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三轮考前冲刺(浙江专版)专题二文言文阅读(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高考语文三轮考前冲刺(浙江专版)专题二文言文阅读(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1 10:15:48

文档简介


训练一 正确理解实词和虚词
练前提醒
1.理解实词含义题
文言实词题考查的重点是古今词义既有差异又有关联的实词,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答这类题,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即要把词代入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文已知条件去推敲、判断,同时要调动相关的知识积累为判断提供必要依据。以下三点需要注意:
(1)两次代入法。不仅要把词义带入句中理解,还要把句子带入段中理解。
(2)要善于借助语境,利用词性,利用对应的结构甚至邻字等方法去综合推断。
(3)实在解释不通的实词可以考虑通假或者活用。
2.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题
(1)掌握常见的判断方法:看语法结构,看对应位置,看特殊标点,看语气表达,看具体语境。
(2)根据题型特点准确判断。因为浙江卷虚词命题是将一个课外句子(文中)、一个课内句子编成一组比较意义与用法是否相同,所以可以采用下面两种方法:一是代入验证法,即将能确定的那个句子中的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代入另一个句子,看这个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是否相同;二是删换法,即把两个句子中的虚词同时删掉或替换成相应的意义,看看是否影响原意表达,变化是否相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邵山人潜夫传
陈维崧
山人名潜,字潜夫,扬之通州人也。生即聪敏异常儿,顾授以经生家言,则恚甚,不肯读。或投诗赋古文辞,则大喜,昼夜疾读不辍。间操笔为之,则大工。山人虽名家子孙,然家实贫,性又不善治生产。妇,里中小家子也,庸奴其夫,日求去。妇既去,山人贫益甚,仅仅拾橡剉荐以自给。性卞急,与人语,稍抵牾,辄谩骂。食物多禁忌,间会食,食器中有非山人所素食者,辍叱去,不顾也。里中儿争匿笑之。
里儿既多訾謷山人,而山人亦不乐居里中,则跳而客游。居南中,为李本宁先生上客。之梁溪,则邹彦吉先生客之。来吴中,而与王伯谷稚登谈诗一昼夜也。居无何,山人念客游久,郁郁不得志,间一归通州。而属有世变,里门且荡析久,则转徙于皋之委巷中,而是时山人亦已老矣。山人既无妇,老又无子,仅觅一里媪给餔食。室中止庋数十卷书,门无牡,户无扊扅。或瞰之,则绳缚其枢耳。县令常馈以金,一夕为小偷胠箧,去立尽。山人怅且恨,与客语,辄诟骂不绝云。
山人于周秦两汉六朝书,无所不习,尤善《文选》。诗则工五言古诗,精善籀篆,善李潮八分书。最攻字学,点画不少舛,著书数十万言,多为人取去,残失过半。已刻者,《州乘资》《失俪志》《邵山人诗集》,诗则冒观察为锓之粤中。
观察与范玺卿,于山人里中最相知深也。山人病且死,而给其医药者,观察之子巢民先生。死之日,经纪其后事,则长孺黄先生之力居多。
或曰:“山人性卞急,善骂。”维崧居东皋七八载,山人每过维崧,辄温语竟日。山人早过,而维崧尚卧未起也,则坐待日暆耳。然则谓山人善骂人,岂信然哉!生见国家太平之盛,以一布衣为诸侯上客者,垂六十年,老而茕独以死,悲夫!
(节选自《陈迦陵文集》卷五,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室中止庋数十卷书      庋:放置
B.则绳缚其枢耳 枢:门轴
C.点画不少舛 舛:不幸
D.诗则冒观察为锓之粤中 锓:刻
答案 C
解析 舛:差错。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顾授以经生家言 顾:只是
B.间操笔为之,则大工 工:精巧
C.性卞急 卞:急躁
D.里中儿争匿笑之 匿:躲着
答案 D
解析 匿:暗中。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性又不善治生产 生产:谋生之计
B.庸奴其夫 庸奴:奴役
C.而属有世变 属:恰逢
D.诗则工五言古诗 工:擅长
答案 B
解析 庸奴:把……看作见识浅陋的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门无牡 牡:门锁或门栓
B.一夕为小偷胠箧 胠箧:箱筐
C.最攻字学 攻:研究
D.山人每过维崧 过:拜访
答案 B
解析 胠箧:名词用作动词,打开箱筐,偷窃的代称。
参考译文
山人名潜,字潜夫,扬州府通州人。(邵潜)生来就非常聪明机敏,异于常人,只是一旦(有人)拿儒家经传教授他时,(他)就非常怨恨,不愿意学习。(如果)有人送给他诗赋、古人写的辞赋,(他)就会非常高兴,不分昼夜地快速阅读不停歇。有时提笔尝试写作,则很是工巧。山人虽然是名门望族的后代,但家境实际上很贫困,而且他天性又不善于料理生计。(他的)妻子,是同乡小户人家出身,把自己的丈夫看作是见识浅陋的人,每天都想着要离开(他)。妻子离开他以后,山人越发贫困,只能靠捡拾果子和铡草来维持生计。(他)性情急躁,跟人交谈,稍有矛盾,就会开口骂人。(山人)有很多食物不吃,有时相聚进食,碗中如果有他平时不吃的食物,就会大声责骂让人端走,毫无顾忌。同乡人都暗地里嘲笑他。
乡里有很多人攻讦诋毁山人,山人也不愿住在乡里了,就离乡出外游历。在南中,成为李本宁先生的贵客。去梁溪,邹彦吉先生把他当作贵客。来到吴中,和王伯谷稚登谈论了一天一夜的诗歌。过了没多久,山人想着在外寄居和游历的时间够长了,心里苦闷志向没有实现,不久就回到了通州。恰好遇到世道大变(指由明入清,世代交替),家乡长久处在动荡离析之中,于是只能在如皋的陋僻小巷中辗转流浪,然而这个时候山人也已经年纪大了。山人既没有妻子,年纪大了又没有孩子,只能找一位乡里的老妇给他做饭。住处只放置了几十卷书,门没有锁匙和门栓。有时看到他只是用绳子把门轴绑着罢了。县令时常送他一点钱,(但)只一个晚上就被小偷撬开箱箧全部偷走了。山人又懊恼又怨恨,和朋友谈起来,就骂个不停。
山人对于周秦两汉六朝的书,没有不熟习的,尤其精通《文选》。写诗擅长写五言古诗,精通大小篆,擅长写李潮八分书。最有研究的是文字学,点画没有一点差错。写书有几十万字,大多被人拿走,残损散失的超过半数。刻印的书有《州乘资》《失俪志》和《邵山人诗集》,诗集是冒观察在粤中为他刻印的。
冒观察与范玺卿,是同乡人中和山人相知最深的两位。山人生病将死时,帮他寻医问药的人,是冒观察的儿子巢民先生。离世时,经管料理后事,黄长孺先生出力最多。
有人说:“山人性情急躁,喜欢骂人。”我在如皋住了七八年,山人每次来看我,总是一整天都轻声细语。山人有时来得早,我还睡着没有起床,(他)就坐着等待太阳西斜。那么说山人喜欢骂人,难道真是这样的吗?生活在太平盛世,凭一介平民的身份成为诸侯的上等宾客,将近六十年,年老后孤独死去,真是令人悲伤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节选自归有光《吴山图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那里/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还是。B项副词,加强判断/连词,就。C项动词,担任/介词,向、对。
参考译文
吴县、长洲二县,都在吴郡郡治所在区域而划界分治。郡的西面有诸多山岗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而灵岩山,曾是当年吴国宫殿所在的地方,那里还保存着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山,都是风景美好的地方。而三万六千顷浩瀚的太湖中,有七十二峰坐落其间,则称得上天下奇观了。
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君,任吴县长官不到三年,就因为政绩赫赫而被朝廷召入任给事中。魏君治理吴县时对百姓很有恩惠,百姓苦留不得,魏君也不忍离去。由此有热心人就画了一幅《吴山图》,来作为临别留念赠给他。
县令对于百姓确实是很重要的。县令如果贤能,那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蒙受他的恩泽,荣茂一方;县令如果不贤能,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而受到耻辱。魏君对吴县的山川草木,算是增添了它们的光彩吧。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予以始生之七月,出继叔氏陇城府君。迨大安庚午,府君卒官,扶护还乡里,时予年二十有一矣。元氏之老人大父,雕丧殆尽,问之先世之事,诸叔皆晚生,止能道其梗概。予亦以家谍具存,碑表相望,他日论次之,盖未晚也。因循二三年,中原受兵,避寇阳曲、秀容之间,岁无宁居。贞祐丙子,南渡河,家所有物经乱而尽,旧所传谱谍乃于河南诸房得之,故宋以后事为详,而宋前事皆不得而考也。益之兄尝命予修《千秋录》,虽略具次第,他所欲记者尚多,而未暇也。岁甲午,羁管聊城,益之兄邈在襄汉,遂有彼疆此界之限。侄抟俘絷之平阳,存亡未可知。伯男子叔仪、侄孙伯安,皆尚幼,未可告语。予年已四十有五,残息奄奄,朝夕待尽,使一日颠仆于道路,则世岂复知有河南元氏哉?维祖考承王公余烈,贤隽辈出,文章行业皆可称述,不幸而与皂隶之室混为一区,泯泯默默,无所发见,可不大哀耶!乃手写《千秋录》一篇,付女严以备遗忘,又自为讲说之。
呜呼!前世功名之士,人有爱慕之者,必问其形质颜貌、言语动作之状,史家亦往往为记之。在他人且然,吾先人形质颜貌、言语之动作,乃不欲知之,岂人之情也哉?故以先世杂事附焉。(节选自元好问《〈南冠录〉引》)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兼词,于之。A项因为/用。B项……的东西/……的时候。C项表转折/表修饰。
参考译文
我在才出生七个月大的时候,就过继给家族的叔辈陇城府君做儿子。到了大安庚午年,府君死在任上,(我)扶持卫护(他的灵柩)回到故乡,当时我只有二十一岁。元氏家族的尊长祖辈几乎都已凋亡罄尽,我问起前代的事情,诸位叔辈都晚于那时出生,只能说个大概。我也因为家族谱牒都在,祖坟墓表彼此相望,他日论定编次,大概也不迟。拖延了两三年,中原地区遭受兵祸,(我)在阳曲、秀容之间逃避贼寇,无法安居。贞祐丙子年,南渡黄河,家里所拥有的东西历经离乱而丢尽,旧时所传承的谱牒却被河南各个房族得到,因此宋朝以后的事很详细,而宋以前的事情都无法考证。(二哥)益之兄曾经要求我编纂《千秋录》,虽然有了大致编排,但他想要记的东西还有很多,而我没有时间。甲午年,(我)被拘押管束在聊城,益之兄远在襄汉,于是有了彼疆此界的阻隔。侄儿元抟被俘虏拘押在平阳,生死不知。伯男子叔仪、侄孙伯安,都尚且年幼,不可告诉(他们)。我的年纪已有四十五岁,余生残存,朝夕之间将要死去,假使有一天死在路上,那么世上哪里还知道河南元氏呢?想到祖辈父辈继承王公爵位的功业,才德出众的人一代代连续出现,文章德行业绩都值得称述,不幸与奴仆所待的地方混在一起,混乱幽寂默无声息,无法显现,这真是莫大的悲哀!于是亲手写成《千秋录》一篇,交付给女儿元严来防备遗忘,又亲自给(她)讲述解说。
唉!前代有功业和名声的人,仰慕他们的人,一定会询问他们外表容貌、言语动作的情况,史官也常常替他们记录下来。他人尚且这样,对我的先人的外表容貌、言语动作,却不想知道,这哪里是人之常情呢?因此把前代人的杂事附录在后。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送周御史序
归有光
士之居官,非以享爵禄、操利势、使人奔走承奉之为荣;惟其所至有惠泽及于人,使其民爱戴之如父母,令名垂于无穷,此其所以为荣也。诗曰:“彼都人士,狐袭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言君子能以道得民,民爱慕其德,咏歌其衣服容貌言语之美;其还归于周矣,而万民犹望之也。
嘉靖乙卯,侍御余姚周公,被简命来按吴中。故事,御史巡行天下郡国,率一岁还报。公满岁且去,而吏民伏阙上书愿留者数千人。诏听复留。于是岁及三载,始改命提学于南畿①。盖巡按御史无再岁者,其奉特旨,自国初以来,如公等比,三四人而已。公在吴,每行县还,百姓扶老携幼,填溢街巷,使车不得行。嗟乎!仕而得民之爱慕如此,可以为荣矣。
国家贡赋,仰给东南。异时承平无事,不幸遇水旱,有司犹不肯议蠲贷;而自顷岁岛夷为寇,兵兴,赋调滋繁矣。然盗踰度大海,轻行内地,数千里间,剽掠一空。岁复大旱,民嗷嗷无经宿之储。当时议者犹以国计为辞,而海上用兵,所急者财贿,闻蠲赋之语,往往相顾而笑。公独慨然上奏,尽停苏、松②岁入数百万,以死伤垂尽之民,而措之衽席之上。自寇之入,人皆忧将之不选,兵之不练,赋调之不给而已,若如议者拘挛之见,非惟税无所出,将尽驱东南之民以从贼。朝廷岂徒失数百万石之赋而已哉?
昔人有言,古之大过人者,能于扰攘急迫之中,行宽大闲暇长久之政。此天下所以不测而大服也。使世之君子能持此说,夷狄之患,庶乎可免。公为政宽大不扰,受命分阃③,皆先进老臣,辄裁之以法;所调天下兵聚海上,狼、广、粤、僰④之人,绎络城下,无不敛戢,民不知兵行之害。此皆卓然可称者。
公去吴之明年,士大夫多纪述之。而河南布政使雍里顾公因民之志,作颂一首,以谓古诗三百篇作者皆不自为序,而有待于卜氏之徒。故属其序于鄙野之人云。(选自《震川先生集》)
注 ①南畿:今南京。②苏、松:今苏州市区和吴江区。③分阃:出任将帅或封疆大吏。④狼、广、粤、僰(bó):古代不蒙礼乐教化的蛮族。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令名垂于无穷        令:让,使
B.被简命来按吴中 按:巡视,巡查
C.以死伤垂尽之民 垂:接近
D.受命分阃,皆先进老臣 先进:前辈
答案 A
解析 令:美好的。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被简命来按吴中 简:选拔
B.闻蠲赋之语 蠲:减免,免除
C.率一岁还报 率:全,都
D.若如议者拘挛之见 拘挛:拘束,狭隘
答案 C
解析 率:大都,大多。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助词,的。A项代词,他/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还是。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D项介词,对、对于/介词,被。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介词,凭借/介词,因。B项副词,将/副词,姑且。D项介词,根据/介词,通过。
参考译文
士人做官,不是以享受爵位俸禄、掌控利益权势、让人奔走奉承为荣耀;只有他们的到来能恩泽他人,使当地的民众像爱戴父母一样对待他们,(并且让)他们的美名能够流传后世,这才是士人做官所追求的荣耀。《诗经》说:“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说的就是君子能够凭借他的道而得民心,百姓爱戴他的品德,吟咏歌唱他衣着服饰容颜语言的美好;等他回到国都的时候,全国的百姓还在期待着他(的下一次来临)。
嘉靖乙卯年,余姚侍御史周公,被选派任命来巡视吴中一带。按照旧例,御史巡行全国的地方郡县,大多一年就回朝复命。周公时间到了即将离去,可是几千个官吏和百姓跪在台阶上向天子上书希望周公留任。(皇帝下)诏书准许(周公)继续留在此处。因此从这一年一直到三年,才改任为南京提学。原来巡按御史没有第二年留任的,周公是奉朝廷的特旨,自我朝建立以来,像周公这样的,只有三四个人而已。周公在吴地,每次巡查郡县回去,百姓都扶老携幼,挤满了整个街道,使(周公的)车子难以行进。唉!做官且能够让百姓像这样地爱戴,可以以此为荣耀了。
国家的赋税,仰仗的是东南一带。过去太平无事,不幸遇到水旱灾害的时候,相关部门也不肯减少赋税;而自从近年来岛上的少数民族成为匪患(侵扰百姓),兵事渐起,赋税变得更加繁重了。但是匪盗越过大海,侵入内地,数千里之间的土地,(都被他们)劫掠一空。那年天又大旱,百姓们饥饿难耐,没有粮食吃。那时候议事的人还拿国家大计作为说辞,可是海上作战急需的就是财物,(他们)一听到减赋的话,总是相互看着,暗自嘲笑。只有周公慨然上奏,把苏、吴之地的数百万赋税全部停止,在卧榻上制订计划,把无数受灾将死的百姓解救了。自从盗贼入侵,人们都担心不能选拔合适的大将,士兵不进行操练,国家的赋税难以供给,如果都像议政的这些大臣的狭隘见识一样,不但赋税没有地方上交,就连东南一带的百姓,恐怕都要成为贼寇了。(那时候,)朝廷白白损失的岂止是几百万的赋税而已?
