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大河之舞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1大河之舞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9-11-21 22:2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河之舞》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欣赏《大河之舞》
  [教学目标]
  1、感受踢踏舞的热烈情绪,在欣赏旋律的同时,体会节奏带来的快感。
  2、能够积极主动地表现、创造音乐节奏。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模仿节奏的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模仿节奏的游戏,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并将新授部分的节奏进行一个有效地渗透。
  教学建议:模仿新授环节的节奏。
  二、听辨导入
  播放踢踏舞录音,学生猜声音。
  设计意图:猜声音的方式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加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
  教学建议:寻找声音清晰的踢踏舞步给学生欣赏。
  三、踢踏舞简介
  踢踏舞起源于18世纪,是当时的美国黑人在闲暇时做的一种脚下的游戏。这种游戏被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所喜欢,19世纪,踢踏舞被正式搬上了舞台。目前,踢踏舞已经风靡全球,它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舞蹈,但最为著名的就是爱尔兰的《大河之舞》。
  播放美式踢踏视频,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知道踢踏舞最初是玩儿出来的,这使孩子们更乐于接受这种艺术形式,并使他们情绪放松,为后面的即兴创编做好铺垫。其次,通过观察美式踢踏,引导学生谈出:美式踢踏是自由、随意的风格;踢踏舞非常注重脚下的节奏变化;踢踏舞演员不仅仅是舞蹈的表演者,同时也是舞蹈音乐的演奏者。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畅谈,教师做归纳、总结和提升。
  四、出示课题
  《大河之舞》的大河指的是爱尔兰的里菲河,里菲河是爱尔兰民族的母亲河,就像中华民族的黄河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里菲河有利于学生对爱尔兰踢踏舞的理解。
  教学建议:教师对里菲河的介绍,点到为止即可。
  五、欣赏《大河之舞》经典片断
  1、感受
  播放《大河之舞》感受旋律:学生思考并谈论:爱尔兰踢踏舞带给自己的感受;它与美式踢踏舞的区别。
  (1)教师用小提琴演奏主旋律;
  (2)学生跟随琴声哼唱旋律;
  设计意图:选用小提琴作为课堂乐器,是处于两点考虑:首先,这段旋律本身就是弦乐演奏的;其次,小提琴携带便捷,可以走到学生中间演奏,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建议:课堂上,学生只要能够跟随教师的琴声把这段旋律用lu音进行模唱就可以了,不需要演唱乐谱。
  (3)听音乐,找出主旋律在舞曲中一共出现了几次?(6次)
  2、表现踢踏舞的节奏
  (1)旋律在不断地重复着,但每一次音乐的出现,舞蹈演员都采用了不同的步伐。教师引导学生听辨旋律出现的前四次,舞蹈演员分别踏出了哪些节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奏听到的节奏。图谱:
  设计意图:课件中的图谱很形象地展示了旋律出现的前四次舞步的变化,通过图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节奏越来越丰富,速度越来越快。
  教学建议:所有的规律,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发现之后再出示。
  (2)按照旋律的节奏用接龙的方式敲击第五次和第六次出现的主旋律。
  第五次:每小组敲击两个小节,三个小组各演奏一组,依次进行;
  第六次:每小组敲击一个小节,三个小组各演奏一组,以此类推。
  教师一边拉小提琴,一边引导学生敲击旋律的节奏。
  3、即兴创造节奏,听音乐,学生即兴敲击。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创编,并及时给予鼓励。
  教学建议:提示学生自己的身体、身边的桌椅物品,都可以作为乐器来演奏。
  4、成品展示:跟随《大河之舞》音乐,全班共同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拍手――跺脚――跳简单舞步――拍桌子这一层层递进的表达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也随着踢踏舞的节奏变化,越来越兴奋,越来越激动。
  教学建议:教师给予适时引导,让学生对自己的演绎方式产生成就感。
  六、拓展
  播放西藏踢踏舞《扎西德勒》。学生一边谈感受,一边随音乐拍击节奏。
  设计意图:藏族踢踏舞不只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更是让他们知道不同的国家或民族,会有不同风格的踢踏舞。
  教学建议:在播放一小段视频之后,教师可把声音调弱,与学生边看边谈。
  七、小结
  向学生介绍这部大型舞剧还融合了许多其它的艺术元素,例如歌剧、音乐、弗拉明戈舞、芭蕾以及现代舞的精华,鼓励学生课后到网上下载完整的视频进行观看。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有关踢踏舞的内容,还有许许多多的精彩等待着他们去探究。
  教学建议: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浏览观看有关踢踏舞的网页,了解更多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有效地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