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三轮考前冲刺训练(浙江专版)小说阅读 群文通练(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高考语文三轮考前冲刺训练(浙江专版)小说阅读 群文通练(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1 10:03:42

文档简介

群文通练一 人情冷暖
微导语
表现人情、人性是文学重要的母题之一,小说在此方面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把人情、人性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以细腻的笔法触及人情、人性的深处,从而表现出我们当今世界十分突出的主题:呼吁真情、渴望真爱,尤其是亲人之间,而不是疏离、冷漠,甚至无情。下面两篇小说,一中一外,会带你走进一个变幻的人情世界里,感受着,思考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嘛,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儿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儿媳妇了。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得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1.概括小说中老歪的人物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一个疼爱孩子、为了儿女不惜牺牲自己幸福的好父亲形象。怕年幼的孩子受苦决定不再娶妻,怕给儿女们增加负担一直没有去过儿女那里。②一个勤劳老实、没见过世面的农民形象。一个人含辛茹苦养大孩子,连县城都没有去过。③一个隐忍寡言、孤独寂寞的空巢老人形象。老伴去世多年,儿女都在外地工作,独自一人寂寞生活。(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解析 人物形象要根据人物的具体行为进行概括。由第四段怕年幼的孩子受苦决定不再娶妻和第五段怕给儿女们增加负担一直没有去过城里可以看出,老歪是一个疼爱孩子、为了儿女不惜牺牲自己幸福的好父亲。由第二段“县城都没有去过”以及第四段可以看出,老歪是一个勤劳老实、没见过世面的农民。由老歪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儿女在外地上学、上班,以及文章倒数第二段可以看出,老歪是一个隐忍寡言、孤独寂寞的空巢老人。
2.赏析画线语段。(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连用“洗”“搓”“理”“刮”“熨”一系列动词,写出老歪找到解决方法后的兴奋与对这次出行的重视;②“破天荒”及请邻居家的媳妇熨衣服写出老歪平时独自生活的不易,从侧面衬托出儿女对老歪缺乏关爱;③情节上与后面儿女邮寄到对方城市的车票形成对照反差,情节突转,突出儿女对老父亲不孝,深刻地表现了主题。(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解答此题模式是:点+释+析,即点出手法+解释手法+分析作用。这个句子有三处需要赏析:其一,就是“洗”“搓”“理”“刮”“熨”一系列动词的连用,突出了老歪准备去儿女那里的兴奋与激动之情;其二是“破天荒”及请邻居家的媳妇熨衣服,突出了老歪生活的艰难;其三是这种行为与下文儿女对他的态度——儿女都不希望老歪去自己那里,形成对照反差,情节突转,反映了儿女的不孝。
3.小说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明线是老歪收到儿女邀请后内心的期盼和纠结,暗线是儿女在外地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对待父亲日益疏离的态度。②先扬后抑(或“欧·亨利式”结尾)。小说前面极力铺陈老歪收到儿女邀请后的喜悦和村民们的羡慕,最后才揭示出真相,极具震撼力,很好地表现了主题。③伏笔照应巧妙。小说多处设伏,前后照应,巧妙暗示了小说的结局。如说到儿女的家庭组成的特殊性等。(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可以从小说行文的线索分析,即文章以老歪的行为为明线,以儿女的行为为暗线,双线交织,使得小说情节更加紧凑。可以从伏笔、照应分析,文章从叙述儿子结婚和不要孩子等情况,以及女儿嫁给二婚老板且不要孩子等情况,可以看出儿女都是不顾老歪的感受的。可以从小说的结尾方式分析,小说结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属于“欧·亨利式”结尾,亦可从欲抑先扬的角度进行分析。
4.小说结尾处“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你如何理解老歪的泪水?(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是一位老人孤寂内心的失望痛楚之泪,读来让人心酸。②儿女表面上很孝顺,但却把辛苦带大他们的孤独的老父亲丢给对方。处在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儿女,更多是在物质上进行赡养,关心老父亲流于表面,对父亲的生活和情感比较冷漠且不负责任。儿女这种只顾物质上的赡养而忽视精神赡养的行为让这位老人孤寂痛楚。③联想到儿子、女儿对家庭关系的处理及他们的生活情境(日本媳妇、秃顶丈夫等),老人感觉到儿女对传统的漠视,心里充满了失望苦楚。(每点2分)