古人曾说,过去那些远超过一般人的人,都能够在吵闹混乱的暴动、急迫时刻,施行宽松且长久的政策。这就是天下人不明白(他)但是却非常信服(他)的原因。假如世上的君子能够秉承这种观点,那么边疆的少数民族的祸患,差不多就可以免除了。周公行政宽大不混乱,任命的人都出任将帅或封疆大吏,都是前辈老臣,都按照法令裁度;所调集的全国兵士聚集海上,蛮夷之族的人们不断来到城下,没有不收敛兵器的,(社会安定,)当地的百姓甚至不知道打仗的危害。这都是超出一般人的可以称道的啊。
周公离开吴地的第二年,很多士大夫写文章纪念他。河南的布政使顾公遵照百姓的心愿,写了一篇颂文,因为古诗三百首的作者都不为自己的诗文作序,因此对卜氏之徒有所交代。所以嘱咐我这个乡野之人写了这篇序文。
课件32张PPT。训练一 正确理解实词和虚词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练前提醒1.理解实词含义题
文言实词题考查的重点是古今词义既有差异又有关联的实词,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答这类题,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即要把词代入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文已知条件去推敲、判断,同时要调动相关的知识积累为判断提供必要依据。以下三点需要注意:
(1)两次代入法。不仅要把词义带入句中理解,还要把句子带入段中理解。
(2)要善于借助语境,利用词性,利用对应的结构甚至邻字等方法去综合推断。
(3)实在解释不通的实词可以考虑通假或者活用。2.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题
(1)掌握常见的判断方法:看语法结构,看对应位置,看特殊标点,看语气表达,看具体语境。
(2)根据题型特点准确判断。因为浙江卷虚词命题是将一个课外句子(文中)、一个课内句子编成一组比较意义与用法是否相同,所以可以采用下面两种方法:一是代入验证法,即将能确定的那个句子中的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代入另一个句子,看这个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是否相同;二是删换法,即把两个句子中的虚词同时删掉或替换成相应的意义,看看是否影响原意表达,变化是否相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邵山人潜夫传
陈维崧
山人名潜,字潜夫,扬之通州人也。生即聪敏异常儿,顾授以经生家言,则恚甚,不肯读。或投诗赋古文辞,则大喜,昼夜疾读不辍。间操笔为之,则大工。山人虽名家子孙,然家实贫,性又不善治生产。妇,里中小家子也,庸奴其夫,日求去。妇既去,山人贫益甚,仅仅拾橡剉荐以自给。性卞急,与人语,稍抵牾,辄谩骂。食物多禁忌,间会食,食器中有非山人所素食者,辍叱去,不顾也。里中儿争匿笑之。里儿既多訾謷山人,而山人亦不乐居里中,则跳而客游。居南中,为李本宁先生上客。之梁溪,则邹彦吉先生客之。来吴中,而与王伯谷稚登谈诗一昼夜也。居无何,山人念客游久,郁郁不得志,间一归通州。而属有世变,里门且荡析久,则转徙于皋之委巷中,而是时山人亦已老矣。山人既无妇,老又无子,仅觅一里媪给餔食。室中止庋数十卷书,门无牡,户无扊扅。或瞰之,则绳缚其枢耳。县令常馈以金,一夕为小偷胠箧,去立尽。山人怅且恨,与客语,辄诟骂不绝云。
山人于周秦两汉六朝书,无所不习,尤善《文选》。诗则工五言古诗,精善籀篆,善李潮八分书。最攻字学,点画不少舛,著书数十万言,多为人取去,残失过半。已刻者,《州乘资》《失俪志》《邵山人诗集》,诗则冒观察为锓之粤中。观察与范玺卿,于山人里中最相知深也。山人病且死,而给其医药者,观察之子巢民先生。死之日,经纪其后事,则长孺黄先生之力居多。
或曰:“山人性卞急,善骂。”维崧居东皋七八载,山人每过维崧,辄温语竟日。山人早过,而维崧尚卧未起也,则坐待日暆耳。然则谓山人善骂人,岂信然哉!生见国家太平之盛,以一布衣为诸侯上客者,垂六十年,老而茕独以死,悲夫!
(节选自《陈迦陵文集》卷五,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室中止庋数十卷书      庋:放置
B.则绳缚其枢耳 枢:门轴
C.点画不少舛 舛:不幸
D.诗则冒观察为锓之粤中 锓:刻解析 舛:差错。√12342.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授以经生家言 顾:只是
B.间操笔为之,则大工 工:精巧
C.性卞急 卞:急躁
D.里中儿争匿笑之 匿:躲着解析 匿:暗中。1234√3.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又不善治生产 生产:谋生之计
B.庸奴其夫 庸奴:奴役
C.而属有世变 属:恰逢
D.诗则工五言古诗 工:擅长解析 庸奴:把……看作见识浅陋的人。√12344.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门无牡 牡:门锁或门栓
B.一夕为小偷胠箧 胠箧:箱筐
C.最攻字学 攻:研究
D.山人每过维崧 过:拜访解析 胠箧:名词用作动词,打开箱筐,偷窃的代称。√1234参考译文
山人名潜,字潜夫,扬州府通州人。(邵潜)生来就非常聪明机敏,异于常人,只是一旦(有人)拿儒家经传教授他时,(他)就非常怨恨,不愿意学习。(如果)有人送给他诗赋、古人写的辞赋,(他)就会非常高兴,不分昼夜地快速阅读不停歇。有时提笔尝试写作,则很是工巧。山人虽然是名门望族的后代,但家境实际上很贫困,而且他天性又不善于料理生计。(他的)妻子,是同乡小户人家出身,把自己的丈夫看作是见识浅陋的人,每天都想着要离开(他)。妻子离开他以后,山人越发贫困,只能靠捡拾果子和铡草来维持生计。(他)性情急躁,跟人交谈,稍有矛盾,就会开口骂人。(山人)有很多食物不吃,有时相聚进食,碗中如果有他平时不吃的食物,就会大声责骂让人端走,毫无顾忌。同乡人都暗地里嘲笑他。乡里有很多人攻讦诋毁山人,山人也不愿住在乡里了,就离乡出外游历。在南中,成为李本宁先生的贵客。去梁溪,邹彦吉先生把他当作贵客。来到吴中,和王伯谷稚登谈论了一天一夜的诗歌。过了没多久,山人想着在外寄居和游历的时间够长了,心里苦闷志向没有实现,不久就回到了通州。恰好遇到世道大变(指由明入清,世代交替),家乡长久处在动荡离析之中,于是只能在如皋的陋僻小巷中辗转流浪,然而这个时候山人也已经年纪大了。山人既没有妻子,年纪大了又没有孩子,只能找一位乡里的老妇给他做饭。住处只放置了几十卷书,门没有锁匙和门栓。有时看到他只是用绳子把门轴绑着罢了。县令时常送他一点钱,(但)只一个晚上就被小偷撬开箱箧全部偷走了。山人又懊恼又怨恨,和朋友谈起来,就骂个不停。
山人对于周秦两汉六朝的书,没有不熟习的,尤其精通《文选》。写诗擅长写五言古诗,精通大小篆,擅长写李潮八分书。最有研究的是文字学,点画没有一点差错。写书有几十万字,大多被人拿走,残损散失的超过半数。刻印的书有《州乘资》《失俪志》和《邵山人诗集》,诗集是冒观察在粤中为他刻印的。冒观察与范玺卿,是同乡人中和山人相知最深的两位。山人生病将死时,帮他寻医问药的人,是冒观察的儿子巢民先生。离世时,经管料理后事,黄长孺先生出力最多。
有人说:“山人性情急躁,喜欢骂人。”我在如皋住了七八年,山人每次来看我,总是一整天都轻声细语。山人有时来得早,我还睡着没有起床,(他)就坐着等待太阳西斜。那么说山人喜欢骂人,难道真是这样的吗?生活在太平盛世,凭一介平民的身份成为诸侯的上等宾客,将近六十年,年老后孤独死去,真是令人悲伤啊!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节选自归有光《?吴山图?记》)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解析 D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代词,那里/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还是。
B项副词,加强判断/连词,就。
C项动词,担任/介词,向、对。A.七十二峰沉浸其间
吾其还也B.则海内之奇观矣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
然此可为智者道君之为县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C.D.√参考译文
吴县、长洲二县,都在吴郡郡治所在区域而划界分治。郡的西面有诸多山岗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而灵岩山,曾是当年吴国宫殿所在的地方,那里还保存着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山,都是风景美好的地方。而三万六千顷浩瀚的太湖中,有七十二峰坐落其间,则称得上天下奇观了。
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君,任吴县长官不到三年,就因为政绩赫赫而被朝廷召入任给事中。魏君治理吴县时对百姓很有恩惠,百姓苦留不得,魏君也不忍离去。由此有热心人就画了一幅《吴山图》,来作为临别留念赠给他。
县令对于百姓确实是很重要的。县令如果贤能,那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蒙受他的恩泽,荣茂一方;县令如果不贤能,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而受到耻辱。魏君对吴县的山川草木,算是增添了它们的光彩吧。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予以始生之七月,出继叔氏陇城府君。迨大安庚午,府君卒官,扶护还乡里,时予年二十有一矣。元氏之老人大父,雕丧殆尽,问之先世之事,诸叔皆晚生,止能道其梗概。予亦以家谍具存,碑表相望,他日论次之,盖未晚也。因循二三年,中原受兵,避寇阳曲、秀容之间,岁无宁居。贞祐丙子,南渡河,家所有物经乱而尽,旧所传谱谍乃于河南诸房得之,故宋以后事为详,而宋前事皆不得而考也。益之兄尝命予修《千秋录》,虽略具次第,他所欲记者尚多,而未暇也。岁甲午,羁管聊城,益之兄邈在襄汉,遂有彼疆此界之限。侄抟俘絷之平阳,存亡未可知。伯男子叔仪、侄孙伯安,皆尚幼,未可告语。予年已四十有五,残息奄奄,朝夕待尽,使一日颠仆于道路,则世岂复知有河南元氏哉?维祖考承王公余烈,贤隽辈出,文章行业皆可称述,不幸而与皂隶之室混为一区,泯泯默默,无所发见,可不大哀耶!乃手写《千秋录》一篇,付女严以备遗忘,又自为讲说之。呜呼!前世功名之士,人有爱慕之者,必问其形质颜貌、言语动作之状,史家亦往往为记之。在他人且然,吾先人形质颜貌、言语之动作,乃不欲知之,岂人之情也哉?故以先世杂事附焉。(节选自元好问《〈南冠录〉引》)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解析 D项均为兼词,于之。
A项因为/用。
B项……的东西/……的时候。
C项表转折/表修饰。A.予亦以家谍具存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B.他所欲记者尚多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而未暇也
倚歌而和之故以先世杂事附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D.√参考译文
我在才出生七个月大的时候,就过继给家族的叔辈陇城府君做儿子。到了大安庚午年,府君死在任上,(我)扶持卫护(他的灵柩)回到故乡,当时我只有二十一岁。元氏家族的尊长祖辈几乎都已凋亡罄尽,我问起前代的事情,诸位叔辈都晚于那时出生,只能说个大概。我也因为家族谱牒都在,祖坟墓表彼此相望,他日论定编次,大概也不迟。拖延了两三年,中原地区遭受兵祸,(我)在阳曲、秀容之间逃避贼寇,无法安居。贞祐丙子年,南渡黄河,家里所拥有的东西历经离乱而丢尽,旧时所传承的谱牒却被河南各个房族得到,因此宋朝以后的事很详细,而宋以前的事情都无法考证。(二哥)益之兄曾经要求我编纂《千秋录》,虽然有了大致编排,但他想要记的东西还有很多,而我没有时间。甲午年,(我)被拘押管束在聊城,益之兄远在襄汉,于是有了彼疆此界的阻隔。侄儿元抟被俘虏拘押在平阳,生死不知。伯男子叔仪、侄孙伯安,都尚且年幼,不可告诉(他们)。我的年纪已有四十五岁,余生残存,朝夕之间将要死去,假使有一天死在路上,那么世上哪里还知道河南元氏呢?想到祖辈父辈继承王公爵位的功业,才德出众的人一代代连续出现,文章德行业绩都值得称述,不幸与奴仆所待的地方混在一起,混乱幽寂默无声息,无法显现,这真是莫大的悲哀!于是亲手写成《千秋录》一篇,交付给女儿元严来防备遗忘,又亲自给(她)讲述解说。
唉!前代有功业和名声的人,仰慕他们的人,一定会询问他们外表容貌、言语动作的情况,史官也常常替他们记录下来。他人尚且这样,对我的先人的外表容貌、言语动作,却不想知道,这哪里是人之常情呢?因此把前代人的杂事附录在后。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送周御史序
归有光
士之居官,非以享爵禄、操利势、使人奔走承奉之为荣;惟其所至有惠泽及于人,使其民爱戴之如父母,令名垂于无穷,此其所以为荣也。诗曰:“彼都人士,狐袭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言君子能以道得民,民爱慕其德,咏歌其衣服容貌言语之美;其还归于周矣,而万民犹望之也。
嘉靖乙卯,侍御余姚周公,被简命来按吴中。故事,御史巡行天下郡国,率一岁还报。公满岁且去,而吏民伏阙上书愿留者数千人。诏听复留。于是岁及三载,始改命提学于南畿①。盖巡按御史无再岁者,其奉特旨,自国初以来,如公等比,三四人而已。公在吴,每行县还,百姓扶老携幼,填溢街巷,使车不得行。嗟乎!仕而得民之爱慕如此,可以为荣矣。国家贡赋,仰给东南。异时承平无事,不幸遇水旱,有司犹不肯议蠲贷;而自顷岁岛夷为寇,兵兴,赋调滋繁矣。然盗踰度大海,轻行内地,数千里间,剽掠一空。岁复大旱,民嗷嗷无经宿之储。当时议者犹以国计为辞,而海上用兵,所急者财贿,闻蠲赋之语,往往相顾而笑。公独慨然上奏,尽停苏、松②岁入数百万,以死伤垂尽之民,而措之衽席之上。自寇之入,人皆忧将之不选,兵之不练,赋调之不给而已,若如议者拘挛之见,非惟税无所出,将尽驱东南之民以从贼。朝廷岂徒失数百万石之赋而已哉?
