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蒸发与沸腾特点及条件
蒸发的特点 沸腾的特点
蒸发快慢的因素 沸腾的条件
二、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汽化的方式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
不 同 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内部及表面同时进行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一定温度(沸点)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温度变化 降低 不变
影响因素 液体表面积大小 液体温度高低 液体表面空气 流动快慢 液体的种类 液面上气压的大小
注 意:液体沸腾的条件中易漏“继续吸热”这一条件。温度达到沸点后,若液体不能继续从外界吸收热量,也不会沸腾。
考点一:关于沸腾条件
1、关于沸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 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B. 沸腾时液体温度保持不变
C. 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D. 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发生的汽化现象
2.关于蒸发和沸腾两者的区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而只能在一定温度下沸腾
B.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而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
C.液体蒸发和沸腾都需要从外界吸热
D.蒸发和沸腾时,如果不加热都不会继续进行
3.下列关于水的沸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B.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
C.水沸腾的现象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D.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不断升高
4.如图所示,实验中烧杯内盛有水,试管内盛有表中所列的一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最终发现试管内的液体先发生沸腾,则试管内盛的液体是( B )
标准大气压下几种物质的沸点
物质 沸点(℃)
酒精 78
水 100
煤油 150
A.水 B.酒精 C.煤油 D.水或酒精
5.小丽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至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C )
A.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沸腾过程不需要吸热
B.图中AB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
C.冰的升温比水快,说明冰的比热容比水小
D.图中DE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
6、如图所示为对冰加热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B)
A. bc段是一个放热过程
B. 冰的熔点是0 ℃
C. cd段该物质处于气态
D. de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
7.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是( C )
A.a B.b C.c D.d
8.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内盛有乙液体。在1标准大气压下,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内的乙液体沸腾。已知1标准大气压下,酒精沸点是78℃,水沸点是100℃,煤油沸点是150℃,下列判断中符合题意的是( D )
A.甲液体为水,乙液体为水
B.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煤油
C.甲液体为酒精,乙液体为水
D.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水
9、小雨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测得了如表所示的数据,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80 89 93 96 98 99 99 99 99
A. 水从第5分钟开始沸腾
B. 温度计玻璃泡不能碰到烧杯底或侧壁
C. 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沸点为99 ℃,撤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
D. 如果要使水的沸点超过99 ℃,可以增大气压或者改用猛火加热
10、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中,发现水沸腾时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从水底上升,逐渐__变大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升到水面时会破裂;水沸腾时通过温度计观察到,对水继续加热,水的温度__不变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考点二:沸腾在生活中的应用
1.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解析】 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已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发生的物态变化,壶嘴处温度较高,因此不会发生液化现象,也就是不会出现“白气”,所以a处比较浓。
2.牙科医生在检查牙齿时,常用一个带把的小镜子,在放入病人口腔之前,总要将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烧一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B )
A.防止细菌感染
B.防止水蒸气在镜面上液化
C.烧热的小镜子能起到治疗牙病的作用
D.烧热的小镜子能促使牙齿上的水分汽化
3、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抽掉锅下燃着的木柴。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4、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锅内的水中蒸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将(C)
A. 同时沸腾
B. 稍后沸腾
C. 不会沸腾,温度能够达到水的沸点
D. 不会沸腾,温度总是低于水的沸点
5 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层组织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这说明氯乙烷具有较低的(C)
