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张家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 B.共同繁荣发展 C.西部大开发 D.尊重宗教信仰
2.(2019?天水)“……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 )
A.“一国两制”方针政策 B.依法治国的政策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3.(2019?益阳)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被誉为“中国名片”,其演化契合着国家和民族兴盛的一些环节。如图为新中国曾发行的部分人民币图案,从图案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当时的中国(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实行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
C.完成了三大改造
D.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2019?泰州)如图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五十年来,这些成就取得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一国两制”构想的推行
5.(2019?烟台)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该理论指的是( )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政治协商制度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2019?黄石)2019年是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澳门回归主要得益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B.经济特区的设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一国两制”的实施
7.(2019?广东)如图澳门生产总值增长说明( )
A.广东与澳门联系加强 B.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C.澳门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D.一国两制助推澳门发展
8.(2019?郴州)“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不仅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也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一个典范。下列选项中属于成功运用此方针的“典范”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澳门回归
10.(2019?滨州)与如图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政府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构想
11.(2019?常德)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推出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表示了西方社会对香港回归后前景的担忧。2007年7月又发表了一篇《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重新评价了香港。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B.“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C.中西方价值观念的趋同
D.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影响
12.(2019?宁夏)1992 年 11 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对话,达成了著名的“九 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海峡两岸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海峡两岸保持长期和平发展
13.(2019?孝感)据统计,1997年有30万港人移民海外,到2007年,从海外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达30万,即是说当年外流的港人在十年当中陆续回港。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B.“一国两制”的保障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投资环境的优化
14.(2019?桂林)《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这段内容表明了对台湾的基本方针是( )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
C.“三个代表” D.政治协商制度
15.(2019?东营)今年是澳门回归20周年。澳门回归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过程中的成功范例之一,其践行的是( )
A.“和平共处”原则 B.“九二共识” C.“求同存异”方针 D.“一国两制”构想
16.(2019?山西)如图两张纪念邮票分别反映了我国在这两个地区实行的民主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共同之处有( )
①都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②都有利于巩固祖国统一③都从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④都在各自区域内享有高度自治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2019?昆明)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是( )
A.试办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
B.“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C.坚持“九二共识”的成果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
18.(2019?齐齐哈尔)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使命。下列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台湾调整三不政策 ②连战访问中国大陆 ③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④九二共识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19.(2019?青海)2018年4月12日上午,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隆重举行海上阅兵,展示人民海军崭新面貌。回顾历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第一支海军是( )
A.北海舰队 B.南海舰队 C.华东军区海军 D.东海舰队
20.(2019?北京)2019年是中国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如图是人民海军不同时期的主战装备,这反映出人民军队( )
A.武器现代化水平提高 B.成为友好交往的使者
C.实战化训练不断加强 D.开成海陆空防御体系
21.(2019?青岛)2019年4月23日,我国在青岛举行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中方参阅舰艇包括航母辽宁舰、新型核潜艇、新型驱逐舰等,有些舰艇是第一次亮相。从海军节阅兵可以看出,我国海军( )
A.日益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B.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C.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D.成立于抗美援朝期间
22.(2019?兴安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属于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是( )
A.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尼克松访华 D.中美建交
23.(2019?常德)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A.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C.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D.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24.(2019?镇江)“它是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会议的成就表明亚非国家已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引文中的会议是指( )
A.日内瓦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万隆会议
25.(2019?长春)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A.消除了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B.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C.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D.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26.(2019?曲靖)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并能体现这一论断的历史事件有( )
①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②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④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7.(2019?镇江)1971年11月,两名升旗手来到联合国大厦第二十三根旗杆旁,将匆忙制作的五星红旗高高升起,新中国国旗第一次升起在纽约的上空,这一幕的发生是源于( )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8.(2019?孝感)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的共同要求
B.苏联支持中美建交
C.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D.中美开始结束敌对状态
29.(2019?辽阳)2019年是中美两国建交40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互致贺信。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
A.基辛格访问中国
B.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C.尼克松访华