昔人有言,古之大过人者,能于扰攘急迫之中,行宽大闲暇长久之政。此天下所以不测而大服也。使世之君子能持此说,夷狄之患,庶乎可免。公为政宽大不扰,受命分阃③,皆先进老臣,辄裁之以法;所调天下兵聚海上,狼、广、粤、僰④之人,绎络城下,无不敛戢,民不知兵行之害。此皆卓然可称者。公去吴之明年,士大夫多纪述之。而河南布政使雍里顾公因民之志,作颂一首,以谓古诗三百篇作者皆不自为序,而有待于卜氏之徒。故属其序于鄙野之人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
注 ①南畿:今南京。②苏、松:今苏州市区和吴江区。③分阃:出任将帅或封疆大吏。④狼、广、粤、僰(bó):古代不蒙礼乐教化的蛮族。7.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名垂于无穷        令:让,使
B.被简命来按吴中 按:巡视,巡查
C.以死伤垂尽之民 垂:接近
D.受命分阃,皆先进老臣 先进:前辈解析 令:美好的。√789108.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被简命来按吴中 简:选拔
B.闻蠲赋之语 蠲:减免,免除
C.率一岁还报 率:全,都
D.若如议者拘挛之见 拘挛:拘束,狭隘解析 率:大都,大多。√78910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解析 B项均为助词,的。
A项代词,他/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还是。
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D项介词,对、对于/介词,被。A.其还归于周矣
吾其还也B.民嗷嗷无经宿之储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此天下所以不测而大服也
侣鱼虾而友麋鹿而有待于卜氏之徒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C.D.√78910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解析 C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介词,凭借/介词,因。
B项副词,将/副词,姑且。
D项介词,根据/介词,通过。A.言君子能以道得民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B.公满岁且去
故且从俗浮沉兵之不练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河南布政使雍里顾公因民之志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D.√78910参考译文
士人做官,不是以享受爵位俸禄、掌控利益权势、让人奔走奉承为荣耀;只有他们的到来能恩泽他人,使当地的民众像爱戴父母一样对待他们,(并且让)他们的美名能够流传后世,这才是士人做官所追求的荣耀。《诗经》说:“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说的就是君子能够凭借他的道而得民心,百姓爱戴他的品德,吟咏歌唱他衣着服饰容颜语言的美好;等他回到国都的时候,全国的百姓还在期待着他(的下一次来临)。
嘉靖乙卯年,余姚侍御史周公,被选派任命来巡视吴中一带。按照旧例,御史巡行全国的地方郡县,大多一年就回朝复命。周公时间到了即将离去,可是几千个官吏和百姓跪在台阶上向天子上书希望周公留任。(皇帝下)诏书准许(周公)继续留在此处。因此从这一年一直到三年,才改任为南京提学。原来巡按御史没有第二年留任的,周公是奉朝廷的特旨,自我朝建立以来,像周公这样的,只有三四个人而已。周公在吴地,每次巡查郡县回去,百姓都扶老携幼,挤满了整个街道,使(周公的)车子难以行进。唉!做官且能够让百姓像这样地爱戴,可以以此为荣耀了。国家的赋税,仰仗的是东南一带。过去太平无事,不幸遇到水旱灾害的时候,相关部门也不肯减少赋税;而自从近年来岛上的少数民族成为匪患(侵扰百姓),兵事渐起,赋税变得更加繁重了。但是匪盗越过大海,侵入内地,数千里之间的土地,(都被他们)劫掠一空。那年天又大旱,百姓们饥饿难耐,没有粮食吃。那时候议事的人还拿国家大计作为说辞,可是海上作战急需的就是财物,(他们)一听到减赋的话,总是相互看着,暗自嘲笑。只有周公慨然上奏,把苏、吴之地的数百万赋税全部停止,在卧榻上制订计划,把无数受灾将死的百姓解救了。自从盗贼入侵,人们都担心不能选拔合适的大将,士兵不进行操练,国家的赋税难以供给,如果都像议政的这些大臣的狭隘见识一样,不但赋税没有地方上交,就连东南一带的百姓,恐怕都要成为贼寇了。(那时候,)朝廷白白损失的岂止是几百万的赋税而已?古人曾说,过去那些远超过一般人的人,都能够在吵闹混乱的暴动、急迫时刻,施行宽松且长久的政策。这就是天下人不明白(他)但是却非常信服(他)的原因。假如世上的君子能够秉承这种观点,那么边疆的少数民族的祸患,差不多就可以免除了。周公行政宽大不混乱,任命的人都出任将帅或封疆大吏,都是前辈老臣,都按照法令裁度;所调集的全国兵士聚集海上,蛮夷之族的人们不断来到城下,没有不收敛兵器的,(社会安定,)当地的百姓甚至不知道打仗的危害。这都是超出一般人的可以称道的啊。
周公离开吴地的第二年,很多士大夫写文章纪念他。河南的布政使顾公遵照百姓的心愿,写了一篇颂文,因为古诗三百首的作者都不为自己的诗文作序,因此对卜氏之徒有所交代。所以嘱咐我这个乡野之人写了这篇序文。本课结束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训练三 文言断句
练前提醒
1.审读,就是审读与所断句相关的句段,理解所断句的大意。
2.得“法”:一是推语意,先断易;二是找虚词,断语气;三是明句式(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助断句;四是定关系(文段的结构或逻辑关系),明结构。
3.避“套”。避免命题人利用语言标志设的圈套,加强对文意的准确理解。
1.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 子 曰 崔 子 子 独 不 为 夫 诗 乎 《诗》 曰 恺 悌 君 子 求 福 不 回 婴 且 可 以 回 而 求 福 乎 子 惟 之 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分》)
答案 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
解析 “曰”是停顿的标志,“晏子曰”“《诗》曰”后均应断开。“崔子”指崔杼,直呼其名,起强调作用,其后应断开。“乎”是句末停顿的标志,其后均应断开。“恺悌君子”是成语,其后应断开。“求福不回”承前省略主语“君子”,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
参考译文
晏子与崔杼盟誓。(崔杼的)誓词说:“不亲附崔氏而亲附公孙氏的人,必遭祸殃!”晏子低下头含了口血,仰起头向上天呼告说:“不亲附公孙氏而亲附崔氏的人,必遭祸殃!”崔杼很不高兴,用矛顶着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颈,对晏子说:“(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晏子说:“崔子,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中说‘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曲求福’。我难道能够以邪曲来求福吗?你考虑考虑这些话吧。”崔杼说:“这是一个贤德的人,不可以杀死(他)。”(于是崔杼)撤去兵器离开了。
2.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然则猛盍并不仕秦?曰:猛 之 才 高 于 诸 葛 亮 而 澹 泊 宁 静 不 及 即 其 治 秦 也 亦 以 英 气 为 之 而 多 不 可 耐 使 亮 不 遇 先 主 则 必 不 仕 吴 魏 者 亮 之 所 能 也。猛不遇晋则并不仕秦者,非猛之所能也。(节选自侯方域《王猛论》)
答案 猛之才高于诸葛亮/而澹泊宁静不及/即其治秦也/亦以英气为之/而多不可耐/使亮不遇先主//则必不仕吴魏者/亮之所能也(“不遇先主”和“则必不仕”之间可断可不断,不计分数)
解析 “高于”表比较,后面应跟名词或代词,故“猛之才高于诸葛亮”后应断开。“不及”是对“澹泊宁静”的修饰,应在“及”后断开。“也”是文言断句的标志,其后应断开。“而”表转折,其前应断开。“使”是假如的意思,其前应断开。“亮之所能也”中,“亮”为诸葛亮,是主语,其前应断开。
参考译文
这样的话,那么王猛为什么也不在秦国做官呢?我认为:王猛的才能超过诸葛亮,但他对功名的淡然就比不上(诸葛亮)。当他任职秦国时,也凭借英气去做事,却很多不相称。假如诸葛亮不遇到刘备就一定不为吴国魏国做官,诸葛亮可以做到。王猛不被晋王朝任用也不在秦国做官,这是王猛做不到的。
3.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尝试论之,诗文气运,不能不代趋而下,而作诗者之意兴,虑无不代求其高。高者,取异于途径耳。夫途径者,不能不异者也;然其变有穷也,精神者,不能不同者也,然其变无穷也。操 其 有 穷 者 以 求 变 而 欲 以 其 异 与 气 运 争 吾 以 为 能 为 异 而 终 不 能 为 高 其 究 途 径 穷 而 异 者 与 之 俱 穷 不 亦 愈 劳 而 愈 远 乎 此 不 求 古 人 真 诗 之 过 也。(节选自明·钟惺《〈诗归〉序》)
答案 操其有穷者以求变/而欲以其异与气运争/吾以为能为异而终不能为高/其究途径穷/而异者与之俱穷/不亦愈劳而愈远乎/此不求古人真诗之过也
解析 “而欲以”“而异者”中的“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其前应断开。“吾”第一人称代词,一般位于句首,其前应断开。“乎”语气词,一般位于句末,其后应断开。“其究途径穷”与“不亦愈劳而愈远乎”句意完整,前后均应断开。
参考译文
(我)曾经尝试谈论这个问题,诗文的气运,不能不更迭而下,而作诗的人的情意兴致,细细思虑无一不是独断追求诗作的高水平。高水平的诗歌,取法于奇异的诗歌形式罢了。诗歌的形式,不能不奇异;然而它的变化是有限的,(诗歌的)精神不能不趋同,然而它的变化是无限的。操持有限的诗歌形式来追求变化(无穷的精神),而想凭借诗作的奇异和诗文的气运相争,我认为能够创作奇异的诗作,但始终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推究有限的诗歌形式而求奇求异的人最终两者都变得有限,不也是越辛劳离初衷越远吗?这是不追求古人真诗的过失啊。
4.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余考刘煦为《唐书》传文苑,爵位崇高者别为之传,惟欲令怀才憔悴之徒,千古见知,而李长吉置不录。《新唐书》亦言长吉以父讳不举进士,韩昌黎辩其非,位止协律郎,年二十有七。而今(尹)长吉业过之,李母怒其子,而尹母安之;李 于 晚 唐 词 尚 奇 诡 以 鬼 才 称 而 长 吉 当 文 明 盛 时 操 椽 管 理 待 诏 公 事 庶 几 吾 家 仙 才 天 所 赋 畀 人 所 受 享 今 长 吉 愈 昔 长 吉 为 甚。(节选自明·李维桢《空囊草序》)
答案 李于晚唐/词尚奇诡/以鬼才称/而长吉当文明盛时/操椽管理待诏公事/庶几吾家仙才/天所赋畀/人所受享/今长吉愈昔长吉为甚
解析 结合上文大致判断此处说的是李长吉与尹长吉的不同。生活的时代不同,风格不一样,尹长吉比李长吉更优秀。“晚唐”后应断开;“以……称”是固定结构,应单独成句,其前后应分别断开;“文明盛时”也与时间相关,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庶几”表推测,一般放于句首;“天所赋畀”另起一句,其前后分别断开;“今”有“现在的”之意,其前应断开。
参考译文
我考证刘煦作的《唐书》,其在文坛流传,爵位崇高的另外作传,只是想让有才不得志的人,被后世的人知道,而李长吉却没有被录入其中。《新唐书》也说李长吉因为避讳父亲的名字不应进士举,韩愈也为他辩解,李长吉做到协律郎的官职,年仅二十七岁。而现在的尹长吉已经超过了以前的李长吉,李长吉的母亲为她的儿子感到生气,而尹长吉的母亲却为儿子感到安心;李长吉生于晚唐,诗词崇尚诡谲之风,以鬼才著称,而尹长吉生在文明鼎盛时期,管理事务独当一面,等待宫廷的诏令,大概就是所说的仙才,上天赐予的天赋,在人世间独享,现在的尹长吉超过以前的李长吉太多了。
5.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余所以终愿今天子之右文而左武也。虽 然 今 之 以 文 臣 任 武 事 者 朝 则 枢 府 藩 则 抚 军 吾 皆 得 而 见 之 矣 大 约 多 历 年 所 而 得 之。又或以盘错之地,狡利者善避,更授钝者,此其胸中岂异伍卒?而则使诸大将肩蟒围玉,相与拜跪之。固宜为其所轻,而日有愤噪之变也。虽日推毂[注]铸印于以称,曰文:饰则得矣,勘乱则未也。
(节选自侯方域《八阵图序》)
注 推毂:推车前进,比喻推荐人才。
答案 虽然/今之以文臣任武事者/朝则枢府/藩则抚军/吾皆得而见之矣/大约多历年所而得之
解析 做文言断句题首先要把语句放入文本中,在语境中据意断句,可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帮助断句。“虽然”是关联词语,可在其后断开;“朝则枢府”“藩则抚军”句式相同,中间及其前后应断开;“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
参考译文
所以我一直希望当今天子重文而轻武。虽然如此,如今以文臣的身份来担任武事的,在朝便在枢府掌重权,到边地便为督抚管军事,我都曾有机会见过他们,大约多是因资历长而得到的地位。又或者因为是错综复杂的险地,狡狯伶俐的人善于躲避,却把它移交给愚笨无能的人,这种人胸中的见识和普通士兵又有什么区别?然而却让诸位大将肩披蟒袍,腰围玉带,一起来跪拜他。本来就应当为他们所轻视,以致天天都有不满和哗变的情绪。虽然天天举荐人才,委任将领来支持他,只能说:好名声得到了,平息骚乱却没有做到。
6.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苍蝇,苍蝇,吾嗟尔之为生!既无蜂虿之毒尾,又无蚊虻之利嘴。幸不为人之畏,胡不为人之喜?尔 形 至 眇 尔 欲 易 盈 杯 盂 残 沥 砧 几 余 腥 所 希 杪 忽 过 则 难 胜 若 何 求 而 不 足 乃 终 日 而 营 营?逐气寻香,无处不到,顷刻而集,谁相告报?其在物也虽微,其为害也至要。(节选自欧阳修《憎苍蝇赋》)
答案 尔形至眇/尔欲易盈/杯盂残沥/砧几余腥/所希杪忽/过则难胜/若何求而不足/乃终日而营营
解析 “尔形”“尔欲”这两句是对举关系,是说明苍蝇的两个方面,“尔欲”前应断开。“杯盂”“砧几”是对偶句,这两句结构相同,“砧几”前应断开。“所希杪忽”意为“你的欲望十分有限”,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若”常用于句子的开头,其前应断开。“乃”是发语词,常用于句子的开头,其前应断开。
参考译文
苍蝇啊,苍蝇啊,我真为你的生命感到可怜!(你)既没有黄蜂、蝎子的毒尾巴,又没有蚊子、牛虻尖利的嘴巴。有幸没有令人畏惧,却为什么不讨人们的喜欢?你的体型实在太小,你的欲望很容易满足,酒杯饭盂中的残汤剩菜,案板上面的一点余腥,你的欲望十分有限,太多了你还无法承受。你那点要求哪儿不能满足,为什么还要一天到晚到处钻营?追逐气味寻觅芳香,几乎没有你不到之处,片刻就能集结成群,是谁为你们通报的信息?你作为动物确实太小,可是造成的祸害却很重大。
7.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吴纯甫)年四十四,始为南都举人。先生益厌世事,营城东地,艺橘千株,市鬻财自给。日闭门,不复有所往还,令儿女环侍几旁,诵诗而已。少 时 所 喜 诗 文 绝 不 为 曰 《六 经》 圣 人 之 文 亦 不 过 明 此 心 之 理 与 其 得 于 心 者 则 《六 经》 有 不 必 尽 求 者 如 今 世 之 文 何 如 哉。(节选自归有光《吴纯甫行状》)
答案 少时所喜诗文/绝不为/曰/《六经》圣人之文/亦不过明此心之理/与其得于心者/则《六经》有不必尽求者/如今世之文何如哉
解析 “少时所喜诗文绝不为”,即“绝不为少时所喜诗文”,“绝不为”前省略主语“先生”,在“绝不为”前后应断开;“曰”表示说,和后面说话内容应断开;“亦”为连词,其前可断开;“亦不过明此心之理”句意完整,其后可断开;两个“者”为句末标志,其后均应断开。
参考译文
四十四岁,(先生)才在南京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先生更加厌弃世事,料理城东土地,种植了上千株橘树,靠卖橘子才刚刚够供给自己生活。每天关闭大门,不再(与外界)有所往来,让儿女围绕侍奉在书桌旁,诵读诗词罢了。年少时候所喜欢的诗文,决不会再作,说:“《六经》是圣人的文章,其中的内容也不过是表达人们心里原有的道理,如果我们心里已经明白了这个原有的理,就不必一定要到《六经》中去寻找了。(与《六经》相比,)当世的文章又是怎样呢?”
