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 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加横线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金樽(zūn)??????????神妪(yù) 溽暑(rù)????? 沽取(gū)
B.慰藉(jiè)????????? 欢谑(nüè) 虞美人(yú)??? 燎原(liáo)
C.女蜗(wā)???????????烹羊(pēng) 李煜(yù)????? 星宿(sù)
D.玉砌(qì)??????? ??? 罗襦(rú) 窥视(kuī)?????将进酒(jiāng)
答案:A
解析:B.“谑”应读xuè;C.“宿”应读xiù;D.“将”应读qiāng。
2.下列选项中,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舟楫?? 缉拿?? 撰写?? 钟鼓撰玉 B.渔樵?? 渔船?? 长啸?? 萧条景象
C.天崖?? 悬涯?? 蛾眉?? 飞娥扑火 D.边庭?? 朝廷?? 苍海?? 苍茫大地
答案:B
解析:A.撰玉―馔玉;C.天崖—天涯,悬涯—悬崖,飞娥—飞蛾;D.苍海—沧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答案:D
解析:烹羊宰牛/且/为乐。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人生得意须尽欢 径须沽取对君 B.千金散尽还复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C.与尔同销万古愁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将进酒,杯莫停 呼儿将出换美酒
答案:D
解析:前者为“请”,后者为“拿”。A项均为“应当”。B项,均为“再”。C项,均为“消除,消散”。
5.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答案:B
解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A、D两项用的是比喻,C项用的是对偶,只有B项是借代。
6.把下列句子排列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李煜生于江南,青山秀水孕育了他多愁善感的气质、多才多艺的灵性。
②因此,他往往能在看似平常的句子里蕴含丰富的内容,善于概括出人生中一些典型的、共同的、容易打动人心的东西,如喜怒哀乐、离情别绪、人生愁恨等,引起读者的共鸣。
③在位期间享乐优游流连于感情的旋涡,丰富的思想感情使他对一草一木、春花秋月皆有独特的感受。
④凡是亡国遗民、漂泊游子、被贬官吏、怀人相思者,读了他的词都能引发感慨或借他的词句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⑤读者却不容易觉出彼此之间有什么不同而产生感情上的差距。
A.①③②⑤④?????B.④⑤①③②?????C.①②③④⑤?????D.②⑤④①③
答案:A
解析:选A,通读全部句子,可以确定中心话题为强调李煜的气质特点及其词作的风格影响。由词人到词作的逻辑关系及②③④⑤都出现了人称代词、关联词语,故可确定首句为①,其后的顺序只要理清句意、抓住关键。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张婍教授看来,“瘦为美”的单一审美观确实影响了某些社会价值取向,但是否会左右一个人的行为,还是因人而异的。
B.为研究我国农业发展之路,促进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变革及养殖发展模式,专家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术和实践探讨,以期使畜牧业养殖实现减量化和资源化。
C.来自耶鲁大学的精神病学家发现,这些婴儿特征对我们的感官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而吸引力会引发我们的保护欲,让我们会主动去照顾婴儿不受到外界的伤害。
D.历时21个月的厄尔尼诺事件不仅对农业生产和全球粮食市场的影响显现出来,而且对全球气候也产生明显影响。
答案:A
解析:B项,“促进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变革及养殖发展模式”搭配不当,“促进”与“模式”不搭配;
C项,最后“让我们会主动去照顾婴儿不受到外界的伤害”句式杂糅,去掉后面的“不受到外界的伤害”,或者在“不受到”前面加上“使之”;D项,语序不当,“不仅”和“而且”后面的内容互换。
8.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辽宁抚顺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受灾严重;全省人民毁家纾难,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浓浓乡情给灾区人民带来无限温暖和抚慰。?
②编造者兼顾诗歌的影响力和读者的认知度,入选作品多以短诗为主。古往今来人们口耳相传、吟诵得最多的正是那些短小精悍的诗。?
