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1 19:2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导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兰亭修禊图》,介绍相关知识。
修禊,源于周代的一种古老习俗,即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借以除灾去邪,古俗称之为:“祓禊”。后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也称为修禊。春日踏青有“春禊”,秋日秋高气爽,文人怎能辜负这大好时光,自然会有“秋禊”,时间一般是在农历七月十四。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修禊当数兰亭修禊和红桥修禊(清康乾年间)。
兰亭修禊的召集人,是东晋名士、大书法家王羲之。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水边,做流觞曲水之戏。游戏充满文趣,各人分坐于曲水之旁,借着宛转的溪水,以觞盛酒,是让盛满美酒的觞顺流而下,置于水上停于某人之前,他就必须即席赋诗。他们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也发表一些议论。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推举王羲之写一篇序。这天,有26人作诗,编成了诗集《兰亭集》。王羲之为其作序,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就这样诞生了。王羲之乘兴作《兰亭集序》,文采灿烂,隽妙雅迪,书法更是遒媚劲健,气势飘逸,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解题
1、走近作者
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2、文体知识
说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呢?它又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呢?
现代人所说的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用文体,也写作“叙”或“绪”。
可是,古代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说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丰富得多。
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还有“小序”、“引”等变体。所谓“小序”就是诗文前叙述感兴或缘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种简短的序,《文体明辨》中解释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柳宗元曾作过《霹雳琴赞引》的文章。
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跋出现于唐代,时称“题某后”或“读某”,如李翱的《题燕太子丹后》、韩愈的《读荀子》。欧阳修最早称这种文章为跋,其《集古录》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但,清代的姚鼐认为赠序类者,乃“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中单独列出“赠序”一类。赠序晋代已有,如傅玄的《赠扶风马钧序》、潘尼的《赠李二郎诗序》等,唐代赠序最为兴盛。对广大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熟悉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
另外,还有一个看似与序跋之序有关,实则毫无干系的名词——序论。序论不是文体,而是议论文开头的提出问题部分。它和本论、结论构成议论文的基本框架。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集体朗读全文。
2、自读全文,掌握课下注释。
3、感知作品,理清思路
⑴请学生分别划出三个段落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来。(“乐”“痛”“悲”)
⑵根据文章的情感变化,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第二部分(3自然段):抒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4自然段):交代作序目的
四、随堂演练。
⑴注音
癸guǐ丑 会kuāi稽jī 修禊xì 流觞shāng 激湍tuān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g怀 齐彭殇shāng 嗟悼 jiēdào
⑵通假字
趣舍万殊(“趣”通“趋”,趋向,取向)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⑶一词多义
茂林修竹(高) 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引申为阅读)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修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 临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修守战之具(整治)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期 期年之后(周,期年:一周年) 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途中的驻地)
所以 所以游目骋怀,是以极视听之娱。(用来……,表凭借)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表原因)
虽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纵使、尽管)
所之既倦(往、到达、往到)
感慨系之矣(代词、它)
之 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定语前置的标志词)
后之视今(取消句子独立性)
形骸之外(的 助词)
⑷词类活用
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水)弯曲)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意动)
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
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⑸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古义:这个地方 今义:次一等的。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或取诸怀抱 古义:思想抱负 今义: 怀里抱着
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人”古义: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人”,人们
今义: 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俯仰”古义: 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篇文章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⑹特殊句式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亦将有感于斯文(介词结构后置句)
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1、2自然段,探究乐在何处
【教学过程】
一、研习第一部分,即1、2自然段
1、齐读1、2自然段。
2、参照注释,翻译1、2自然段。(指名学生翻译)
译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3、梳理内容要点。
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此地有……,又有……”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4、学生讨论、交流
⑴有人将本段之“乐”总结为“五乐”,你能找出来并加以总结说明吗?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部分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
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可谓人贤,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美景,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赏心悦目,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人贤: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人物之盛
辰良: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天气之爽 乐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景美: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风物之美
情真: 曲水流觞 畅叙幽情 吟咏之雅
赏心: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视听之娱
⑵本段末句“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请阐述理由。
明确:
“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
⑶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
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
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彩。如此美景,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
二、课堂小结: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三、当堂作业
尝试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四、预习作业
1、预习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何而“痛”?又为何而“悲”?
