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三轮考前冲刺训练(浙江专版)文言文阅读 单文精练(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高考语文三轮考前冲刺训练(浙江专版)文言文阅读 单文精练(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1 09:59:16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
单文精练一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
[明]归有光
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盖世之所谓慷慨魁垒之士,吾必曰先生焉。先生精于学,邃于文,熟于事。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先生自负瑰玮,不见施设,独喜为人言之。人无贤愚,见者倾倒。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士之有志者,亦皆归先生。每从嘉林修竹间,纡衿方履,笑咏相随,殆无虚日。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故与先生游者,皆去为显官。先生独为诸生,揖让进退自若也。
嘉靖辛卯,先生始发解,于是将上礼部。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而施于遇不遇之际。不以徒遇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
予惟国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将相,接踵而兴。豪杰之士,莫不自见于其间。而比年以来,士风渐以不振。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尽赖此辈,而如是弥望,君子盖以为世道无穷之虑焉。
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然而先生不遇也。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夫趋俗之士师师,持正之士谔谔。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若是而相与持天下之势,君子又以为世道无穷之幸焉。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因书以为别。(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邃于文,熟于事      邃:精深
B.群疑豁如 豁如:晓悟,明白
C.爵禄宠锡之者何如也 宠锡:皇帝的恩赐
D.今先生遇矣 遇:遭遇
答案 D
解析 遇: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C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D项句末语气词/兼词,相当于“于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纯甫高瞻远瞩,忧国忧民,却仕途坎坷。年少时就深受当地府县中有地位、有威望之人的推崇,但之后遭遇失意与得意的情况将近三十年。
B.吴纯甫考中乡试第一名。明代正式科考分为乡试(又称秋闱)、会试(又称春闱)、殿试三级。解元、会元和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场中的佳话。
C.作者认为评判君子不以考中科举的早晚为标准,而君子不应只以考中科举为喜,更应以报效国家为乐。
D.这篇赠序情理并重。作者感慨士大夫们不思朝廷取士的目的,忧心近年来风气渐渐颓靡;主张当权者像吴纯甫那样以天下为本心,国家就太平无事了。
答案 A
解析 “得意”错,“摧抑顿挫”是“不得志”的意思,没有“得意”的意思。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夫 谔 谔 非 幸 也 然 天 下 之 事 彼 不 为 而 此 为 之 倡 者 一 人 随 者 十人 则 固 当 有 声 气 之 同 者
答案 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
解析 首先由关联词“然”“则”以及句末常用词“也”可知,“然”“则”前应断开,“也”后应断开。再结合语法知识,通常名词、代词只能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经分析发现该句中,代词“彼”“此”连接的均是动词“为”,因此“彼”“此”只能做主语,故应在“彼”前断开;而“而此为之”中,谓语动词“为”后面已经有代词“之”做宾语,因此“倡者一人”只能单独成句,需要在“倡者”前断开。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们开始只是一个贫弱的穷书生,刚刚脱去平民的衣服,一切应用物资就可立刻拥有,这些从哪里得来的呢?(“羸然”“释”“褐”各1分,宾语前置句1分)
(2)像那些庸碌无为的人,即使很早就得到了高官显爵,但每天在朝廷中一味附和,不敢争辩,我不认为他是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碌碌”“朱紫”“唯诺”各1分,判断句1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无贤愚,见者倾倒   无:无论
B.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 向方:遵循正道
C.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 治:治世(天下太平)
