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北大附中南山分校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題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春秋时期,周襄王被其弟太叔带赶跑,晋文公约会诸侯用武力平定了太叔带的叛乱,恢复了周襄王的地位,博得了“尊王”的美名。城淮大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其霸主地位得以认可。这说明( )
A.传统政治体制受到冲击 B.晋文公成为第一个霸主
C.宗法制度已经开始瓦解 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2.(2分)“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中大夫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餘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主父偃之计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C.惩戒亡秦孤立之畋,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D.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3.(2分)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
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
C.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
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
4.(2分)中国古代注重设立管理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机构。隋唐时期设虞部负责专门管理山林事务,其政令执行的程序是( )
A.中书省一礼部一虞部 B.门下省一刑部一虞部
C.枢密院一户部一虞部 D.尚书省一工部一虞部
5.(2分)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6.(2分)胡惟庸之子因在大街上纵马奔车掉下摔死,胡未禀报皇帝就将车夫杀死。皇帝大怒,让胡作出补偿,胡请求用金钱弥补,遭到贬斥。此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整治胡党行动。这反映了( )
A.胡惟庸打压内阁 B.胡惟庸家藏万金
C.相权妨碍了皇权 D.中央集权急待加强
7.(2分)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8.(2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其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 B.强化政权的合法性
C.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 D.开创新的皇帝制度
9.(2分)公元前5世纪末,亚西比德煽动性演说误导公民大会批准远征西西里。而反对派利用公民的弱点,让公民大会通过亚西比德渎神等决议,结果导致远征军的覆灭。这反映了雅典存在( )
A.坐庄式的轮番而治 B.间接民主的随意性
C.独裁统治的武断性 D.国家决策的非理性
10.(2分)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如郑国子产就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与此相关的背景是( )
A.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形成 B.儒学信徒的不断增多
C.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 D.周天子权威逐渐下降
11.(2分)商汤以夏桀“弃捐五帝之恩刑,推厥三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醉,天命噬(杀死)”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 )
A.以不行宪法作为开战说辞
B.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
C.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
D.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
12.(2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从分类上看燕国属于( )
A.功臣 B.姬姓贵族 C.商朝旧贵族 D.夏禹后代
13.(2分)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 )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
14.(2分)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三位政治家的改革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他们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破除贵族世袭,制约公民权利
B.废除债务奴隶,促进经济发展
C.扩大平民权利,推动民主进程
D.划分公民等级,明确权利义务
15.(2分)《十二铜表法》第三表第二条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至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A.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调整了个人财产的纠纷
C.保护罗马所有人的私有财产
D.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16.(2分)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
A.精英政治已经受到雅典民众的强烈抵制
B.雅典政治腐败导致社会孑盾的日益激化
C.直接民主导致了权力的滥用和误甩
D.雅典民主充分体现了公民的参政权
17.(2分)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18.(2分)罗马法中的哪一类型的法律是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
A.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民法大全》 D.万民法
19.(2分)古希腊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有一篇著名的《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其中讲到:“在 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t一个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只注重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对这两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
A.所有雅典居民都享有民主权利
B.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C.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D.不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将被放逐
20.(2分)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道,“美国的行政结构既不是逐级分权的,也不是中央集权的。它在行使时不为人察觉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此。虽然行政权存在,但是不知道它的代表在那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 )
A.美国政体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美国的行政权在三权中权力最小
C.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相互对立
D.美国的行政权代表不为人民熟知
21.(2分)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当时英国首相艾登联合法国、以色列,准备用武力赶走纳赛尔。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并不支持动武,但她只是问:“你们确定这样做明智吗?”最终,英国还是卷入了战争。这说明英国女王( )
A.仍可制约首相 B.已经统而不治
C.拥有外交大权 D.主张和平外交
22.(2分)富兰克林认为,美国新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选出来的君主制”;杰弗逊也称美国的新政体是“君主制的新版本”这主要是针对何者而言( )
A.最高权力中心在议会 B.美国总统权力很大
C.国会装饰下总统集权 D.总统必须对议会负责
23.(2分)2011年8月,英国伦敦暴动时,反对派批评首相卡梅伦滥用权力。英国首相的权力主要有( )
①提名内阁成员组阁
②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行政大权
③通过议会掌握立法创议权
④任命议会成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2分)“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英国( )
A.确立了两党制
B.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C.形成了责任内阁制
D.进行了1832年议会改革
