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小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小数以及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商”,灵活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对于“进一法”和“去尾法”学生初次接触不太好总结,学生总结起来会有困难,在此需要教师的点拨、提升进行有效地指导,在“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对比中进行理解,学生有了前面教师的指导,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就能总结,加深了对解决问题方法的灵活选择。再通过综合练习联系生活进行总结,从而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真正体会到了他们学习的是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例10。
教学目标:
1、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认识、理解并掌握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近似数;
2、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理解并掌握“进一法”和“去尾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实际问题,对所求商的近似数选择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具准备:
一根长绳、纸盒、学案。
教学
流程
认知体验
合作体验
展示体验
内化体验
设疑、自探
质疑、交流
分享、评价、激励
小结、巩固、训练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老师有一根90厘米长的红绳,想做成手环,每个手环需要25厘米,可以做几个手环?(指名学生动手操作)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例10(1)
1、从例10(1)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完成内化体验(一)1)
2、分析例10(1)题意,并列式计算。(完成内化体验(一)2)
3、计算出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完成内化体验(一)3)
4、检验算法。(完成内化体验(一)4)
5、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完成内化体验(一)5)
例10(2)
1、从例10(2)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完成内化体验(二)1)
2、分析例10(2)题意,并列式计算。(完成内化体验(二)2)
3、计算出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多少个礼盒?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完
成内化体验(二)3)
4、检验算法。(完成内化体验(二)4)
5、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完成内化体验(二)5)
1、同质对学:检查自学情况,解决独学时遇到到的问题。
2、小组群学:小组互查互助,解决疑难之处。组内交流、对学,重点完成体验(一)和(二)。
3、组长分配任务,在组内预演,板书,准备展示。
(一)
1、知道的信息是:
2、要求的问题是:
列式计算:
3、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子,结果应该取 数,计算的结果是
个,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结果应该是 个,但你最后计算得出的结果是 个。
4、检验:
5、我发现
(二)
1、知道的信息是:
2、要求的问题是:
列式计算:
3、求可以包装多少个礼盒,结果应该取 数,计算的结果是
个,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结果应该是 个,但你最后计算
得出的结果是 个。
4、检验:
5、我发现
交流汇报
精讲点拨
1、小组群学、对学,分工合作。
2、组长组织交流学习,组内设计展示方案,安排展示任务。
展示一:
1、读题,理解题意,找出
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列式计算,边计算边说计算过程。
3、说说这样计算的理由。
4、分析讲解检验过程。
5、说说自己的发现。
展示二:
1、读题,理解题意,找出
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列式计算,边计算边说计算过程。
3、说说这样计算的理由。
4、分析讲解检验过程
5、说说自己的发现。
深化提高精炼巩固
1、完成课本41页练习九第7题
1、组内同质互改互评。
展示三:各小组汇报完成情况、归纳错误原因及解决办法。
总结提升
拓展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学生不容易掌握,会受前面所学“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的影响。可能会“不知所措”。“进一法”和“去尾法”是不同于“四舍五入”法的求近似值的方法。本节课中要让学生明白求近似值的方法有三种,但又各不相同。“四舍五入”法在一般求近似值时可以广泛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实际生活需求求近似值。三者求近似值的方法不同。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明白求近似值除了用“四舍五入”法外,可以用 “进一法”和“去尾法”。而且能清楚的明白各自的使用场合与情况。并且学生也掌握了哪种情况下使用“进一法”,哪种情况下使用“去尾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贯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理念,采用导学自主模式,注重给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景,把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中去,两道例题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出现问题及时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交流,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在学生初步感知“去尾法”、“进一法”的方法后,我引导学生看板书对这两种取进似值的方法进行对比,出示一些填空题让学生练习,加深理解,同时又找了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存在的不足: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最后一道拓展练习还是没有给学生完全放开,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总是怕他们出错,对课堂中临时生成的问题没有做及时引导,比如学生小组展示时表达、总结的不完整,对得出的结果不是很肯定,应该让该生说说他的理由,我却没有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