解析 解答此题,一要注意这篇小说的主题,即对儿女不孝的批判;二是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儿子结婚时并没有回家,女儿嫁给二婚老板。且儿女都不愿意要孩子,这违背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令老歪失望、伤心。儿女对老歪的关怀,更注重于物质,而非精神,这也让老歪很伤心。最为重要的是,儿女都想让父亲去对方那里,体现了儿女的不孝,这是老歪“脸上淌满了泪水”的重要因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探视者
[埃及]尤素福·伊德里斯
当最后一个探视者走出病房,病房安静下来时,美西美西朝萨基娜严厉地瞥了一眼,高声说:“你听着……”
她迟疑片刻,不知该称呼萨基娜姑娘,还是称呼萨基娜。这个名字也许听起来像农村姑娘,但是她十足是个城里人。她既腼腆、温柔,又有教养。美西美西是她的邻床,是位体态丰满的棕肤妇人,常穿一件白色衬衣。
这两张床并排放在一个大病房中。这种病房通常有二十二张床位。它们由一名言语刻薄、体态臃肿的女护士管理。
瘦弱的萨基娜长得楚楚可怜。她是一位慢性病患者,已住了三个月。她最大的愿望是出院。但是医生不让她走。至于她滞留的原因,说是她的病情比较怪。教授乐于让学生和实习医生实习一下,让同事们见识见识,如同让他们观赏他收藏的珍奇贝壳或稀罕邮票一样……
萨基娜并不是独生女,事实上她有哥哥、姐姐,还有舅妈、姑妈和其他亲戚。尽管如此,在她住院的这几个月,从未有人探视过她。她哥哥自从把她送进病房后就再未露面,至于原因,她明白,连长舌的女看护也明白。出院问题不可避免地常常困扰她,但更困扰她的问题是没有人探视。她多希望在闭上眼睛睡觉后,有人推醒她,对她说:“萨基娜,起来,有人探视……”
每周都有几百人来医院探视。每个病人都有五人到十人探视,只有她无人探视。她的邻床美西美西的探视者一来,就把她的床当作沙发。而她出于羞怯,既不拒绝,也不做一个打扰别人的动作,到最后她甚至离开床铺,到走廊去踱步,或到肮脏的阳台上去,那儿一到探视时,就变成垃圾堆,扔满橘子皮、香蕉皮。
踱步时萨基娜内心痛苦,深感委屈。世间定有错误,使她无人探视。她探视过兄弟、表姐妹很多次,这次他们也有义务探视她。出了什么事?难道他们的心都僵硬了,变得如此残酷?难道大家都忘了她,忘了她在医院?难道她与家庭、邻居、朋友,甚至整个世界的关系都中断了?他们既不发一封信,也不来问候一下。没有人体会她这种孤独感。她深感悲哀,却强颜欢笑。
在医院里,她已住了五个月。大多数病人都换了。她的情况照旧,内心却矛盾不已:她对医院已厌烦,一旦出院又不知自己依靠谁,到哪儿去,去干什么。进院前,她与哥哥同住,照顾哥哥,等着他结婚娶一个新娘回家。患病后,她整夜咳嗽哮喘,使她哥哥生厌,她的哥哥利用一个机会把她送进医院,也许希望她不要痊愈,借此摆脱她。她住院后听说她的哥哥已离家结婚,她的姐姐也都成家,其中没有任何一个欢迎她住在家中。她已干瘦枯衰,能到哪儿去?又依靠谁呢?
对医院生活她既嫌恶到无以复加,又习以为常。如同一个渴望出狱获得自由的犯人,一旦出狱,又不知如何使用自由,这种矛盾心理使她几乎发疯。
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但直到现在,萨基娜还没对自己的未来做好筹划。美西美西是一位教授的妻子,其儿女、亲戚加起来不下百人。每天至少有五至六人来探视美西美西,假日甚至达到四五十人。看来美西美西对某太太的探视已经厌烦,待她一走就累得直喘气,并嘟嘟哝哝发牢骚。萨基娜向美西美西打听来者是谁,什么亲戚关系,干什么工作。进而萨基娜一一打听探视者的情况,询问他们姓名。直至某天待一名探视者走后,萨基娜露出笑容问美西美西:“你表弟穆斯塔发是不是在铁路工作?”
美西美西惊问:“天啊,你怎么知道?”
此时,萨基娜对自己正确的猜测感到欣喜。不仅如此,她开始为美西美西的客人提供服务。客人一来就端椅子。如果美西美西想用咖啡、茶或汽水招待客人,萨基娜就主动到小卖部购买。她逗弄女客带来的小孩,或领他们上厕所,与大孩子玩耍,并对客人说:“指天发誓,把孩子交给我吧。”
仿佛这是她的亲戚。美西美西起初以为这是出于萨基娜的好意,继而生疑,后来认为不可理解。探视时,萨基娜与美西美西的亲戚坐在一起,须臾不离,好像她是其中的一员。美西美西和亲戚谈论家庭私事时,她既不害羞也不回避,而是热情地参加讨论并发表意见。美西美西等着萨基娜有所“察觉”,主动站起来,离开床铺,起码把注意力转移一下。但事与愿违,萨基娜一直坐在那里。等探视完,她还与美西美西谈论探视的细枝末节。美西美西认为萨基娜已在对她进行干涉。可萨基娜坐在自己床上并未离开,相反倒是客人们坐在她床上,给了她参与干涉的机会。
事情发展到萨基娜拦住客人,让他们坐在床上,不停地和他们谈话,直到探视结束。他们不搭理美西美西,仿佛他们是专来探视萨基娜的。
美西美西性子火暴,并不温和谦让。她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待最后一个探视者一走,病房如到达终点站的火车那样安静下来,美西美西朝萨基娜严厉地瞥一眼,高声说:“你听着……”
她迟疑了,不知该如何称呼,好以此发端来发泄胸中的怒火。她要警告萨基娜,看她还敢不敢与探视者交谈,并决定只要萨基娜的探视者一来就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甚至更厉害。
美西美西盯住萨基娜,见她躺在床上,身上半盖着被褥,眼观前方,像在回忆幸福的时刻。
突然,怒气冲冲的美西美西意识到快从她嘴中发出的威胁毫无意义。一闪念中,美西美西想到萨基娜是没有探视者的。但此时,美西美西已转过身子,吐出这句话:“你听着……”
萨基娜朝美西美西惊讶地一瞥,问道:“啥事,美西美西太太?”