25.(2分)1830年在工业中心伯明翰成立了“伯明翰政治同盟”,在其宣言中提出了改变“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几乎全无代表的状况”的要求。其他工业城市也提出类似要求。这种要求推动英国( )
A.发动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B.进行殖民扩张发展海外贸易
C.鼓励技术革新促进工业发展
D.开展议会改革调整议席分配
26.(2分)如图是一幅讽刺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画上的说明文字是:“俾斯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 )
A.宰相牢牢控制着议会
B.民主立宪制度不健全
C.宰相与议会矛盾突出
D.保留较多的军国主义残余
27.(2分)新制度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获得“各种政体的实验场”称号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28.(2分)与英国《权利法案》相比,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是( )
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②君主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③君主“统而不治”
④首相不对议会负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9.(2分)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利的内容出自( )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1787年宪法》
30.(2分)《1787年宪法》的制定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其中立法权赋属于( )
A.参议院 B.众议院 C.国会 D.总统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40分)
3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秦有天下,裂都能(诸侯王都城)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地方长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与“秦”分别建立了什么制度,各有何影响?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然后交由尚书省及其六部去执行。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朝实行的中央官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官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材料三 清朝建立了君主独裁的政治体制,把封建专制推向了顶峰。它保证了中央集权,实行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一元化统治,特别是最高层的统治集团维持了长时期的稳定和统一,避免了由此而起的政治动乱,如权臣、外戚、宦官专政等。
﹣﹣摘自李治亭《清康乾盛世》
(4)清朝“把君主专制推向顶峰”的举措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做法产生的影响。
32.(20分)民主政治时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都在不断的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1)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利转移,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材料二: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得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
材料三: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伺候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知道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3)据所学知识,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什么?从政府机构设置的角度回答这部宪法是如何体现分权原则的?
(4)结合所学的知识,明确德国确立了什么样的政体?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北大附中南山分校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題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宗法分封体制,解题的关键是“春秋时期,周襄王被其弟太叔带赶跑,晋文公约会诸侯用武力平定了太叔带的叛乱,恢复了周襄王的地位,博得了“尊王”的美名。城淮大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其霸主地位得以认可”。
【解答】从材料信息看,先是太叔带叛乱,再是晋文公约会诸侯平定叛乱,恢复了周王的地位,说明当时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冲击,当时的政治体制已经动摇,故A正确;
春秋第一霸主是齐桓公,排除B项;
分封制虽“受冲击”,但宗法制仍存在,故C项错误;
周天子已经无力控制诸侯,但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排除D项。
故选:A。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主父偃之计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武帝采纳了其建议,实行“推恩令”,从而削弱了地方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都符合题意。
故选:B。
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官僚政治发展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可知,北宋以后和明代为了防止外戚专权,摒弃外戚辅政做法,并且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说明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故A项正确。
材料不是强调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C项错误。
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始终是人治,故D项错误。
故选:A。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重点搞清楚三省六部制的具体职责。
【解答】A.材料中的虞部是负责行政管理中山岭事务的,应该涉及到树木的种植和采伐,属于工部管理,而工部又归尚书省管辖,尚书省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执行。
B.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不负责行政。
C.枢密院,主要是管军事。
D.尚书省掌管行政,下设六部,工部主管建设管理山林树木砍伐。
故选:D。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以及史料的正确使用。
【解答】《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
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
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
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
故选:C。
6.【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此时内阁还未出现,排除A。
胡请求用金钱弥补并不能说明惟庸家藏万金,排除B。
皇帝整治胡惟庸本质上是加强皇权,反映相权妨碍了皇权,故C正确。
题干涉及是君主专制,排除D。
故选:C。
7.【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解答】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这类官员不是古代政府法定机构的官员,ABC选项中几个官职都是正式的法定官职,运用排除法排除。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多为皇帝亲信,且“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与题干的“皇帝私人顾问”、“权力来自与皇帝私人关系”相符,故D项正确。
故选:D。
8.【分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演变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A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A。
依据材料“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正确。
C属于对材料的主观臆断,排除。
“皇帝制度”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
故选:B。
9.【分析】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考查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材料未体现坐庄式的轮番而治,故A项错误。