D.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正式访问中国
30.(2019?东营)吴建民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中写道“战后……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材料反映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由于( )
A.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B.亚非国家的支持
C.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D.中国外交家的努力
1.(2019?福建模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特点与现实情况,为解决民族问题制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该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
2.(2019?藤县一模)少数民族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法定假期,规定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政府的这些做法( )
①说明了壮族超过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地位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③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均衡协调
④体现了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作用包括( )
①巩固祖国统一
②维护民族团结
③它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④保障少数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2019?河南三模)《东方日报》的社论说:“从这一天起,中国再也没有一寸领土由外国管治了,在中华民族的自强奋斗史上,这是一件大事,值得欢欣庆祝。”这件大事指的是( )
A.国民党退守台湾 B.西藏和平解放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5.(2019?新野县三模)澳门的经济总量从原来1999年的1025亿增长到2018年的5400亿,翻了5.2倍,经济有很大飞跃。澳门老百姓感受到了幸福感,65岁以上的居民可以享受到免费的医疗。这种变化可用来证明( )
A.“一国两制”的正确性 B.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
C.澳门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6.(2019?准格尔旗三模)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这一“理论”( )
A.推动了我国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B.在香港和澳门先后得到成功实践
C.使我国统一大业在80年代即告完成
D.推动我国深圳等沿海经济特区的开放
7.(2019?合肥二模)“但历史的纵向沿袭和显示的横向平铺之间总会交错形成一个平衡区域,80年代起,大陆允许蒋方不搞绝对的 政治服从和制度上的完全一致,允许其在遵守统一的前提下高度自治,这就给解决向题提供了一个平衡区域。”材料中大陆解决问题的方法( )
A.推动了我国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B.在香港和澳门先后得到成功实践
C.使我国统一大业才得以顺利完成
D.推动了我国沿海经济特区的开放
8.(2019?禹州市三模)一位同学在整理关于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相同点,以下他的笔记中错误的是( )
A.都提出要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
B.都属于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C.都不可以保留军队
D.都不具有独立主权性质
9.(2019?安丘市二模)阅读1987-192年台湾与大陆通过香港的间接贸易状况(单位:百万美元),据表可知( )
年度
台湾向大陆出口
大陆向台湾出口
台湾的顺差
1987
1226.35
288.94
937.59
1988
2242.22
478.69
1763.53
1989
1896.49
586.90
2309.59
1990
3278.25
765.36
2512.89
1991
4667.15
1125.85
3541.30
1992
6387.93
1118.97
5168.96
A.海峡两岸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B.大陆为台湾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牺牲
C.香港在两岸经济交流中起决定作用
D.海运、空运直航促进了两岸经济交流
10.(2019?中山区校级模拟)60多年来,虽然两岸的关系仍未统一,但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没有改变,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也没有改变。下列史实有利于海峡两岸统一的是( )
①三大战役的胜利
②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
③香港澳门的回归
④两岸经济文化往来的加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2019?山西模拟)2019年4月23日,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在青岛举行。稳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我国研制的第一艘航空母舰是( )
A.北洋舰队 B.核潜艇 C.导弹驱逐舰 D.“辽宁舰”
12.(2019?石家庄模拟)从白马庙驶向深蓝--70年来,人民海军在战火中诞生,在艰苦中创业,在创新中发展,从沿岸近海到远海大洋,逐步发展成为五大兵种齐全,核常兼备的战略性军种。以下有关人民海军的建立、发展历程中,正确的是( )
①人民海军与共和国同龄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是华东军区海军
③人民海军诞生在泰州白马庙
④人民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坚持了科技强军的战略思想
⑤人民海军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海军岸防部队五大兵种组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3.(2019?山西模拟)“必须高度重视战略前沿技术发展……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超前布局、超前谋划,加紧在一些重要领域形成独特优势。”“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这表明我国军队、国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 )
A.不断扩大军队规模,增加军队数量
B.加紧研制高科技武器,巩固国防力量
C.加快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培养现代化人才
D.加强军队改革和国防建设,走科技强军之路
14.(2019?禹州市三模)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了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各国代表就如何巩固新生政权、发展民族经济展开了讨论与合作。关于这次会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②这次会议体现了“万隆精神”
③发展中国家作为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④这次会议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2019?福建模拟)“这次公议的成功召开是亚非人民闭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结晶。”这次公议最有可能是( )
A.1935年的遵义会议
B.1949年的新政治协商会议
C.1955年的万隆公议
D.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6.(2019?百色二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这段材料评述的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求同存异”的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的构想
17.(2019?交城县二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结束了百余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同各国重新建立新型外交关系。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求同存异”的方针
18.(2019?新蔡县一模)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演讲时说:“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包括( )
①改变策略,建立多极世界
②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③中国振兴,国际地位提升
④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2019?安徽模拟)《解冻在1972》和《起航在1979》是两部中国现代外交纪实著作。通过书名分析可知,这两本著作可以用来研究(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B.中日关系由敌对到缓和
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 D.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史实
20.(2019?北京模拟)如表格是一位同学对所学知识的整理。此表反映的主题是( )
时间
1955年
1971年
1972年
2001年
事件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中国和周边国家友好相处
B.中国与大国关系稳定发展
C.中国的国防力量日益强大
D.中国外交不断取得新成就
21.(2019?兴庆区校级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面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础方针。
--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地处沿海的广东自贸区和福建自贸区分别侧重于“促进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和“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天津自贸区则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两大国家战略。
材料三:70年来,我们始终着眼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明天。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纪念会讲话
(1)材料一中的“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谁提出来的?最初是针对谁提出来的?在哪些地方得以成功运用?