2、如何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3、4自然段,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1、2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的心情,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潺潺,胜友云集,曲水流觞,泼墨挥毫,赋诗饮酒,不亦乐乎!俗话说得“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来。作者的感情怎么变成了“痛”呢?他由眼前的美景、盛会想到什么了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3自然段,看看作者的心思到哪儿去了。
二、研习第3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3自然段。
2、参照注释,翻译第3自然段。
译文: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3、梳理内容要点。
提问:作者为何而痛?同学们在第3段中找出能体现作者痛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内心的痛。(学生找谈感受老师点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短暂
欣与所遇,快然自足 生命欲望永不能满足
痛 所之既卷,感慨系之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世事无常,生命终归于毁灭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4、按照内容要点,尝试背诵。
四、研习第4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4自然段。
2、参照注释,翻译第4自然段。
译文: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3、梳理内容要点。
第四自然段,作者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找出相关的语句思考这一问题。
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可谓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其相似!真可谓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昔人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今人 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人
作序目的
(故列叙时人……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4、挑选学生按照内容要点背诵第4自然段。
5、合作探究
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认识。
明确: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五、探究性阅读训练
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事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你如何理解呢?请发表你的观点。
明确:
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屡屡发生。士大夫自危而无奈,寄情山水,啸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感觉生命就像浮萍之于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是哪里,生死无常。于是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会思潮影响,东晋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出世入仙的情调很浓,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在这种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能批判当时盛行的虚无思想,实际上就是眷念人生、热爱生命的表现。他在书法上的执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对抗人生虚无的体现。诚所谓“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小结: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六、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七、课后扩展阅读训练
1、下面是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①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②。况阳春召我以烟景③,大块④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⑤俊秀,皆为惠连⑥;吾人咏歌,独惭康乐⑦?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⑧。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注]①旅舍。②古人(白天还玩不够),夜间持着烛灯游玩,是很有原由的。③烟景,水气朦胧的春景。④大块,大地。⑤季:弟。⑥惠连,人名,谢灵运的族弟,很有才华。作者借用谢惠连赞誉其诸弟的才华。⑦康乐即谢灵运。此句言外之意是自己才华比不上诸弟。⑧在花丛中间摆开华贵的筵宴,飞快地传递着雀鸟状的酒杯,醉于月下。
⑴从标题看,本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属于什么文体?
⑵本文所叙之事及一些细节与《兰亭集序》颇有相似之处,请一一罗列出来(引用两文中的原句)。
⑶两文在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
[参考解说]
⑴序文,且都是诗序。
⑵《兰》文“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本文则“会桃花之芳园”;《兰》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本文则“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兰》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本文则“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⑶两文语言都运用了较整齐的句子,都运用了铺陈夸张等手法;表达方式上都运用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但《兰》文的描写更细腻,抒情也更具体,所占比例更大。《兰》文笔调清新和媚,本文用笔恣肆犷达。思想内容上,两文同样写到了志趣相投者在一起传杯喝酒吟诗的快乐;都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但本文的感情基调基本上以一“乐”字贯之,强调及时行乐。而《兰》文的感情则曲折多变,先由乐而叹,后由叹而悲,最后从悲中渐出,积极面对现实。