根据所学,雅典采取的是直接民主,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反对派利用公民的弱点,让公民大会通过亚西比德渎神等决议”不能体现独裁统治的武断性,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煽动性演说”“利用公民的弱点”,结合所学知识,雅典民主的滥用,可知国家决策的非理性。故D项正确。
故选:D。
10.【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春秋战国时代”、“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理解“天”的内涵。
【解答】A.传统农业经营方式是指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这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B.依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
C.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D.题干所给材料中“春秋战国时代”、“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表明,这一时期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下降,分封制走向崩溃。
故选:D。
1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需要掌握商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弃捐五帝之恩刑,推厥三王之法籍”、“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的分析理解。
【解答】据材料“弃捐五帝之恩刑,推厥三王之法籍”、“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反映了商汤和周武王利用其不遵守古代祖先礼节而讨伐进攻夏桀、纣王,体现了重视传统观念的应用,故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不按照祖宗之法执行,而不是不行宪法,故A项错误。
“先祖支持”只是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手段和借口而已,故B项错误。
材料与核心文化形成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C。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燕(王室召公奭)鲁(周公子伯禽)卫(武王弟康叔)晋(成王弟叔虞)吴(周王室周章)等都属于王族,即姬姓贵族,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题目要求不符,故排除。
故选:B。
1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解答】“民事”体现的是政权,“神事”体现的是神权。“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表明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故A项正确;
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民本色彩是以民为本,而材料反映的是“民事”与“神事”相结合,故C项错误;
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为纽带,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信息,故D项错误。
故选:A。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要求学生结合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和内容特点来分析。
【解答】A.破除贵族世袭,是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特点,但是都扩大了公民权利。
B.废除债务奴隶,促进经济发展只是梭伦改革的内容。
C.三大改革都扩大平民权利,推动民主进程。
D.划分公民等级,明确权利义务是梭伦改革的内容。
故选:C。
15.【分析】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需要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目的。解题时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可知,它的目的是保护私有财产,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A。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直接民主会导致权利的滥用和误用。
【解答】题目中的信息“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作战失利”体现了直接民主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的缺陷,故C正确;
题目中未涉及雅典民众对精英政治的强烈抵制,故排除A项;
题目中未涉及雅典的政治腐败及尖锐的社会矛盾,故排除B项;
题目中未涉及雅典民主的积极性,故排除D项。
故选:C。
17.【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和认识。解题关键是联系所学雅典民主的实质和根本目的来理解“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的含义。
【解答】根据所学,享有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是公民,而广大妇女、外邦人、奴隶无参政权。给予公民一定政治权利,主要目的是维护城邦中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因此雅典民主制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因此可以看出,D项更符合题意;
ABC只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不能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故排除。
故选:D。
18.【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并正确把握万民法的适用范围和罗马法发展历程。
【解答】依据材料“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结合所学可知,万民法是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故D项正确。
AB两项适用于罗马公民,排除。
C项标志着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排除。
故选:D。
19.【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
【解答】依据材料“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可知伯利克里鼓励公民积极参政,故B正确。
雅典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排除A。
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D说法片面,排除。
故选:B。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政体,要求学生结合美国政体的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A.因为美国的中央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原则,美国的行政权会受到议会和院的制约,所以会出现材料中的表述。
B.选项表述是错误的,美国不存在行政权是否最小的说法。
C.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他们之间是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分权的。
D.美国民众都知道美国政体的特征。
故选:A。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内容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A.材料看不出英国女王可以制约首相。
B.从结果可以看出英国女王的意见并不能起决定作用,结合君主立宪制的特征,我们可知英国女王只是虚位元首统而不治。
C.英国女王的言论并不代表他拥有外交大权,实际上外交大权掌握在政府手中。
D.材料只是反映了女王对埃及问题的看法,并不一定说明他主张和平外交。
故选:B。
22.【分析】本题考查美国的政治体制。需要掌握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的特点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通过1787年宪法,美国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掌握行政权,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同时也是三军统帅,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因此“选出来的君主制”、“君主制的新版本”是美国总统权力很大,故B项正确。
美国的权力中心是总统,故A项错误。
美国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的体制,故C项错误。
总统对选民和宪法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故D项错误。
故选:B。
23.【分析】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坡高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法律对候选人有高额财产资格限定。14时有一此“衰败选区”,历经变迁,已经没有居民或只有很少的居民,但仍有议员名额,议员比例设置很不合理。19世纪以来,英国先后进行了几次重大的议会改革,选举权不断扩大。
