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22 16:5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1.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  )
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元朝实施行省制 ④明朝设立内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2.下图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示意图,以下选项是关于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的说明,其中最为适当的是(  )
A.周天子为晋国大宗,晋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齐国国君是齐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燕国国君则是燕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燕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3.本来封建时代,在内管家称“宰”,出外做副官称“相”,所以照历史传统讲,宰相本来只是封建时代贵族私官之遗蜕。但正因如此,所以在秦汉时代的宰相,不但要管理国家政务,还要管理皇帝的家务。这反映出(  )
A.秦汉的政治体制是先秦政治的延续 B.宰相拥有至高无上的广泛权力
C.中国古代政治具有家国一体的特征 D.宰相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4.汉初,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政府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这表明郡国并行制(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
C.导致了国家分裂 D.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5.东汉光武帝时期,尚书台由少府属官变为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朝廷与地方的事务须经尚书台办理,“三公”实际上成为名义职位,史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由此可知,尚书台地位的改变是为了( )
A.加强皇权 B.协调政务 C.废除宰相 D.整顿吏治
6.西汉初,皇后名义上可以参与国家事务,并在宫中设立专门机构,有一系列官吏。到了东汉,这些机构和官吏多被裁撤,剩余官员也改由宦官担任。这种变化说明汉朝(  )
A.道德因素影响了权力分配??? B.君主权力逐渐转移至外朝
C.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 ?D.统治者更加重视行政效率
7.唐太宗在位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表明当时( )
A.朝廷冗官现象较为严重 B.皇权专制进一步强化
C.中枢机构权力不断扩大 D.宰相的行政效率提高
8.在唐朝的政治运行中,门下省(对)诏书之出,有不便者得以“封还”。这里的“封还”指的是门下省(  )
A.将不合理的决策交付皇帝审议 B.重新拟定诏令以备皇帝的审核
C.将未通过的诏令发中书省重拟 D.与中书省重新拟定皇帝的诏令
9 表1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
朝代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朝代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6位
两宋
121位

182位

0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
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 ?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
10.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将领并不随之调动,朝廷临时任命统兵将领。这些做法( )
A.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 B.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
C.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D.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
11.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经传承与创新,如“汉承秦制”、“元承宋制”。其中,“元承宋制”在中央机构的表现为(  )
A.中书省与行省制 B.中书省与枢密院
C.枢密院与宣政院 D.中书门下与枢密院
12.北宋士子一旦被录取,即不再经吏部的考试直接授官,北宋政府对录取名额也屡有增加,后来甚至规定按考生总额十一比数加以录取,并称为“定制”。北宋的这些举措(  )
A.利于调动士子读书的热情 B.促使科举取士趋向公平
C.旨在为寒门开辟晋升之路 D.简化了科举的繁琐程序
13.北宋大中祥符(1008年-1016 年)年间,边肃“知镇州,以公费钱质易规利,又遣吏强市民羊及买女,通判东方庆等列状于州。”材料表明通判的职责是(  )
A.对知州进行严格监督 B.辅佐知州管理地方事务
C.代表中央到地方巡视 D.和知州彼此制约与平衡
14.《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这表明元朝行省(  )
A.始终没有形成定制 B.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
C.只是负责地方军政 D.长官都由地方官出任
15.公元1598年,知县樊玉衡上疏攻击万历皇帝的政策,因言辞激烈惹怒万历皇帝,眼看大祸临头,但内阁首辅赵志皋动用了封驳之权,迫使处罚的旨意“一日三四拟”,樊玉衡得以全身而退。此事说明明朝(  )
A.内阁政治地位提高 B.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C.内阁的职权在扩大 D.阁臣干政导致皇权衰落
16.《清史稿》记载:“(军机处)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据此,对军机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最初因处理军务而设立 B.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C.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D.军机处取得管辖六部的权力
17.下表是明朝出身于两类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的比例,据此可以推知明朝(  )
明初
明末
出身于“上三代无任实职官”家庭
72.32
60.73%%
出身于“上三代无任从五品以上官”家庭
92.13%
83.71%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较强 B.官宦子弟的科举优势丧失
C.科举制度日益走向僵化 D.家庭对政治的影响力降低
18.伯里克利善于在正直和政治技巧之间寻求平衡,为此采取的基本策略有三种:第一,如果估计到公民大会将会产生不利于雅典的选择,则尽量不开会;第二,在会议上,随机采取两种演讲策略,以求打动雅典人;第三,如有必要,有时还对公众隐瞒关键信息。这从侧面反映出(  )
A.雅典公民政治素养深厚 B.公民大会决定城邦要务
C.政治领袖善于以权谋私 D.雅典民主政治遭受重创
19.在伯利克里时期,雅典城邦的四万名公民中每天有两万人领取津贴,兼职的陪审员每年要有150—200天参加案件审理。这主要说明当时雅典(  )
A.民主政治达到巅峰时期 B.拥有财富的公民数量大增
C.公民参政热情非常高涨 D.支撑民主政治的成本巨大
20.蒙森《罗马史》中说道:“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这表明罗马法(  )
A.有利于平衡社会各方的利益 B.削弱了罗马君主的司法掌控权
C.奠定了社会契约的理论基础 D.缓和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关系