(2)材料二中的“两岸经济合作”形成了什么局面?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了什么共识?其核心原则是什么?在推进海峡两岸关系中,大陆推行的政策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你最想对台湾当局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2.(2019?方城县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印联合发表声明:“两国总理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该适用这些原则。材科二:中美关示图示 材料三:1972年后,才开始有一些有限的贸易关系。1972年,中美贸易额只有9200万美元,但1978年猛增至11.98亿美元,1981年达到54.78美元,1986年增至80亿美元,1988年135亿美元,接近于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 ——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说“这些原则”是指什么。(2)根据材科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并指出中美关系的转変给你有什么启示。(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材料三中的转变的原因是什么。(4)综上所述,你得到了哪些关于国家发展对外关系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题文中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是解题的关键。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故选A。
2.【答案】 C
【解析】据“……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故选C。
3.【答案】C
【解析】据新中国曾发行的部分人民币图案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图案中能得出的信息是在1953年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当时的中国从图案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当时的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C。
4.【答案】A
【解析】根据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十年来,这些成就取得的最主要因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区,由当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它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A符合题意。故选A。
5.【答案】C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一国两制”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该理论指的是“一国两制”的构想。故选C。
6.【答案】D
【解析】在“一国两制”的指引下,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顺利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成功实践,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极大地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2019年是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澳门回归主要得益于“一国两制”的实施。故选D。
7.【答案】D
【解析】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由题干描述可知,回归后,澳门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这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有利于澳门经济的繁荣和发展;ABC与题意不符。故选D。
8.【答案】D
【解析】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1999年,澳门在一国两制的指引下回归祖国。故D符合题意。故选D。
9.【答案】D
【解析】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1999年,澳门在一国两制的指引下回归祖国。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0.【答案】D
【解析】如图反映的是澳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标识,是中国政府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统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为实现祖国统一指明了前景。它仅适用于香港、澳门、台湾三地。故选D。
11.【答案】B
【解析】据“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推出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表示了西方社会对香港回归后前景的担忧。2007年7月又发表了一篇《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重新评价了香港。”这一转变的原因是“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以成功实践,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我国于1997年7月1日收回了香港,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故选B。
12.【答案】C
【解析】1992年11月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故“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选C。
13.【答案】B
【解析】实际上,当初“港人移民出外”的最主要原因是对“一国两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信心,是对香港未来社会、经济制度走向的误判。如今回流也主要是因为在“一国两制”的保障下,香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故选B。故选B。
14.【答案】A
【解析】题干描述表明我国政府对台湾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故选A。
15.【答案】D
【解析】香港和澳门回归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过程中的成功范例,其践行的是“一国两制”构想,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
16.【答案】A
【解析】观察题干图片可知,西藏自治区设立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关;澳门回归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有关。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制度,这都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实行的制度,有利于巩固祖国统一,都是从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①②③符合题意;④都在各自区域内享有高度自治权指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④的BCD三项。故选A。
17.【答案】B
【解析】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历经沧桑的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故选B。
18.【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台湾调整三不政策是在1987年;②连战访问中国大陆是在2005年;③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是在2015年;④九二共识达成是在1992年。①④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19.【答案】C
【解析】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故选C。
20.【答案】A
【解析】据题干图片“20世纪50年代鱼雷快舰”“20世纪70年代大地护卫舰”“21世纪初大型导弹驱逐舰”“21世纪初新型战略驱逐舰”可知,这些人民海军不同时期的主战装备,反映出人民军队武器现代化水平提高,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21.【答案】B
【解析】2019年4月23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在青岛附近海空域举行,中国海军劈波斩浪,穿云破雾。中方参阅舰艇包括航母辽宁舰、新型核潜艇、新型驱逐舰等。说明中国海军的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故选B。
22.【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成就举世瞩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尼克松访华是在1972年。故选B。
23.【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中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及“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的解释,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这次国际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是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故选D。
24.【答案】D
【解析】引文中的会议是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者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故选D。
25.【答案】D
【解析】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故选D。
26.【答案】A
【解析】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并能体现这一论断的历史事件有①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②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④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均发生于70年代以后,时间不符。故选A。
27.【答案】C
【解析】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升起。故选C。
28.【答案】B