D.而比年以来 比:等到
答案 D
解析 比:近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助词,“所”字结构。A项助词,表强调,不译/代词,他。B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的。C项连词,于是/介词,趁机。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纯甫年少时就深受当地府县中有地位、有威望之人的推崇。
B.作者认为君子不应只以考中科举为喜,更当以报效国家为乐。
C.文章批评有些读书人在做官之后仍然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
D.吴纯甫关于天下事的见解,常常令作者震惊,并且深有感触。
答案 C
解析 “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无中生有。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时 有 质 辨 剖 析 毫 发 议 论 蜂 起 群 疑 豁 如 云 披 雨 霁 天 清 日 明
答案 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掌权的人往往感叹,对他寄予宏图大展的期望,(认为他)很快就可以施展抱负。(没想到)其后近三十年(先生)都未能得志。(“当道者”“期以大用”“摧抑顿挫”“几”各1分)
(2)那些稍稍懂得遵循正道的少年学子,(他)一定会引荐推举。(定语后置句1分,“向方”“引”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我在小时候,就听说过吴纯甫先生。长大后登门拜访,高兴得忘了回家。当世人谈论刚直不阿高超杰出的人时,我一定说是吴纯甫先生。先生学业精通,文章精深,事理精熟。年少时,被县令及州县中的长者推崇。掌权的人往往感叹,对他寄予宏图大展的期望,(认为他)很快就可以施展抱负。(没想到)其后近三十年(先生)都未能得志。
先生自认为状貌奇伟,气概非凡,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特别喜欢替别人说话。无论贤人还是愚人,见到先生都十分敬慕。那些稍稍懂得遵循正道的少年学子,(他)一定会引荐推举。有志的士人,也都归附先生。(人们)常常跟从(他)在嘉林修竹之间,衣襟围绕,鞋履相并,谈笑吟咏跟随先生,几乎没有一天空着。有时(士人)对学问质疑、辩论,(先生)解析得细致深入,议论纷然并起时,(经过先生分析)众人便豁然开朗,就像云散雨停,天清日明。他对于天下的益处与害处,百姓的所得与所失,常常有深切的忧虑。当今天子振作,有效法夏商周三代治世的志向。屡次颁布诏书,其中用来修正阐明千百年来废置的法令制度的不止一例,这些都是先生曾经说过的。过去与先生交游的人,都离开成为显赫的官员。唯独先生还是秀才,但(他)在与人交往中泰然自若。
嘉靖辛卯年,先生才在乡试中考中举人第一名,此时将赴京参加礼部会试。大家都为先生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而高兴,却又为他机会到来得如此之晚而惋惜。但是评论君子的标准,不是看(他)中举人、进士的早晚,而是看他是不是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君子)不只以科场得意为喜,更当以施展才华(有利于国家)为乐。
我思考国家用科举考试来招收天下的读书人,名臣将相,连续不断地涌现。豪杰之士,没有不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可是近年来,士大夫的风气渐渐衰颓。他们开始只是一个贫弱的穷书生,刚刚脱去平民的衣服,一切应用物资就可立刻拥有,这些从哪里得来的呢?只是唯独不去思考朝廷为什么录取他们,为什么任用他们做官,为什么赏赐给他们官爵俸禄!世上依靠、器重的都是这类人,而这类人触目皆是,君子因此为世道感到无尽的忧虑。
当初,先生和我议论天下事,我总是对先生充满恭敬,又对所论之事深有感触。(我)认为当权者如果都能像先生那样以天下为本心,那么,国家就可以太平无事了,然而先生没有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如今先生有机会了,能够按照以前所说的那样去做,(带来的效果)就好像饥渴的人有了饮食一样。迎合世俗的人互相师法,持守公正的人直言争辩。直言争辩,(对于个人来说)不是好事。但是天下的事,那个人不做这个人做,一个人倡导,十个人跟从,那么本来就会有志同道合的人(相随)。如此共同保持天下的好形势,君子又认为这是世道莫大的幸运。所以我说先生(如今中举赴京会试)不能算晚,像先生这样可以说是真的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那些庸碌无为的人,即使很早就得到了高官显爵,但每天在朝廷中一味附和,不敢争辩,我不认为他是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写下这篇序文赠别吴纯甫先生。
课件17张PPT。 文言文阅读单文精练一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专题一
单文精练,群文通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
[明]归有光
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盖世之所谓慷慨魁垒之士,吾必曰先生焉。先生精于学,邃于文,熟于事。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先生自负瑰玮,不见施设,独喜为人言之。人无贤愚,见者倾倒。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士之有志者,亦皆归先生。每从嘉林修竹间,纡衿方履,笑咏相随,殆无虚日。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故与先生游者,皆去为显官。先生独为诸生,揖让进退自若也。嘉靖辛卯,先生始发解,于是将上礼部。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而施于遇不遇之际。不以徒遇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
