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在桥边》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在桥边》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1 21:3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桥边》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所表现的一种内在的优美,
2、体会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导入  
还记得海明威笔下那位“戴钢丝边眼镜,衣服上尽是尘土”的桥边老人吗?他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会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无独有偶,今天我们又一次《在桥边》感受到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简介作者:
海因里希?伯尔,与志贺直哉一样,也是与军国主义格格不入的一位作家。伯尔被誉为当代德国的歌德,他的著作有四十多种语言的译本,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他的作品中一直渗透着诞生于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气息,既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进行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就充当着战后德国文学领军人物的角色,也是战后德国最早(197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直到临近20世纪末的1999年,才有另一位德国作家、《铁皮鼓》的作者君特?格拉斯获此殊荣。
伯尔读小学的时候,希特勒纳粹势力迅速崛起。进入中学,他坚决地拒绝参加法西斯的青年组织。他目睹笼罩全国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也看到了失业工人在人口密集区的骚乱、罢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正在读大学的伯尔被法西斯军队绑上战车,先后开赴法国、苏联、罗马尼亚、匈牙利作战。在战争临近结束的时候,他被盟军俘虏,在美军战俘营里待了一段时间,后被遣返回乡。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伯尔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那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来斯巴……》等。成名作《正点到达》已成为联邦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20世纪50—60年代的作品《小丑之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是伯尔全部创作的结晶,被诺贝尔奖评委会誉为“臻于顶峰”之作。
2、预读小说,概括故事情节。

课堂探究案
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1、“我”为什么坐在桥边?他的腿怎么啦?猜猜小说创作背景。
明确:坐在桥边数人,这是他的工作。他的腿在战争中受伤了,被“他们”缝起来了。

2、请说说小说的故事情节。(他们让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把一位可爱的姑娘漏数掉了)。
发生:1-3段,交代主人公的基本现状以及他对职业的态度。(现实生活乏味)
发展:4-5段,主人公暗恋过桥的姑娘,她成了主人公乏味生活中的亮色。(暗恋过桥姑娘) 高潮:6-7段,“我”逃过检查,被调去数马车。(逃过突击检查)
结局:8-9段,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数马车,交鸿运)

3、表现哪方面的主题?(爱情或战争。)这段爱情故事的结局可能如何发展?

