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1 19:2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宋词在其手中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辛弃疾
辛弃疾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时期(1140-1162)南渡前沦陷和起义期
第二时期(1162—1181)南渡初期
第三时期(1181—1203)闲居带湖瓢泉期
第四时期(1203—1207)晚年再起
抗战爱国的英雄,一生失意的英雄
人生经历:
辛弃疾诗词较多,现存词600多首。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其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主要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创作情况:
辛派词人:
辛弃疾的词纵横谨严,以豪放悲壮为主,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稼轩体”。这种风格对同时期的文人也有所影响,于是就产生了“辛派词人”。
辛派词人,是指南宋时期,受辛弃疾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诗词流派,其成员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抚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但不如辛词蕴藉。
辛弃疾词的内容: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
辛弃疾的词作主要有这三方面的内容:
1、爱国词
爱国抗金贯穿了辛弃疾的一生,这也就成为他词中最核心的内容和最突出的主题。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农村词
辛弃疾有长期的赋闲生活,写下了为数不少的农村词,这些优美的田园词描绘了江南农村清新秀丽的自然景物和一派安定和乐的生活景象,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
3、爱情词
辛弃疾在婉约词的创作上也是别有境界。 他的爱情词是其婉约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虽不多,但却也柔情万种。

如:《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4、山水词
辛词中山水词占了很大的比重。他的歌咏山水的词作,表现了作者阔大的胸襟和对祖国山河大地的深挚热爱。
辛弃疾词艺术成就:
1、多种生动艺术形象的创造
2、雄豪壮阔的艺术境界与浓烈激越的主观情感
3、表现方法上的“以文为词”
4、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5、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
评价与影响:
1、评价:
缺点: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
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使词的创作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2、贡献、影响深远:
(1)把豪放词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把古典文学的爱国主义传统推向了时代的高峰。
(2)把本来作为音乐的附庸和所谓“诗余”的词,推动成了一种可以与诗、文相并列的独立而完整的文学体裁。
(3)历来正视现实、勇于进取的诗人词家,无不受他的影响。
(4)辛词的才情富厚,思力果锐,手法超逸,用典浑然,影响于后世的,远超出词的范围。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题解:
题目中的“登”表明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登高临远,往往是诗人抒发情感的一个切入点。登临诗主要用来言志抒情,或感怀身世,或思亲怀乡,或怀古伤今,这首词是辛弃疾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借登临观览,抒发了英雄失意、功业难成的郁愤之情。
上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译文:楚地一片清秋,水光连接天边,秋色无边无际。我向远山望去,山都皱着眉,仿佛在向我倾述着无限怨恨。面对着落日,我一个人独立楼头,听着南飞鸿雁来来往往的声音。我这位江南的游子啊,把吴钩看了又看,将楼上的栏杆都拍了数遍,可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这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开篇写景,长天秋水的意境宏大壮阔、气势雄浑。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这一句描写的是山。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郁结。“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这里表面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的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进一步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断鸿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显得空寂苍凉。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江天
山景
落日
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里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里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把吴钩看了: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栏干拍遍:胸中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报国欲死无战场
栏杆拍遍悲断肠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为他的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上片小结:
下片: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不要说鲈鱼的鲜美,西风吹,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我更不愿像许汜那样置地买房,我羞于见人,怕被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小看。可惜时光年年,大好年华在风雨中白白过去,就连树木也是如此老去。想到这里,我不禁伤感不已,落下眼泪。好心的佳人用红巾绿袖,为我擦掉英雄泪。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典故一:
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乡。
               ——《晋书·张翰传》
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典故二: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知相差上下床呢?”
——《三国志·陈登传》
这里是说作者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典故三:
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
——《世说新语·言语》
这三句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如此而已。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点。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亦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辛弃疾的“登临意”:
“登临意”之一:
“张翰思归 ”一典,写明不愿忘怀时事,弃官归隐,表白抗金的决心。
“登临意”之二:
“求田问舍”是再次用典,一方面是表明自己不愿弃官回乡作富家翁,同时也是对朝廷那些不思抗敌,只顾求田问舍的达官贵人的讽刺。
“登临意”之三:
桓温北伐时的感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反映了作者对朝廷不肯使用抗战人才,北伐无望的愤慨。
“登临意”之四:
自伤英雄抱负不能实现,心头郁结,得不到慰籍。
控诉当朝、
 哀叹虚掷年华
乡思、仇恨 、激愤
为国为民
张翰 — 念鱼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时光流逝
下片小结: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
总结: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艺术特色:
“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白雨斋诗话》
① 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
②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
③采用白描、反衬的手法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苏辛词之比较: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成了豪放而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放而沉郁的风格。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