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 理 2009.11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共8页。
2.请把第1卷的答案连同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3.请把第Ⅱ卷的答案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直接写在试卷上。
4.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1卷 (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右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两地理兴趣小组3月21在图示地区宿营,甲地的小组在4:00(地方时)看到日出,乙地的小组在5:00(地方时)看到日出。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800米。据此回答1 --2题。
1.图中①~④四地,此日地方时6点能看到日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⑤地海拔高度可能为
A.-500米 B.250米 C.390米 D.420米
第26次南极科考船“雪龙号”于2009年10月11日10时30分从上海出发。这次科考除执行长城站、中山站(69°22′S,76°22′E)的常规科考外,重点进行昆仑站(80°25′S,77°06′E;南极冰盖最高点附近)的内陆科考。读右图,回答3~5题。
3.与中山站相比,昆仑站所在的地点
A.年降雪量较大 B.气压较高
C.年太阳辐射较强 D.年均风力较小
4.昆仑站分别位于长城站及中山站的
A.西北方向、东南方向 B.东南方向、东南方向
C.东北方向、西南方向 D.东南方向、西南方向
5.雪龙号出发时
A.昆仑站的区时为11日13时30分
B.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C.北京昼短夜长
D.长城站有极昼现象
右为我国甲、乙、丙三地某年内的日出时刻变化曲线图,图中的a、b、C、d、e为节气。读图,回答6—7题。
6.甲、乙、丙三地由南到北的顺序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乙、甲
7.下列关于图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a~e节气中,相一致的是a和C B.三地中,甲地位于最东方
C.一年内,总是甲地最先看到日出 D.三地中,丙地位于东七区
读我国西部某区域水系图,回答8~9题。
8.两河流流经地区的地质构造为
A.断层 B.裂谷 C.背斜 D.向斜
9.计划从图中的M到N修建一条公路,假设所经河流的水文和地质状况都相同。四个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右为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若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④表示地下径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多年平均状况看,参与循环的水量②=①
B.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大气水、海洋水、地下水、地表水
C.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对②环节施加的影响
D.⑤过程受降水强度、植被、地面坡度等因素的影响
11.若此图表示地壳物质循环,⑤表示外力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丁类岩石中一定能发现化石
B.花岗岩和玄武岩属于乙类岩石
C.丙类岩石的形成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
D.②过程可以表示变质作用
右图中a、b、C表示南半球某区域一月份平均气温等温面。读图,回答12—13题。
12.甲、乙、丙三处,气温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序为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乙、甲 D.丙、甲、乙
13.若甲、乙位于同一纬线上,且一处位于海洋, 另一处位于陆地,则
A.甲地位于陆地,乙地位于海洋
B.甲、乙两地温差大于5℃
C.水平方向上气流从甲地吹向乙地
D.甲地气压比乙地高
暑期,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现象。据图回答14~15题。
14.右为兴趣小组绘制的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示意图,若纵坐标代表城区与郊区的温度差,则横坐标不可能代表
A.绿地面积 B.建筑物面积
C.工业化程度 D.人口数量
15.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该城市热岛效应现象的是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下图中河流均是北岸冲刷严重。读图,回答16~17题。
16.甲、乙、丙三图所在的半球及所属的气候类型最可能是
A.甲地属于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乙地属于北半球的温带季风气候
B.乙位于南半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C.丙位于南半球,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D.乙、丙分别属于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
17.当丙图中湖面达一年中最大值的时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B.乙地盛行西北风
C.丙地盛行西北风 D.乙地高温多雨
印度洋塞舌尔附近海域,季风转换有利于海盗活动。2009年10月19 日 16时,中国货轮 “德新海号”在印度洋遭遇劫持,如右图。中国外交部领事司19日已发布消息,提醒中国船只和人员勿靠近索马里以东1000海里、塞舌尔以北350海里的印度洋海域,以免发生意外。读图,回答18~19题。