8.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富润屋,德润身”之解,亦复如是。富人所处之屋,不必尽为画栋雕梁,即居茅舍数椽,而过其门、入其室者,常见荜门圭窦[注]之间,自有一种旺气,所谓“润”也。公 卿 将 相 之 后 子 孙 式 微 所 居 门 第 未 尝 稍 改 而 经 其 地 者 觉 有 冷 气 侵 入 此 家 门 枯 槁 之 过 润 之 无 其 人 也。(节选自清·李渔《治服》)
注 荜门圭窦:编竹为门,穿墙作窗。指贫穷人所居之处。
答案 公卿将相之后/子孙式微/所居门第未尝稍改/而经其地者//觉有冷气侵入/此家门枯槁之过/润之无其人也
解析 “子孙”是与“公卿将相”相对应的另一类人物,其前应断开。“所居门第”是另外一件事的主语,其前应断开。“而”表转折,是文言断句的标志,其前应断开。“而经其地者”是“觉有冷气侵入”的主语,断不断均可。“此家门”句是对以上现象存在原因的解释,其前应断开。“润之无其人也”是对这一解释的补充说明,应于其前断开。
参考译文
“富润屋,德润身”的含意也是这样。富人住的房屋,不必都是雕梁画栋,即使住在几间茅草屋中,经过他的家门、进入他的卧室的人,常常能够感觉到在简陋的房子中自有一种兴旺之气,这就是所说的“润”。公卿将相的后代,子孙衰落,所居住的房屋即使没有任何改动,但是经过这里的人,也会觉得有冷气袭人,这是家道衰落的缘故,没有人能够使它润起来。
课件23张PPT。训练三 文言断句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练前提醒1.审读,就是审读与所断句相关的句段,理解所断句的大意。
2.得“法”:一是推语意,先断易;二是找虚词,断语气;三是明句式(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助断句;四是定关系(文段的结构或逻辑关系),明结构。
3.避“套”。避免命题人利用语言标志设的圈套,加强对文意的准确理解。1.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 子 曰 崔 子 子 独 不 为 夫 诗 乎 《诗》 曰 恺 悌 君 子 求 福 不 回 婴 且 可 以 回 而 求 福 乎 子 惟 之 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分》)答案 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解析 “曰”是停顿的标志,“晏子曰”“《诗》曰”后均应断开。“崔子”指崔杼,直呼其名,起强调作用,其后应断开。“乎”是句末停顿的标志,其后均应断开。“恺悌君子”是成语,其后应断开。“求福不回”承前省略主语“君子”,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参考译文
晏子与崔杼盟誓。(崔杼的)誓词说:“不亲附崔氏而亲附公孙氏的人,必遭祸殃!”晏子低下头含了口血,仰起头向上天呼告说:“不亲附公孙氏而亲附崔氏的人,必遭祸殃!”崔杼很不高兴,用矛顶着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颈,对晏子说:“(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晏子说:“崔子,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中说‘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曲求福’。我难道能够以邪曲来求福吗?你考虑考虑这些话吧。”崔杼说:“这是一个贤德的人,不可以杀死(他)。”(于是崔杼)撤去兵器离开了。2.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然则猛盍并不仕秦?曰:猛 之 才 高 于 诸 葛 亮 而 澹 泊 宁 静 不 及 即 其 治 秦 也 亦 以 英 气 为 之 而 多 不 可 耐 使 亮 不 遇 先 主 则 必 不 仕 吴 魏 者 亮 之 所 能 也。猛不遇晋则并不仕秦者,非猛之所能也。
(节选自侯方域《王猛论》)答案 猛之才高于诸葛亮/而澹泊宁静不及/即其治秦也/亦以英气为之/而多不可耐/使亮不遇先主//则必不仕吴魏者/亮之所能也(“不遇先主”和“则必不仕”之间可断可不断,不计分数)解析 “高于”表比较,后面应跟名词或代词,故“猛之才高于诸葛亮”后应断开。“不及”是对“澹泊宁静”的修饰,应在“及”后断开。“也”是文言断句的标志,其后应断开。“而”表转折,其前应断开。“使”是假如的意思,其前应断开。“亮之所能也”中,“亮”为诸葛亮,是主语,其前应断开。参考译文
这样的话,那么王猛为什么也不在秦国做官呢?我认为:王猛的才能超过诸葛亮,但他对功名的淡然就比不上(诸葛亮)。当他任职秦国时,也凭借英气去做事,却很多不相称。假如诸葛亮不遇到刘备就一定不为吴国魏国做官,诸葛亮可以做到。王猛不被晋王朝任用也不在秦国做官,这是王猛做不到的。3.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尝试论之,诗文气运,不能不代趋而下,而作诗者之意兴,虑无不代求其高。高者,取异于途径耳。夫途径者,不能不异者也;然其变有穷也,精神者,不能不同者也,然其变无穷也。操 其 有 穷 者 以 求 变 而 欲 以 其 异 与 气 运 争 吾 以 为 能 为 异 而 终 不 能 为 高 其 究 途 径 穷 而 异 者 与 之 俱 穷 不 亦 愈 劳 而 愈 远 乎 此 不 求 古 人 真 诗 之 过 也。
(节选自明·钟惺《〈诗归〉序》)答案 操其有穷者以求变/而欲以其异与气运争/吾以为能为异而终不能为高/其究途径穷/而异者与之俱穷/不亦愈劳而愈远乎/此不求古人真诗之过也解析 “而欲以”“而异者”中的“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其前应断开。“吾”第一人称代词,一般位于句首,其前应断开。“乎”语气词,一般位于句末,其后应断开。“其究途径穷”与“不亦愈劳而愈远乎”句意完整,前后均应断开。参考译文
(我)曾经尝试谈论这个问题,诗文的气运,不能不更迭而下,而作诗的人的情意兴致,细细思虑无一不是独断追求诗作的高水平。高水平的诗歌,取法于奇异的诗歌形式罢了。诗歌的形式,不能不奇异;然而它的变化是有限的,(诗歌的)精神不能不趋同,然而它的变化是无限的。操持有限的诗歌形式来追求变化(无穷的精神),而想凭借诗作的奇异和诗文的气运相争,我认为能够创作奇异的诗作,但始终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推究有限的诗歌形式而求奇求异的人最终两者都变得有限,不也是越辛劳离初衷越远吗?这是不追求古人真诗的过失啊。4.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余考刘煦为《唐书》传文苑,爵位崇高者别为之传,惟欲令怀才憔悴之徒,千古见知,而李长吉置不录。《新唐书》亦言长吉以父讳不举进士,韩昌黎辩其非,位止协律郎,年二十有七。而今(尹)长吉业过之,李母怒其子,而尹母安之;李 于 晚 唐 词 尚 奇 诡 以 鬼 才 称 而 长 吉 当 文 明 盛 时 操 椽 管 理 待 诏 公 事 庶 几 吾 家 仙 才 天 所 赋 畀 人 所 受 享 今 长 吉 愈 昔 长 吉 为 甚。(节选自明·李维桢《空囊草序》)答案 李于晚唐/词尚奇诡/以鬼才称/而长吉当文明盛时/操椽管理待诏公事/庶几吾家仙才/天所赋畀/人所受享/今长吉愈昔长吉为甚解析 结合上文大致判断此处说的是李长吉与尹长吉的不同。生活的时代不同,风格不一样,尹长吉比李长吉更优秀。“晚唐”后应断开;“以……称”是固定结构,应单独成句,其前后应分别断开;“文明盛时”也与时间相关,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庶几”表推测,一般放于句首;“天所赋畀”另起一句,其前后分别断开;“今”有“现在的”之意,其前应断开。参考译文
我考证刘煦作的《唐书》,其在文坛流传,爵位崇高的另外作传,只是想让有才不得志的人,被后世的人知道,而李长吉却没有被录入其中。《新唐书》也说李长吉因为避讳父亲的名字不应进士举,韩愈也为他辩解,李长吉做到协律郎的官职,年仅二十七岁。而现在的尹长吉已经超过了以前的李长吉,李长吉的母亲为她的儿子感到生气,而尹长吉的母亲却为儿子感到安心;李长吉生于晚唐,诗词崇尚诡谲之风,以鬼才著称,而尹长吉生在文明鼎盛时期,管理事务独当一面,等待宫廷的诏令,大概就是所说的仙才,上天赐予的天赋,在人世间独享,现在的尹长吉超过以前的李长吉太多了。5.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余所以终愿今天子之右文而左武也。虽 然 今 之 以 文 臣 任 武 事 者 朝 则 枢 府 藩 则 抚 军 吾 皆 得 而 见 之 矣 大 约 多 历 年 所 而 得 之。又或以盘错之地,狡利者善避,更授钝者,此其胸中岂异伍卒?而则使诸大将肩蟒围玉,相与拜跪之。固宜为其所轻,而日有愤噪之变也。虽日推毂[注]铸印于以称,曰文:饰则得矣,勘乱则未也。(节选自侯方域《八阵图序》)
注 推毂:推车前进,比喻推荐人才。答案 虽然/今之以文臣任武事者/朝则枢府/藩则抚军/吾皆得而见之矣/大约多历年所而得之解析 做文言断句题首先要把语句放入文本中,在语境中据意断句,可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帮助断句。“虽然”是关联词语,可在其后断开;“朝则枢府”“藩则抚军”句式相同,中间及其前后应断开;“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参考译文
所以我一直希望当今天子重文而轻武。虽然如此,如今以文臣的身份来担任武事的,在朝便在枢府掌重权,到边地便为督抚管军事,我都曾有机会见过他们,大约多是因资历长而得到的地位。又或者因为是错综复杂的险地,狡狯伶俐的人善于躲避,却把它移交给愚笨无能的人,这种人胸中的见识和普通士兵又有什么区别?然而却让诸位大将肩披蟒袍,腰围玉带,一起来跪拜他。本来就应当为他们所轻视,以致天天都有不满和哗变的情绪。虽然天天举荐人才,委任将领来支持他,只能说:好名声得到了,平息骚乱却没有做到。6.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苍蝇,苍蝇,吾嗟尔之为生!既无蜂虿之毒尾,又无蚊虻之利嘴。幸不为人之畏,胡不为人之喜?尔 形 至 眇 尔 欲 易 盈 杯 盂 残 沥 砧 几 余 腥 所 希 杪 忽 过 则 难 胜 若 何 求 而 不 足 乃 终 日 而 营 营?逐气寻香,无处不到,顷刻而集,谁相告报?其在物也虽微,其为害也至要。
(节选自欧阳修《憎苍蝇赋》)答案 尔形至眇/尔欲易盈/杯盂残沥/砧几余腥/所希杪忽/过则难胜/若何求而不足/乃终日而营营解析 “尔形”“尔欲”这两句是对举关系,是说明苍蝇的两个方面,“尔欲”前应断开。“杯盂”“砧几”是对偶句,这两句结构相同,“砧几”前应断开。“所希杪忽”意为“你的欲望十分有限”,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若”常用于句子的开头,其前应断开。“乃”是发语词,常用于句子的开头,其前应断开。参考译文
苍蝇啊,苍蝇啊,我真为你的生命感到可怜!(你)既没有黄蜂、蝎子的毒尾巴,又没有蚊子、牛虻尖利的嘴巴。有幸没有令人畏惧,却为什么不讨人们的喜欢?你的体型实在太小,你的欲望很容易满足,酒杯饭盂中的残汤剩菜,案板上面的一点余腥,你的欲望十分有限,太多了你还无法承受。你那点要求哪儿不能满足,为什么还要一天到晚到处钻营?追逐气味寻觅芳香,几乎没有你不到之处,片刻就能集结成群,是谁为你们通报的信息?你作为动物确实太小,可是造成的祸害却很重大。7.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吴纯甫)年四十四,始为南都举人。先生益厌世事,营城东地,艺橘千株,市鬻财自给。日闭门,不复有所往还,令儿女环侍几旁,诵诗而已。少 时 所 喜 诗 文 绝 不 为 曰 《六 经》 圣 人 之 文 亦 不 过 明 此 心 之 理 与 其 得 于 心 者 则 《六 经》 有 不 必 尽 求 者 如 今 世 之 文 何 如 哉。
(节选自归有光《吴纯甫行状》)答案 少时所喜诗文/绝不为/曰/《六经》圣人之文/亦不过明此心之理/与其得于心者/则《六经》有不必尽求者/如今世之文何如哉解析 “少时所喜诗文绝不为”,即“绝不为少时所喜诗文”,“绝不为”前省略主语“先生”,在“绝不为”前后应断开;“曰”表示说,和后面说话内容应断开;“亦”为连词,其前可断开;“亦不过明此心之理”句意完整,其后可断开;两个“者”为句末标志,其后均应断开。参考译文
四十四岁,(先生)才在南京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先生更加厌弃世事,料理城东土地,种植了上千株橘树,靠卖橘子才刚刚够供给自己生活。每天关闭大门,不再(与外界)有所往来,让儿女围绕侍奉在书桌旁,诵读诗词罢了。年少时候所喜欢的诗文,决不会再作,说:“《六经》是圣人的文章,其中的内容也不过是表达人们心里原有的道理,如果我们心里已经明白了这个原有的理,就不必一定要到《六经》中去寻找了。(与《六经》相比,)当世的文章又是怎样呢?”8.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富润屋,德润身”之解,亦复如是。富人所处之屋,不必尽为画栋雕梁,即居茅舍数椽,而过其门、入其室者,常见荜门圭窦[注]之间,自有一种旺气,所谓“润”也。公 卿 将 相 之 后 子 孙 式 微 所 居 门 第 未 尝 稍 改 而 经 其 地 者 觉 有 冷 气 侵 入 此 家 门 枯 槁 之 过 润 之 无 其 人 也。
(节选自清·李渔《治服》)
注 荜门圭窦:编竹为门,穿墙作窗。指贫穷人所居之处。答案 公卿将相之后/子孙式微/所居门第未尝稍改/而经其地者//觉有冷气侵入/此家门枯槁之过/润之无其人也解析 “子孙”是与“公卿将相”相对应的另一类人物,其前应断开。“所居门第”是另外一件事的主语,其前应断开。“而”表转折,是文言断句的标志,其前应断开。“而经其地者”是“觉有冷气侵入”的主语,断不断均可。“此家门”句是对以上现象存在原因的解释,其前应断开。“润之无其人也”是对这一解释的补充说明,应于其前断开。参考译文
“富润屋,德润身”的含意也是这样。富人住的房屋,不必都是雕梁画栋,即使住在几间茅草屋中,经过他的家门、进入他的卧室的人,常常能够感觉到在简陋的房子中自有一种兴旺之气,这就是所说的“润”。公卿将相的后代,子孙衰落,所居住的房屋即使没有任何改动,但是经过这里的人,也会觉得有冷气袭人,这是家道衰落的缘故,没有人能够使它润起来。本课结束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训练二 概括和赏析文意
练前提醒
该题一考对文意的概括,二考对文意的赏析,设误的重点放在前者,解题关键在于“比对”。就是把每一个选项都与相应的原文作逐字逐句的细致对比,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上有没有混淆,用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没有错误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键句。找到某处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对原文中的句子反复阅读,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一般说来,只要找到,判断选项是否错误应该是不难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马湘灵诗集序
刘大櫆
马君湘灵与余居同里,生同庚,学同业,其喜为诗同,其嗜酒同,饮酒既酣,其狂言震于广座也同。余弃于时,而湘灵亦屡试不举,为同遇;余生三子皆夭,而湘灵亦未有子息,为同病。人之不同,如其面,余与湘灵几无不同矣。而亦有不同者,盖湘灵之为人,余固尝兄事焉;若其所为文章,则余方欲师事之而未能。此其不同也。
忆昔与湘灵同在京师,一日日已晡,湘灵过余施舍,余出酒肴共酌。时余兄奉之亦在坐。湘灵被酒,意气勃然,因遍刺当时达官无所避。余惊怖其言。湘灵慷慨曰:“子以我为俗子乎!”余谢不敢。湘灵命酒连举十余觞,大醉欢呼,发上指冠,已复悲歌出涕。余见湘灵言之哀,亦泣涕纵横不自禁。湘灵乃指谓余兄曰:“彼乃同心者。”因出其平生歌诗示余。余读之,风翻云涌,而喉间气郁不得舒,于是相对黯然,罢酒别去。忽忽二十年,则闻湘灵已老病,不复能远游,或扁舟自放于九龙、三泖之间,间则归里与缙绅之去位而里居者连为吟社①,寻山钓水而已。嗟乎!以湘灵之才与其志,使其居于庙朝,正言謇谔②,岂与夫世之此倡而彼应者同乎哉!奈何窘琢浮湛③,抱能不一施,遂为山泽之癯④以老也。