予惟国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将相,接踵而兴。豪杰之士,莫不自见于其间。而比年以来,士风渐以不振。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尽赖此辈,而如是弥望,君子盖以为世道无穷之虑焉。
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然而先生不遇也。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夫趋俗之士师师,持正之士谔谔。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若是而相与持天下之势,君子又以为世道无穷之幸焉。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因书以为别。(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邃于文,熟于事      邃:精深
B.群疑豁如 豁如:晓悟,明白
C.爵禄宠锡之者何如也 宠锡:皇帝的恩赐
D.今先生遇矣 遇:遭遇解析 遇: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1234第一组第一组 5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解析 B项均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
C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D项句末语气词/兼词,相当于“于之”。1234第一组 A.士风渐以不振
作《师说》以贻之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吾必曰先生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B.C.D.√5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纯甫高瞻远瞩,忧国忧民,却仕途坎坷。年少时就深受当地府县中有地位、有
威望之人的推崇,但之后遭遇失意与得意的情况将近三十年。
B.吴纯甫考中乡试第一名。明代正式科考分为乡试(又称秋闱)、会试(又称春闱)、殿
试三级。解元、会元和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场中的佳话。
C.作者认为评判君子不以考中科举的早晚为标准,而君子不应只以考中科举为喜,
更应以报效国家为乐。
D.这篇赠序情理并重。作者感慨士大夫们不思朝廷取士的目的,忧心近年来风气渐
渐颓靡;主张当权者像吴纯甫那样以天下为本心,国家就太平无事了。1234第一组 √解析 “得意”错,“摧抑顿挫”是“不得志”的意思,没有“得意”的意思。5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夫 谔 谔 非 幸 也 然 天 下 之 事 彼 不 为 而 此 为 之 倡 者 一 人 随 者 十 人 则 固 当 有 声 气 之 同 者1234第一组 答案 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解析 首先由关联词“然”“则”以及句末常用词“也”可知,“然”“则”前应断开,“也”后应断开。再结合语法知识,通常名词、代词只能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经分析发现该句中,代词“彼”“此”连接的均是动词“为”,因此“彼”“此”只能做主语,故应在“彼”前断开;而“而此为之”中,谓语动词“为”后面已经有代词“之”做宾语,因此“倡者一人”只能单独成句,需要在“倡者”前断开。5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第一组 他们开始只是一个贫弱的穷书生,刚刚脱去平民的衣服,一切应用物资就可立刻拥有,这些从哪里得来的呢?(“羸然”“释”“褐”各1分,宾语前置句1分) 像那些庸碌无为的人,即使很早就得到了高官显爵,但每天在朝廷中一味附和,不敢争辩,我不认为他是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碌碌”“朱紫”“唯诺”各1分,判断句1分)5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无贤愚,见者倾倒   无:无论
B.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 向方:遵循正道
C.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 治:治世(天下太平)
D.而比年以来 比:等到解析 比:近来。√1234第二组第二组 51234第二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解析 D项均为助词,“所”字结构。
A项助词,表强调,不译/代词,他。
B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的。
C项连词,于是/介词,趁机。A.悦而忘其归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士之有志者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因书以为别