二、重点研习,分析人物心理
1、文中的主人公在他所从事的职业中遇到了怎样的矛盾冲突?他的内心痛苦是什么?
明确:上司来检查,生计和爱情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几近“心碎”的矛盾中,一边是激动的爱情一边是死板的计数,一边是赖以生存的饭碗,一边是真心热爱的姑娘。
2、请同学找出体现此时此刻主人公内心剧烈矛盾和挣扎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主人公的痛苦。
3、围绕着这个矛盾的核心,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生发的?
(1)请同学们精读故事的发生部分,圈出相关语句,说说故事的发生部分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开篇的第一句就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在战后。(“他们替我缝补了腿……”)还交代了主人公的生存现状。
a) 那么主人公的生存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这也许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甚至连姓名都无需交代,他在战争中负了伤,大约也丧失了一般的劳动能力,战后“他们”给他疗伤,安排了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每天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b) 请同学们关注有关主人公工作状态的几处细节。请读读这些细节,想想这是一份怎样的工作?试着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
明确:“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捷报。”这就是“我”的工作,“我”早已等同于一架“计时的机器”了。形容词:无聊、空洞、单调、空虚、灰暗等。
c) 他满意这个看起来还算轻松的工作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明确:不满意,但为了生存,“我”又无力抗争。我唯一能作的反抗就是故意制造不准确: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 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这些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2)以上是故事的发生,它只是构成了故事的背景,就好比挖了一个水塘,还需要有一股活水引入,方能有其波澜,有波澜情节才有动力。故事中的活水又在哪里呢?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主人公的生活?请同学们继续关注往下的两段。看看情节是怎样发展的?
明确:故事中过桥的姑娘,便充当了这股活水。是她改变了主人公的生活。
a) 追问:为什么?
明确:虽然只是暗恋,暗恋的方式也只是每当她过桥时,目送她走过而已。但却带给了主人公生活的希望,这点希望足以冲淡“我”对毫无意义工作的不满,点亮了“我”原本灰暗的生活。这是主人公无聊生活中的唯一亮色了。
b) 从哪些语句可看出“我”对姑娘的暗恋?作者以怎样的笔调写的?
明确:“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我又停止了心跳”“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作者一改前面的反讽语调,写得如散文诗般,调子也比较欢快。
c) 请同学们齐读四五两节,一起来体会主人公的欢乐。
明确:“我”是真的在爱着她了!在姑娘过桥的那个瞬间,如此美好而激动人心的几分钟成了主人公的全部幸福所在了,
三、结合单元话题谈谈本篇小说故事情节运行的特点
可是在小说中,即使故事的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不愿意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的,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每一个地方都可能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疙疙瘩瘩”“吞吞吐吐”,最后才抵达胜利的彼岸,越是曲折,越是跌宕,小说越是精彩,这就是小说情节摇摆所产生的魅力。这篇小说也是如此,情节在短短的篇幅中几经摇摆,“我”的内心情绪也随之起起落落。
(1)请同学们说说故事的发生、发展部分主人公的情绪有着怎样的起伏?
明确:开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现状,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爱上了过桥的姑娘,因了姑娘的出现,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悦,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绪起伏。
(2) 这也是情节的第一次摇摆,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点幸福却也并不能一帆风顺。于是,就有了情节的第二次摇摆。请同学们根据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说说情节的第二次摇摆作者是怎样设计的?
明确:作者安排了主任统计员的出现。主任统计员要来检查了,“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3) 情节迅速过渡到了高潮部分。在高潮部分,“我”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明确: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姑娘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
(4) 情节运行到这里,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了。可偏偏峰回路转,情节再次出现了摇摆。请同学们阅读故事的结局部分,说说情节的第三次摇摆。
明确:“我”居然被主任统计员认为是“好人、很可靠”,幸运地逃过了检查,将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小结:倘若只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看,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很简单的,甚至不会引发多少的同情与思考。但正是因为有了情节的一次次摇摆,有了主人公内心情绪的起起落落,才使得小说简单又丰厚,摇曳而生姿。以上是我们通过情节这一元素走进了伯尔的《在桥边》,感受了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悲欢。
四、讨论小说主题
请同学们谈谈你的阅读感受:你觉得伯尔通过这个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1)是爱情么?是表现爱情的巨大力量么?并请谈谈你的判断理由。
明确:小说表面上,是在表现爱情对于一个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层的更在于表达对德国战后,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精神状态的关注。因为主人公的爱情,仅仅只是暗恋,他甚至并不打算告诉那姑娘,“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 (插入问:主人公是把这次爱情作为可以实现的现实追求来看待么?)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吧。
(2) 除此以外,作者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同学们将眼光再次投向小说的结局,谈谈它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a) 小说的结局极富戏剧性,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么?为什么?
明确: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故事的发生部分,已作足了铺垫。
b) 要来检查的和认为“我”是一个可靠的人的并给予我数马车这一美差的都是“他们”。那么“我”眼中的“他们”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呢?请同学们回顾相关的语句。
c) “他们”看到“我”送上的数字时的神态、心理的细节描写有哪些?
明确:他们看到数字时的“脸上放出光彩、容光焕发、心满意足、眼睛闪闪发亮、喜欢这个未来完成时…….”等细节。
d) 从中我们发现“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明确:这些细节的充实,让我们对主人公生存的空间有了深切的了解。这是一个只关心数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这更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其实这些数字根本都是“不准确的”,随“我”的心情故意乱数的,“我”也“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这样的一个社会氛围,这样的一种官僚主义作风,注定会有如此荒谬的结局。所以,这样的结局又完全在情理之中。
e) 作者通过这个结局讽刺了怎样的一个社会现实?
明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始至终都没有人给过主人公真正的精神关怀。尽管由数人换成了数马车,但改变的仅仅是工种,他的处境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他的精神需求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他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也许同样被永远地忽略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课文这样的一句话“坐在马路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说明像主人公这样的遭遇并非特例。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
小结:这就是伯尔的小说,在极短的篇幅里,在看似平静的叙述里,既有小人物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理想主义的欢乐精神。通过情节的一次次摇摆,阐释了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
主题:表面上表现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如何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深层则是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这一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的思考。同时更是一种不重视精神的时代氛围中保持个人精神追求的象征。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利用刚才所学习的有关情节的话题知识,从情节这一元素来鉴赏雨果的《炮兽》和高尔基的《丹柯》。

附:作者介绍
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oll)19 17年出生在科隆一个雕刻匠的家庭,1937年中学毕业后,曾在波恩一家书店里当过学徒。1939年在科隆大学学习,不久即应召入伍,随军到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增长了不少见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在战俘集中营里待了几个月。,战后除继续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与文学外,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并在许多作品中有所反映。1947年起即开始发表作品,不久应邀参加著名的文学团体'四七社',成为该团体的核心分子。1951年成为专业作家后,作品更多,题材也更加广阔深入。1970年任西德笔会主席,1971年至1974年任国际笔会主席。他曾获得几十种国际国内颁发的文学奖,作品已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
  早于1947年,伯尔即开始在报刊上发表短篇作品。1946年至1951年这段时间内,他的小说主要取材于二次大战。他试图通过战争的描写,揭露和批判德国法西斯的滔天罪行。中篇小说《列车正点到达》(1949)、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1951)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来斯巴……》等,即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些作品的基调较为灰暗沉郁,反映了德国人民的厌战情绪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其中小说《流浪人,你若来斯巴……》对战争的原因有所揭露,含义较为深刻,能帮助德国人民认识战争的罪恶。
  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伯尔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生活较前远为丰富深刻。他着力描写的是小职员、小商贩、手工业者、民间艺人和孤儿寡妇等一些'小人物'的遭遇。虽然当时西德经济正处于复苏过程,表面上十分繁荣,但这些小人物的命运依旧十分悲惨,他们终日苦闷彷徨,有的甚至挣扎在饥饿线上,苟延残喘。从《一声不吭》(1953)、《无主之家》(1954)及《九点半钟的台球》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伯尔的思想倾向。他的爱憎十分分明,对西德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提出了责难,并且批判了复辟军国主义的思潮。有的评论家把伯尔这一时期的作品归入‘不顺从文学’之列,看来是不无见地的。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是其全部创作的结晶,获次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