【解答】英国首相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首相由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担任,故①②③正确;
议会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首相不能任命议会成员,排除④。
故选:A。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掌握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材料反映了贵族已经没有经济实力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说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这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后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在议会中获得优势席位,拥有了决策权,故D正确。
英国两党制是在17世纪就形成了,排除A。
B项表述和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18世纪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就形成,排除C,
故选:D。
25.【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题的关键是“1830年在工业中心伯明翰成立了“伯明翰政治同盟”,在其宣言中提出了改变“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几乎全无代表的状况”的要求”。
【解答】“1830年在工业中心伯明翰成立了“伯明翰政治同盟”,在其宣言中提出了改变“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几乎全无代表的状况”的要求”这种要求推动英国开展议会改革调整议席分配,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26.【分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具体考查德意志议会的权力和地位。
【解答】根据材料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出德国议会的权力小,议会成为宰相的工具。
A项,国王牢牢控制着议会,排除;
B项,民主立宪制度不健全,符合材料,正确;
C项,材料无法体现宰相与议会矛盾突出,排除;
D项,材料无法体现保留较多的军国主义残余,排除。
故选:B。
27.【分析】本题依据材料联系教材可以得出法国确立民主共和制确立历经曲折。
【解答】A.与材料不符,排除;
B.法国确立民主共和制历经曲折,正确;
C.与材料不符,排除;
D.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选:B。
28.【分析】本题考查了英国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主要考查对两代议制的比较。
【解答】本题实际是比较英德两国的君主立宪制,根据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君主权力受到限制,最终是“统而不治”,而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君主专制是实,立宪是虚,故①②④是符合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特点,而③君主“统而不治”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而不符合德国,因此本题选C。
故选:C。
2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权利法案》。要求学生结合英国《权利法案》的内容特征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内容明显可以看出这是要保障议会的权力限制国王的权力,是出自英国的《权利法案》。
B.法国的人权宣主要是保障人民的权利和材料不符。
C.《独立宣言》是美洲人民要求独立的法律文件。
D.1787年宪法主要是确立美国的政治体制和材料内容不相符。
故选:A。
3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宪法。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宪法的内容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美国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美国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共同组成,总统只掌握行政权。C符合材料的要求。
故选:C。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40分)
3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演进,第1小问结合材料和郡县制、分封制进行分析即可,第2小问结合材料和三省六部制进行分析即可,第3小问结合材料和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进行分析即可,第4小问结合材料和军机处的设置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实行分封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作用。从材料“秦有天下,裂都能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作用。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中可以概括出唐朝实行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3)根据材料“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需要从吸取历史经验和君主专制的加强进行分析。
(4)根据材料“清朝建立了君主独裁的政治体制,把封建专制推向了顶峰。它保证了中央集权,实行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一元化统治,特别是最高层的统治集团维持了长时期的稳定和统一,避免了由此而起的政治动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设置的影响需要从中央集权、加强了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统治、于维护长期稳定统一和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周:分封制,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但容易导致地方割据。秦:郡县制,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共议国政,减少决策失误;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3)举措:废丞相,裁撤中书,设六部(或写“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原因: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或威胁皇权)。
(4)举措:设立军机处。影响:保证了中央集权;加强了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统治;利于维护长期稳定统一(避免了政治动乱),提高办事效率。
32.【分析】(1)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主要考查英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
(2)本题考查美国民主政治。主要考查美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表现。
(3)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确立。主要考查法国1785年宪法的特点。
(4)本题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确立。主要考查德意志1871年宪法。
【解答】(1)通过所学知识从《权利法案》确定君主立宪制,内阁制的确立与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等相关知识回答英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
(2)表现通过材料“用代表制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得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结合所学知识从代议制民主,总统拥有较大权利,分权制衡等内容回答。
(3)标志通过材料“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体现结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立法权与行政权分配方面回答。
(4)政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故答案为:
(1)通过《权利法案》确定君主立宪制,规定议会权力限制国王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进行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
(2)实行代议制民主形式;分配总统较大权力;构建分权制衡机制。
(3)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体现形式:宪法规定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4)政体:君主立宪制。
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