A. 温度 B. 熔点 C. 沸点 D. 凝固点
6.小雨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测得了如下表的数据,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80 89 93 96 98 99 99 99 99
A.水从第5分钟开始沸腾
B.温度计玻璃泡不要碰到烧杯底或侧壁
C.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沸点为99℃,撤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
D.如果要使水的沸点超过99℃,可以增大气压或者改用猛火加热
7、缺水地区的冬季,当地有些居民靠加热冰雪来获得生活用水。如图所示为将一定质量的冰雪从-20 ℃加热到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不考虑水中杂质的影响)。下列对该图像的分析,正确的是(C)
A. 冰的熔点是0 ℃,水的沸点是100 ℃
B. 当地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
C. 冰熔化和水沸腾过程中都吸热且温度不变
D. 图中BC段物质只是以液态方式存在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制动液
汽车制动液俗称刹车油。汽车刹车时,驾驶员踩踏板通过刹车管线内的制动液把压力传递到刹车块,刹车块和车轮上的轮毂摩擦,制止车轮转动。车轮制动时候,由于摩擦产生的热量会使制动液温度升高。如果温度过高,达到沸点,制动液就会产生大量气体,造成制动失灵。制动液的沸点在遇潮吸水后会下降,因此国家规定制动液的沸点不得低于140 ℃,如表所示为某种制动液的含水量与对应的沸点。
含水量/%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沸点/℃ 210 180 158 142 132 124 120
(1)由于制动液具有吸水特性,当汽车长期使用时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从而__降低__(填“升高”或“降低”)制动液的沸点。
(2)当含水量约为__3__%时,这种制动液就需要更换。
(3)汽车制动液是衡量车辆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为适用不同气候条件下汽车的刹车需求,应选择的制动液的特点是__D__(填字母)。
A. 沸点高、凝固点高 B. 沸点低、凝固点高
C. 沸点低、凝固点低 D. 沸点高、凝固点低
(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由于制动液具有吸水特性,当汽车长期使用时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含水量增大,从而降低制动液的沸点。(2)当制动液沸点为140 ℃时,对应的含水量约为3%,此时制动液必须更换。(3)国家规定制动液的沸点不得低于140 ℃,汽车在冬季使用时制动液必须为液态,所以要求制动液具有沸点高、凝固点低的特点。
9.我国南方某些地区有用“番薯、酒曲、水”做原料酿造“地瓜酒”的习俗。首先将番薯煮熟,晾到一定温度后,把番薯、酒曲、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发酵40天左右,期间每天搅拌1~2次,最后在酒料中分离出地瓜酒。如图是从酒料中提取地瓜酒的装置示意图。小明同学利用放假的时间,在家协助爷爷完成了酿造地瓜酒的最后一道工序:
①在小锅中加入冷水。
②取适量酒料放入大锅里加热。
③在大杯中得到地瓜酒。
④适时用冷水替换小锅中变热的水。
⑤把“渣”取出,重复以上步骤。
请你说明酿造地瓜酒的这最后一道工序中用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答案】 对酒料加热,酒料吸热温度升高,汽化加快;酒气上升至小锅底部遇冷液化,形成液态“地瓜酒”附在小锅底部。(合理即可)
考点三:实验探究题
1、在做水的沸腾的实验时,需要加热约150毫升的水,要用到的仪器组合是(D)
①烧杯 ②试管 ③试管夹 ④酒精灯 ⑤石棉网 ⑥铁架台
A. ①④⑥ B. 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④⑤⑥
2、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甲、乙两组同学分别使用如图①所示的A、B两套装置来完成实验。
(1)图②a、b两个烧杯中,符合水沸腾时的情景的为__a__(填“a”或“b”)。
(2)甲组同学观察到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③所示,他们所测水的沸点是__103_℃__,所选择的装置应是图__A__(填“A”或“B”)。
(3)请分析评估A、B两套装置。
【解】 A装置热量损失少,实验耗时短,但所测水的沸点不是当地大气压下水的沸点;B装置热量损失大,实验耗时长,所测水的沸点是当地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3.小明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加热一定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________℃。
(2)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水已沸腾。
(3)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再升高,但酒精灯要持续加热,这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________。
(4)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实验过程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________(填“A”、“B”、“C”或“D”)。
实验中水的沸点低于100℃,是因为此时外界的大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由此可见,水的沸点受________的影响。
【答案】(1)89 (2)水的内部和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温度计示数不再变化 (3)继续吸热 (4)A (5)大气压
4.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时间/分钟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85 87 89 92 94 96 97 98 98 98
(1)图甲和图乙分别是一、二两小组同学所做的实验。他们的实验操作有错误的是________组。
(2)图丙是他们实验中观察水沸腾________(填“前”或“时”)出现的情景。
(3)当温度接近90℃时,三组同学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表格里记录的数据,请你分析水的沸点是________℃。
(4)以上各组同学通过实验观察到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5)图丁是三、四两小组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得到a、b两种不同图像,其原因可能是水的________不同。
【答案】(1)二 (2)前 (3)98 (4)不变 (5)质量
5.在探究热现象的实验中,小明用烧杯、试管、温度计、圆底烧瓶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图的实验。