癸未之秋,湘灵橐⑤其所为诗遗余数百里之外,使为之序。余诵湘灵之诗,循环往复,益叹湘灵年虽老,而少年英锐之气不衰。此其必传于世,世人之所共知,固不藉余言以增重。若其人之磊砢⑥,不犹高出时俗人万万,则非余言莫之显。虽然,后之人苟能读湘灵之诗,亦可以想见其人矣。
注 ①吟社:诗社。②謇(jiǎn)谔:忠正直言。③湛:通“沉”。④癯(qú):瘦。⑤橐(tuó):袋子。⑥磊砢(kē):比喻人才气卓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余固尝兄事焉         兄:当做兄长
B.马君湘灵与余居同里 同里:同一个乡里
C.一日日已晡 晡:黄昏
D.湘灵被酒,意气勃然 被酒:喝酒
答案 D
解析 被酒:喝醉了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副词,于是。A项副词,是/连词,却。C项动词,写/介词,被。D项代词,他的/副词,一定。
3.下列有关马湘灵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马湘灵与“我”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居同里,生同庚,学同业,喜诗同,嗜酒同。
B.马湘灵为人于“我”可尊为兄,为文于“我”可尊为师,这是与“我”不同的地方。
C.马湘灵酒醉后,意气勃发,痛斥达官的不是,又拿出自己的诗作吟诵,颇为慷慨。
D.马湘灵老病之后,不能远游,但有时也泛舟游山玩水,偶尔也参与居乡缙绅的诗社。
答案 C
解析 马湘灵拿出自己的诗作是给“我”看,自己没有吟诵。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认为凭马湘灵的才与志,若在朝堂为官定能正直敢言,不同于世俗之人云亦云者。
B.“我”十分惋惜马湘灵的窘困失意,抱负不能施展,终羸弱贫困以老。
C.“我”感叹马湘灵“年虽老,而少年英锐之气不衰”,这是后世的人所不能知晓的。
D.此文序马湘灵诗,但不言其诗而只言其人其遇,以抒身世感慨,于雄肆中寓悲怆。
答案 C
解析 “后世的人所不能知晓”错,原文是“此其必传于世,世人之所共知”。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之不同,如其面,余与湘灵几无不同矣。(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湘灵慷慨曰:“子以我为俗子乎!”余谢不敢。(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嗟乎!以湘灵之才与其志,使其居于庙朝,正言謇谔,岂与夫世之此倡而彼应者同乎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像每个人的面目都不相同一样,但我和湘灵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的。(“面”“几”各1分)
(2)湘灵情绪激昂地说:“你认为我是一个凡夫俗子吗?”我道歉说不敢。(“慷慨”“以……为……”各1分)
(3)啊!凭湘灵的才华和志向,假使让他在朝廷做官,忠正直言,难道会和现世那些这里倡导了那里就盲目响应随行的人相同吗?(“以”“庙朝”“倡”各1分,反问句式1分)
参考译文
马湘灵和我居住在同一个乡里,出生于同一年,学习着同一门学业,我们喜欢作诗(的性情)相同,喜欢喝酒(的爱好)相同,在喝酒喝到畅快之际,我们高谈阔论语惊四座的情形也相同。我为时运所抛弃,而湘灵也是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这是(我们)同样的际遇;我有过三个儿子,都夭折了,而湘灵也没有后代,这是(我们)同样的忧虑。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像每个人的面目都不相同一样,但我和湘灵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的。如果也有不同的地方,那大概是凭湘灵的为人,我向来将他当做兄长来侍奉;如果凭他所写的文章,我正想着把他当做我的老师来侍奉但是一直未能如愿。这是我们的不同之处。
我回忆起往日我和湘灵一起在京师的时候,有一天已近黄昏,湘灵经过我的住所,我拿出美酒与他共同品味。那时我的兄长奉之也坐在我们旁边。湘灵喝醉了酒,气概勃发,于是对那个时候显达的官员们斥责了个遍,一点也不避忌。我对他的言论感到惊恐。湘灵情绪激昂地说:“你认为我是一个凡夫俗子吗?”我道歉说不敢。湘灵叫我倒酒,连喝十多下,大醉而欢呼,他的头发竖起来直指着帽子,停止欢呼后又悲壮高歌,直唱到流出眼泪。我见湘灵言语哀伤,也泪流满面不能控制自己。湘灵于是指着我对我的兄长说:“他是与我同心意的人啊。”于是他拿出了平生的诗词歌赋给我看。我读着那些作品,感觉到翻涌的风云,喉头间也仿佛郁结着一股怨气,不能舒畅,于是相对坐着彼此沉默,最后撤酒告别。倏忽之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年,我听说湘灵已经垂老染病,不能再出远门游玩,只是有时自己乘一艘小船任其漂流在九龙和三泖之间,间或回到家乡与那些辞了官位回乡闲居的人们一起结一个诗社,大家一起到山中寻访在水间垂钓罢了。啊!凭湘灵的才华和志向,假使让他在朝廷做官,忠正直言,难道会和现世那些这里倡导了那里就盲目响应随行的人相同吗?没有办法,只能这样窘困失意,浮沉不定,不能一展抱负,只好做个山水间清瘦的隐士慢慢老去。
癸未年的秋天,湘灵把他所写的诗稿装在袋子里,从好几百里之外送到我手中,想让我给他的诗集写一篇序。我诵读着湘灵的诗,一遍又一遍,更加赞叹湘灵虽然年纪老了,但少年时那一股英武锐利的气概却一点也不衰减。这是他的诗必然会在后世流传、为世人所理解的原因,因而我就不借自己的言语来增加它的分量了。至于他的卓越才气,不知高出时下一般人几万倍,这一点如果不借助我的言语就可能显示不出来。即使是这样,后代的人们如果真的能够读懂湘灵的诗,也是可以想象得出他这个人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太古正音序
[明]宋濂
予少时则好琴,尝学之而患无善师与之相讲说。虽时按谱求声,以涤堙郁而畅懑愤,心弗自是也。后闻冷君起敬以善琴名江南,当时学琴者皆赴其门。予尤慕之,以为安得一听以偿夙昔之好乎?
及入国朝,予既被命起仕,而冷君亦继至。时天子方注意郊社宗庙之祀,病音乐之未复乎古,与一二儒臣图所以更张之。冷君实奉明诏,定雅乐,而予豫执笔,制歌辞,获数与冷君游。抱琴为予鼓数曲,予瞑目而听之。凄焉而秋清,盎然而春煦。寥寥乎悲鸿吟而鹳鹤鸾凤追而和之也;砯砯乎冰合万壑瀑布直泻其上而松桂之风互答而交冲也恳恳乎如唐虞君臣上规下讽而不伤不怒也熙熙乎如汉文之时天下富贵而田野耆耄乘车曳屣,嬉游笑谈,弗知日之夕也。予倦为之忘寝,不自知心气之平、神情之适。阅旬日而余音绎绎在耳。诚知其美而欲学焉,而予已老耄,不可勉矣。既而冷君出其所次琴谱,曰《太古正音》者示予,且曰:“子之所闻者皆出乎此。所未闻者,可按谱而学也。子可以序之。”
予重有感焉。乐之为教也大矣。古之人自非居丧服,有异故,则乐未尝违乎左右。所以摄忿戾之气,通神明之德。其助岂为细哉?后世古乐浸久浸亡,今之所存若琴者无几。士大夫又鲜能而寡听之,虽如予之有志于学,犹有耄老无闻之悔。况不若予之质固者乎。诚以有其器而无其谱,而其制不全故也。今冷君独不自私其艺,将使人人可按谱而学,岂非古人用心哉?然予恐人见其易而忽之也。故道愿学之意,以见其为术之难,述所闻者以告之,使人知冷君之用志于琴甚久,非特空言而已也。
冷君名谦,某郡人。今为协律郎。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病音乐之未复乎古      病:以……为病,担心
B.与一二儒臣图所以更张之 更张:改变
C.既而冷君出其所次琴谱 次:顺序
D.今冷君独不自私其艺 私:私藏
答案 C
解析 次:编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代词,它的。A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B项形容词词尾/介词,对。C项表转折/表修饰。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为协律郎冷先生的琴谱《太古正音》作序,肯定冷先生高超技艺的同时,高度赞扬冷先生将琴谱公之于众的良苦用心。
B.古人有名有字,文中冷先生名谦,字起敬,正文中作者称他的字,表达对他的尊敬;“郊社”是天子祭祀天地的大典。
C.文章第二段用一系列比喻描写自己听琴的感受,调动多种感官,化抽象的音乐为具体生动的画面,给人丰富的想象。
D.作者开头谈到无师传授,无缘学琴,后又谈到乐教之重大、继承者寥寥,从反面衬托出琴人冷先生的琴谱意义重大。
答案 D
解析 “乐教之重大”不是反面衬托。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砯 砯 乎 冰 合 万 壑 瀑 布 直 泻 其 上 而 松 桂 之 风 互 答 而 交 冲 也 恳 恳 乎如 唐 虞 君 臣 上 规 下 讽 而 不 伤 不 怒 也 熙 熙 乎 如 汉 文 之 时 天 下 富 贵 而 田 野 耆 耄 乘 车 曳 屣
答案 砯砯乎冰合万壑/瀑布直泻其上/而松桂之风互答而交冲也/恳恳乎如唐虞君臣/上规下讽而不伤不怒也/熙熙乎如汉文之时/天下富贵而田野耆耄乘车曳屣(断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解析 “砯砯乎冰合万壑”“恳恳乎如唐虞君臣”“熙熙乎如汉文之时”句式结构相似,其前后分别断开;第一个“而”表示并列,其前应断开。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时按谱求声,以涤堙郁而畅懑愤,心弗自是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大夫又鲜能而寡听之,虽如予之有志于学,犹有耄老无闻之悔。(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虽然时常按照乐谱弹奏,想洗涤心中的阴郁,使心中的愤懑得以解开,但内心不认为自己能真正做到这样。(“按”“畅”“弗自是”各1分,表达流畅1分)
(2)士大夫们又很少有这样的音乐才能并且很少听到这样的音乐,虽然像我这样有志于学习(音乐)的,但还是有年岁已高却没有听到的悔恨。(“鲜”“虽”“耄老”各1分,表达流畅1分)
参考译文
我小的时候就喜欢弹琴,曾经学琴但是苦于没有好的老师指点我。(我)虽然时常按照乐谱弹奏,想洗涤心中的阴郁,使心中的愤懑得以解开,但内心不认为自己能真正做到这样。后来听说冷起敬先生因善于弹奏而闻名于江南,当时学琴的人都到他的门下。我尤其仰慕他,想着怎样能够听一次(冷先生弹奏)来满足自己一直以来的爱好呢?
等到进入朝廷,我被任命开始做官以后,冷先生也随之来了。当时天子正重视宗庙祭祀的事情,担心音乐不能恢复古代旧制,与一两个儒臣探求用来改变的方法。冷先生奉诏定制雅乐,而我参与执笔,制定歌辞,得到多次与冷先生同游的机会。(冷先生)抚琴为我弹奏数曲,我闭着眼睛听。凄然如秋天的冷清,盎然如春天的和煦。寂寞如悲鸿的鸣叫,又如鹳鹤鸾凤追随应和;砯砯地如冰石相击在万壑之中,瀑布从山上直泻而下,松树桂树在风中互相撞击互为应答,恳切得如同唐虞时代的君臣,上下讽劝规谏却不伤不怒,光明和乐得如同汉文时代,天下富贵,田野老者都乘着车拖着鞋子,嬉笑游谈,不知道太阳已经西下。我沉迷在其中而忘记就寝,不知不觉心气为之平和,神情为之舒适。过了十天仍余音袅袅在耳。确实认为它美而想学习它,但我已经老了,不可勉强啊。不久冷先生拿出他所编撰的琴谱,名叫《太古正音》的书给我看,并且说:“您所听到的曲子都出自这本书。没有听到过的曲子,可以按照这个琴谱来学习。您也可以为它写个序。”
我非常有感触。音乐的教化作用是巨大的。古代的人除了服丧,有异常的变故,从来不曾离开音乐。凭借它收敛愤懑乖戾之气,达到圣人的德行。音乐的作用哪里在小处呢?后来,古乐渐渐地消亡失传,现在还留存下来的像琴谱这样的东西不多了。士大夫们又很少有这样的音乐才能并且很少听到这样的音乐,虽然像我这样有志于学习(音乐)的,但还是有年岁已高却没有听到的悔恨。况且还有不像我这般志向执着坚定的呢。(当然)确实也有因为有琴却没有琴谱,乐制也不齐全的缘故。现在冷先生并不私藏他的作品,将要使人人能够按着琴谱学习,难道这不是古代贤者的用心吗?然而我担心人们因为读到它太容易而轻视它。所以我说出自己想要学习的意愿,来表明学琴的艰难,叙述所知道的告知大家,使大家都知道冷先生致力于音乐已经很久了,并不只是空说而已。
冷先生名谦,某郡人。现在是协律郎。
课件25张PPT。训练二  概括和赏析文意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练前提醒该题一考对文意的概括,二考对文意的赏析,设误的重点放在前者,解题关键在于“比对”。就是把每一个选项都与相应的原文作逐字逐句的细致对比,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上有没有混淆,用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没有错误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键句。找到某处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对原文中的句子反复阅读,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一般说来,只要找到,判断选项是否错误应该是不难的。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马湘灵诗集序
刘大櫆
马君湘灵与余居同里,生同庚,学同业,其喜为诗同,其嗜酒同,饮酒既酣,其狂言震于广座也同。余弃于时,而湘灵亦屡试不举,为同遇;余生三子皆夭,而湘灵亦未有子息,为同病。人之不同,如其面,余与湘灵几无不同矣。而亦有不同者,盖湘灵之为人,余固尝兄事焉;若其所为文章,则余方欲师事之而未能。此其不同也。忆昔与湘灵同在京师,一日日已晡,湘灵过余施舍,余出酒肴共酌。时余兄奉之亦在坐。湘灵被酒,意气勃然,因遍刺当时达官无所避。余惊怖其言。湘灵慷慨曰:“子以我为俗子乎!”余谢不敢。湘灵命酒连举十余觞,大醉欢呼,发上指冠,已复悲歌出涕。余见湘灵言之哀,亦泣涕纵横不自禁。湘灵乃指谓余兄曰:“彼乃同心者。”因出其平生歌诗示余。余读之,风翻云涌,而喉间气郁不得舒,于是相对黯然,罢酒别去。忽忽二十年,则闻湘灵已老病,不复能远游,或扁舟自放于九龙、三泖之间,间则归里与缙绅之去位而里居者连为吟社①,寻山钓水而已。嗟乎!以湘灵之才与其志,使其居于庙朝,正言謇谔②,岂与夫世之此倡而彼应者同乎哉!奈何窘琢浮湛③,抱能不一施,遂为山泽之癯④以老也。癸未之秋,湘灵橐⑤其所为诗遗余数百里之外,使为之序。余诵湘灵之诗,循环往复,益叹湘灵年虽老,而少年英锐之气不衰。此其必传于世,世人之所共知,固不藉余言以增重。若其人之磊砢⑥,不犹高出时俗人万万,则非余言莫之显。虽然,后之人苟能读湘灵之诗,亦可以想见其人矣。
注 ①吟社:诗社。②謇(jiǎn)谔:忠正直言。③湛:通“沉”。④癯(qú):瘦。
⑤橐(tuó):袋子。⑥磊砢(kē):比喻人才气卓越。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固尝兄事焉         兄:当做兄长
B.马君湘灵与余居同里 同里:同一个乡里
C.一日日已晡 晡:黄昏
D.湘灵被酒,意气勃然 被酒:喝酒解析 被酒:喝醉了酒。√12345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解析 B项均为副词,于是。
A项副词,是/连词,却。
C项动词,写/介词,被。
D项代词,他的/副词,一定。1234A.彼乃同心者
今君乃亡赵走燕B.因出其平生歌诗示余
相如因持璧却立若其所为文章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以湘灵之才与其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D.√53.下列有关马湘灵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马湘灵与“我”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居同里,生同庚,学同业,喜诗同,嗜酒同。