18.事发海域水面最平静的季节是
①春季 ②夏季 ③秋季 ④冬季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9.三个月后,该海域中的两支洋流L1、L2的流向为
A.都向西 B.都向东
C.Ll向东,L2向西 D.L1向西,L2向东
右为某区域等高线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关于图中西海岸地区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沿岸地貌轮廓破碎,不利于渔业发展
B.常年受西南风影响
C.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D.有暖流经过
21.关于图中山脉东西两侧水系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床坡度东部缓、西部陡
B.流域面积东部小、西部大
C.流量季节变化东部小、西部大
D.东侧为内流河,西侧为外流河
下为理想大陆(地表性质均一)自然带(局部)演变趋势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在T1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带①→②→③体现的分布规律在我国很典型,自然带⑤→⑥→⑦体现的分布规律在我国不典型
B.⑦自然带为寒带苔原带
C.⑥自然带的东侧分布纬度比西侧低,与东侧沿海有寒流经过有关
D.②③④自然带的形成主要与水分有关,与温度无关
23.在T2时期,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A.珠穆朗玛峰的雪线将降低
B.我国内蒙古草原会变得更加干旱
C.俄罗斯北冰洋沿岸会形成众多良港
D.天然橡胶种植的纬度将进一步降低
2008年11月21日,我国第九座核电站——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的福清核电站开工建设。读图,回答24—25题。
24.福建省本地常规能源开发的优势是
A.石油资源丰富,并且适宜开采
B.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降水丰富,落差大,河流短急,水能蕴藏量丰富
C.煤炭资源丰富,适宜大力发展火电
D.处于东南沿海,风能资源丰富
25.福清核电站建设及其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有①缓解福建省东部能源紧张的状况 ②核电站建设费用低,收益大 ③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质量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第Ⅱ卷 (综合题5小题共50分)
注意: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6.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2008年11月2日至8日某地区降水量(单位:毫米)分布图
材料二 2008年10月末至11月初的湘江长沙河段水位(单位:米)表(注:10月25日的水位是近30年来最低水位,给供水、航运、环境保护带来不利影响;11月10日的水位是近60年来秋冬季最高水位)。
日期 0.25 0.27 0.29 10.31 11.02 11.04 11.06 11.08 11.10
水位 25.17 25.22 25.30 25.32 25.93 26.26 27.31 29.54 32.96
(1)据图分析,图示地区2008年11月初的降水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1分)
A.锋面雨 B.地形雨
C.气旋雨 D.对流雨
(2)2008年11月2日~10日,湘江水位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湘江此次出现反常的秋冬汛,说明我国季风气候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3分)
(3)简述图示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2分)
(4)此次秋冬汛给湘江下游地区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 (3分)
27.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分析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西气东输二线管道主供气源为引进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天然气,国内气源作为备用和补充气源。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起新疆的霍尔果斯口岸,总体走向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途经14个省(区、市),主要目标市场为珠三角、长三角和中南地区。走向示意图如下:
材料二 我国1980~2003年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变化状况示意图
(1)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4分)
(2)简述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主干管道向东、向南跨过长江后所经主要地形区的地表环境特点以及铺设管道要克服的困难。(4分)
(3)材料二中:曲线①代表能源——变化状况,其中我国石油进口量最多的年份是_________年,据图简要分析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变化的特点。(5分)
28.2009年暑假期间,我国东部某省的光明中学组织地理夏令营活动。下图为同学们经过几天考察绘制的该地局部地形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9分)
(1)图中A、B、C、D是夏令营成员考察期间的宿营地选址,最为合理的是________处,原因是什么 (4分)
(2)夏令营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将考察结果服务于生产。乙村村民把图中M处开发成了梯田,这种开发建设是否恰当 请你说明理由。(3分)
