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2 用橡皮筋做动力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2 用橡皮筋做动力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1-21 20:0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用橡皮筋作动力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本课有三个活动。第一,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这是下一个活动的准备。这时,学生已经观察到“轮驱动”,但教科书始终都没有提出这个概念,这丝毫不影响学生接下来的研究,只会使活动更集中在安装和研究上。 第二,研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这是换一种形式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会强化有关科学概念的建立。 第三,引导学生认识弹力,了解弹力的产生。安排为第三个活动是先让学生通过动手做进行感知,再认识弹力概念。这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突出了重点活动。




1.学生对于本节课上用到的小车可能会比较陌生,怎样安装呢?或许也会有一定难度,但同时也势必会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2.学生对于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的研究过程,他们已有的学习经验比较丰富,预测、设计方案、实验检验的探究历程应该会比较顺利。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一位名人曾讲过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记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记住了。”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做”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的“做中学”的科学观念。基于这些考虑,本节课我让各种探究“活动”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去感受,理解科学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在轻松的交流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做到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究事物的秘密,合作构建适应新世纪的本领。






1、知道弹力是物体改变形状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行驶的距离就越远。
2、经历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并且做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实验,和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3、认识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重点
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数据的整理。
教具学具
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尺子、剪刀等。
教学流程
(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整合拓展、当堂训练)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聪明的孩子们,现在马上睁大你的眼睛,看看这是什么?(出示纸盒子)
2.在桌子上用手推动纸盒,你能不能让它自动向后退呢?生回答
3、我能,想不想看老师表演。生回答
4、你想学吗?
5、好,接下来只要你认真听讲,就一定能学会。同学们请看,你知道汽车用什么做动力吗?
6、同学们说的非常好,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7、今天老师带来了一辆小车,想想看,你有什么方法使小车动起来呢?
生:气球、橡皮筋、用手推、加几节电池等。
8、你试过用橡皮筋让小车动起来吗?
想不想亲自动手做一做。
9、下面,我们就分组实验用橡皮筋作动力让小车动起来,好不好?生回答(出示课题)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1、老师为大家提供了材料,有小车、橡皮筋、绳子、咱们比一比,看那个小组能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小车动起来。好不好。生回答
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出示课件)
温馨提示:
(1)、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固定好橡皮筋,使小车运动后橡皮筋不掉下来。
(2)、活动中想办法让小车朝前开,再想办法让小车往后退。(思考:小车行驶的方向和橡皮筋缠绕的方向是怎样的?)
(3)、小组成员相互合作。
(4)、看那一组最快、最有秩序。
咱们这么聪明,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做到。能不能(能)
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到老师这里领取你们所需要的材料。动手做做看(学生领材料)
2、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3、哪个小组来演示你的作品。
4、学生上台演示。
5、通过刚才小车行驶的方向和橡皮筋缠绕的方向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6、橡皮筋往后绕,小车就——朝前开,那谁能够使小车朝前开,开的更远呢,我想请两位同学上来现场比一比。谁来?
生活动
7、不错,还是你的开的更远。
(二)、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
1、同学们,你们猜猜看,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可能与什么有关?生回答
2、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小组讨论一下。
3、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想法。生汇报
4、同学们说的不错,对比实验需要一个实验反复做几次,那在测量小车行驶的距离的时候,还需要什么?
5、谁来说说具体怎样测量?(小车的前头侧到小车驶过的终点)
6、师演示:同学们请看,这里是小车的前面,我们从前轮开始测量,然后小车行驶一段距离后,到小车的车尾结束。
7、接下来,我么就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出示课件)
8、听明白了吗?老师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做好每一步,实验就一定会成功。请小组长到老师这里领取材料,然后进行实验。
9、学生活动。
10、好,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实验结果。生回答
11 、总结:
(三)、橡皮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
1、同学们想想看,小车为什么能够动起来?为什么能够行驶那么远的距离?(因为拉力产生弹力)
2、同学们仔细看,老师手中有一根橡皮筋,这根橡皮筋拉长的时候,我使了一股力量,然后,我把手松开,橡皮筋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它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时产生一股什么呢?(弹力)
3、拉的越长弹力——越大。请同学们快速打开课本74页,仔细阅读长方形里的文字。说说什么叫弹力?
4、我们一起来读。
(四)、课后延伸,深入生活。
1、生活中人们利用弹力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谁能举例来说明。生回答




用橡皮筋作动力
圈数 距离
多 远
少 近




《用橡皮筋做动力》是教科版《科学》五上第四单元第二课内容,在第一课用重力作为动力拉动小车的基础上,本课将利用橡皮筋的弹力作为动力使小车运动。本课有两个活动,一是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及探究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的方向的关系,二是研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而重点是活动二。在备课时,我考虑到上课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安装小车,而是将安装方法直接告知学生,学生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于是我花一些时间来探讨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的方向的关系,由于小车不太好操作,以至于在此环节耽误了不少时间,由此也影响了整节课的时间安排,造成了拖堂。
此外,在上课时我自己也存在语言不干练,对于一些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而我说得过于详细,甚至将问题的答案已经说出来了,其实可以将问题直接打包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解决,这样,学生的探究解决兴趣可能更浓些。
再者,在实际上课时,我没有很好地随即处理教学内容,比如,在做研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实验时,由于时间紧,可以跟学生事先解释一下,然后在做圈数实验时每个圈数只做两次,然后求出平均值,这样可以节约时间。
这堂课的科学概念主要是“弹力”的概念,我在学生实验得出结论后,自己又演示了课本P74页橡皮筋挂钩码实验,随后出示了弹力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自学,说说关于弹力你知道了什么。最后,我用幻灯展示生活中经常用到弹力的物品, 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对“弹力”这一概念理解得更透彻,并且学会运用弹力为我们做更多的事,由此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