美西美西太太没有改变睡姿,也未把目光移开,只是将她的声音压低到变成耳语:“没啥,只是叫你一声……”
她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个少女,眼泪几乎夺眶而出。她紧盯住萨基娜的面庞,仿佛头一次见到她。萨基娜如此单薄消瘦,像一株独苗。
5.请简要概括萨基娜的形象特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腼腆、温柔,有教养;②身世可怜,无人探望,无依无靠;③内心孤独,渴望亲情与爱;④对人热情,渴望与人交流。(每点1分)
解析 概括人物形象特征,首先可以找出文中对其形象进行直接描写的句子,如第二段中的“她既腼腆、温柔,又有教养”。其次要找到文章中与人物相关的语言、行为以及具体事件,从中提炼概括人物形象,如写她不是独生女,有兄弟姐妹,却无人来探视和照顾她,突出了她身世的可怜;她热情地与美西美西的探视者交流,是因为内心孤独,渴望亲情与爱,渴望与人沟通等。答题时注意将相同的特征概括成一点,不同的特征加以区别,分点概括。
6.小说在结构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小说总体上采用倒叙的手法,且首尾圆合。(1分)好处: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交代小说人物,突出萨基娜的人物形象;③使得行文起伏多变,避免了平铺直叙;④首尾是同一个场景,结构完整,增强艺术感。(每点1分)
解析 小说结构上的特点,即小说是怎样展开故事、叙述情节的。这篇小说一开始写美西美西朝萨基娜发火,高声说“你听着……”,但却戛然而止,转而叙述她们住院的生活,并解释了小说开头这一幕发生的原因,这才有了结尾处对开头两人说话内容的进一步具体描写。不难看出,这运用了倒叙的手法,且小说首尾圆合。至于倒叙手法的表达效果,一般有造成悬念,使故事引人入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等。具体作答时,还要联系小说具体情节、人物形象塑造等进行分析。
7.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目不转睛地看着”“眼泪几乎夺眶而出”“紧盯”等神态描写,表现了美西美西对萨基娜的同情与怜悯,显示出她人性的闪光点。(2分)②运用外貌描写和比喻手法,将萨基娜比作一株独苗,既表现她的瘦弱,又突出她的孤苦伶仃。(2分)③以萨基娜单薄的身形结束全篇,让人无限同情,引人思考。(1分)
解析 解答本题时主要抓住“手法+作用”这一基本格式,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画线句子中“目不转睛地看着”“眼泪几乎夺眶而出”“紧盯”都是细节描写,显示出人物的神态;“单薄消瘦”属于外貌描写,“像一株独苗”运用了比喻手法。据此再结合上下文分别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另外,画线句子位于小说的结尾,且以外貌描写的句子结束文章,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容易引人思考,答题时不能遗漏这一点。
8.小说中主人公并没有“探视者”,为什么小说以“探视者”为题?请简要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探视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围绕萨基娜没有探视者、渴望有探视者,进而把美西美西的探视者当成自己的探视者等情节展开;②将萨基娜无探视者和美西美西有探视者形成对比,突出了萨基娜的内心孤独、无依无靠;③有利于揭示主题,对于萨基娜而言,“探视者”代表亲情和关爱,以“探视者”为标题,表达了作者对亲情和爱的呼唤。(每点2分)
解析 解答此题,可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入手分析。“探视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的主要情节都与“探视者”有关;萨基娜没有探视者与美西美西有探视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萨基娜渴望有人探视,渴望与人交流:“探视者”对于萨基娜而言代表着亲情与关爱,以“探视者”为题,有利于揭示小说呼唤亲情和爱的主题。
课件30张PPT。 小说阅读群文通练一 人情冷暖专题一
单文精练,群文通练微导语表现人情、人性是文学重要的母题之一,小说在此方面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把人情、人性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以细腻的笔法触及人情、人性的深处,从而表现出我们当今世界十分突出的主题:呼吁真情、渴望真爱,尤其是亲人之间,而不是疏离、冷漠,甚至无情。下面两篇小说,一中一外,会带你走进一个变幻的人情世界里,感受着,思考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阅读文签:微型小说+“欧·亨利式”结尾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嘛,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儿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儿媳妇了。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得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1.概括小说中老歪的人物形象。(4分)1234答案 ①一个疼爱孩子、为了儿女不惜牺牲自己幸福的好父亲形象。怕年幼的孩子受苦决定不再娶妻,怕给儿女们增加负担一直没有去过儿女那里。
②一个勤劳老实、没见过世面的农民形象。一个人含辛茹苦养大孩子,连县城都没有去过。
③一个隐忍寡言、孤独寂寞的空巢老人形象。老伴去世多年,儿女都在外地工作,独自一人寂寞生活。(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1234解析 人物形象要根据人物的具体行为进行概括。由第四段怕年幼的孩子受苦决定不再娶妻和第五段怕给儿女们增加负担一直没有去过城里可以看出,老歪是一个疼爱孩子、为了儿女不惜牺牲自己幸福的好父亲。由第二段“县城都没有去过”以及第四段可以看出,老歪是一个勤劳老实、没见过世面的农民。由老歪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儿女在外地上学、上班,以及文章倒数第二段可以看出,老歪是一个隐忍寡言、孤独寂寞的空巢老人。2.赏析画线语段。(4分)解析 解答此题模式是:点+释+析,即点出手法+解释手法+分析作用。这个句子有三处需要赏析:其一,就是“洗”“搓”“理”“刮”“熨”一系列动词的连用,突出了老歪准备去儿女那里的兴奋与激动之情;其二是“破天荒”及请邻居家的媳妇熨衣服,突出了老歪生活的艰难;其三是这种行为与下文儿女对他的态度——儿女都不希望老歪去自己那里,形成对照反差,情节突转,反映了儿女的不孝。1234答案 ①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连用“洗”“搓”“理”“刮”“熨”一系列动词,写出老歪找到解决方法后的兴奋与对这次出行的重视;