因击沛公于坐悉先生之所尝言者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B.C.D.√5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纯甫年少时就深受当地府县中有地位、有威望之人的推崇。
B.作者认为君子不应只以考中科举为喜,更当以报效国家为乐。
C.文章批评有些读书人在做官之后仍然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
D.吴纯甫关于天下事的见解,常常令作者震惊,并且深有感触。解析 “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无中生有。√1234第二组 5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时 有 质 辨 剖 析 毫 发 议 论 蜂 起 群 疑 豁 如 云 披 雨 霁 天 清 日 明1234第二组 答案 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5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 掌权的人往往感叹,对他寄予宏图大展的期望,(认为他)很快就可以施展抱负。(没想到)其后近三十年(先生)都未能得志。(“当道者”“期以大用”“摧抑顿挫”“几”各1分)第二组 那些稍稍懂得遵循正道的少年学子,(他)一定会引荐推举。(定语后置句1分,“向方”“引”各1分,句意通顺1分)5参考译文
我在小时候,就听说过吴纯甫先生。长大后登门拜访,高兴得忘了回家。当世人谈论刚直不阿高超杰出的人时,我一定说是吴纯甫先生。先生学业精通,文章精深,事理精熟。年少时,被县令及州县中的长者推崇。掌权的人往往感叹,对他寄予宏图大展的期望,(认为他)很快就可以施展抱负。(没想到)其后近三十年(先生)都未能得志。
先生自认为状貌奇伟,气概非凡,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特别喜欢替别人说话。无论贤人还是愚人,见到先生都十分敬慕。那些稍稍懂得遵循正道的少年学子,(他)一定会引荐推举。有志的士人,也都归附先生。(人们)常常跟从(他)在嘉林修竹之间,衣襟围绕,鞋履相并,谈笑吟咏跟随先生,几乎没有一天空着。有时(士人)对学问质疑、辩论,(先生)解析得细致深入,议论纷然并起时,(经过先生分析)众人便豁然开朗,就像云散雨停,天清日明。他对于天下的益处与害处,百姓的所得与所失,常常有深切的忧虑。当今天子振作,有效法夏商周三代治世的志向。屡次颁布诏书,其中用来修正阐明千百年来废置的法令制度的不止一例,这些都是先生曾经说过的。过去与先生交游的人,都离开成为显赫的官员。唯独先生还是秀才,但(他)在与人交往中泰然自若。嘉靖辛卯年,先生才在乡试中考中举人第一名,此时将赴京参加礼部会试。大家都为先生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而高兴,却又为他机会到来得如此之晚而惋惜。但是评论君子的标准,不是看(他)中举人、进士的早晚,而是看他是不是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君子)不只以科场得意为喜,更当以施展才华(有利于国家)为乐。
我思考国家用科举考试来招收天下的读书人,名臣将相,连续不断地涌现。豪杰之士,没有不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可是近年来,士大夫的风气渐渐衰颓。他们开始只是一个贫弱的穷书生,刚刚脱去平民的衣服,一切应用物资就可立刻拥有,这些从哪里得来的呢?只是唯独不去思考朝廷为什么录取他们,为什么任用他们做官,为什么赏赐给他们官爵俸禄!世上依靠、器重的都是这类人,而这类人触目皆是,君子因此为世道感到无尽的忧虑。当初,先生和我议论天下事,我总是对先生充满恭敬,又对所论之事深有感触。(我)认为当权者如果都能像先生那样以天下为本心,那么,国家就可以太平无事了,然而先生没有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如今先生有机会了,能够按照以前所说的那样去做,(带来的效果)就好像饥渴的人有了饮食一样。迎合世俗的人互相师法,持守公正的人直言争辩。直言争辩,(对于个人来说)不是好事。但是天下的事,那个人不做这个人做,一个人倡导,十个人跟从,那么本来就会有志同道合的人(相随)。如此共同保持天下的好形势,君子又认为这是世道莫大的幸运。所以我说先生(如今中举赴京会试)不能算晚,像先生这样可以说是真的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那些庸碌无为的人,即使很早就得到了高官显爵,但每天在朝廷中一味附和,不敢争辩,我不认为他是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写下这篇序文赠别吴纯甫先生。本课结束 专题一
单文精练,群文通练单文精练二 与元九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元九①书
白居易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矣。
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又请为左右终言之。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大率如此不可遍举不相与者号为沽名号为诋讦号为讪谤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戒焉。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有邓鲂者,见仆诗而喜,无何鲂死。有唐衢者,见仆诗而泣,未几而衢死。其余即足下。足下又十年来困踬若此。呜呼!岂六义四始之风,天将破坏,不可支持耶?抑又不知天意不欲使下人病苦闻于上耶?不然,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甚也!
