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课文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为五部分。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的为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课文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由于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离孩子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孩子们之前接触鲁迅的作品也比较少,加上鲁迅先生的作品半文半白,所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一定难度,课前可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等,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本单元前面通过《少年闰土》一文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的成就。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继续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2)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我们刚刚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录,记叙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不知大家注意到了吗?作者在这里既称鲁迅为“伯父”,又称“先生”,预习过课文的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一)不能不说的鲁迅
介绍鲁迅生平、事迹、作品等,让学生深入认识鲁迅。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播放影视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思考:课文写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每件事都讲了什么?(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
第一件: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件: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件: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件: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
第五件: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3.结合段意内容,再读课文,试着用小标题概括文章每件事的内容。(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4.通过上述几件事,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他总是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四、小结
1.正因为鲁迅先生“总是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他才——(板书:深受爱戴)。
2.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3.这样的场景却让年幼的“我”惊异了,“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我”为什么感到“惊异”呢?下节课,我们将通过分析具体事件,来解开“我”的“惊异”。(板书:感到惊异)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认识鲁迅
深受爱戴
感到惊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他以笔作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是谁?(板书:鲁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用一句话概括了鲁迅给我们的印象,是哪句话?(“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板书: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是不是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原因呢?我们来学习课文,解开疑问。
二、局部探究
你从哪里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预设:(以下环节需根据现场情况调整教学顺序)
(一)笑谈《水浒传》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1.谁能学学鲁迅的样子?鲁迅在笑什么?为什么笑着说自己“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对作者的爱护、教育,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还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板书:含蓄幽默 风趣)
2.读一读关于“我”读书马虎的句段,谁能再说说 “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的意思?能用“因果关系”的句式说说两者的关系吗?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了。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因为“我”读书囫囵吞枣,所以最终对书里的内容张冠李戴。
3.谁能学着伯父的样子,有感情地读读伯父的话?(指名读,师指导朗读语气、情感。)
(二)救助车夫
1.指名读“救助车夫”部分。
2.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课文插图,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生说,师生共同评议。)
3.我们在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4.默读这段话,注意体会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想想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你有什么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关切亲和的态度)
5.出示板书:
“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
“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1)鲁迅先生救助了车夫,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2)鲁迅先生又为谁而叹息呢?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而这一声叹息的背后,渗透着鲁迅先生的多少忧虑,多少愤慨。)
小结:若只爱这劳苦大众中的一员,就不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了。先生始终对社会劳苦大众怀着一种深切的同情,因此在救护车夫后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这种“严肃”中包含有多少复杂情感的变化啊!先生那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对劳苦大众的爱如一个辐射源,不断地向四周辐射着,其光辉照耀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三)关心女佣
1.鲁迅先生对自己是怎样的?对女佣呢?引导学生读女佣阿三的话。(对自己“一点儿也不在乎”,但常常劝女佣多休息。)
2.这一段中还有一处对比,你能找出来吗?(鲁迅“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
3.两处对比有什么作用?(运用对比的方法,更能表现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小结: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描写,充分表现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四)趣谈“碰壁”
刚才很少有同学提到“趣谈‘碰壁’”这一部分,这一部分不太好理解,咱们一同解决。
1.鲁迅是怎样笑谈“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鼻子”和“碰壁”有什么关系?听到伯父的解释,小周晔“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听了小周晔的理解,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从表面上理解伯父的话,并不明白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引人发笑。)
3.课件出示:
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为了发表文章,他竟然使用了120多个笔名,还多次面临被暗杀的危险,但他仍然与黑暗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1)读了这段文字,你“恍然大悟”了吗? 文中“四周黑洞洞的”是指什么?(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
(2)“碰壁”指什么?(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3)“还不容易碰壁吗?”是个反问句,你能读好这句话的语气吗?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4)在这样危险艰难的时代,鲁迅先生依旧不屈不挠,为人民大众而奋斗、战斗着,这不正说明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吗?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碰壁”这部分内容,先各自练习,一会儿我们找同学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拓展
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也正因为这样,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板书:深受爱戴)
四、作业设计
读读背背鲁迅名言,还可以搜集一些有关鲁迅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深受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