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李商隐诗两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李商隐诗两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1 20:4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必修三·第二单元·《李商隐诗两首》 鉴赏课 二课时
备课组 高一语文 编辑 审定 高一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搜集资料结合初中所学,概括诗人生平创作,了解创作风格。2.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3.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提升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注释,熟读成诵,领会诗歌情感,掌握诗歌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本诗含蓄凄美的诗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法 诵读、自主学习式、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步骤一:课前导学展示学习目标掌握基础知识:完成《高效课堂》板块一 “助读导入” 和板块二“以本为本” 语言基础习题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关于“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的知识。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成果,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引导同学互助解决疑难。步骤二:课中引学【问题引入】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那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意象,并说说其象征意义。今天我们走进李商隐的《锦瑟》采用意象突破法,来解读本诗。 学生活动:学生借助搜集的资料,归纳整理,展示成果。教师活动:结合学生回答,运用多媒体补充点拨。明确:个性补充内容: 【自主学习】学生听课文朗诵音频,正音、疏通文意,反复诵读本诗完成:首联中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什么?运用什么表现手法?作者强调“一弦一柱”有何用意?学生活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活动:根据学生展示情况,点拨补充 个性补充: 【小组交流】学习要点:本诗象征、用典手法活动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诵。2.请从诗中找出表明内容之眼的三个字来 ;再从诗中找出表明诗人情感之眼的两个字: 3.用典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个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请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诗歌原文典故对表现人物感情的作用庄生晓梦迷蝴蝶① ②望帝春心 ③月明珠泪④⑤⑥⑦学生活动:小组长主持分工,鉴赏诗歌技巧,选出代表并展示成果教师活动:根据小组展示情况反馈,点拨、纠正、补充完善。个性补充: 【课堂小结】 【问题征询】教师活动:征询学生对本诗内容、技巧等知识的质疑,并解决。学生活动: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课堂训练】1.课时跟踪检测(七)7、8题(李商隐《潭州》诗歌鉴赏)2.诵读全文步骤三:课后固学【巩固练习】完成《课时跟踪检测》“语言表达专练”、“阅读理解专练”。第二课时步骤一:课前导学1.展示学习目标2.掌握基础知识:完成《高效课堂》板块一 “助读导入” 和板块二“以本为本” 语言基础习题3.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关于典故的知识。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成果,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引导同学互助解决疑难。 步骤二:课中引学【问题引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用典”手法的精妙。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典故呢?请分享给大家吧。学生活动:学生联系全文,归纳整理,展示成果。教师活动:结合学生回答,运动多媒体补充点拨。明确: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全文,反复诵读3~5段。完成:《马嵬》诗描绘的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马嵬之变的事件? 学生活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活动:根据学生展示情况,点拨补充 个性补充: 【小组交流】学习要点:本诗用典和对比的艺术技巧活动任务:1.有感情地朗诵本诗2.首联运用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的典故,有何用意?“徒闻”“未卜”“休”等词语有何妙处?
3.请简要分析本诗运用了哪三组对比来表明讽刺贬责之意 ? 学生活动:小组长主持分工,鉴赏诗歌技巧,选出代表展示成果教师活动:根据小组展示情况反馈,点拨、纠正、补充完善。个性补充: 【课堂小结】 【问题征询】教师活动:征询学生对本诗内容、技巧等知识的质疑,并解决。学生活动: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 【课堂训练】1.课时跟踪检测(七)9、10题(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诗歌鉴赏)2.诵读全文步骤三:课后固学【巩固练习】完成《课时跟踪检测》“语言表达专练”、“阅读理解专练”。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