③东巴文字与中原汉字源头之一的甲骨文可谓各有千秋,尽管我们无法证明其同源,但却关系密切。
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遭遇罕见干旱,洛杉矶市独树一帜,往水库里投放了近1亿个塑料球,以期高效节水,这种塑料球能有效阻止湖水蒸发。
⑤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大学演讲时说,中哈两国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要坚持世代友好,做和谐和睦的好邻居。
⑥真实的情感最能在简朴的生活中流露出来。因为锦衣玉食,味浓,人心易贪恋而忘情;箪食豆羹,味淡,人心不生执着反易流露。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②③⑤
答案:B
解析:①毁家纾难:捐献全部家产,帮助国家缓解危难。词义过大,不合语境。? ②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精明强干;也形容文艺作品等简短而精炼。③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此处应该用“异曲同工”。④独树一帜:指自成一家。此处应该用“独辟蹊径”,独创一种新风格或新方法。⑤唇齿相依:形容关系非常密切。⑥锦衣玉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词的开始写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词人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
B.“小楼昨夜又东风”句中,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又东风”呼应“何时了”。
C.“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传达出词人无限的怅恨之情。
D.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江春水向东流”煞尾,准确地传达出词人不甘做阶下囚的愤恨之情。
答案:D
解析:“不甘做阶下囚的愤恨之情”说法不当。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A.此诗开首,诗人就把读者引人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诗人难以入睡,披衣起坐,弹琴来抒发心曲,这是从眼前的实景来写的。
B.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富有象征意味。
C.五、六句,诗人着重从视觉的角度描写自己看到的景象,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前之物、眼前之景,同时又是诗人自我的象征。
D.在这首诗中,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答案:C
解析:五、六句,诗人着重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这里的景象未必完全是实景。
二、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小题。(每题2分,共6分)
唐诗的自然精神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的人生常常背离“道”,背离“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
B.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
C.陶渊明归隐田园,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
D.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改变了,后世理解唐诗有了一定的难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提出中心观点后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再使用例证法证明论点。
B.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山水诗在深远幽静中具有的深邃“空”趣。
C.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
D.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
B.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
C.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深远空寂的诗境。
D.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是逍遥远游之境。
答案:1.C; 2.D; 3.B
解析:1.C项,“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根据第二段内容,“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是在唐代展现出来的,陶渊明所在的晋代开启了自然之美的画卷。?
2.D项,“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说法错误,应该是对比论证,不是类比论证。??
3.A项,逻辑错误,由“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推导不出“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占有重要地位。
C项,“创造出了一种深远空寂的诗境”说法错误,应该是“澄澈宁静”,不是“深远空寂”。
D项,“逍遥远游之境”是庄子的境界,并不是本文论述的李白的大鹏精神。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解冻了。阳历二月下旬到三月初,庄稼人出牛动农之前生产责任制的浪潮大规模地席卷了整个黄土高原。
双水村的孙玉厚父子们眼下的腰杆确实硬了许多。只要这政策不变,他们有信心在几年中把光景日月变个样子。尤其是孙少安,他现在手里破天荒有了一大笔积蓄,去年拉砖除过运输费、房租和牲口草料钱,净赚了两千元。另外,铁青骡子卖了一千六百元,这头牲畜干赚了五百元。两千五百块钱哪!
孙玉厚老汉早已表明了态度,他对儿子说:“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秀莲一门心思要拿这钱箍几孔新窑洞。
他想拿这钱作资金,开办一个烧砖窑。他先征求了父亲的意见,父亲仍是老话,秀莲让步的附加条件是,烧砖只要一赚下钱,首先就要修建窑洞(不能一辈子住在饲养院)。
他,他父亲,少平,秀莲和他妈一齐上手,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终于修建起了一个烧砖窑。少安在城里拉砖时,已经把烧砖的整个过程和基本技术都学会了。烧砖窑建好后,他率领一家人开始打土坯。
第一窑砖坯很快装就绪。烧砖的炭也用县运输公司的包车拉来了。
这天晚上一直弄到大半夜,才把最后的一切细节都安排好——明天早晨就要点火呀!
鸡叫头遍的时候,少安和秀莲才回到一队的饲养院。现在,牲口都分给了个人,饲养员田万江老汉也搬回家住了,这院子一片寂静。
秀莲累得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但孙少安怎么也合不住眼——明天一早,烧砖窑就要点火,年轻的庄稼人兴奋得睡不着觉啊!
在这静悄悄的夜晚,他的思绪像泛滥的春水一般。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无数流逝的经历和漫无边际的想象在脑子里杂乱地搅混在一起,皎洁如雪的月光洒在窗户上,把秀莲春节时剪的窗画都清晰地映照了出来:一只卷尾巴的小狗,两只顶架的山羊,一双踏在梅花枝上的喜鹊……
少安猛然听见外面什么地方有人说话的声音。
他的心一惊:这时候外面怎么可能有人呢?