然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耳,除读书属文外,其他懵然无知,乃至书画棋博,可以接群居之欢者,一无通晓,即其愚拙可知矣!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②,达官无半面之旧;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节选自《白居易集笺校》,有删改)
注 ①元九:唐代诗人元稹,作者友人。②缌麻之亲:关系疏远的亲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识:记住
B.昼课赋,夜课书 课:学习
C.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时阙:时政缺失
D.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 图:希望
答案 D
解析 图:意料,料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介词,跟、和。A项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副词,为什么/副词,多么。D项代词,我的/副词,大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谈到自己刻苦学习、勤奋诗艺的成长经历时,既有工笔描写,又有简笔概述,读后令人感动。
B.作者在总结创作经验时,谈到了诗歌创作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了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的进步观点。
C.因文学创作与现实联系紧密,作者及其作品被很多人误解攻击,作者对此表示已生悔意并进行反省。
D.本文多对称句式,整散结合,语言平易流畅;叙议结合,感情抒发浓郁真挚,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答案 C
解析 从“亦其宜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各种攻击持坦然面对的态度。“志未就而悔已生”的“悔”应理解为“灾祸”。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以 至 于 口 舌 成 疮 手 肘 成 胝 既 壮 而 肤 革 不 丰 盈 未 老 而 齿 发 早衰 白 瞀 瞀 然 如 飞 蝇 垂 珠 在 眸 子 中 者 动 以 万 数 盖 以 苦 学 力 文 之 所 致 又 自 悲 矣
答案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矣
解析 “口舌成疮”与“手肘成胝”句式相同且句意完整,两处后都应断开;“既壮而肤革不丰盈”与“未老而齿发早衰白”句式相同且句意完整,两处后都应断开;“者”是断句标志,其后应断开;“动以万数”修饰“……者”的内容,且位于发语词“盖”前,其后应断开;“又”表并列,其前应断开。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首先是用来开阔皇帝的见闻,帮助(皇帝)处理朝政;其次是用来报答(皇帝的)恩情和奖励,尽谏官的职责;最后是用来实现个人平生(振兴诗道)的心愿。(“宸听”“副忧勤”“塞言责”“复”各1分)
(2)在善跑者的道路上(在人人争先的仕进之途上)拖着笨拙的步子,在较量诗文的场所伸着两只空空的拳头(赤手空拳地打拼)。(“策蹇步”“利足之途”“张空拳”各1分,状语后置句1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九岁谙识声韵     谙:熟悉
B.访人急病 访:询问
C.有可以救济人病 病:疾病
D.达官无半面之旧 旧:交情
答案 C
解析 病:疾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助词,“所”字结构。B项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D项介词,为了/介词,替、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白居易自幼聪慧,十五六岁就立志苦学,后因勤学苦读而未老先衰。
B.白居易既专注于科举考试,也酷爱写诗,他写的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常常受到朋友的称赞。
C.随着年龄与见识的增长,对时事与治道多所关注而有所体会,白居易由此逐渐形成了自己对诗文创作的基本看法。
D.白居易为实践他的诗歌理论而创作的诗歌在当时并不为人们所喜爱,未能发挥效用,却已受打压、毁谤,他觉得真正理解和喜爱他的这些诗歌的人只有元稹。
答案 D
解析 不是“只有元稹”,还有邓鲂、唐衢等人。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大 率 如 此 不 可 遍 举 不 相 与 者 号 为 沽 名 号 为 诋 讦 号 为 讪 谤 苟相 与 者 则 如 牛 僧 孺 之 戒 焉
