了。真是书非借不能背也。少年之作,就如老吏断狱。
叔父欧阳晔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孩子有奇才,不仅可以光宗耀祖,还会名扬天下。
二十四岁时,欧阳修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是晏殊,就是写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那位。
欧阳修考中进士,第二榜十四名。
他有些失落,本来想着中状元的,还专门做了新衣服,等中了状元再穿。
谁知,殿试的前几天,同学王拱辰看欧阳修有身新衣服,知道他是为中状元准备的,自己就抢先穿上,得意地说:“我穿状元袍子了!”没想到,“状元之气”转到他身上去了,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状元。早知这样,你说得天花乱坠,也不能让你穿啊。
虽然第二榜十四名,也算是金榜题名啊。别心烦,好事还在后头呢。紧接着,欧阳修又迎来了洞房花烛。
宋朝流行“榜下择婿”,朝中高官瞄准新科进士,挑选乘龙快婿。欧阳修刚中进士,就成了他恩师胥偃的女婿。
结婚不久,欧阳修就到洛阳去做官。
他的领导是钱惟演。钱惟演是吴越王钱俶(chù)的儿子,很有才华,曾写出“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的佳句。文人惺惺相惜,钱惟演待欧阳修青眼有加,很少让欧阳修承担琐碎的工作,还支持他吃喝玩乐,宋朝的KTV、洗浴中心,你随便去。
可能上天看欧阳修过于春风得意了,便挫挫他的锐气。
不久,夫人去世了。
正年轻着,还得找一个啊。
欧阳修又娶了薛奎的二女儿。
薛奎曾经是宰相,不过,二女儿嫁给欧阳修时,他已经不是了,因为他已经死了。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死了的宰相名声在。欧阳修娶媳妇也是要考虑门第和名声的。
薛奎的大女儿嫁给谁了?就是穿了欧阳修新衣服中了状元的王拱辰。原先是同学,现在是连襟。让人感叹,世界这么小。后来,王拱辰的夫人死了,他又娶了夫人的妹子,就是薛奎的三女儿,继续做薛家的女婿,继续和欧阳修是连襟。
看见了吧,还是做官好啊,娶个媳妇跟玩似的。
欧阳修写诗调侃他:“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这王拱辰后来有个孙女,孙女长大成人,生了女儿,就是李清照。
欧阳修南来北往的做官,政绩斐然。欧阳修断案,与包拯不同,包拯严刑峻法,疑罪从有。欧阳修宽以待人,疑罪从无。后来,有一成语,包严欧宽。
你说,欧阳修和包拯是同一时代的?对呀,包拯只比欧阳修大八岁。
欧阳修认为,当时文坛上的文章普遍太弱,简直弱爆了。不行,得改革。就以韩愈、柳宗元为榜样,与朋友尹洙一起,提倡大家学古文,从古文中汲取养料。
又跟着范仲淹搞庆历新政,闹的动静不小。搞了一年零四个月,以范仲淹的下台而结束。欧阳修也被泼了一盆脏水。
怎么泼的呢?
他的政敌说,欧阳修和他外甥女有一腿。
这不瞎扯吗?
最后虽以“查无实据”了事,但名声受损了,最后被朝廷贬到了滁州。
还幸亏这一贬,贬出了《醉翁亭记》。他无是无非的在京城呆着,能写出来吗?