②“破天荒”及请邻居家的媳妇熨衣服写出老歪平时独自生活的不易,从侧面衬托出儿女对老歪缺乏关爱;
③情节上与后面儿女邮寄到对方城市的车票形成对照反差,情节突转,突出儿女对老父亲不孝,深刻地表现了主题。(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3.小说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1234答案 ①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明线是老歪收到儿女邀请后内心的期盼和纠结,暗线是儿女在外地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对待父亲日益疏离的态度。
②先扬后抑(或“欧·亨利式”结尾)。小说前面极力铺陈老歪收到儿女邀请后的喜悦和村民们的羡慕,最后才揭示出真相,极具震撼力,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③伏笔照应巧妙。小说多处设伏,前后照应,巧妙暗示了小说的结局。如说到儿女的家庭组成的特殊性等。(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1234解析 可以从小说行文的线索分析,即文章以老歪的行为为明线,以儿女的行为为暗线,双线交织,使得小说情节更加紧凑。可以从伏笔、照应分析,文章从叙述儿子结婚和不要孩子等情况,以及女儿嫁给二婚老板且不要孩子等情况,可以看出儿女都是不顾老歪的感受的。可以从小说的结尾方式分析,小说结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属于“欧·亨利式”结尾,亦可从欲抑先扬的角度进行分析。4.小说结尾处“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你如何理解老歪的泪水?(6分)1234答案 ①这是一位老人孤寂内心的失望痛楚之泪,读来让人心酸。
②儿女表面上很孝顺,但却把辛苦带大他们的孤独的老父亲丢给对方。处在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儿女,更多是在物质上进行赡养,关心老父亲流于表面,对父亲的生活和情感比较冷漠且不负责任。儿女这种只顾物质上的赡养而忽视精神赡养的行为让这位老人孤寂痛楚。
③联想到儿子、女儿对家庭关系的处理及他们的生活情境(日本媳妇、秃顶丈夫等),老人感觉到儿女对传统的漠视,心里充满了失望苦楚。(每点2分)1234解析 解答此题,一要注意这篇小说的主题,即对儿女不孝的批判;二是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儿子结婚时并没有回家,女儿嫁给二婚老板。且儿女都不愿意要孩子,这违背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令老歪失望、伤心。儿女对老歪的关怀,更注重于物质,而非精神,这也让老歪很伤心。最为重要的是,儿女都想让父亲去对方那里,体现了儿女的不孝,这是老歪“脸上淌满了泪水”的重要因素。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阅读文签:外国小说+萨基娜的痛苦
探视者
[埃及]尤素福·伊德里斯
当最后一个探视者走出病房,病房安静下来时,美西美西朝萨基娜严厉地瞥了一眼,高声说:“你听着……”
她迟疑片刻,不知该称呼萨基娜姑娘,还是称呼萨基娜。这个名字也许听起来像农村姑娘,但是她十足是个城里人。她既腼腆、温柔,又有教养。美西美西是她的邻床,是位体态丰满的棕肤妇人,常穿一件白色衬衣。
这两张床并排放在一个大病房中。这种病房通常有二十二张床位。它们由一名言语刻薄、体态臃肿的女护士管理。瘦弱的萨基娜长得楚楚可怜。她是一位慢性病患者,已住了三个月。她最大的愿望是出院。但是医生不让她走。至于她滞留的原因,说是她的病情比较怪。教授乐于让学生和实习医生实习一下,让同事们见识见识,如同让他们观赏他收藏的珍奇贝壳或稀罕邮票一样……
萨基娜并不是独生女,事实上她有哥哥、姐姐,还有舅妈、姑妈和其他亲戚。尽管如此,在她住院的这几个月,从未有人探视过她。她哥哥自从把她送进病房后就再未露面,至于原因,她明白,连长舌的女看护也明白。出院问题不可避免地常常困扰她,但更困扰她的问题是没有人探视。她多希望在闭上眼睛睡觉后,有人推醒她,对她说:“萨基娜,起来,有人探视……”每周都有几百人来医院探视。每个病人都有五人到十人探视,只有她无人探视。她的邻床美西美西的探视者一来,就把她的床当作沙发。而她出于羞怯,既不拒绝,也不做一个打扰别人的动作,到最后她甚至离开床铺,到走廊去踱步,或到肮脏的阳台上去,那儿一到探视时,就变成垃圾堆,扔满橘子皮、香蕉皮。
踱步时萨基娜内心痛苦,深感委屈。世间定有错误,使她无人探视。她探视过兄弟、表姐妹很多次,这次他们也有义务探视她。出了什么事?难道他们的心都僵硬了,变得如此残酷?难道大家都忘了她,忘了她在医院?难道她与家庭、邻居、朋友,甚至整个世界的关系都中断了?他们既不发一封信,也不来问候一下。没有人体会她这种孤独感。她深感悲哀,却强颜欢笑。在医院里,她已住了五个月。大多数病人都换了。她的情况照旧,内心却矛盾不已:她对医院已厌烦,一旦出院又不知自己依靠谁,到哪儿去,去干什么。进院前,她与哥哥同住,照顾哥哥,等着他结婚娶一个新娘回家。患病后,她整夜咳嗽哮喘,使她哥哥生厌,她的哥哥利用一个机会把她送进医院,也许希望她不要痊愈,借此摆脱她。她住院后听说她的哥哥已离家结婚,她的姐姐也都成家,其中没有任何一个欢迎她住在家中。她已干瘦枯衰,能到哪儿去?又依靠谁呢?
对医院生活她既嫌恶到无以复加,又习以为常。如同一个渴望出狱获得自由的犯人,一旦出狱,又不知如何使用自由,这种矛盾心理使她几乎发疯。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但直到现在,萨基娜还没对自己的未来做好筹划。美西美西是一位教授的妻子,其儿女、亲戚加起来不下百人。每天至少有五至六人来探视美西美西,假日甚至达到四五十人。看来美西美西对某太太的探视已经厌烦,待她一走就累得直喘气,并嘟嘟哝哝发牢骚。萨基娜向美西美西打听来者是谁,什么亲戚关系,干什么工作。进而萨基娜一一打听探视者的情况,询问他们姓名。直至某天待一名探视者走后,萨基娜露出笑容问美西美西:“你表弟穆斯塔发是不是在铁路工作?”
美西美西惊问:“天啊,你怎么知道?”