(3)由于绘图同学的粗心,图中有一处等高线数值被标错,请指出并给出正确数值。(2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可怕的全球变暖”
材料二 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闭幕。在本次气候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则、立场,并宣布中国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节能减排等的措施。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全球变暖将给大洋洲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3分)
(2)全球气候变暖给全球带来巨大影响。下列事象不会受其影响的是________。(1分)
A.海陆间水循环 B.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类型
C.台湾海峡的宽度 D.珠峰的海拔高度
(3)气候、石油、粮食成为近年来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填写出下列框图中甲、乙方框所代表的内容。(2分)
甲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
(4)近年来,我国政府号召“节能减排”,请简要分析“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4分)
30.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9分)
据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约1亿吨塑料制品,其中10%的最终“归宿”是大海。右图中甲处白色斑点示意太平洋上最集中的废塑料物品和碎片“垃圾场”,其面积达343万平方千米,中心最厚处达30米,被称为“太平洋垃圾旋涡”。
(1)描述“垃圾场”分布的大致位置。(2分)
(2)指出“垃圾旋涡”旋转的方向,并简要分析说明大量塑料垃圾在甲海域聚集的主要原因。(4分)
(3)概括说明控制甲海域“垃圾场”进一步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3分)
山东省临沂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参考答案
第I卷 (选择题共50分)
1.C 2.D 3.D 4.B 5.C 6.D 7.B 8.A 9.B 10.D 11.C 12.A 13.A 14.A 15.B 16.D 17.B 18.C 19.A 20.C 21.A 22.C 23.B 24.B 25.C
第Ⅱ卷 (综合题共50分)
26.A ( 1分) (2)流域内出现持续性降水,降水量大。(2分) 大陆性(或不稳定、年际变化大等)( 1分) (3)以湘江上游和鄱阳湖区为中心向四周减少(2分) (4)①缓解供水紧张状况(1分); ②改善航道运输条件(1分); ③加快水污染的净化速度,改善水质等(1分)
27.(1)①有利于缓解我国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1分) ②有利于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1分) ③有利于发展相应的工业部门;(1分) ④有利于推动国际间能源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等。(1分) (2)二线工程主干管线跨过长江以后所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是江南丘陵,该区为湿润地区,地表水丰富,山间多河谷、盆地,植被覆盖率较高。(2分) 铺设管道要克服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地表崎岖不平,水系发达,多滑坡、泥石流等困难。(2分)
(3)生产(1分) 2000(1分) 我国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总体帮呈现出上升趋势(波动上升) (1分) 在1995年以前,生产量大于消费量;1995年以后,消费量大于生产最。(1分) 生产量和消费量相差不大,大致星正相关。(1分) ‘
28.(1)C(1分) 本区域夏季易发洪水,(1分) 选在C地可避开A处的河边(洪水)、B处的山谷(洪水)和D处的陡崖(落石或崩塌),(1分) 且到河边距离适中,相对安全。(1分)
(2)不恰当。(1分) M处坡度较大,且靠近陡崖,开垦梯田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滑坡危害,应以建设生态保护林为主。(2分) (3)P点处数值标注错误(1分) 应为280(1分)
29.(1)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1分) 全球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2分)
(2)B (1分) (3)二氧化碳大量排放(1分) 石油资源的短缺(1分) (4)①有利于节约资源;(1分) ②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1分) 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1分) ④有利于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等。(1分) 。
30.(1)北太平洋中低纬区域的中部海域(或副热带海区中部)。(2分) (2)呈顺时针方向旋转(1分) 进人北太平洋海域的塑料垃圾,随洋流带入j矗太平洋环流系统中。(1分) 由于该系统处于北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带上,中部海域风力小或无风(1分) 因此海洋塑料垃圾大多在洋流系统内部汇聚并缓慢地旋转。(1分) (3)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依法 控制塑料制品的使用量;(1分) ②加强对塑料垃圾的管理,建立比较完善的垃圾回收系统;(1分) ③加强国际协作共同治理海洋塑料垃圾等。(1分)
(第Ⅱ卷各题设问,考生答案如与参考答案不符,只要合理也可酌情得分,但不得超过该问题所设最高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