一零五七年二月,五十一岁的欧阳修做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
他看到一份答卷,文章语言流畅,说理透彻。估计是自己学生曾巩的,别人写不出这样的文章。但毕竟是“自己人”,怕别人说闲话,不好定为第一,就把这篇文章定为第二。但是,拆开“密封线”,不是曾巩,而是苏轼。
苏轼考中进士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这叫拜师帖。主考官录取了你,你就算他的学生了。欧阳修读了苏轼的信,汗流浃背。感叹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浪啊,垂垂吾老矣,三十年之后,没人再提老夫的名字了,换这年轻人了。
苏轼、苏辙、曾巩,同榜得中,都算是他的学生了。苏洵、王安石、文彦博、司马光,虽不是欧阳修的学生,也得到过他的推荐和提拔。
欧阳修一生宦海沉浮,曾经三遭贬谪,淡泊名利,乐天知命。
六十三岁时,他给自己起了个号,六一居士。什么是居士?就是在家修行的人。朋友问他,为什么叫六一呢?他说,我有藏书一万卷,有金石遗文一千卷,有一张琴,有一盘棋,还有一壶酒。朋友说,这才五个一,还有一个呢。欧阳修说,再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子,在其中优哉游哉。哦,这就叫六一啊。
欧阳修做颍州太守时,买了一处宅院,晚年住在那儿。颍州,就是现在的安徽阜阳。
一零七二年闰七月二十三,换算成阳历,是九月二十二号,他死了,享年六十六。八月,追封为太子太师。两年后,朝廷给了他一个谥号,“文忠”。三年后,葬在开封府新郑县旌贤乡刘村,就是现在的新郑县辛店镇欧阳寺村。
树高万丈,叶落归根,他老家是吉州永丰,怎么没葬在老家呢?
原来,北宋时有规定,像他这样高级别的人物,死后不能回老家,活着的时候,为大宋政权服务,死了,你的魂魄,你的忠魂义魄,仍然要护卫着朝廷,可葬在京城方圆五百里内。
欧阳修死后九百四十四年,一个寒冷的冬日,我,一个普通的文士,来到欧阳寺村了。
询问过村民,我来到欧阳文忠公陵园了。
门匾上是欧阳中石的字。大门紧闭。
时间是下午四点半,大雾弥漫。这一整天都弥漫着,一路走来,八百里都是严重的雾霾。
我心说,怎么进去呢,等到第二天吗,第二天开门吗?
有路过的村民说,你敲门就行,里面有人。
我就上前敲门,当当当,邦邦邦。并喊,有人吗?
谁呀?一个苍老的声音在里面响起。
我说,进去看看。
下班了。
我说,这才四点半。
你不看这天?
他的意思是天冷,有大雾,又快黑了。
我说,让我进去看看吧,师傅,我跑了几百里,来到了。
有脚步声朝门口来。
我赶紧准备好香烟。
门开了,我向守墓老者递上香烟。
我就看看,师傅,看一会。
守墓老者接过香烟说,你快点啊。
我说,好好。
正要往里走。老者说,别慌,身份证,登记。
我说,哦哦。赶快拿出身份证。我又说,要钱吗。
老者说,不要钱。
欧坟高约五米,周长约十五米,并排右侧是薛夫人之坟。坟前原来有苏辙所撰写的神道碑,现在当然没影了。清朝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年)兴建的欧阳修祠堂,也没影了。陵园西面有高岗,东面有溪谷,以前石碑林立,古柏参天,常年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所以有“欧坟烟雨”的美称,是新郑八景之一。“大跃进”的时候,砸碑记、伐树,“文化大革命”中又砸又伐。石碑破碎,古柏尽毁。一九八八年文物部门开始修复,现在坟前的石碑是一九九四年立的。
一代文宗欧阳先生,你真的躺在下面吗?
九百多年过去了,先生的骨头也沤了吧?
千古风流都是梦,千古英雄同一死。谁的骨头不沤呢?秦皇汉武,英雄一世,而今安在哉?先生也曾是意气风发的中年,也曾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也曾是活泼好动的少年,可怎么就到了风烛残年,荒冢一堆草没了?无言的岁月里,一定有某种致人死命的东西,从你身上穿过。如今,也正穿越我们年轻的血肉之躯。
墓柏萧疏,墓草萋萋。
先生仿佛仍在墓间吟哦: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我们还在追逐着高楼、轿车、金钱、美女。我们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坑蒙拐骗,机关算尽,争得身心憔悴,头破血流。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
今古流不尽,千年随风飘,村外无闲地,村中人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