B.马湘灵为人于“我”可尊为兄,为文于“我”可尊为师,这是与“我”不同的地方。
C.马湘灵酒醉后,意气勃发,痛斥达官的不是,又拿出自己的诗作吟诵,颇为慷慨。
D.马湘灵老病之后,不能远游,但有时也泛舟游山玩水,偶尔也参与居乡缙绅的诗社。解析 马湘灵拿出自己的诗作是给“我”看,自己没有吟诵。√12345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认为凭马湘灵的才与志,若在朝堂为官定能正直敢言,不同于世俗之人云亦
云者。
B.“我”十分惋惜马湘灵的窘困失意,抱负不能施展,终羸弱贫困以老。
C.“我”感叹马湘灵“年虽老,而少年英锐之气不衰”,这是后世的人所不能知晓的。
D.此文序马湘灵诗,但不言其诗而只言其人其遇,以抒身世感慨,于雄肆中寓悲怆。解析 “后世的人所不能知晓”错,原文是“此其必传于世,世人之所共知”。√12345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之不同,如其面,余与湘灵几无不同矣。(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湘灵慷慨曰:“子以我为俗子乎!”余谢不敢。(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像每个人的面目都不相同一样,但我和湘灵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的。(“面”“几”各1分) 湘灵情绪激昂地说:“你认为我是一个凡夫俗子吗?”我道歉说不敢。(“慷慨”“以……为……”各1分)5(3)嗟乎!以湘灵之才与其志,使其居于庙朝,正言謇谔,岂与夫世之此倡而彼应者同乎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啊!凭湘灵的才华和志向,假使让他在朝廷做官,忠正直言,难道会和现世那些这里倡导了那里就盲目响应随行的人相同吗?(“以”“庙朝”“倡”各1分,反问句式1分)12345参考译文
马湘灵和我居住在同一个乡里,出生于同一年,学习着同一门学业,我们喜欢作诗(的性情)相同,喜欢喝酒(的爱好)相同,在喝酒喝到畅快之际,我们高谈阔论语惊四座的情形也相同。我为时运所抛弃,而湘灵也是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这是(我们)同样的际遇;我有过三个儿子,都夭折了,而湘灵也没有后代,这是(我们)同样的忧虑。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像每个人的面目都不相同一样,但我和湘灵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的。如果也有不同的地方,那大概是凭湘灵的为人,我向来将他当做兄长来侍奉;如果凭他所写的文章,我正想着把他当做我的老师来侍奉但是一直未能如愿。这是我们的不同之处。我回忆起往日我和湘灵一起在京师的时候,有一天已近黄昏,湘灵经过我的住所,我拿出美酒与他共同品味。那时我的兄长奉之也坐在我们旁边。湘灵喝醉了酒,气概勃发,于是对那个时候显达的官员们斥责了个遍,一点也不避忌。我对他的言论感到惊恐。湘灵情绪激昂地说:“你认为我是一个凡夫俗子吗?”我道歉说不敢。湘灵叫我倒酒,连喝十多下,大醉而欢呼,他的头发竖起来直指着帽子,停止欢呼后又悲壮高歌,直唱到流出眼泪。我见湘灵言语哀伤,也泪流满面不能控制自己。湘灵于是指着我对我的兄长说:“他是与我同心意的人啊。”于是他拿出了平生的诗词歌赋给我看。我读着那些作品,感觉到翻涌的风云,喉头间也仿佛郁结着一股怨气,不能舒畅,于是相对坐着彼此沉默,最后撤酒告别。倏忽之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年,我听说湘灵已经垂老染病,不能再出远门游玩,只是有时自己乘一艘小船任其漂流在九龙和三泖之间,间或回到家乡与那些辞了官位回乡闲居的人们一起结一个诗社,大家一起到山中寻访在水间垂钓罢了。啊!凭湘灵的才华和志向,假使让他在朝廷做官,忠正直言,难道会和现世那些这里倡导了那里就盲目响应随行的人相同吗?没有办法,只能这样窘困失意,浮沉不定,不能一展抱负,只好做个山水间清瘦的隐士慢慢老去。癸未年的秋天,湘灵把他所写的诗稿装在袋子里,从好几百里之外送到我手中,想让我给他的诗集写一篇序。我诵读着湘灵的诗,一遍又一遍,更加赞叹湘灵虽然年纪老了,但少年时那一股英武锐利的气概却一点也不衰减。这是他的诗必然会在后世流传、为世人所理解的原因,因而我就不借自己的言语来增加它的分量了。至于他的卓越才气,不知高出时下一般人几万倍,这一点如果不借助我的言语就可能显示不出来。即使是这样,后代的人们如果真的能够读懂湘灵的诗,也是可以想象得出他这个人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太古正音序
[明]宋濂
予少时则好琴,尝学之而患无善师与之相讲说。虽时按谱求声,以涤堙郁而畅懑愤,心弗自是也。后闻冷君起敬以善琴名江南,当时学琴者皆赴其门。予尤慕之,以为安得一听以偿夙昔之好乎?
及入国朝,予既被命起仕,而冷君亦继至。时天子方注意郊社宗庙之祀,病音乐之未复乎古,与一二儒臣图所以更张之。冷君实奉明诏,定雅乐,而予豫执笔,制歌辞,获数与冷君游。抱琴为予鼓数曲,予瞑目而听之。凄焉而秋清,盎然而春煦。寥寥乎悲鸿吟而鹳鹤鸾凤追而和之也;砯砯乎冰合万壑瀑布直泻其上而松桂之风互答而交冲也恳恳乎如唐虞君臣上规下讽而不伤不怒也熙熙乎如汉文之时天下富贵而田野耆耄乘车曳屣,嬉游笑谈,弗知日之夕也。予倦为之忘寝,不自知心气之平、神情之适。阅旬日而余音绎绎在耳。诚知其美而欲学焉,而予已老耄,不可勉矣。既而冷君出其所次琴谱,曰《太古正音》者示予,且曰:“子之所闻者皆出乎此。所未闻者,可按谱而学也。子可以序之。”予重有感焉。乐之为教也大矣。古之人自非居丧服,有异故,则乐未尝违乎左右。所以摄忿戾之气,通神明之德。其助岂为细哉?后世古乐浸久浸亡,今之所存若琴者无几。士大夫又鲜能而寡听之,虽如予之有志于学,犹有耄老无闻之悔。况不若予之质固者乎。诚以有其器而无其谱,而其制不全故也。今冷君独不自私其艺,将使人人可按谱而学,岂非古人用心哉?然予恐人见其易而忽之也。故道愿学之意,以见其为术之难,述所闻者以告之,使人知冷君之用志于琴甚久,非特空言而已也。
冷君名谦,某郡人。今为协律郎。6.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病音乐之未复乎古      病:以……为病,担心
B.与一二儒臣图所以更张之 更张:改变
C.既而冷君出其所次琴谱 次:顺序
D.今冷君独不自私其艺 私:私藏解析 次:编撰。√678910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解析 D项均为代词,它的。
A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
B项形容词词尾/介词,对。
C项表转折/表修饰。A.以为安得一听以偿夙昔之好乎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寥寥乎悲鸿吟而鹳鹤鸾凤追而和之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阅旬日而余音绎绎在耳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其助岂为细哉
其翼若垂天之云C.D.√678910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为协律郎冷先生的琴谱《太古正音》作序,肯定冷先生高超技艺的同时,高
度赞扬冷先生将琴谱公之于众的良苦用心。
B.古人有名有字,文中冷先生名谦,字起敬,正文中作者称他的字,表达对他的尊
敬;“郊社”是天子祭祀天地的大典。
C.文章第二段用一系列比喻描写自己听琴的感受,调动多种感官,化抽象的音乐为
具体生动的画面,给人丰富的想象。
D.作者开头谈到无师传授,无缘学琴,后又谈到乐教之重大、继承者寥寥,从反面
衬托出琴人冷先生的琴谱意义重大。解析 “乐教之重大”不是反面衬托。√678910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砯 砯 乎 冰 合 万 壑 瀑 布 直 泻 其 上 而 松 桂 之 风 互 答 而 交 冲 也 恳 恳 乎 如 唐 虞 君 臣 上 规 下 讽 而 不 伤 不 怒 也 熙 熙 乎 如 汉 文 之 时 天 下 富 贵 而 田 野 耆 耄 乘 车 曳 屣解析 “砯砯乎冰合万壑”“恳恳乎如唐虞君臣”“熙熙乎如汉文之时”句式结构相似,其前后分别断开;第一个“而”表示并列,其前应断开。答案 砯砯乎冰合万壑/瀑布直泻其上/而松桂之风互答而交冲也/恳恳乎如唐虞君臣/上规下讽而不伤不怒也/熙熙乎如汉文之时/天下富贵而田野耆耄乘车曳屣(断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678910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时按谱求声,以涤堙郁而畅懑愤,心弗自是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大夫又鲜能而寡听之,虽如予之有志于学,犹有耄老无闻之悔。(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虽然时常按照乐谱弹奏,想洗涤心中的阴郁,使心中的愤懑得以解开,但内心不认为自己能真正做到这样。(“按”“畅”“弗自是”各1分,表达流畅1分) 士大夫们又很少有这样的音乐才能并且很少听到这样的音乐,虽然像我这样有志于学习(音乐)的,但还是有年岁已高却没有听到的悔恨。(“鲜”“虽”“耄老”各1分,表达流畅1分)678910参考译文
我小的时候就喜欢弹琴,曾经学琴但是苦于没有好的老师指点我。(我)虽然时常按照乐谱弹奏,想洗涤心中的阴郁,使心中的愤懑得以解开,但内心不认为自己能真正做到这样。后来听说冷起敬先生因善于弹奏而闻名于江南,当时学琴的人都到他的门下。我尤其仰慕他,想着怎样能够听一次(冷先生弹奏)来满足自己一直以来的爱好呢?等到进入朝廷,我被任命开始做官以后,冷先生也随之来了。当时天子正重视宗庙祭祀的事情,担心音乐不能恢复古代旧制,与一两个儒臣探求用来改变的方法。冷先生奉诏定制雅乐,而我参与执笔,制定歌辞,得到多次与冷先生同游的机会。(冷先生)抚琴为我弹奏数曲,我闭着眼睛听。凄然如秋天的冷清,盎然如春天的和煦。寂寞如悲鸿的鸣叫,又如鹳鹤鸾凤追随应和;砯砯地如冰石相击在万壑之中,瀑布从山上直泻而下,松树桂树在风中互相撞击互为应答,恳切得如同唐虞时代的君臣,上下讽劝规谏却不伤不怒,光明和乐得如同汉文时代,天下富贵,田野老者都乘着车拖着鞋子,嬉笑游谈,不知道太阳已经西下。我沉迷在其中而忘记就寝,不知不觉心气为之平和,神情为之舒适。过了十天仍余音袅袅在耳。确实认为它美而想学习它,但我已经老了,不可勉强啊。不久冷先生拿出他所编撰的琴谱,名叫《太古正音》的书给我看,并且说:“您所听到的曲子都出自这本书。没有听到过的曲子,可以按照这个琴谱来学习。您也可以为它写个序。”我非常有感触。音乐的教化作用是巨大的。古代的人除了服丧,有异常的变故,从来不曾离开音乐。凭借它收敛愤懑乖戾之气,达到圣人的德行。音乐的作用哪里在小处呢?后来,古乐渐渐地消亡失传,现在还留存下来的像琴谱这样的东西不多了。士大夫们又很少有这样的音乐才能并且很少听到这样的音乐,虽然像我这样有志于学习(音乐)的,但还是有年岁已高却没有听到的悔恨。况且还有不像我这般志向执着坚定的呢。(当然)确实也有因为有琴却没有琴谱,乐制也不齐全的缘故。现在冷先生并不私藏他的作品,将要使人人能够按着琴谱学习,难道这不是古代贤者的用心吗?然而我担心人们因为读到它太容易而轻视它。所以我说出自己想要学习的意愿,来表明学琴的艰难,叙述所知道的告知大家,使大家都知道冷先生致力于音乐已经很久了,并不只是空说而已。
冷先生名谦,某郡人。现在是协律郎。本课结束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训练四 翻译文言句子
练前提醒
1.准确判断得分点,做到“点点落实”。
翻译得分点,从基础知识角度,主要是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词),虚词(其、之、以、乃、因、为等),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从词性看,主要是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等;特殊句式主要看标志词。
在找出得分点后,关键要译到位,如依据语境确定多义实词,句式要翻译出其特征,用好必要的标志词等。千万不可因得分点未落实到位而丢分。
2.依据语境,合理推断疑难词语。
(1)联系句子“语境”,进行合理推断。这里的“语境”,一是从句子的整体出发;二是关注该句前后句子表达的意思,甚至关注上下文相关的内容。
(2)依据知识积累,尤其是课本知识、成语知识,甚至文字学知识,合理推断。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选古人诗,而命曰《诗归》。非谓古人之诗,以吾所选者为归,庶几见吾所选者,以古人为归也。
今非无学古者,大要取古人之极肤极狭极熟便于口手者,以为古人在是。使捷者矫之,必于古人外,自为一人之诗以为异,要其异,又皆同乎古人之险且僻者,不则其俚者也;则何以服学古者之心。无以服其心,而又坚其说以告人曰,千变万化,不出古人。问其所为古人,则又向之极肤极狭极熟者也。世真不知有古人矣。
书成,自古逸至隋,凡十五卷,曰《古诗归》;初唐五卷,盛唐十九卷,中唐十一卷,晚唐四卷,凡三十九卷,曰《唐诗归》。取而覆之,见古人诗久传者,反若今人新作诗。见己所评古人语,如看他人语。仓卒中,古今人我,心目为之一易,而茫无所止者,其何故也?正吾与古人之精神,远近前后于此中,而若使人不得不有所止者也。(节选自明·钟惺《〈诗归〉序》)
(1)问其所为古人,则又向之极肤极狭极熟者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仓卒中,古今人我,心目为之一易,而茫无所止者,其何故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问他所学写的古人的诗,却又是(模仿)以前非常肤浅、非常狭隘、非常熟悉的古诗。(“所为”“肤”“狭”各1分,句意1分)
(2)突然间,古与今、他人和我,精神和眼界因为它而转换,而茫然没有止境,这是什么缘故呢?(“卒”“为”“易”“止”各1分)
参考译文
挑选古人的诗作,并把(这个集子)命名为《诗归》。这并不是说古人的诗歌以我所选的诗文为旨归,或许可以说被我选中的诗作是以古人为旨归。
如今不是没有古学者,(只是今天的古学者)大都取法古人那些非常肤浅、非常狭隘、非常熟悉的古诗,以便上手顺口,(让人们)认为古人就在眼前。假使“捷者”来矫正这种问题,必定在古人诗歌之外创作一人之诗,并认为与众不同,探求他们诗作的奇异之处,又都和古人的险僻诗歌相同,而不就其俚俗;那么他们凭借什么来遵循古人的本心呢?没有用来遵循古人本心的办法,而又坚持自己的主张来告诉他人说“千变万化,都师法于古人”。问他所学写的古人的诗,却又是(模仿)以前非常肤浅、非常狭隘、非常熟悉的古诗。当世之人真的不知有古人啊。
这本书写成,从上古到隋代,共十五卷,命名为《古诗归》;初唐五卷,盛唐十九卷,中唐十一卷,晚唐四卷,共三十九卷,命名为《唐诗归》。回看古人流传至今的诗作,反而像今人的新作。审视自己评说古人的话,像看他人的话。突然间,古与今、他人和我,精神和眼界因为它而转换,而茫然没有止境,这是什么缘故呢?正如我和古人在这当中远近前后的精神,而好似让人不得不有所停止了。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陆贾有云:“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夫为相,不必读书,身先险阻,策合群力,能不忌害人之功者,名相也;为将,不必善骑射,粗知古今,遇大变而不挫者,名将也。今天下急,急论将哉。
汉祖之明,不难于拜坛下,而难其所拜者韩信;阖庐之信,不难于斩宠姬,而难于识孙武而任之。天下而有韩信、孙武,宜使之专制千里,岂当更有开府①位其上,中贵②观军容,掣其射也?天下而无韩信、孙武,又何取于诸将而群委之以旌节,倚之若长城也哉?