(1)小明用图1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1乙所示。该物质在BC段处于__固液共存__(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比较图乙中AB段与CD段可知,质量相同的冰和水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加热时间不同,原因是__水的比热比冰大__。
(2)小明用如图2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纸板上留有小孔的目的是__为了使烧杯内外气压相同__。实验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FG段会发现__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__(请写出一条)。
液化
注 意:
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物体表面(也可以是空气),就会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物体表面(或悬浮在空中)。哪里环境温度高,那里的水蒸气温度就高,哪里环境温度低,水蒸气就会在那里发生液化现象;换个角度,若想阻止液化现象的产生,则可以提高温度,防止水蒸气“遇冷”。
注 意:
(1)冬天从嘴里会哈出“白气”,烧开水时,水壶上方会出现“白气”,人们常常错误的将这些“白气”认为是气态的水蒸气,其实这些“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气态的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我们是看不见的。
(2)夏天打开冰箱门,或剥开雪糕包装袋,周围也会产生“白气”,这些“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物体液化而成的。此时的“白气”不会上升,而是下沉。
注 意:
物质液化时要放出热量。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 ℃的水烫伤要严重得多,是因为100 ℃的水蒸气液化成100 ℃的水要放出热量——液化放热。
考点一:物态变化-液化
1.张家界景区雨后云雾缭绕,犹如仙境。关于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雾是水蒸气 B.雾是山中冒出来的烟
C.雾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如图所示,在晴朗无风的早晨,当飞机从空中飞过时,在蔚蓝的天空中会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这种现象俗称“飞机拉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所致,在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B)
A. 熔化 B. 液化 C. 蒸发 D. 凝固
3、卫生间里刚洗过热水澡时,室内的玻璃镜面会变模糊,过一段时间后,镜面又变得清晰。镜面上发生的物态变化情况是(B)
A. 先汽化,后液化 B. 先液化,后汽化
C. 只有汽化 D. 只有液化
4.如图所示是电热液体蚊香器。蚊香器通电后其内部的发热部件对驱蚊液加热,过一会儿,其顶部有“白气”飘出,房间里弥漫着驱蚊液的清香,起到驱蚊和灭蚊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白气”是水蒸气
B.房间里清香四溢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C.“白气”是驱蚊液先汽化后液化产生的
D.“白气”是驱蚊液先液化后汽化产生的
5、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
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内的一面
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的一面
③“汗”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④“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妈妈告诉小明: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 ℃的水烫伤更严重,开锅时要注意安全。小明很想知道为什么,你认为是( D )
A.水蒸气比水温度高 B.水蒸气液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C.水蒸气是气体,更容易进入人体 D.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
7.小红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冬天用开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D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汽化生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但水蒸气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空气中,后者是由热水汽化生成
8、用电热水壶烧水时,水沸腾后,会从壶嘴里冒出“白气”;夏天打开冰棒纸时,可以看到冰棒周围也出现“白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 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是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
B. 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棒熔化形成的水珠
C. 这两种“白气”形成的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
D. 这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9.下面叙述的四种产生“白气”的现象中,有一种“白气”产生的原因与其他几种都不一样,这一种“白气”是( C )
A.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常常会看到冰棒在冒“白气”
B.冬天,户外的人嘴里不断冒出“白气”
C.吸烟的人,从嘴里喷出“白气”
D.夏天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会冒出一股“白气”
10、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其中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会有水滴产生,使杯子常“满”。关于此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 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 杯中的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 白玉是一种体积较小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温度变化显著
D. 利用该杯子在缺少水源的沙漠中能自动“生”水
11.夏天打开冰箱,可以看到从冰箱里冲出一股“白气”。下列事例中,物态变化方式与“白气”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C )
A.把湿衣服挂在阳光下晒干 B.用牛奶自制牛奶雪糕
C.将丁烷气体贮存在气体打火机里 D.在饮料中添加冰块降温