此时,萨基娜对自己正确的猜测感到欣喜。不仅如此,她开始为美西美西的客人提供服务。客人一来就端椅子。如果美西美西想用咖啡、茶或汽水招待客人,萨基娜就主动到小卖部购买。她逗弄女客带来的小孩,或领他们上厕所,与大孩子玩耍,并对客人说:“指天发誓,把孩子交给我吧。”仿佛这是她的亲戚。美西美西起初以为这是出于萨基娜的好意,继而生疑,后来认为不可理解。探视时,萨基娜与美西美西的亲戚坐在一起,须臾不离,好像她是其中的一员。美西美西和亲戚谈论家庭私事时,她既不害羞也不回避,而是热情地参加讨论并发表意见。美西美西等着萨基娜有所“察觉”,主动站起来,离开床铺,起码把注意力转移一下。但事与愿违,萨基娜一直坐在那里。等探视完,她还与美西美西谈论探视的细枝末节。美西美西认为萨基娜已在对她进行干涉。可萨基娜坐在自己床上并未离开,相反倒是客人们坐在她床上,给了她参与干涉的机会。
事情发展到萨基娜拦住客人,让他们坐在床上,不停地和他们谈话,直到探视结束。他们不搭理美西美西,仿佛他们是专来探视萨基娜的。
美西美西性子火暴,并不温和谦让。她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待最后一个探视者一走,病房如到达终点站的火车那样安静下来,美西美西朝萨基娜严厉地瞥一眼,高声说:“你听着……”她迟疑了,不知该如何称呼,好以此发端来发泄胸中的怒火。她要警告萨基娜,看她还敢不敢与探视者交谈,并决定只要萨基娜的探视者一来就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甚至更厉害。
美西美西盯住萨基娜,见她躺在床上,身上半盖着被褥,眼观前方,像在回忆幸福的时刻。
突然,怒气冲冲的美西美西意识到快从她嘴中发出的威胁毫无意义。一闪念中,美西美西想到萨基娜是没有探视者的。但此时,美西美西已转过身子,吐出这句话:“你听着……”
萨基娜朝美西美西惊讶地一瞥,问道:“啥事,美西美西太太?”美西美西太太没有改变睡姿,也未把目光移开,只是将她的声音压低到变成耳语:“没啥,只是叫你一声……”
她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个少女,眼泪几乎夺眶而出。她紧盯住萨基娜的面庞,仿佛头一次见到她。萨基娜如此单薄消瘦,像一株独苗。5.请简要概括萨基娜的形象特征。(4分)解析 概括人物形象特征,首先可以找出文中对其形象进行直接描写的句子,如第二段中的“她既腼腆、温柔,又有教养”。其次要找到文章中与人物相关的语言、行为以及具体事件,从中提炼概括人物形象,如写她不是独生女,有兄弟姐妹,却无人来探视和照顾她,突出了她身世的可怜;她热情地与美西美西的探视者交流,是因为内心孤独,渴望亲情与爱,渴望与人沟通等。答题时注意将相同的特征概括成一点,不同的特征加以区别,分点概括。5678答案 ①腼腆、温柔,有教养;
②身世可怜,无人探望,无依无靠;
③内心孤独,渴望亲情与爱;
④对人热情,渴望与人交流。(每点1分)6.小说在结构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答案 特点:小说总体上采用倒叙的手法,且首尾圆合。(1分)
好处: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交代小说人物,突出萨基娜的人物形象;
③使得行文起伏多变,避免了平铺直叙;
④首尾是同一个场景,结构完整,增强艺术感。(每点1分)5678解析 小说结构上的特点,即小说是怎样展开故事、叙述情节的。这篇小说一开始写美西美西朝萨基娜发火,高声说“你听着……”,但却戛然而止,转而叙述她们住院的生活,并解释了小说开头这一幕发生的原因,这才有了结尾处对开头两人说话内容的进一步具体描写。不难看出,这运用了倒叙的手法,且小说首尾圆合。至于倒叙手法的表达效果,一般有造成悬念,使故事引人入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等。具体作答时,还要联系小说具体情节、人物形象塑造等进行分析。56787.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解析 解答本题时主要抓住“手法+作用”这一基本格式,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画线句子中“目不转睛地看着”“眼泪几乎夺眶而出”“紧盯”都是细节描写,显示出人物的神态;“单薄消瘦”属于外貌描写,“像一株独苗”运用了比喻手法。据此再结合上下文分别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另外,画线句子位于小说的结尾,且以外貌描写的句子结束文章,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容易引人思考,答题时不能遗漏这一点。答案 ①“目不转睛地看着”“眼泪几乎夺眶而出”“紧盯”等神态描写,表现了美西美西对萨基娜的同情与怜悯,显示出她人性的闪光点。(2分)
②运用外貌描写和比喻手法,将萨基娜比作一株独苗,既表现她的瘦弱,又突出她的孤苦伶仃。(2分)
③以萨基娜单薄的身形结束全篇,让人无限同情,引人思考。(1分)56788.小说中主人公并没有“探视者”,为什么小说以“探视者”为题?请简要探究。(6分)答案 ①“探视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围绕萨基娜没有探视者、渴望有探视者,进而把美西美西的探视者当成自己的探视者等情节展开;
②将萨基娜无探视者和美西美西有探视者形成对比,突出了萨基娜的内心孤独、无依无靠;
③有利于揭示主题,对于萨基娜而言,“探视者”代表亲情和关爱,以“探视者”为标题,表达了作者对亲情和爱的呼唤。(每点2分)5678解析 解答此题,可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入手分析。“探视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的主要情节都与“探视者”有关;萨基娜没有探视者与美西美西有探视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萨基娜渴望有人探视,渴望与人交流:“探视者”对于萨基娜而言代表着亲情与关爱,以“探视者”为题,有利于揭示小说呼唤亲情和爱的主题。5678本课结束 专题一
单文精练,群文通练群文通练二 战争(同题小说)
微导语
提及战争,人们联想到的是血腥、残酷、杀戮、伤痕,令人不寒而栗。战争是人的本性的充分展示:当人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一切外在的束缚和内在的掩饰被无情地剥露,展现出人的真实性。这本性,可能是丑恶的,但更可能是高贵的,因为有了战争的衬托。下面两篇同题小说会把你带进战争中人性的看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战 争
[美]欧文·肖
①车子缓缓向前行驶,周围不时有炮弹爆炸。派伏尼饶有兴致地关注着身边的一切。迈克尔坐在后面,觉得脑袋离枪口越来越近。
②他们拐了个弯儿,来到一条街上。这儿的房子无一例外遭到了炮火袭击,废墟一直延伸到街上。人们有条不紊地在这些废墟上俯身挑拣着。这儿拣块布条,那儿挑盏台灯,还有袜子、煮饭罐。他们捡拾着这些东西,全然不顾不远的炮火,不顾埋伏在四周的狙击手,也不顾对岸德国人的炮声,对周围的一切似乎一点都不觉察。他们只知道这曾经是他们的家,瓦砾、家具都是他们的财产,是他们在生命中一点点积聚起来的。
③车子经过这些一丝不苟的捡拾者时,有那么一刻,迈克尔想从车里站起来对那些在废墟上不停搜寻的法国人大喊:“快走吧,逃出这座城市!你们找的任何一样东西都不值得你们在此丧命!”