(节选自明·侯方域《八阵图序》)
注 ①开府:封建时代,公卿所设的能自任官吏的权力机构。②中贵:受皇帝宠信的宦官。
(1)夫为相,不必读书,身先险阻,策合群力,能不忌害人之功者,名相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而无韩信、孙武,又何取于诸将而群委之以旌节,倚之若长城也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做宰相,不一定读很多书,(但要)能在困难艰险面前率先挺身而出,有办法调动众人的力量,能不妒忌别人的功劳,就是名相。(“不必”“险阻”“忌”各1分,句意1分)
(2)天下如果没有韩信、孙武,那又何必大批地委任众将,授给兵权,像依靠长城一样地依靠他们呢?(“而”“群”“旌节”各1分,倒装句1分)
参考译文
陆贾曾说:“天下安定时,注重相;天下危乱时,注重将。”做宰相,不一定读很多书,(但要)能在困难艰险面前率先挺身而出,有办法调动众人的力量,能不妒忌别人的功劳,就是名相;做将帅,不一定善于骑马射箭,(但)要能粗略地知道古今历史,遇到大的变乱能不被挫败的,就是名将。如今天下危急,就急于论将了。
汉高祖的高明,不是难在拜于将坛之下,难的是他拜的是韩信;吴王阖闾的信望,不是难在斩杀自己的宠姬,而是难在识别贤才孙武并任用他。天下如果有韩信、孙武这样的人才,就应当给他权力,让他统辖广大的地区,怎能再让开府加在他的上位,宦官当监军,来牵制他?天下如果没有韩信、孙武,那又何必大批地委任众将,授给兵权,像依靠长城一样地依靠他们呢?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先生姓吴氏,讳中英,字纯甫。先生生而奇颖,好读书。开化方侯来为县,先生以名帖谒方侯,侯方少年,自谓有文学,莫可当意,得名帖,引与游,甚欢。其后方侯徙官四方,见所识至吴中者,必以先生名告之。
然先生豪爽不拘小节。父卒,遗其赀甚厚。先生按籍,视所假贷不能偿者,焚其券。好六博、击毬、声音,散其家千金。久之,乃更折节自矜饰,顾不屑为龌龊小儒。笃于孝友,急人之难,大义落落,人莫敢以利动。(节选自归有光《吴纯甫行状》)
(1)侯方少年,自谓有文学,莫可当意,得名帖,引与游,甚欢。(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久之,乃更折节自矜饰,顾不屑为龌龊小儒。(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方侯正当年少,自认为有文才学识,没有谁合乎心意(能入他的眼),得到先生的名帖后,邀请先生跟他交游,非常高兴。(“文学”“当意”“引”“游”各1分)
(2)时间长了,就改变作风(志趣行为)注重自我行为,然而不愿意做谨小慎微的狭隘的读书人。(“折节”“矜饰”“顾”“龌龊”各1分)
参考译文
先生姓吴,名中英,字纯甫。先生生下来就特别聪明,喜爱读书。开化人方侯来担任县令,先生拿着名帖拜见方侯,方侯正当年少,自认为有文才学识,没有谁合乎心意(能入他的眼),得到先生的名帖后,邀请先生跟他交游,非常高兴。后来方侯调动到其他地方做官,遇到吴中去的自己认识的人,必定把先生的名字告诉他们。
先生为人豪爽不拘小节。父亲去世,留给他的财产很多。先生查看簿册,看到那些借了贷而不能偿还的,就烧了他们的借据。喜好六博、击毬、音乐,散去千金家财。时间长了,就改变作风(志趣行为)注重自我行为,然而不愿意做谨小慎微的狭隘的读书人。(先生)非常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急人之难,大义凛然,开朗磊落,没有人敢用利益来打动(他)。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眩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节选自孙思邈《大医精诚》)
(1)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虽然说(人们认为)畜生是低贱的,人是高贵的,但说到爱惜生命,人和畜生都是一样的。损害别个有利自己,是生物之情共同憎恶的,何况是人呢?(“贱”“贵”的意动用法1分,“一”“损彼益己”“物情”各1分)
(2)我志在救护帮助世人,所以琐碎地谈论了这些,学医的人不能因为我说得粗俗而感到耻辱!(“救济”“学者”“耻”“鄙俚”各1分)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有名的医生治病,多数都用活物来救治危急的病人。虽然说(人们认为)畜生是低贱的,人是高贵的,但说到爱惜生命,人和畜生都是一样的。损害别个有利自己,是生物之情共同憎恶的,何况是人呢?杀害畜生的生命来求得保全人的生命,距离“生”的道义就更远了,我现在这些方子不用活物做药的原因,确实就在这里。
所以医生不能依仗自己的专长一心谋取财物,只要存有救济别人痛苦的想法,(积下阴德)到阴曹地府之中,自会感到是多福的人了。还有,不能因为别人有钱有地位,就任意给他开珍贵的药物,让他难以找到,来炫耀自己的技能,这确实不符合儒家的忠恕之道。我志在救护帮助世人,所以琐碎地谈论了这些,学医的人不能因为我说得粗俗而感到耻辱!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且以荒政论之,则于天下之事,最为当急而不可缓者;而荒政之中,有两事焉,又其甚急而不可少缓者也。一曰给降缗钱①广籴米斛。储蓄既多,缓急足用,政使朝廷别有支拔,一纸朝驰,而米夕发矣。此一事也。二曰速行赏典②,激励富室。盖此一策,本以诱民,事急则籍之,以为一时之用;事定则酬之,以为后日之劝。旋观今日,失信已多,别有缓急,何以使众?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此二事也。(节选自宋·朱熹《上宰相书》)
注 ①缗钱:此处指购买粮食储备的钱。②赏典:赏赐的典礼。
(1)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私下考虑当今朝廷的政事,不论大小,全都松弛懈怠,现在没有时间一一列举。(“窃惟”“无”“一归”“条数”各1分)
(2)为国家利益谋划的大计,竟这样违背情理,(将来)遇到急难之事再后悔,还来得及吗?(“谋国”“乖戾”“临事”“其……哉”各1分)
参考译文
我私下考虑当今朝廷的政事,不论大小,全都松弛懈怠,现在没有时间一一列举。姑且拿赈灾一事来说,这是天下的事中最应当急办而不可拖延的事;在赈灾之中,有两件事,又是极其急迫不可稍缓的。一是发给缗钱,多多收购粮食。储蓄的粮食足够多之后,一旦急需,足够支用,即使朝廷另有需要,只消早上发一纸命令,米当晚就能发出。这是第一件事情。二是迅速推行赏赐制度,激发鼓励富有人家出力助赈。这个政策,原是用来诱导百姓,在事急的时候,依靠他们捐助,以供一时的需要;事成之后给予酬赏,以此劝勉后人。反过来看眼前的情形,已经大大丧失信用,今后再有紧急的事,靠什么来使唤民众?为国家利益谋划的大计,竟这样违背情理,(将来)遇到急难之事再后悔,还来得及吗?这是第二件事。
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今者天下之患,实在于民昏而不知数。然臣以为,其罪不在于民,而上之所以使之者,或未至也。古之圣人,所欲而遂求之,求之以势而使之自至。是以天下争为其所求,以求称其意。今有人使人为之牧其牛羊,将责之以其牛羊之肥,则因其肥瘠,而制其利害。使夫牧者趋其所利而从之,则可以不劳而坐得其所欲。今求之以牛羊之肥瘠,而乃使之尽力于樵苏之事,以其薪之多少而制其赏罚之轻重,则夫牧人将为牧邪?将为樵邪?为樵,则失牛羊之肥;而为牧,则无以得赏。故其人举皆为樵,而无事于牧。吾之所欲者牧也,而后樵之为得,此无足怪也。今夫天下之人,所以求利于上者,果安在哉?(节选自苏辙《民政策》)
(1)今有人使人为之牧其牛羊,将责之以其牛羊之肥,则因其肥瘠,而制其利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夫天下之人,所以求利于上者,果安在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今有人让别人给他放养牛羊,并且用把牛羊养肥来要求他,并且按照牛羊的肥瘦程度来制定对牧人的赏罚。(“牧”“责”“利害”各1分,状语后置句1分)
(2)现今天下的人,用来向皇上求取好处的手段,究竟是什么呢?(“所以”“果”各1分,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各1分)
参考译文
现今国家的祸患,实质上在于老百姓愚昧无知却又没有教化。然而臣下认为,这个责任不在于老百姓,而是皇上用来治理老百姓的方法或许有不完善的地方。古代的圣人有希望得到的东西就去追求它,用一种情势追求,从而使它自己到来。所以,百姓就争着去做帝王希望做的事,以便让帝王称心如意。如今有人让别人给他放养牛羊,并且用把牛羊养肥来要求他,并且按照牛羊的肥瘦程度来制定对牧人的赏罚。让牧人追求利益而顺从他的要求,这样主人就可以不用太劳累而得到他想得到的。如果本来想要的是牛羊的肥壮,却让牧人竭尽全力去干砍柴割草的事,并且按照柴草的多少来制定赏罚的轻重,那么牧人是会去放牧呢,还是会去砍柴?去砍柴,那牛羊就不可能养肥;去放牧,那就得不到奖赏。因此,那些人都会去砍柴而不去放牧。我所希望的是得到牧人,但结果得到的却是樵夫,这不值得奇怪。现今天下的人,用来向皇上求取好处的手段,究竟是什么呢?
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节选自明·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1)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现在教育童子也必须顺着他们的天性,不断鼓励,使他们心中愉快,他们就会不断进步。(“趋向”“鼓舞”“不能已”各1分,句意1分)
(2)而且可以在反复研讨中存养心性,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弘扬志向。(“所以”“沉潜”“讽”“宣”各1分)
参考译文
大体上,童子的性情是喜欢游戏玩乐而害怕拘束,这就像草木刚开始萌芽,让它舒畅地生长就能很快茁壮成长,如果摧残压抑它就会枯萎衰败。现在教育童子也必须顺着他们的天性,不断鼓励,使他们心中愉快,他们就会不断进步。就好比春风细雨滋润花木,花木没有不萌芽,自然一天天成长起来。如果遇到冰霜侵袭,就会生机萧条,一天天枯槁。所以通过唱歌吟诗的诱导,不仅仅是开发他们的志向和兴趣,而且是为了在唱歌吟诗中消耗他们蹿跳呼叫的精力,在音律中抒发他们的抑郁和不快。用礼仪开导,不仅可以严肃仪表,还可以在作揖行礼中活动全身的血脉,在叩拜屈伸中强健筋骨。教导他们读书,不但可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而且可以在反复研讨中存养心性,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弘扬志向。所有这一切都是顺着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的意志,调理他们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中,清除鄙陋吝啬和顽劣愚笨。这样,一天天使他们逐渐符合礼仪规范而不感到辛苦,性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中正平和。这就是先王创办教育的宗旨。
8.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柳子厚终于柳州,以精多魄强为罗池之神,昌黎韩退之叙其事而铭之于碑矣。其有遗意,锡幸得而纪焉。
惟公策名于贞元之间,通籍于元和之时。阔步高视,飞声流辉,谓佐王之才得以施,谓当朝大臣不我遗。古人或虽得其时而无知己,设有知己一人而已。唯公有刘公禹锡之交,有韩侯退之在朝,而公位不过为南官外郎,命不过为柳州之牧。以谪而出,至死不服。如明堂之材,朽于溪谷;如千里之马,轭于辇毂。时耶命耶?以是知为仁者未必获祜,修德者或亏多福。
公之生也,惠惟及于一州;公之亡也,神犹介于遐陬。唯裔夷感慕,而灵祠洁修。胡为在柳州之陋,为罗池之神?是知天命难谌兮命靡常,因纪为碑阴之文。
(节选自田锡《题罗池庙碑阴文》)
(1)阔步高视,飞声流辉,谓佐王之才得以施,谓当朝大臣不我遗。(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为在柳州之陋,为罗池之神?是知天命难谌兮命靡常,因纪为碑阴之文。(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阔步高视,气宇轩昂,神采飞扬,他认为辅佐君王的才干可以得到施展,他认为选拔当朝的大臣不会遗漏了他。(“谓”“佐”各1分,“不我遗”句式1分,句意通顺1分)
(2)为什么柳宗元在简陋的柳州成为了罗池的神灵呢?这才知道天命实在难测而命运无常。因此纪录事迹而成为碑背面的文章。(“胡为”“谌”“靡”各1分,“柳州之陋”句式1分)
参考译文
柳子厚死在柳州,因为他的精魄强大而成为罗池之神,昌黎的韩退之曾经记叙这件事并刻在了石碑上。还有一些未尽的意思,我有幸得以记录下来。
柳公有名于贞元年间,而在元和时期走上仕途。他阔步高视,气宇轩昂,神采飞扬,他认为辅佐君王的才干可以得到施展,他认为选拔当朝的大臣不会遗漏了他。古代的人有的虽然有机遇却没有知己,即使有知己也只有一个而已。柳公有刘禹锡作为知交,有在朝廷做官的韩退之做朋友。而柳公的职位却不过是个南官外郎,官运也就是柳州刺史。因为贬谪而出任外官,到死也不能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就好像是明堂中的栋梁之材,却在溪谷当中腐朽枯死;又像是一日千里的骏马,困厄在驾车负重的命运中。这到底是机遇还是命运呢?由此而知道仁义的人未必能获得保佑,修养品德的人未必能得到福寿。
柳公活着的时候,他的恩德惠及一州的百姓;柳公去世之后,他的神灵仍然在遥远的边地守护百姓。只有边地的百姓感爱敬慕,而柳公的灵祠祭奠修洁。为什么柳宗元在简陋的柳州成为了罗池的神灵呢?这才知道天命实在难测而命运无常。因此纪录事迹而成为碑背面的文章。
课件29张PPT。训练四 翻译文言句子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练前提醒1.准确判断得分点,做到“点点落实”。
翻译得分点,从基础知识角度,主要是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词),虚词(其、之、以、乃、因、为等),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从词性看,主要是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等;特殊句式主要看标志词。
在找出得分点后,关键要译到位,如依据语境确定多义实词,句式要翻译出其特征,用好必要的标志词等。千万不可因得分点未落实到位而丢分。
2.依据语境,合理推断疑难词语。
(1)联系句子“语境”,进行合理推断。这里的“语境”,一是从句子的整体出发;二是关注该句前后句子表达的意思,甚至关注上下文相关的内容。
(2)依据知识积累,尤其是课本知识、成语知识,甚至文字学知识,合理推断。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选古人诗,而命曰《诗归》。非谓古人之诗,以吾所选者为归,庶几见吾所选者,以古人为归也。
今非无学古者,大要取古人之极肤极狭极熟便于口手者,以为古人在是。使捷者矫之,必于古人外,自为一人之诗以为异,要其异,又皆同乎古人之险且僻者,不则其俚者也;则何以服学古者之心。无以服其心,而又坚其说以告人曰,千变万化,不出古人。问其所为古人,则又向之极肤极狭极熟者也。世真不知有古人矣。
书成,自古逸至隋,凡十五卷,曰《古诗归》;初唐五卷,盛唐十九卷,中唐十一卷,晚唐四卷,凡三十九卷,曰《唐诗归》。取而覆之,见古人诗久传者,反若今人新作诗。见己所评古人语,如看他人语。仓卒中,古今人我,心目为之一易,而茫无所止者,其何故也?正吾与古人之精神,远近前后于此中,而若使人不得不有所止者也。(节选自明·钟惺《〈诗归〉序》)(1)问其所为古人,则又向之极肤极狭极熟者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仓卒中,古今人我,心目为之一易,而茫无所止者,其何故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他所学写的古人的诗,却又是(模仿)以前非常肤浅、非常狭隘、非常熟悉的古诗。(“所为”“肤”“狭”各1分,句意1分)