答案 大率如此/不可遍举/不相与者/号为沽名/号为诋讦/号为讪谤/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戒焉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有时拿出来让像先生您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那些作品)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诗作者的水平。(“出示”“工”“其实”“作者”各1分)
(2)我因文章开始知名,又因文章最终获罪,那也是应该的。(“得罪”“于”“宜”各1分,语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我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有人指着“之”字、“无”字给我看,我虽然嘴上不能说出,但心中已经默默地记住了。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验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那么就知道我是生来就与文字有缘了。到五六岁,我就开始学习作诗。九岁通晓声韵。十五六岁,才知道有进士科举,刻苦读书。二十岁以来,白天学习文赋,夜里学习书策,间或也学习诗歌,没有空闲时间睡眠休息。甚至于口舌生疮,手肘生茧。成年后皮肤不丰润,未到老年却牙齿早衰头发已白,两眼昏花好像有飞蝇落珠在眼眸中(飞动、晃动),(飞蝇、落珠)动辄以万计。这大概是刻苦学习努力作文造成的,(对此)自己也感到很悲痛。
因家庭贫困而又多事故,直到二十七岁(我)才应乡试。考取乡试后,虽然专心于科举,但也并未停止作诗。到授官校书郎时,(诗作)已足有三四百首。有时拿出来让像先生您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那些作品)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诗作者的水平。自从到朝廷做官以来,年纪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方法。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写,诗歌应该为现实而作。这时候,皇帝刚刚即位,朝廷之中有正直人士,(皇帝)屡次下诏书,询问百姓疾苦。我正是在这时,升任翰林学士,又兼任谏官(左拾遗)一职,每月领取写谏章的用纸。除写奏章直接向皇帝陈述意见之外,有可以解救百姓疾苦,弥补时政的缺失,而又难于直接说明的事项,就写成诗歌,想渐次呈上,以使皇帝了解(相关情况)。首先是用来开阔皇帝的见闻,帮助(皇帝)处理朝政;其次是用来报答(皇帝的)恩情和奖励,尽谏官的职责;最后是用来实现个人平生(振兴诗道)的心愿。没有想到,心愿没有实现而灾祸已经产生,谏言没有被皇帝听到,而恶意的指责却已经形成了!
我还要请你允许我把这件事彻底地说说。凡是听到我的《贺雨诗》,众人就一起喧嚷起来,已经认为不合适了;听到我的《哭孔戡诗》,众人就面呈怒色,都不高兴了;听到《秦中吟》,有权势的显贵和近臣都相视变色;听到我的《登乐游园》寄足下诗,执政者就扼腕痛恨;听到我的《宿紫阁村》诗,掌握军权的人就切齿痛恨!大都这样,不能全都举出了。与我没有交谊的人说我是沽名钓誉,恶意攻击,嘲笑诽谤。假使是与我有交谊的,就以牛僧孺揭露时政而被斥逐的教训警诫我。甚至我的亲人、妻子儿女,都认为我是错的。那认为我没错的,整个世上也不过两三人。有一个叫邓鲂的人,看见我的诗就高兴,不久他就死了。还有一个叫唐衢的人,读了我的诗就哭泣,不久他也死去了。另外一个就是你了。而你十年来又困顿到这步田地。唉!难道六义、四始的传统,上天就要破坏(它),而不值得支持了吗?还是我不知道上天的意愿就是不想让百姓疾苦被皇帝听闻呢?不这样的话,为什么有志于作诗的人,不顺利到这样严重的地步呢?
但是,我又想,自己不过是关东一个普通人罢了,除去读书作文之外,其他事是糊糊涂涂一无所知,甚至连书法、绘画、弈棋、博戏,(那样)可以交接众人相互取乐的事,(我都)全不通晓,这样,我的愚笨是可想而知了!当初应进士试的时候,朝廷里面连一个疏远的亲戚也没有,显贵的官员之中连一个曾有过一面之识的朋友也没有;在善跑者的道路上(在人人争先的仕进之途上)拖着笨拙的步子,在较量诗文的场所伸着两只空空的拳头(赤手空拳地打拼)。十年之间,三次中第,名声为众人所知,升任清贵之职,出朝则结交贤才俊士,入朝就侍奉皇帝。我因文章开始知名,又因文章最终获罪,那也是应该的。
课件20张PPT。 文言文阅读单文精练二 与元九书专题一
单文精练,群文通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元九①书
白居易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矣。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又请为左右终言之。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大率如此不可遍举不相与者号为沽名号为诋讦号为讪谤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戒焉。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有邓鲂者,见仆诗而喜,无何鲂死。有唐衢者,见仆诗而泣,未几而衢死。其余即足下。足下又十年来困踬若此。呜呼!岂六义四始之风,天将破坏,不可支持耶?抑又不知天意不欲使下人病苦闻于上耶?不然,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甚也!然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耳,除读书属文外,其他懵然无知,乃至书画棋博,可以接群居之欢者,一无通晓,即其愚拙可知矣!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②,达官无半面之旧;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节选自《白居易集笺校》,有删改)