④但他终究什么也没说。没人向他们开枪,车子驶进一条街道。把车停在教堂前的小广场后,两人就从外面明亮的阳光下走进教堂。昏暗的教堂里挤满了还没来得及逃出去,以及一息尚存的人。几十个形容枯槁、满脸皱纹的八旬老人聚在一起,双手干枯,筋脉暴露,迟钝地摸摸自己的脖子,因炎症而发红的眼睛透出垂死的光。他们随地大小便,把周围的地板弄得湿漉漉的。迈克尔看着这一切,呼吸都困难了。这就是所谓的战争!什么在枪炮声中声嘶力竭发布号令的指挥官,什么为了正义扑向敌人刺刀的士兵,什么战况公报、嘉奖提升,都是假的!摆在眼前的是一群老态龙钟、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们从废墟中各个角落里被搜罗出来,扔在教堂里,等待被运到一个什么破城,扔在那儿自生自灭,只要不妨碍打仗就行。
⑤“唔,中校,”迈克尔说,“针对这些情况,平民事务局是怎么个说法?”
⑥派伏尼微笑着轻碰迈克尔的胳膊,他已经意识到迈克尔因眼前景象而感到负罪。两个孩子向派伏尼走过来,站在他面前。其中一个女孩大约四岁,又小又瘦,长着一双羞涩的大眼睛,拉着大她两三岁的哥哥的手。
⑦“行行好,”女孩用法语说,“能给我们点儿沙丁鱼吗?”
⑧“错了。”哥哥生气地抽出手来,狠狠地往妹妹手腕上掴了一下,“不是沙丁鱼,应该向这些人要饼干。给沙丁鱼的是另外一些人。”
⑨派伏尼冲迈克尔笑了一下,弯下腰和蔼地抱了抱女孩。对她来说,法西斯和民主主义的不同仅仅在于向前者能够讨到沙丁鱼,向后者则应该讨压缩饼干。“当然能。”派伏尼用法语回答说。迈克尔走出教堂,对眼前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感激不尽。他从吉普里取出一包军用口粮,又走回去找派伏尼。当他拿着盒子站在教堂里时,一个七岁左右的男孩直撞过来,头发乱蓬蓬的,嬉笑不停、死皮赖脸地乞讨:“香烟,能给老子点儿香烟吗?”
⑩迈克尔把手伸进衣兜。正在这时,一个老妇人急匆匆地冲过来,一把揪住他的肩膀:“不,不要给他。”她转过去面向男孩,用那种慈爱但又恨铁不成钢的神情,生气地呵斥道:“不行,你还想不想长大?”
?一颗炮弹落在邻近的街道上,迈克尔没能听清男孩的回答。他看见派伏尼正蹲着身子和那兄妹俩说话,就微笑着朝他们走过去。派伏尼把饼干给了小姑娘,又在她额头轻轻亲了一下。兄妹俩郑重其事地后退几步,就迅速钻进教堂另一边的角落里,打开盒子,轮流小口咬着里面的巧克力棒,安安静静地分享美味。
?迈克尔跟派伏尼走出教堂,默默地上了吉普,慢慢地向城郊开去。迈克尔依旧盯着路边的窗户,现在他不知怎么开始相信,这里并没有什么狙击手。
(节选自《幼狮》,晏奎译,有删改)
1.试根据小说的情节和细节推断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你的结论。(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法国某地,盟军与德军对峙。(一点2分)
解析 推断故事发生的背景,就是指明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现实环境。从“全然不顾不远的炮火,不顾埋伏在四周的狙击手,也不顾对岸德国人的炮声”和“迈克尔想从车里站起来对那些在废墟上不停搜寻的法国人大喊:‘快走吧,逃出这座城市……’”等叙述,可以推知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法国,盟军和德军正对峙着。
2.简要概述小说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战争图景。(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城市成为废墟;(2)人们无家可归;(3)食物匮乏,老人儿童处于饥饿中;(4)战争仍在持续;(5)人们处于危险中却对死亡威胁无动于衷,已经麻木;(6)战争让儿童缺乏管束与教育。(一点1分)
解析 因为整篇文章几乎都是对战时法国社会的描写,所以回答本题要细读全文,逐段进行信息的筛选整合。从第①段中“周围不时有炮弹爆炸”可以看出“战争仍在持续”。从第②段和后面教堂中的情景描写可以看出“城市成为废墟,人们无家可归”;法国人在曾经的家园如今的废墟上不停搜寻,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处于危险中却对死亡威胁无动于衷,已经麻木”。从④~?段对一息尚存的老人和讨要食物的孩子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食物匮乏,老人儿童处于饥饿中”。从第⑨段小男孩要香烟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儿童缺乏管束与教育”等。
3.小说中迈克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善良,有同情心;(2)有正义感,有思想,反思战争的罪恶。(每点2分)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出有关迈克尔的语言、行动等文字,然后整合概括即可。体现其反战思想的文字集中在第④段,体现其善良、有正义感的文字集中在⑨⑩两段。
4.结合全文,探究文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迈克尔目睹了废墟上捡拾自己财产的法国人,观察了教堂里老人生存的现状,忽然对生命持有了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不会被狙击手射杀。(2)对战争给普通人的伤害,迈克尔突然有了自己的反思,认为战争只在指挥官那儿有意义,普通战士间没有仇恨,狙击手不会射杀普通的自己。(3)从兄妹俩也可以从德国军人手中讨到沙丁鱼罐头的事实,迈克尔觉得普通的德国军人同自己一样也是人,也会认真对待生命,他们不会轻易射杀自己(普通民众)。(每点3分,答对两点得6分)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联系全文的情节和迈克尔的思想状态,思考“这里并没有什么狙击手”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然后据此从不同角度挖掘画线句的意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战 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沈东子译,有删改)
