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提高-升华与凝华】分考点归纳 七上第4章-物质的特性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项提高-升华与凝华】分考点归纳 七上第4章-物质的特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1-22 09:5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自然中常见现象和解释:
云:由水蒸气降温后形成的小水珠聚集而成。
雨:云中的小水珠变大落地面为雨。
雪:当高空的温度很低时,小水珠就成小冰晶,冰晶变大后就形成雪。
雾:暖湿气流在地面附近成小水珠就是雾。
露:空气中的水蒸气会附着在植物或其他物体上而形成露。
霜:地表附近的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很低的地表物体和植物时会而形成白色的霜。
注意: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物态变化实现的,水循环的三个基本环节是蒸发、凝结、降水。


生活中常见现象和解释:
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卫生球)会逐渐变小,这是樟脑丸的升华现象。
冬季在哈尔滨举行盛大的冰雕节,雕像在寒冷冬天逐渐减小,这是冰的升华现象。
冰窗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侧,这是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而形成的现象。
冬天,地面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
用干冰(固体二氧化碳)营造的舞台效果,是因为干冰易升华,使周围温度骤然下降,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迅速液化而呈雾状。



考点一、升华与凝华(吸热/放热等)
1、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 A )
A.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D.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2、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B )
A.草地上露水的形成 B.冬天房屋顶上的霜的形成
C.清晨大雾的形成 D.以上都不是
3、在插有小树枝的封闭烧瓶中,放着一些碾碎的卫生球粉末,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烧瓶,停止加热后,烧瓶内树枝上会出现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雪景”是先熔化后凝华形成的 B.“雪景”是先熔化后凝固形成的
C.“雪景”是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D.“雪景”是先升华后凝固形成的
4、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熔化现象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C.寒冷的冬天,嘴上哈“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
5、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错误的是( B )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来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升华生成的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6、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
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再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
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
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吸收热量
7、用久了的灯泡壁会变黑,这一现象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B )
A.先熔化、后凝固 B.先升华、后凝华
C.先汽化、后凝华 D.先汽化、后凝固
8.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________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________成碳粉。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填物态变化名称)
升华 凝华
9.今年3月底,茂名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________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________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________成雨滴落到地面。(填物态变化名称)
升华 凝华 熔化


考点二、升华与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
1.下列关于“冰棒现象”的分析:①剥去包装纸,冰棒“冒气”,属于汽化现象;②剥去包装纸,过一会儿,冰棒“流汗”,属于升华现象;③冰棒放入茶杯,杯子外壁会“出汗”,属于液化现象;④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棒,包装纸上沾有“白粉”,属于凝华现象。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2.火箭在飞行时,外壳与空气发生摩擦而产生高温,为防止火箭舱内温度过高,在外层涂有一层特殊材料,这层特殊材料的作用是( A )
A.材料升华吸热,使外壳温度不易升高
B.材料升华放热,使热量散失
C.材料是良好的导热体,使热量很快分散
D.材料是良好的隔热层,使热传不进舱内
3、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这句话从科学角度分析,最恰当的解释是(D)
A.霜形成之前的气温一定比下雪后的气温低
B.霜形成的温度比雪形成的温度低
C.霜后的气温一定比霜前的气温高,下雪后的气温一定比雪落到地面之前低
D.霜是在地面形成的,气温必然在0℃以下;雪是在高空形成的,而雪熔化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化雪时地面气温降低
4.生活处处有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下列对有关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D )
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B.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而到了初冬,露水不见了,却看到了薄薄的一层霜,有人认为霜是由露变成的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融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融化成水形成的

5、冻干食品是真空冷冻干燥食品的简称,也称FD食品。它首先将食品中的水 分速冻成冰,然后用高温加热使之直接变为水蒸气,食物因此而脱水干燥。 需要食用时,只需重新加水,食物就会恢复原来的面貌,色、香、味、形不 变。在加工冻干食品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D )
A.先升华后凝华 B.先凝华后升华
C.先凝固后凝华 D.先凝固后升华
6、如图所示,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C)