【解析】据“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可知,中美开始结束敌对状态;中美开始结束敌对状态;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的共同要求;据“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可知,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但从题干材料中看不出苏联支持中美建交。故选项B对材料理解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
29.【答案】B
【解析】2019年是中美两国建交40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互致贺信。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2月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签署了指导两国关系的《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交往的大门终于被打开。两国20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B。
30.【答案】B
【解析】据题干“战后……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材料反映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由于亚非国家的支持。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故选B。
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民族团结问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受到各民族的热烈欢迎,目前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故选C。
2.【答案】D
【解析】题干中将“壮族三月三”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出了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也有利于传承,故②④正确,①说法错误,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③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排除①③。故选D。
3.【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所以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C。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于1999年12月20日,正式收回澳门,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从这一天起,中国再也没有一寸领土由外国管治了。故选D。
5.【答案】A
【解析】据材料“澳门的经济总量从原来1999年的1025亿增长到2018年的5400亿,翻了5.2倍,经济有很大飞跃。澳门老百姓感受到了幸福感,65岁以上的居民可以享受到免费的医疗”可知,产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党和政府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两岸胞的共同努力,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等。故选A。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这一理论在香港和澳门获得了成功的实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大陆首创的“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是指“一国两制”。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它在香港和澳门先后得到成功实践。故选B。
7.【答案】B
【解析】由材料“80年代起,大陆允许蒋方不搞绝对的 政治服从和制度上的完全一致,允许其在遵守统一的前提下高度自治”可知,大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国两制”,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我国成功收回了香港和澳门,“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和澳门先后得到成功实践。故选B。
8.【答案】C
【解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根据一国两制的含义可知,回归后的香港、澳门可以保留军队错误,不允许保留军队。故选C。
9.【答案】A
【解析】据题干表格“1987-192年台湾与大陆通过香港的间接贸易状况(单位:百万美元)”内容,据表可知海峡两岸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祖国内地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密切,统一是大势所趋。故选A。
10.【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近年来,两岸经济往来密切,这为两岸的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实践,这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综合实力的增强,这为两岸的统一,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所以②③④都是有利因素。故选C。
11.【答案】D
【解析】2012年9月,我国第一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我国研制的第一艘航空母舰是辽宁舰。故选D。
12.【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泰州白马庙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人民海军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海军岸防部队五大兵种组成,人民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坚持了科技强军的战略思想。故选D。
13.【答案】D
【解析】“必须高度重视战略前沿技术发展…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超前布局、超前谋划,加紧在一些重要领域形成独特优势。”“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这表明我国军队、国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军队改革和国防建设和走科技强军之路。故选D。
14.【答案】D
【解析】1955年4月,亚非29个独立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亚非主权国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次会议体现了“万隆精神”,发展中国家作为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这次会议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①②③④均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15.【答案】C
【解析】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人们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会议”。故选C。
16.【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为打破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面对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的疑虑和不安,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访华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逐步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A、D是我国处理内部事务的政策;B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促进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故选C。
17.【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结盟,不对立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选A。
18.【答案】C
【解析】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演讲时说:“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①改变策略,建立多极世界,据此可排除ABD三个选项。美国希望称霸世界,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世界。故选C。
19.【答案】C
【解析】从1972年和1979年可以看出都涉及到中美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体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故选C。
20.【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众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表格中反映的是中国在不同时期取得的外交成就,所以反映的主题是中国外交不断取得新成就。故选D。
21.【答案】(1)邓小平;台湾;香港、澳门。
(2)“相互促进,互补互利”;“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2.【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不断深化。中美两国是世界大国,同时也是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两个大国,两国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和平与稳定;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两国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发展友好关系,这对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中美关系正常化。
(4)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有利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国家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地区和国家间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第13讲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网络构建
2.时间坐标
◆考点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 中国是由 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 、 的格局。 21*cnjy*com
2.含义 在 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 ,由 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