12、江西省的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C)
A.形成“烟”的过程是放热过程
B.“烟”是液化形成的
C.形成的“烟”是液态水汽化形成的气态水
D.“飞流直下”的瀑布其运动方向是向下的
13.如图是用水壶烧开水的情景,下列关于离壶嘴较远的地方“白气”比较浓,而靠近壶嘴的地方却没有“白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水蒸气液化需要时间,靠近壶嘴处的水蒸气来不及液化
B.靠近壶嘴处的温度比较高,水壶喷出的高温水蒸气难以液化
C.靠近壶嘴处的温度比较高,空气中原有的水蒸气难以液化
D.离壶嘴较远处空气中原有的水蒸气比靠近壶嘴处空气中原有的水蒸气多
14、夏天,小雨将冰水和热水分别倒入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出现了一部分小水珠,杯壁变得模糊。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 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 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 甲杯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外壁出现了水珠
D. 甲杯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内壁出现了水珠
考点二:液化再生活中的应用
15、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利用如图所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水珠即可得到淡水。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
A. 先汽化,后液化 B. 先沸腾,后凝固 C. 先液化,后汽化 D. 先蒸发,后沸腾
16、小明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的温水,然后取一干燥的表面皿盖在瓶口,在表面皿中放置一些冰块,稍后,在瓶内出现朦胧的“白雾”,表面皿底部看到有小水滴,小水滴逐渐变大,最终下落到瓶内。由此实验可知,雨滴形成的过程和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是( A )
A.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B.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C.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
D.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
17.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的试管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测出此时甲中水的温度为t,以下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操作是( C )
A.测出乙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B.测出烧瓶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C.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D.将另一杯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18.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的相同的两壶水放在相同的电炉上都已烧开,我们可以根据所观察的___甲__房间壶嘴的上方__白气__较多,判断出___乙__房间的气温较高。
19、如图所示,房间里放有一盆室温下的水,里面有一支试管A和一支温度计B。现向试管中通入100 ℃的水蒸气。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
(1)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__试管壁上有小水珠产生__,原因是__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__。
(2)温度计B示数__上升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该实验说明水蒸气液化会__放出__热量。
20、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哈气”,手会感到暖和;而用嘴向手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而会更冷。这是为什么?
【解】 用嘴向手“哈气”时,呼出来气体的速度较慢,且气体较热,手会吸收热量;同时嘴里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水蒸气,较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手会液化为小水珠,而液化放热,所以手感到暖和。而用嘴向手吹气时,加快了手表面的气体流动速度,使手上的水分蒸发加快,水分的蒸发要吸收热量,因此手感到更冷。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气体液化的难易
所有的气体都可以被液化,但每一种气体都有某个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被怎样压缩,气体都不会被液化,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临界温度是物质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最高温度,各种物质的临界温度不同,有的高于常温,如水蒸气的临界温度是374 ℃,因此平常的水蒸气极易冷却成水。其他如乙醚、氨、二氧化碳等,它们的临界温度略高于或接近室温,这样的物质在常温下很容易被压缩成液体。但也有一些临界温度很低的物质,如氧是-119 ℃,氢是-240 ℃,所以我们通常认为它们是气态的。要使这些气体液化,必须具备一定的低温制冷技术和设备,使它们达到各自的临界温度以下,再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
(1)对于某些气体,只使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是不行的,首先要__使它们达到各自临界温度以下__。
(2)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采用降温液化的方法分离,首先液化的是__氧气__。
(3)氧的沸点是-183 ℃,氮的沸点是-196 ℃,氦的沸点是-269 ℃,采用液化空气提取这些气体。当温度升高时,液化空气汽化,首先分离出来的是__氦气__。
(1)高于临界温度,气体怎样压缩都不会液化,故要使气体液化,首先要使它们达到各自临界温度以下,再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2)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液化温度高的气体先液化,氧气的临界温度高,氧气先液化。(3)液态空气温度升高时,沸点低的液体先达到沸点,先汽化,氦气的沸点低,先汽化。
22.坐汽车时,经常发现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出现“哈气”,影响司机视线。要想尽快消除这些“哈气”,冬天和夏天时,请你用物理知识告诉司机应该怎么做?