注 ①元九:唐代诗人元稹,作者友人。②缌麻之亲:关系疏远的亲族。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识:记住
B.昼课赋,夜课书 课:学习
C.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时阙:时政缺失
D.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 图:希望解析 图:意料,料想。√1234第一组第一组 5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解析 B项均为介词,跟、和。
A项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副词,为什么/副词,多么。
D项代词,我的/副词,大概。1234第一组 A.则知仆宿昔之缘
恐年岁之不吾与每与人言
欲呼张良与俱去何有志于诗者
开国何茫然即其愚拙可知矣
其皆出于此乎B.C.D.√5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谈到自己刻苦学习、勤奋诗艺的成长经历时,既有工笔描写,又有简笔概述,
读后令人感动。
B.作者在总结创作经验时,谈到了诗歌创作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了文学应该反映
现实的进步观点。
C.因文学创作与现实联系紧密,作者及其作品被很多人误解攻击,作者对此表示已
生悔意并进行反省。
D.本文多对称句式,整散结合,语言平易流畅;叙议结合,感情抒发浓郁真挚,富
有极强的感染力。√解析 从“亦其宜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各种攻击持坦然面对的态度。“志未就而悔已生”的“悔”应理解为“灾祸”。1234第一组 5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以 至 于 口 舌 成 疮 手 肘 成 胝 既 壮 而 肤 革 不 丰 盈 未 老 而 齿 发 早 衰 白 瞀 瞀 然 如 飞 蝇 垂 珠 在 眸 子 中 者 动 以 万 数 盖 以 苦 学 力 文 之 所 致 又 自 悲 矣1234第一组 答案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矣解析 “口舌成疮”与“手肘成胝”句式相同且句意完整,两处后都应断开;“既壮而肤革不丰盈”与“未老而齿发早衰白”句式相同且句意完整,两处后都应断开;“者”是断句标志,其后应断开;“动以万数”修饰“……者”的内容,且位于发语词“盖”前,其后应断开;“又”表并列,其前应断开。5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第一组 首先是用来开阔皇帝的见闻,帮助(皇帝)处理朝政;其次是用来报答(皇帝的)
恩情和奖励,尽谏官的职责;最后是用来实现个人平生(振兴诗道)的心愿。(“宸听” “副忧勤”“塞言责”“复”各1分) 在善跑者的道路上(在人人争先的仕进之途上)拖着笨拙的步子,在较量诗文的场所伸着两只空空的拳头(赤手空拳地打拼)。(“策蹇步”“利足之途”“张空拳”各1分,状语后置句1分)5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岁谙识声韵     谙:熟悉
B.访人急病 访:询问
C.有可以救济人病 病:疾病
D.达官无半面之旧 旧:交情解析 病:疾苦。√1234第二组第二组 51234第二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解析 A项均为助词,“所”字结构。
B项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C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D项介词,为了/介词,替、给。A.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及其所之既倦何有志于诗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见仆诗而泣
吾尝终日而思矣歌诗合为事而作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B.C.D.√5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自幼聪慧,十五六岁就立志苦学,后因勤学苦读而未老先衰。