突然间,古与今、他人和我,精神和眼界因为它而转换,而茫然没有止境,这是什么缘故呢?(“卒”“为”“易”“止”各1分)参考译文
挑选古人的诗作,并把(这个集子)命名为《诗归》。这并不是说古人的诗歌以我所选的诗文为旨归,或许可以说被我选中的诗作是以古人为旨归。
如今不是没有古学者,(只是今天的古学者)大都取法古人那些非常肤浅、非常狭隘、非常熟悉的古诗,以便上手顺口,(让人们)认为古人就在眼前。假使“捷者”来矫正这种问题,必定在古人诗歌之外创作一人之诗,并认为与众不同,探求他们诗作的奇异之处,又都和古人的险僻诗歌相同,而不就其俚俗;那么他们凭借什么来遵循古人的本心呢?没有用来遵循古人本心的办法,而又坚持自己的主张来告诉他人说“千变万化,都师法于古人”。问他所学写的古人的诗,却又是(模仿)以前非常肤浅、非常狭隘、非常熟悉的古诗。当世之人真的不知有古人啊。这本书写成,从上古到隋代,共十五卷,命名为《古诗归》;初唐五卷,盛唐十九卷,中唐十一卷,晚唐四卷,共三十九卷,命名为《唐诗归》。回看古人流传至今的诗作,反而像今人的新作。审视自己评说古人的话,像看他人的话。突然间,古与今、他人和我,精神和眼界因为它而转换,而茫然没有止境,这是什么缘故呢?正如我和古人在这当中远近前后的精神,而好似让人不得不有所停止了。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陆贾有云:“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夫为相,不必读书,身先险阻,策合群力,能不忌害人之功者,名相也;为将,不必善骑射,粗知古今,遇大变而不挫者,名将也。今天下急,急论将哉。
汉祖之明,不难于拜坛下,而难其所拜者韩信;阖庐之信,不难于斩宠姬,而难于识孙武而任之。天下而有韩信、孙武,宜使之专制千里,岂当更有开府①位其上,中贵②观军容,掣其射也?天下而无韩信、孙武,又何取于诸将而群委之以旌节,倚之若长城也哉?(节选自明·侯方域《八阵图序》)
注 ①开府:封建时代,公卿所设的能自任官吏的权力机构。②中贵:受皇帝宠信的宦官。(1)夫为相,不必读书,身先险阻,策合群力,能不忌害人之功者,名相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而无韩信、孙武,又何取于诸将而群委之以旌节,倚之若长城也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宰相,不一定读很多书,(但要)能在困难艰险面前率先挺身而出,有办法调动众人的力量,能不妒忌别人的功劳,就是名相。(“不必”“险阻”“忌”各1分,句意1分)

天下如果没有韩信、孙武,那又何必大批地委任众将,授给兵权,像依靠长城一样地依靠他们呢?(“而”“群”“旌节”各1分,倒装句1分)参考译文
陆贾曾说:“天下安定时,注重相;天下危乱时,注重将。”做宰相,不一定读很多书,(但要)能在困难艰险面前率先挺身而出,有办法调动众人的力量,能不妒忌别人的功劳,就是名相;做将帅,不一定善于骑马射箭,(但)要能粗略地知道古今历史,遇到大的变乱能不被挫败的,就是名将。如今天下危急,就急于论将了。
汉高祖的高明,不是难在拜于将坛之下,难的是他拜的是韩信;吴王阖闾的信望,不是难在斩杀自己的宠姬,而是难在识别贤才孙武并任用他。天下如果有韩信、孙武这样的人才,就应当给他权力,让他统辖广大的地区,怎能再让开府加在他的上位,宦官当监军,来牵制他?天下如果没有韩信、孙武,那又何必大批地委任众将,授给兵权,像依靠长城一样地依靠他们呢?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先生姓吴氏,讳中英,字纯甫。先生生而奇颖,好读书。开化方侯来为县,先生以名帖谒方侯,侯方少年,自谓有文学,莫可当意,得名帖,引与游,甚欢。其后方侯徙官四方,见所识至吴中者,必以先生名告之。
然先生豪爽不拘小节。父卒,遗其赀甚厚。先生按籍,视所假贷不能偿者,焚其券。好六博、击毬、声音,散其家千金。久之,乃更折节自矜饰,顾不屑为龌龊小儒。笃于孝友,急人之难,大义落落,人莫敢以利动。
(节选自归有光《吴纯甫行状》)(1)侯方少年,自谓有文学,莫可当意,得名帖,引与游,甚欢。(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久之,乃更折节自矜饰,顾不屑为龌龊小儒。(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侯正当年少,自认为有文才学识,没有谁合乎心意(能入他的眼),得到先生的名帖后,邀请先生跟他交游,非常高兴。(“文学”“当意”“引”“游”各1分)
时间长了,就改变作风(志趣行为)注重自我行为,然而不愿意做谨小慎微的狭隘的读书人。(“折节”“矜饰”“顾”“龌龊”各1分)参考译文
先生姓吴,名中英,字纯甫。先生生下来就特别聪明,喜爱读书。开化人方侯来担任县令,先生拿着名帖拜见方侯,方侯正当年少,自认为有文才学识,没有谁合乎心意(能入他的眼),得到先生的名帖后,邀请先生跟他交游,非常高兴。后来方侯调动到其他地方做官,遇到吴中去的自己认识的人,必定把先生的名字告诉他们。
先生为人豪爽不拘小节。父亲去世,留给他的财产很多。先生查看簿册,看到那些借了贷而不能偿还的,就烧了他们的借据。喜好六博、击毬、音乐,散去千金家财。时间长了,就改变作风(志趣行为)注重自我行为,然而不愿意做谨小慎微的狭隘的读书人。(先生)非常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急人之难,大义凛然,开朗磊落,没有人敢用利益来打动(他)。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眩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节选自孙思邈《大医精诚》)(1)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说(人们认为)畜生是低贱的,人是高贵的,但说到爱惜生命,人和畜生都是一样的。损害别个有利自己,是生物之情共同憎恶的,何况是人呢?(“贱”“贵”的意动用法1分,“一”“损彼益己”“物情”各1分)
我志在救护帮助世人,所以琐碎地谈论了这些,学医的人不能因为我说得粗俗而感到耻辱!(“救济”“学者”“耻”“鄙俚”各1分)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有名的医生治病,多数都用活物来救治危急的病人。虽然说(人们认为)畜生是低贱的,人是高贵的,但说到爱惜生命,人和畜生都是一样的。损害别个有利自己,是生物之情共同憎恶的,何况是人呢?杀害畜生的生命来求得保全人的生命,距离“生”的道义就更远了,我现在这些方子不用活物做药的原因,确实就在这里。
所以医生不能依仗自己的专长一心谋取财物,只要存有救济别人痛苦的想法,(积下阴德)到阴曹地府之中,自会感到是多福的人了。还有,不能因为别人有钱有地位,就任意给他开珍贵的药物,让他难以找到,来炫耀自己的技能,这确实不符合儒家的忠恕之道。我志在救护帮助世人,所以琐碎地谈论了这些,学医的人不能因为我说得粗俗而感到耻辱!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且以荒政论之,则于天下之事,最为当急而不可缓者;而荒政之中,有两事焉,又其甚急而不可少缓者也。一曰给降缗钱①广籴米斛。储蓄既多,缓急足用,政使朝廷别有支拔,一纸朝驰,而米夕发矣。此一事也。二曰速行赏典②,激励富室。盖此一策,本以诱民,事急则籍之,以为一时之用;事定则酬之,以为后日之劝。旋观今日,失信已多,别有缓急,何以使众?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此二事也。
(节选自宋·朱熹《上宰相书》)
注 ①缗钱:此处指购买粮食储备的钱。②赏典:赏赐的典礼。(1)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私下考虑当今朝廷的政事,不论大小,全都松弛懈怠,现在没有时间一一列举。(“窃惟”“无”“一归”“条数”各1分)
为国家利益谋划的大计,竟这样违背情理,(将来)遇到急难之事再后悔,还来得及吗?(“谋国”“乖戾”“临事”“其……哉”各1分)参考译文
我私下考虑当今朝廷的政事,不论大小,全都松弛懈怠,现在没有时间一一列举。姑且拿赈灾一事来说,这是天下的事中最应当急办而不可拖延的事;在赈灾之中,有两件事,又是极其急迫不可稍缓的。一是发给缗钱,多多收购粮食。储蓄的粮食足够多之后,一旦急需,足够支用,即使朝廷另有需要,只消早上发一纸命令,米当晚就能发出。这是第一件事情。二是迅速推行赏赐制度,激发鼓励富有人家出力助赈。这个政策,原是用来诱导百姓,在事急的时候,依靠他们捐助,以供一时的需要;事成之后给予酬赏,以此劝勉后人。反过来看眼前的情形,已经大大丧失信用,今后再有紧急的事,靠什么来使唤民众?为国家利益谋划的大计,竟这样违背情理,(将来)遇到急难之事再后悔,还来得及吗?这是第二件事。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今者天下之患,实在于民昏而不知数。然臣以为,其罪不在于民,而上之所以使之者,或未至也。古之圣人,所欲而遂求之,求之以势而使之自至。是以天下争为其所求,以求称其意。今有人使人为之牧其牛羊,将责之以其牛羊之肥,则因其肥瘠,而制其利害。使夫牧者趋其所利而从之,则可以不劳而坐得其所欲。今求之以牛羊之肥瘠,而乃使之尽力于樵苏之事,以其薪之多少而制其赏罚之轻重,则夫牧人将为牧邪?将为樵邪?为樵,则失牛羊之肥;而为牧,则无以得赏。故其人举皆为樵,而无事于牧。吾之所欲者牧也,而后樵之为得,此无足怪也。今夫天下之人,所以求利于上者,果安在哉?(节选自苏辙《民政策》)(1)今有人使人为之牧其牛羊,将责之以其牛羊之肥,则因其肥瘠,而制其利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夫天下之人,所以求利于上者,果安在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今有人让别人给他放养牛羊,并且用把牛羊养肥来要求他,并且按照牛羊的肥瘦程度来制定对牧人的赏罚。(“牧”“责”“利害”各1分,状语后置句1分)
现今天下的人,用来向皇上求取好处的手段,究竟是什么呢?(“所以”“果”各1分,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各1分)参考译文
现今国家的祸患,实质上在于老百姓愚昧无知却又没有教化。然而臣下认为,这个责任不在于老百姓,而是皇上用来治理老百姓的方法或许有不完善的地方。古代的圣人有希望得到的东西就去追求它,用一种情势追求,从而使它自己到来。所以,百姓就争着去做帝王希望做的事,以便让帝王称心如意。如今有人让别人给他放养牛羊,并且用把牛羊养肥来要求他,并且按照牛羊的肥瘦程度来制定对牧人的赏罚。让牧人追求利益而顺从他的要求,这样主人就可以不用太劳累而得到他想得到的。如果本来想要的是牛羊的肥壮,却让牧人竭尽全力去干砍柴割草的事,并且按照柴草的多少来制定赏罚的轻重,那么牧人是会去放牧呢,还是会去砍柴?去砍柴,那牛羊就不可能养肥;去放牧,那就得不到奖赏。因此,那些人都会去砍柴而不去放牧。我所希望的是得到牧人,但结果得到的却是樵夫,这不值得奇怪。现今天下的人,用来向皇上求取好处的手段,究竟是什么呢?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节选自明·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1)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教育童子也必须顺着他们的天性,不断鼓励,使他们心中愉快,他们就会不断进步。(“趋向”“鼓舞”“不能已”各1分,句意1分)
而且可以在反复研讨中存养心性,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弘扬志向。(“所以”“沉潜”“讽”“宣”各1分)参考译文
大体上,童子的性情是喜欢游戏玩乐而害怕拘束,这就像草木刚开始萌芽,让它舒畅地生长就能很快茁壮成长,如果摧残压抑它就会枯萎衰败。现在教育童子也必须顺着他们的天性,不断鼓励,使他们心中愉快,他们就会不断进步。就好比春风细雨滋润花木,花木没有不萌芽,自然一天天成长起来。如果遇到冰霜侵袭,就会生机萧条,一天天枯槁。所以通过唱歌吟诗的诱导,不仅仅是开发他们的志向和兴趣,而且是为了在唱歌吟诗中消耗他们蹿跳呼叫的精力,在音律中抒发他们的抑郁和不快。用礼仪开导,不仅可以严肃仪表,还可以在作揖行礼中活动全身的血脉,在叩拜屈伸中强健筋骨。教导他们读书,不但可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而且可以在反复研讨中存养心性,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弘扬志向。所有这一切都是顺着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的意志,调理他们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中,清除鄙陋吝啬和顽劣愚笨。这样,一天天使他们逐渐符合礼仪规范而不感到辛苦,性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中正平和。这就是先王创办教育的宗旨。8.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柳子厚终于柳州,以精多魄强为罗池之神,昌黎韩退之叙其事而铭之于碑矣。其有遗意,锡幸得而纪焉。
惟公策名于贞元之间,通籍于元和之时。阔步高视,飞声流辉,谓佐王之才得以施,谓当朝大臣不我遗。古人或虽得其时而无知己,设有知己一人而已。唯公有刘公禹锡之交,有韩侯退之在朝,而公位不过为南官外郎,命不过为柳州之牧。以谪而出,至死不服。如明堂之材,朽于溪谷;如千里之马,轭于辇毂。时耶命耶?以是知为仁者未必获祜,修德者或亏多福。
公之生也,惠惟及于一州;公之亡也,神犹介于遐陬。唯裔夷感慕,而灵祠洁修。胡为在柳州之陋,为罗池之神?是知天命难谌兮命靡常,因纪为碑阴之文。
(节选自田锡《题罗池庙碑阴文》)(1)阔步高视,飞声流辉,谓佐王之才得以施,谓当朝大臣不我遗。(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为在柳州之陋,为罗池之神?是知天命难谌兮命靡常,因纪为碑阴之文。(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阔步高视,气宇轩昂,神采飞扬,他认为辅佐君王的才干可以得到施展,他认为选拔当朝的大臣不会遗漏了他。(“谓”“佐”各1分,“不我遗”句式1分,句意通顺1分)
为什么柳宗元在简陋的柳州成为了罗池的神灵呢?这才知道天命实在难测而命运无常。因此纪录事迹而成为碑背面的文章。(“胡为”“谌”“靡”各1分,“柳州之陋”句式1分)参考译文
柳子厚死在柳州,因为他的精魄强大而成为罗池之神,昌黎的韩退之曾经记叙这件事并刻在了石碑上。还有一些未尽的意思,我有幸得以记录下来。
柳公有名于贞元年间,而在元和时期走上仕途。他阔步高视,气宇轩昂,神采飞扬,他认为辅佐君王的才干可以得到施展,他认为选拔当朝的大臣不会遗漏了他。古代的人有的虽然有机遇却没有知己,即使有知己也只有一个而已。柳公有刘禹锡作为知交,有在朝廷做官的韩退之做朋友。而柳公的职位却不过是个南官外郎,官运也就是柳州刺史。因为贬谪而出任外官,到死也不能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就好像是明堂中的栋梁之材,却在溪谷当中腐朽枯死;又像是一日千里的骏马,困厄在驾车负重的命运中。这到底是机遇还是命运呢?由此而知道仁义的人未必能获得保佑,修养品德的人未必能得到福寿。柳公活着的时候,他的恩德惠及一州的百姓;柳公去世之后,他的神灵仍然在遥远的边地守护百姓。只有边地的百姓感爱敬慕,而柳公的灵祠祭奠修洁。为什么柳宗元在简陋的柳州成为了罗池的神灵呢?这才知道天命实在难测而命运无常。因此纪录事迹而成为碑背面的文章。本课结束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