5.文中画线句“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照应题目“战争”;②为下文敌机轰炸做铺垫;③为下文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做铺垫;④说明两个人都是有文化、爱生活的人;⑤把极不和谐的读书和战争放在一起,体现厌战的主题。(每点1分,答出四点得满分)
解析 作答本题应从结构、人物和主题等角度思考。句子中的“战争”一词与题目及下文的敌机轰炸形成结构方面的关联;句子中的“读书”与下文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形成结构方面的关联,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读书”与“战争”放在一起,是一种很不和谐的现象,作为读书人肯定讨厌战争。
6.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每点2分)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时先用关键词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然后结合文本分析。从“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能看出她大方热情、机智幽默。从“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和“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能看出她关心母亲,思念儿子。从她婉言谢绝“我”提议“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的要求,“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能看出她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真诚待“我”。从在战争中仍然坚持读书,能看出她乐观向上、热爱生活。
7.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解析 因为接线生接错电话,两人戏剧性地联系在一起,进而命运相连。两人从未见面,只能通过电话交流,因而电话聊天透露出人物的心声,表现人物形象。电话交流的限制性又丰富了读者对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8.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每点2分)
(观点二)不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每点2分)
解析 本题为探究性题目,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来分析。小说所写的情节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这或是别有深意,或是考虑失当。可就其中一个角度,从标题的艺术效果、主题等方面结合文本分析。
课件24张PPT。 小说阅读群文通练二 战争(同题小说)专题一
单文精练,群文通练微导语提及战争,人们联想到的是血腥、残酷、杀戮、伤痕,令人不寒而栗。战争是人的本性的充分展示:当人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一切外在的束缚和内在的掩饰被无情地剥露,展现出人的真实性。这本性,可能是丑恶的,但更可能是高贵的,因为有了战争的衬托。下面两篇同题小说会把你带进战争中人性的看台。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阅读文签:美国小说+人性在战争中闪光
战 争
[美]欧文·肖
①车子缓缓向前行驶,周围不时有炮弹爆炸。派伏尼饶有兴致地关注着身边的一切。迈克尔坐在后面,觉得脑袋离枪口越来越近。
②他们拐了个弯儿,来到一条街上。这儿的房子无一例外遭到了炮火袭击,废墟一直延伸到街上。人们有条不紊地在这些废墟上俯身挑拣着。这儿拣块布条,那儿挑盏台灯,还有袜子、煮饭罐。他们捡拾着这些东西,全然不顾不远的炮火,不顾埋伏在四周的狙击手,也不顾对岸德国人的炮声,对周围的一切似乎一点都不觉察。他们只知道这曾经是他们的家,瓦砾、家具都是他们的财产,是他们在生命中一点点积聚起来的。③车子经过这些一丝不苟的捡拾者时,有那么一刻,迈克尔想从车里站起来对那些在废墟上不停搜寻的法国人大喊:“快走吧,逃出这座城市!你们找的任何一样东西都不值得你们在此丧命!”
④但他终究什么也没说。没人向他们开枪,车子驶进一条街道。把车停在教堂前的小广场后,两人就从外面明亮的阳光下走进教堂。昏暗的教堂里挤满了还没来得及逃出去,以及一息尚存的人。几十个形容枯槁、满脸皱纹的八旬老人聚在一起,双手干枯,筋脉暴露,迟钝地摸摸自己的脖子,因炎症而发红的眼睛透出垂死的光。他们随地大小便,把周围的地板弄得湿漉漉的。迈克尔看着这一切,呼吸都困难了。这就是所谓的战争!什么在枪炮声中声嘶力竭发布号令的指挥官,什么为了正义扑向敌人刺刀的士兵,什么战况公报、嘉奖提升,都是假的!摆在眼前的是一群老态龙钟、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们从废墟中各个角落里被搜罗出来,扔在教堂里,等待被运到一个什么破城,扔在那儿自生自灭,只要不妨碍打仗就行。⑤“唔,中校,”迈克尔说,“针对这些情况,平民事务局是怎么个说法?”
⑥派伏尼微笑着轻碰迈克尔的胳膊,他已经意识到迈克尔因眼前景象而感到负罪。两个孩子向派伏尼走过来,站在他面前。其中一个女孩大约四岁,又小又瘦,长着一双羞涩的大眼睛,拉着大她两三岁的哥哥的手。
⑦“行行好,”女孩用法语说,“能给我们点儿沙丁鱼吗?”