【答案】 水蒸气遇冷才能凝结成水珠形成“哈气”,因此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抑制气体液化的条件或使已经形成的“哈气”迅速汽化。在冬季,可以用暖风提高挡风玻璃的温度,使水蒸气不能在挡风玻璃上液化而形成“哈气”,同时,使已经形成的“哈气”迅速汽化。在夏季,车内空调温度太低,水蒸气会液化在玻璃的外表面,因此,不要将车内空调温度调得太低,以防止水蒸气的液化。
一、蒸发与沸腾特点及条件
蒸发的特点 沸腾的特点
蒸发快慢的因素 沸腾的条件
二、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汽化的方式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
不 同 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内部及表面同时进行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一定温度(沸点)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温度变化 降低 不变
影响因素 液体表面积大小 液体温度高低 液体表面空气 流动快慢 液体的种类 液面上气压的大小
注 意:液体沸腾的条件中易漏“继续吸热”这一条件。温度达到沸点后,若液体不能继续从外界吸收热量,也不会沸腾。
考点一:关于蒸发条件
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饭桌上的菜肴日益丰富,吃饭时发现多油的菜汤与少油的菜汤相比不易冷却。这主要是因为( D )
A.油的导热能力比较差
B.油层阻碍了热的辐射
C.油层和汤里的水易发生热交换
D.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
2、将一支温度计插入盛有酒精的瓶子中,拿出后观察,示数的变化是( D )
A.上升 B.先上升后下降 C.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3.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图中哪幅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C )
4.夏天人站在吊扇下吹风有凉爽的感觉,如果把一支温度计也放在吊扇下吹风,温度计示数将( C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无法确定
5.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如果从外界吸收不到热量,那么液体( B )
A.蒸发不能继续进行
B.蒸发能够进行,使液体温度降低
C.蒸发能够进行,使液体温度升高
D.蒸发能够进行,使液体温度保持不变
6、喝开水时,人们经常向水面吹气,这样喝起来就不太烫,这是因为(A)
A. 吹气加快了蒸发,而蒸发要吸热,会使水温降低得快一些
B. 将冷气吹入水中,使水的温度降低
C. 吹气使水杯中热的水下沉,冷的留在上部
D. 吹水的气把水的热量带走了
7.如图所示,是某游泳爱好者在游泳上岸后站立时的情境,由图可知( A )
A.图中游泳爱好者的姿势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
B.人体皮肤上的水凝固时吸收了大量的热
C.水在蒸发的过程中从人体带走了温度,使人感到寒冷
D.最主要是因为吹来的风是冷的,所以人感觉到特别冷
8.刚从开水锅里捞出的鸡蛋拿在手中不太烫,等蛋壳表面水分干了后就很烫了,这是因为( C )
A.蛋的内部温度很高,有热量向外逐渐散发
B.蛋壳不容易传热,要过一段时间手才感到发烫
C.蛋壳上的水未干时,水蒸发要吸收热量,由于蒸发很快,使蛋壳温度降低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考点二:蒸发在生活中的应用
1.有一年盛夏,在巴尔干地区,一农妇看见在野外考察的一位植物学家热得汗流浃背,便决定送牛奶给他喝。于是农妇将盛牛奶的瓦罐用湿毛巾左一层右一层包严实后,放在太阳底下晒了一会,然后倒给植物学家喝,她这样做的目的是( A )
A.湿毛巾上的水在太阳光下曝晒迅速蒸发吸热,使牛奶温度降低
B.为了给牛奶加热
C.牛奶蒸发吸热,温度降低
D.利用太阳光杀菌
2、下列方法中,能有效降低夏天室内气温的是(D)
A. 关闭窗,不让外界的热空气进来 B. 打开电冰箱的门,散出冷空气
C. 打开电风扇 D. 在地上洒一些水
3、装香水的玻璃瓶的口总是很细的,这是因为(C)
A. 瓶口细好看,漂亮 B. 在用时流得少可以节约点
C. 可以减少香水的表面积,减少蒸发浪费 D. 瓶口细,温度低,蒸发慢
4.为了节约用水,某市园艺工人利用滴灌的方法给道路两旁树木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壤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树木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 A )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5、农民们晒稻谷的时候为什么要选择通风、向阳的地方,并且把稻谷摊开?