B.白居易既专注于科举考试,也酷爱写诗,他写的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常
常受到朋友的称赞。
C.随着年龄与见识的增长,对时事与治道多所关注而有所体会,白居易由此逐渐形
成了自己对诗文创作的基本看法。
D.白居易为实践他的诗歌理论而创作的诗歌在当时并不为人们所喜爱,未能发挥效
用,却已受打压、毁谤,他觉得真正理解和喜爱他的这些诗歌的人只有元稹。解析 不是“只有元稹”,还有邓鲂、唐衢等人。√1234第二组 5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大 率 如 此 不 可 遍 举 不 相 与 者 号 为 沽 名 号 为 诋 讦 号 为 讪 谤 苟 相 与 者 则 如 牛 僧 孺 之 戒 焉1234第二组 答案 大率如此/不可遍举/不相与者/号为沽名/号为诋讦/号为讪谤/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戒焉5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 有时拿出来让像先生您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那些作品)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诗作者的水平。(“出示”“工”“其实”“作者”各1分)第二组 我因文章开始知名,又因文章最终获罪,那也是应该的。(“得罪”“于”
“宜”各1分,语意通顺1分)5参考译文
我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有人指着“之”字、“无”字给我看,我虽然嘴上不能说出,但心中已经默默地记住了。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验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那么就知道我是生来就与文字有缘了。到五六岁,我就开始学习作诗。九岁通晓声韵。十五六岁,才知道有进士科举,刻苦读书。二十岁以来,白天学习文赋,夜里学习书策,间或也学习诗歌,没有空闲时间睡眠休息。甚至于口舌生疮,手肘生茧。成年后皮肤不丰润,未到老年却牙齿早衰头发已白,两眼昏花好像有飞蝇落珠在眼眸中(飞动、晃动),(飞蝇、落珠)动辄以万计。这大概是刻苦学习努力作文造成的,(对此)自己也感到很悲痛。因家庭贫困而又多事故,直到二十七岁(我)才应乡试。考取乡试后,虽然专心于科举,但也并未停止作诗。到授官校书郎时,(诗作)已足有三四百首。有时拿出来让像先生您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那些作品)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诗作者的水平。自从到朝廷做官以来,年纪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方法。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写,诗歌应该为现实而作。这时候,皇帝刚刚即位,朝廷之中有正直人士,(皇帝)屡次下诏书,询问百姓疾苦。我正是在这时,升任翰林学士,又兼任谏官(左拾遗)一职,每月领取写谏章的用纸。除写奏章直接向皇帝陈述意见之外,有可以解救百姓疾苦,弥补时政的缺失,而又难于直接说明的事项,就写成诗歌,想渐次呈上,以使皇帝了解(相关情况)。首先是用来开阔皇帝的见闻,帮助(皇帝)处理朝政;其次是用来报答(皇帝的)恩情和奖励,尽谏官的职责;最后是用来实现个人平生(振兴诗道)的心愿。没有想到,心愿没有实现而灾祸已经产生,谏言没有被皇帝听到,而恶意的指责却已经形成了!我还要请你允许我把这件事彻底地说说。凡是听到我的《贺雨诗》,众人就一起喧嚷起来,已经认为不合适了;听到我的《哭孔戡诗》,众人就面呈怒色,都不高兴了;听到《秦中吟》,有权势的显贵和近臣都相视变色;听到我的《登乐游园》寄足下诗,执政者就扼腕痛恨;听到我的《宿紫阁村》诗,掌握军权的人就切齿痛恨!大都这样,不能全都举出了。与我没有交谊的人说我是沽名钓誉,恶意攻击,嘲笑诽谤。假使是与我有交谊的,就以牛僧孺揭露时政而被斥逐的教训警诫我。甚至我的亲人、妻子儿女,都认为我是错的。那认为我没错的,整个世上也不过两三人。有一个叫邓鲂的人,看见我的诗就高兴,不久他就死了。还有一个叫唐衢的人,读了我的诗就哭泣,不久他也死去了。另外一个就是你了。而你十年来又困顿到这步田地。唉!难道六义、四始的传统,上天就要破坏(它),而不值得支持了吗?还是我不知道上天的意愿就是不想让百姓疾苦被皇帝听闻呢?不这样的话,为什么有志于作诗的人,不顺利到这样严重的地步呢?但是,我又想,自己不过是关东一个普通人罢了,除去读书作文之外,其他事是糊糊涂涂一无所知,甚至连书法、绘画、弈棋、博戏,(那样)可以交接众人相互取乐的事,(我都)全不通晓,这样,我的愚笨是可想而知了!当初应进士试的时候,朝廷里面连一个疏远的亲戚也没有,显贵的官员之中连一个曾有过一面之识的朋友也没有;在善跑者的道路上(在人人争先的仕进之途上)拖着笨拙的步子,在较量诗文的场所伸着两只空空的拳头(赤手空拳地打拼)。十年之间,三次中第,名声为众人所知,升任清贵之职,出朝则结交贤才俊士,入朝就侍奉皇帝。我因文章开始知名,又因文章最终获罪,那也是应该的。本课结束 专题一
单文精练,群文通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