7.有一天,雨、露、冰、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C )
A.雨说:我是水汽化而来
B.露说:我是水蒸气凝华而来
C.冰说:我是水凝固而来
D.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
8.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 此“白气”是(D)
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考点三、分析和说理题
1、据报道:2001年1月5日,阴天,气温为-15 ℃。在新疆罗布泊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10厘米厚的积雪,然而过了约20分钟后雪不见了,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学考察队员瞠目。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
(1)请提出你的看法,雪为什么不见了?
(2)简单解释你提出的看法。
【答案】 (1)雪升华变成水蒸气了。
(2)物质不可能凭空消失,只可能存在状态的转化,在-15 ℃的环境中,雪不具备熔化的条件,且雪不见后沙地仍然干爽,故推测雪是升华后变成了水蒸气。

2、1779年,一个寒冷的夜晚,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市中心的一个大厅里灯火辉煌,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厅里的舞会气氛烘托得热气腾腾。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翩翩起舞,有的人还在冒着汗水。正在大家跳得如痴如狂的时候,一位小姐突然晕倒,旁边的人不知所措。有人喊道:“快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突然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大厅里竟然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面面相觑。就在这时,一位先生迅速把这位小姐搀扶到门口,并把发生的现象向大家作了解释。
(1)大厅里出现雪花的原因是什么?__水蒸气遇冷凝华__。
(2)该种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__放热__。
(3)读过此文后,你对物理与生活、物理与自然的认识是什么?
__在生活、自然中会有许多神奇的现象,要善于运用科学知识分析解释这些现象,不要搞封建迷信__。

3.有霜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10 ℃,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________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形成霜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
(2)小红由短文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中取出一些-10 ℃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
【答案】(1)水蒸气 凝华 (2)空气湿润 气温在0 ℃以下 (3)不能;没有做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出现霜的对比实验。
4.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 ℃,碘的沸点为184.25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 ℃。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答案】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 ℃,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因此采用下图实验装置。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如图所示。

5.据《北京晚报》报道:2001年5月,阴天,气温约为-15℃,在新疆罗布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10 cm厚的积雪,然而过了约20 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学考察队员瞠目结舌。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请提出你的看法,这雪为什么不见了?__雪发生了升华现象__。
(2)简单解释你提出的看法: 干燥且寒冷(-15 ℃)的空气是雪发生升华的必要条件,此时雪若能吸热,则一定升华为水蒸气,因此脚下的沙地仍是干爽的 。

6、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组装的“人造雪”装置。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底座、铁圈、铁夹、横杆)、锥形瓶、酒精灯、棉线、碘粉等。

(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__酒精灯及火焰高度__固定的。[来源:学|科|网Z|X|X|K]
(2)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__碘粉状态的改变情况及棉线上析出物的状态__。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加热时碘粉变成紫色的碘蒸气,冷却后在棉线上凝华成雪花状 。
(4)实验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先升华后凝华__。

7.如图所示是反映某种物质三种状态的微观模型。图乙中的物质为__液__态。某物质由图甲的状态直接变为图丙的状态时,发生的物态变化为__升华__,下列事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与这一过程相同的是__①__(填序号)。
①固体清新剂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
②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可看到有“白气”冒出
③新鲜的蔬菜放置两天后就会变蔫

8.2018年1月,由《人民日报》报道的来自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三年级的“冰花男孩”一度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网红,全社会为之动容。在报道照片中,男孩站在教室里,头发和眉毛被冰花粘成雪白,脸蛋通红。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云南省志愿者协会倡议社会各界爱心力量积极参与“青春暖冬行动”,一起伸出温暖的双手,集聚关爱的力量,为孩子们捐赠爱心善款,帮助他们温暖过冬,快乐过年。
请你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冰花男孩”的“冰花”是如何形成的?
“冰花男孩”头发上、眉毛上的“冰花”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