3.概况 我国已建立了 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自治区、 自治区、 自治区、 自治区、 自治区。此外,还建立了许多自治州、自治县(旗)。
4.重大意义 有利于 ,实现 、 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2-1-c-n-j-y
◆考点二:“一国两制”和港澳回归
1.“一国两制” 提出依据:(1) 是全国人民的心愿;(2) 从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这一构想是邓小平提出的,它最初是为解决 而提出的,但首先在 问题上得以成功运用,而后运用它又解决了 问题。 目的: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等 问题,维护国家统一。 涵义:指在 的前提下,我国的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 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评价:(1)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 ,“一国两制”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香港回归:(1) 年底,中英签署联合声明,中国将收回香港,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解决了香港回归问题;(2) 年 月 日,中英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澳门回归:(1)1987年4月,中葡签署联合声明,中国将收回澳门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解决了澳门回归问题;(2) 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回归原因:其一,经过数年改革开放, ;其二,全国人民的支持;其三, 得当。
历史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 ;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 提供了范例。
◆考点三: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
1.对台政策 (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决台湾问题;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 解决台湾问题;(2)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政府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上,采取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21·世纪*教育网
2.海峡两岸的交往 (1) 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并逐步采取了一系列开放措施,海峡两岸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2)1993年的“ ”将“加强两岸经济交往,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在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方面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3)1995年初, 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4)经过海内外人士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经济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考点四:海军和人民空军的建立
1.人民海军 年 月,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构正式成立, 任司令员兼政委。之后,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相继组建,人民海军建立起来。 兵种:目前海军已由 、 、 、 等多个兵种组成。1974年,我国研制出第一艘 。
2.人民空军 年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 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改革开放后,空军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
3.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 1957年中国开始组建 。 装备: 、 、 、 ,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意义:标志着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 之路,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来源:21cnj*y.co*m】
◆考点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年12月, 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与两国总理共同倡导。 主要内容: 、 、 、 、 。 历史作用: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 ,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新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新中国 的成熟。
2.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召开: 年4月,亚非政府首脑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 中心议题: 、 和 等问题。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各国间矛盾错综复杂,针对会议中出现的尖锐分歧,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使中国赢得了与会各国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万隆精神: 、 、 的精神。 历史地位: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 的国际会议。
◆考点六: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建交 中日建交
1.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背景: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是 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台湾问题和美国的阻挠,新中国长期被排斥在联合国之外,蒋介石集团非法占据着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时间: 年10月25日,第 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意义: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 之一,登上了国际舞台。我国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中美建交
(1)敌对时期 时间:新中国建立至20世纪70年代初,共二十多年。 原因:以 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阵营实行“冷战”;美国长期以来“ ”政策失败后,不甘心失败,想方设法企图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 表现:美国政府敌视中国,对新中国实行 、 的政策。 (2)接触时期 原因: 和 ,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 表现:“乒乓外交”。 (3)走向正常化“三大步” 第一步: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秘密访问中国,与周恩来总理会谈,确定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的计划。 第二步: 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第三步: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影响:中美两国近三十年的 结束了,中美两国关系走向 。
3.中日建交
原因:(1)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2)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缓和。 时间:1972年9月,日本首相 访华,宣布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
◆考点七:全方位外交的策略
(1)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 关系。
(2)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 。
(3)外交布局:中国形成 、 、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4)意义: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 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教育网版权所有
1、巧学速记
(1)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红旗飘在布达拉宫。平等团结互助和自治,民族政策新活力。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海峡两岸,“三通”开始。
(3)人民海军发展快,“舰、潜、空、陆”多兵种。导弹部队和空军,钢铁卫士保领土。
(4)中国外交有政策,独立自主为总则,领土主权不侵犯,他国内政不干涉。
(5)尼克松访问中华,中外建交掀高潮。
(6)APEC上海举行,WTO融入中国身影。多边外交高规模,中国声音自主张。
2、着重区分特别行政区域与经济特区
(1)特别行政区与经济特区最突出的不同是:社会制度不同。
(2)香港和澳门回归前后的最大变化是:主权归属不同。
3、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和启示
(1)原因:①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②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2)启示:①我国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②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良好的和平环境,才能发展自己。③只有发展好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维护好国家的安全与和平。21教育网
4、新世纪中国的外交特点
(1)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2)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3)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13讲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网络构建