⑧“错了。”哥哥生气地抽出手来,狠狠地往妹妹手腕上掴了一下,“不是沙丁鱼,应该向这些人要饼干。给沙丁鱼的是另外一些人。”⑨派伏尼冲迈克尔笑了一下,弯下腰和蔼地抱了抱女孩。对她来说,法西斯和民主主义的不同仅仅在于向前者能够讨到沙丁鱼,向后者则应该讨压缩饼干。“当然能。”派伏尼用法语回答说。迈克尔走出教堂,对眼前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感激不尽。他从吉普里取出一包军用口粮,又走回去找派伏尼。当他拿着盒子站在教堂里时,一个七岁左右的男孩直撞过来,头发乱蓬蓬的,嬉笑不停、死皮赖脸地乞讨:“香烟,能给老子点儿香烟吗?”
⑩迈克尔把手伸进衣兜。正在这时,一个老妇人急匆匆地冲过来,一把揪住他的肩膀:“不,不要给他。”她转过去面向男孩,用那种慈爱但又恨铁不成钢的神情,生气地呵斥道:“不行,你还想不想长大?”?一颗炮弹落在邻近的街道上,迈克尔没能听清男孩的回答。他看见派伏尼正蹲着身子和那兄妹俩说话,就微笑着朝他们走过去。派伏尼把饼干给了小姑娘,又在她额头轻轻亲了一下。兄妹俩郑重其事地后退几步,就迅速钻进教堂另一边的角落里,打开盒子,轮流小口咬着里面的巧克力棒,安安静静地分享美味。
?迈克尔跟派伏尼走出教堂,默默地上了吉普,慢慢地向城郊开去。迈克尔依旧盯着路边的窗户,现在他不知怎么开始相信,这里并没有什么狙击手。
(节选自《幼狮》,晏奎译,有删改)1.试根据小说的情节和细节推断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你的结论。(4分)1234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法国某地,盟军与德军对峙。(一点2分)解析 推断故事发生的背景,就是指明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现实环境。从“全然不顾不远的炮火,不顾埋伏在四周的狙击手,也不顾对岸德国人的炮声”和“迈克尔想从车里站起来对那些在废墟上不停搜寻的法国人大喊:‘快走吧,逃出这座城市……’”等叙述,可以推知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法国,盟军和德军正对峙着。2.简要概述小说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战争图景。(6分)1234答案 (1)城市成为废墟;
(2)人们无家可归;
(3)食物匮乏,老人儿童处于饥饿中;
(4)战争仍在持续;
(5)人们处于危险中却对死亡威胁无动于衷,已经麻木;
(6)战争让儿童缺乏管束与教育。(一点1分)1234解析 因为整篇文章几乎都是对战时法国社会的描写,所以回答本题要细读全文,逐段进行信息的筛选整合。从第①段中“周围不时有炮弹爆炸”可以看出“战争仍在持续”。
从第②段和后面教堂中的情景描写可以看出“城市成为废墟,人们无家可归”;法国人在曾经的家园如今的废墟上不停搜寻,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处于危险中却对死亡威胁无动于衷,已经麻木”。
从④~?段对一息尚存的老人和讨要食物的孩子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食物匮乏,老人儿童处于饥饿中”。
从第⑨段小男孩要香烟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儿童缺乏管束与教育”等。3.小说中迈克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4分)1234答案 (1)善良,有同情心;
(2)有正义感,有思想,反思战争的罪恶。(每点2分)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出有关迈克尔的语言、行动等文字,然后整合概括即可。体现其反战思想的文字集中在第④段,体现其善良、有正义感的文字集中在⑨⑩两段。4.结合全文,探究文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1234答案 (1)迈克尔目睹了废墟上捡拾自己财产的法国人,观察了教堂里老人生存的现状,忽然对生命持有了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不会被狙击手射杀。
(2)对战争给普通人的伤害,迈克尔突然有了自己的反思,认为战争只在指挥官那儿有意义,普通战士间没有仇恨,狙击手不会射杀普通的自己。
(3)从兄妹俩也可以从德国军人手中讨到沙丁鱼罐头的事实,迈克尔觉得普通的德国军人同自己一样也是人,也会认真对待生命,他们不会轻易射杀自己(普通民众)。(每点3分,答对两点得6分)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联系全文的情节和迈克尔的思想状态,思考“这里并没有什么狙击手”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然后据此从不同角度挖掘画线句的意蕴。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阅读文签:美国小说+自然、精巧的情节
战 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沈东子译,有删改)5.文中画线句“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有什么作用?(4分)解析 作答本题应从结构、人物和主题等角度思考。句子中的“战争”一词与题目及下文的敌机轰炸形成结构方面的关联;句子中的“读书”与下文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形成结构方面的关联,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读书”与“战争”放在一起,是一种很不和谐的现象,作为读书人肯定讨厌战争。5678答案 ①照应题目“战争”;
②为下文敌机轰炸做铺垫;
③为下文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做铺垫;
④说明两个人都是有文化、爱生活的人;
⑤把极不和谐的读书和战争放在一起,体现厌战的主题。(每点1分,答出四点得满分)6.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 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
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
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每点2分)5678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时先用关键词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然后结合文本分析。从“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能看出她大方热情、机智幽默。从“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和“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能看出她关心母亲,思念儿子。从她婉言谢绝“我”提议“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的要求,“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能看出她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真诚待“我”。从在战争中仍然坚持读书,能看出她乐观向上、热爱生活。7.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解析 因为接线生接错电话,两人戏剧性地联系在一起,进而命运相连。两人从未见面,只能通过电话交流,因而电话聊天透露出人物的心声,表现人物形象。电话交流的限制性又丰富了读者对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答案 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
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
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56788.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答案 (观点一)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
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
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每点2分)
(观点二)不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
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
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每点2分)5678解析 本题为探究性题目,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来分析。小说所写的情节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这或是别有深意,或是考虑失当。可就其中一个角度,从标题的艺术效果、主题等方面结合文本分析。5678本课结束 专题一
单文精练,群文通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