2、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一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参考解说]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现宇宙之大”“天朗气清”。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附:《兰亭诗》赏析
当代美学家宗白华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晋人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春天到了,天地之间充满了蓬勃的生机。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充满诗意的。在这春天里,你来到大自然中,你可以体察万物的生长,可以体察生命的颜色和力量。尤其让人欣慰的是,你可以找到生命的体验,将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在自然万物中找到最好的寄托。你用心灵与自然沟通,与万物对话,你就会感到人生的快乐。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仰望天空,湛蓝蓝的天,寥廓无边;俯视大地,“渌水”清澈透明,晶莹明净。这一“俯”一“仰”,恰与《兰亭集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视品类之盛”相互映照,都是表现诗人王羲之心境的明净和纯清,因为只有心无挂碍者才能体察出宇宙的无穷无尽和万物的生机蓬勃。还要特别指出的是,王羲之诗中的“渌水”是以水的清明纯净来折射心灵的清明纯净,若用“绿水”则是写出水的颜色的清新鲜亮,二者情趣迥异。(当然,也有的选本是“俯瞰绿水滨”,但还是不及“渌水”好。)后来李白在他的诗中就反复用到“渌水”这一新颖的意象。如,“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长相思》),“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梦游天姆吟留别》),“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秋浦歌》)。
“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宇宙寥廓,万物阒然,寂静中蕴涵着人生的哲理,甚至不需要你用心去思考,这“理”就让你心有感应。当然,这“理”不是陈腐的玄学,却是关于生命的博大智慧,是关于人生的真切感悟。王羲之另有两句诗:“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这“静照”和“寥阒天涯观,寓目理自陈”是完全相通的,是艺术及审美的至高境界,就是要将自己的精神和魂灵默默地沉浸到宁谧无声的自然之中,感悟生命的生生灭灭和无休无止。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感叹自然的伟大,是因为它孕育了万物,孕育了生命,也孕育了人类,更是因为它善待所有的生命,平等地对待所有的生灵。这是脱离了世俗的自然观,这是忘却了荣辱的生命观。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群籁”是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是所有生命的和谐而怡然的协奏曲。王羲之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触摸自然中的各种音韵,觉得一切的灵性和生命都是新的,其中隐含的是自然万物的更迭与变化以及人的生命的诞生与流逝,但这是达观的情怀。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赤壁赋》
九、教学反思
思考一:个性与己任
好的语文课之所以姓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紧紧抓住了文本语言这条主根。有了这条主根作为依托,再联合其他提供养料和水分的侧根、须根,才构成了枝繁叶茂的植株在地下的有力支撑。相反,如果削弱乃至缺少了这一支撑,植株的生命力可想而知。本课教学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文本,相对独立又互相支持,使学生读写能力在梯度合理、形式多样的活动训练中不断提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如今语文课的个性与己任却有着不同程度的虚化和缺失,我们见到了许多这样的课:大肆渲染地导入,费尽口舌地绕弯子,迟迟走不进文本,刚走进文本,却来了个“蜻蜓点水”,急匆匆地走出了文本,架空分析,虚浮链接,“外围战”打得不少,“巷战”打得不多,有时像历史哲学课,有时像主题班会,有是像曲苑杂坛,有时像正大综艺,就是不像语文课,“少、慢、差、费”带来的贫瘠且不说,还“肥水流了外人田”。
思考二:预设与生成
在新课程背景下,经常提及的“预设”与“非预设”是一组相对概念,切忌重其一点,不及其余。绝对的“非预设”是虚无,绝对的“预设”是单边活动;“预设”的最高境界是“一切皆似无意间”,“非预设”的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虽然时下对于“非预设”的呼声很高,但我认为规定了具体教学内容的课堂,其教学环节还是应该仔细揣摩、精心设计的。本课的教学环节是经过反复推敲的,不论是“解题”“诵读”,还是“描述”“勾画”,不论是“点评”“表述”,还是“积累”“链接”,都扎实而活泼地引导学生感悟、体验、训练。由本课的“过程描述”来看,环节的合理实施与课堂的动态生成都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在教师的调控引导之下,深入体验,积极思考,科学训练,探究交流,尤其是在读写方面,学生的聪慧才智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开发与展示,“生成”了许多“亮点”。
思考三:活动与积累
在环节实施和课堂运作中,教师不能只追求课堂形式上的活跃,只满足于口头上热闹愉悦的“来言去语”,应该想方设法将文本的学习体验落到实处。本课的教学就是结合学科个性、文本特点、学生实际,本着“有趣、有序、有益、有效”的原则,将文本学习“物化”为一个个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完善自我,进而完成语文素养和人格境界的全面提升。本课通过实施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词语名句、点评描述、对话表达等方面都有比较丰富的生成、体验与积累,我认为这应是课堂教学真正的“痕迹”。我们的课堂应该切实提升和培育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而千万不要让我们神圣的母语教学走了样儿,变了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