2.时间坐标
◆考点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21cnjy.com
2.含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
3.概况 我国已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此外,还建立了许多自治州、自治县(旗)。
4.重大意义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考点二:“一国两制”和港澳回归
1.“一国两制” 提出依据:(1)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心愿;(2)邓小平从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这一构想是邓小平提出的,它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但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以成功运用,而后运用它又解决了澳门问题。 目的: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历史遗留问题,维护国家统一。 涵义: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国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评价:(1)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香港回归:(1)1984年底,中英签署联合声明,中国将收回香港,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解决了香港回归问题;(2)1997年7月1日,中英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澳门回归:(1)1987年4月,中葡签署联合声明,中国将收回澳门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解决了澳门回归问题;(2)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回归原因:其一,经过数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其二,全国人民的支持;其三,政府政策得当。
历史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同类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考点三: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
1.对台政策 (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决台湾问题;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2)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政府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上,采取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www.21-cn-jy.com
2.海峡两岸的交往 (1)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并逐步采取了一系列开放措施,海峡两岸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2)1993年的“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往,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在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方面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3)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4)经过海内外人士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经济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考点四:海军和人民空军的建立
1.人民海军 1949年4月,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构正式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之后,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相继组建,人民海军建立起来。 兵种:目前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个兵种组成。1974年,我国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
2.人民空军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改革开放后,空军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
3.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 1957年中国开始组建导弹部队。 装备:近程、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意义:标志着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科技强军之路,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考点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与两国总理共同倡导。 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历史作用: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新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召开:1955年4月,亚非政府首脑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 中心议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各国间矛盾错综复杂,针对会议中出现的尖锐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使中国赢得了与会各国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万隆精神: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精神。 历史地位: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考点六: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建交 中日建交
1.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背景: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台湾问题和美国的阻挠,新中国长期被排斥在联合国之外,蒋介石集团非法占据着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意义: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登上了国际舞台。我国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www-2-1-cnjy-com
2.中美建交
(1)敌对时期 时间:新中国建立至20世纪70年代初,共二十多年。 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阵营实行“冷战”;美国长期以来“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后,不甘心失败,想方设法企图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 表现:美国政府敌视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 (2)接触时期 原因: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 表现:“乒乓外交”。 (3)走向正常化“三大步” 第一步: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与周恩来总理会谈,确定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的计划。 第二步: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第三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影响:中美两国近三十年的对抗结束了,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3.中日建交
原因:(1)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2)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缓和。 时间: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宣布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
◆考点七:全方位外交的策略
(1)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外交布局:中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4)意义: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巧学速记
(1)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红旗飘在布达拉宫。平等团结互助和自治,民族政策新活力。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海峡两岸,“三通”开始。
(3)人民海军发展快,“舰、潜、空、陆”多兵种。导弹部队和空军,钢铁卫士保领土。
(4)中国外交有政策,独立自主为总则,领土主权不侵犯,他国内政不干涉。
(5)尼克松访问中华,中外建交掀高潮。
(6)APEC上海举行,WTO融入中国身影。多边外交高规模,中国声音自主张。
2、着重区分特别行政区域与经济特区
(1)特别行政区与经济特区最突出的不同是:社会制度不同。
(2)香港和澳门回归前后的最大变化是:主权归属不同。
3、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和启示
(1)原因:①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②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2)启示:①我国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②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良好的和平环境,才能发展自己。③只有发展好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维护好国家的安全与和平。
4、新世纪中国的外交特点
(1)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2)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3)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