21.公元212年,罗马帝国卡拉卡拉皇帝颁布了著名的“安托尼努斯敕令”,正式废除了市民与臣民的区别,使罗马帝国境内的臣民都可取得公民权。该敕令的颁布(  )
A.适应了帝国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B.违背了罗马自然法的法制精神
C.说明罗马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D.反映出万民法完全取代了公民法
22.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19世纪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  )
A.逐渐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使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优势地位丧失
C.意味着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 D.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23.从法律上看,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的政府”,首相和内阁是英王的臣仆。而实际上,英王临朝而不理政,从不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其全部政务活动根据内阁的“建议”执行。这说明(  )
A.英王实际上对内阁负责???????????B.英王的法理地位较高
C.英国政体存在缺陷??????????? ? D.英国法律具有象征性
24.美国联邦法院法官裁定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违反宪法,立即暂停。这一裁定反映了美国(  )
A.联邦法院的权力高于总统???????? B.总统不再是国家权力中心
C.行政权受到司法权的制约?????????D.行政权受到立法权的制约
25美国各州的法律五花八门,甚至在这州合法的事情到另一个州就不合法了。这反映了美国(  )
A.各州具有独立完整的主权????? ??B.各州权力之间相互制衡
C.各州保持一定的自治地位?????? ??D.三权分立制保障民主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5 000到6 000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除外)。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决定任何内部问题。至于审判方面,则由一个……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主持,罪名成立与否,由陪审团以多数票决定。
——《什么是民主》
材料二 第3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5表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8表 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表 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材料三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德)耶林
(1).材料一说明雅典的民主制度有什么特点?根据材料一指出对参加公民大会者有何限制?这种限制说明了什么?(8分)
(2)材料二引自古代罗马的哪一部法律?你如何看待材料二中的法律规定?(6分)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的。(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英王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免首相、召集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否决法律、宣战、媾和和缔约大权,但这些只是例行公事,国王实际上是一个“统而不治”的虚君。然而国王又是不可或缺的,除了礼仪方面的作用外,某个政治环节发生矛盾,国王可利用自己的声望进行协调。有人说,国王虽然不再是国家航船的原动力,但却是扬起风帆的桅杆。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英国的政体是什么?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它有何突出特点?(6分)
(2)材料二反映出美国的政体是什么?该材料突出体现了宪法的哪一原则?(4分)
(3)在政府与议会的关系上,两国政体有何差异?从本质上看,两国政体又有何内在一致性?(6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君主专制的演变伴随着宰相权力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
材料二 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讨论,它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以上材料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宰相胡惟庸,从此撤销宰相。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了加强皇权,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8分)
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的观点。(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2分)
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5 DCCDA
6—10 ABCBC
11—15 BAABB
16—20 DABDA
21-25 ADBCC
二、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6.(1)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限制:参加者是成年男性公民,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剥夺了公民权。 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实质是统治阶级的民主,具有阶级的局限性。
(2)《十二铜表法》。看法:作为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部分条文体现了不平等,如“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3)罗马法在世界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声。罗马法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27.(1)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是虚位元首;但也起着维系国家的纽带作用。
(2)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分权制衡原则。
(3)差异:英国政府对议会负责;美国的总统和政府对全体国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一致性:都是资本主义民主,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28.(1)影响: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减轻皇帝负担;职责无所不统,影响皇权专制。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丞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是虚设并无实权,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2)三省宰相共同议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实施);宰相拥有较大决定权;皇帝批准决策:决策需要统治集团的支持与参与。
(3)特点: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