【解】 将稻谷放在通风的地方可以加快空气的流动速度,放在向阳的地方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将稻谷摊开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均可加快稻谷内水分的蒸发速度。
6、住在非洲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当地人利用一种简易的“沙漠冰箱”来使食物保鲜,如图所示。它由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满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向内罐和外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对内罐中的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
(1)将罐子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目的是__加快水分的蒸发速度__。
(2)经常向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目的是__水蒸发吸收内罐中的热量,使内罐温度下降,从而对其中的食物起保鲜作用__。
7.如图所示某种潮汐发电与海水淡化模拟系统,A为模拟海洋,B为人工水库,D和C分别为储水池,B中的海水经虹吸管利用虹吸现象吸到FE后流入C池。
(1)阳光照射到由吸热储水材料构成的EF上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温度较低的透明板GH凝聚成水滴经水管流到D中。则__D__池中是淡水;在此过程中发生了__汽化__、__液化__的物态变化。
(2)在B、C和D中不同类型水的密度分别是ρ1、ρ2、ρ3,它们的大小关系是__ρ2>ρ1>ρ3__。
考点三:实验探究题
1.某同学探究“液体的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了下列实验:将等量的水和酒精放入相同的容器中,并放置在同一环境中(如图所示)。请回答:
(1)实验中“将等量的水和酒精放入相同的容器中”,这里的“等量”从变量控制考虑,更科学的应该指__等体积__(填“等体积”或“等质量”)。
(2)此实验的假设是__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__。
(3)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容器中水的剩余量比酒精多,由此得出实验结论是__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__。
2、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出问题】 液体蒸发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联系实际】 ①将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摊开晾比叠着晾干得快,晾在通风处比无风处干得快;②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
【作出猜想】 猜想一: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跟液体__温度__的高低、液体__表面积__的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快慢有关。
猜想二: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__物质的种类__有关。
【进行实验】 如图所示,小明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酒精,通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的快慢与__液体表面积__是否有关。
【交流反思】 该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__温度__和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
【联系实际】 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__吸热__,请你列举一个应用该特性的事例:__夏天在地上洒水来降温__。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手工制茶,指尖上的传承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沙以北有一条贯穿了9个乡镇的“百里茶廊”,2018年清明节,小天在几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的带领下,到“百里茶廊”的某茶厂体验手工制茶,小天把手工制茶的部分工序记录如下:
萎凋:将采摘回来的茶叶摊晾于无阳光直射的通风干燥处,使鲜叶水分降到65%左右。
杀青:将萎凋以后的茶叶放入电炒锅内,把电炒锅调至高温挡,用手快速翻炒,去除青叶味,蒸发一部分水分。
摇青:把茶叶置于摇青器具中,通过摇动,茶叶与茶叶摩擦,造成叶细胞损伤,促进茶叶氧化,诱发香气,形成茶所特有的清香。
揉捻:手工揉捻,让茶叶细胞壁破碎,并揉成卷曲的样子,使其成线成条,从而使茶汁在冲泡时易溶于茶汤,提高浸出率。
烘焙:将揉捻成条的茶叶放入电炒锅内用手翻炒,蒸发叶内多余水分,定型、产香。
复焙:打开电炒锅的低温挡用手慢速翻炒,再次蒸发茶叶内多余的水分。
(1)在制茶的过程中可以闻到茶叶的清香,说明分子在做__无规则__运动。
(2)从文中找出加快茶叶水分蒸发的工序,并指出其加快蒸发的方法。
工序:__萎凋、杀青、烘焙、复焙__。
加快蒸发的方法:__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__。
你认为蒸发最快的工序为__杀青__。
(1)在制茶的过程中可以闻到茶叶的清香,是扩散现象,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根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