他在被窝里轻轻抬起头,支棱起耳朵,可又没听见什么,他正准备把头放到枕头上,却又听见了外面的说话声——这下确切地听见了,似乎就在外面院子里,而且声音很低,就像传说中的神鬼那般絮絮叨叨……少安尽管不迷信,头皮也忍不住一阵发麻。他本来想叫醒妻子,但又怕惊吓了她。他就一个人悄悄爬起来溜下炕,站在门背后听了一阵——仍然能听见那声音!
他于是顺手在门圪崂里拿了一把铁锨,然后悄悄开了门,蹑手蹑脚来到院子里。
院子被月光照得如同白昼。
他仔细听了一下,发现那奇怪的说话声来自过去拴牲口的窑洞中。
少安紧张地操着家伙,放轻脚步溜到这个敞口子窑洞前。啊!原来这竟然是田万江老汉!
老汉没有发现他,立在当初安放石槽的土台子前,仍然喃喃地说道:“……大概都不应时吃夜草了……谁能在半夜里几回价起来添草添料呢……唉,牲灵不懂人言呀,只能活活受罪……”
孙少安忍不住鼻子一酸。他眼窝热辣辣地走到了田万江老汉面前。
万江老汉吓了一跳,接着便嘴一咧,蹲在地上淌起了眼泪。
原来他是在对那些已经被分走的牲口说话!
人啊……
少安也蹲下来,说:“大叔,我知道你心里难过。队里的牲灵你喂养了好多年,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它们。石头在怀里揣三年都热哩,更不要说牲灵了。你不要担心,庄稼人谁不看重牲灵?分到个人手里,都会精心喂养的。再说,这些牲灵都在村里,你要是想它们,随时都能去看望哩……”
万江老汉这才两把揩掉皱纹脸上的泪水,不好意思地笑了,对队长说:“唉,我起夜起惯了,睡不踏实,就跑到这里来了……这不由人嘛!”
少安也荚了,说:“今晚上我也睡不着,干脆让我把旱烟拿来,咱两个拉话吧。我还有点好旱烟哩,头茬,我爸喷上烧酒蒸的!”
少安于是又转回家里,尽量不惊动睡熟的妻子,拿了烟布袋和卷烟的纸条,悄悄溜出了门。
他来到隔壁饲养室,和田万江老汉面对面蹲在一块,一边抽烟,一边拉话。这两个被生活的变化弄得睡不着觉的庄稼人,竟然一直呆到庙坪山那边亮起了白色……
天大明以后,仍然精神抖擞的孙少安,就吆喝起一家人,来到了他的烧砖窑前。
在亲人们的注视下,他用微微发抖的手划着一根火柴,庄严地点燃了那团希望的火焰。
清晨,在双水村上空,升起了一片浓重的烟雾……
???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十一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
1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只要这政策不变,他们有信心在几年中把光景日月变个样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实施生产责任制改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父亲孙玉厚的懦弱反衬出孙少安的果敢,使孙少安的个性更加突出。
C.田万江老汉“不好意思地笑了”是一种掩饰,“少安也笑了”是一种理解。月夜两人心与心的交流,给人一种真诚和温暖的感觉。
D.节选部分叙述故事不失匠心。如钱如何使用的矛盾解决一笔带过,重点写孙少安一夜无眠的经过,充分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15.请举例简要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4分)
16.路遥《平凡的世界》对孙少安这个改革先行者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作者是怎样塑造孙少安这一典型人物的?请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14.B;
15.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如开头一段中概括地写“春天”和“大面积地解冻了”,就是为了交代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大面积推广的社会环境。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个性。如月夜景物描写,表现了主人公期待砖窑点火的兴奋与激动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寄予深刻寓意,预示创业成功。如结尾处写点火场景,就暗含一种成功的寓意,“希望”与“升起”令人回味,留给读者无限想像的空间。
16.①通过衬托刻画人物。孙少安和家人对两千五百元钱的用途产生分歧,衬托出孙少安敢于进取的品格。田万江老汉舍不得牲口,守旧的思想衬托出孙少安的开拓进取。
②在特定的环境中刻画人物。小说将人物置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中,并具体描绘人物活动的场景,彰显人物个性。
③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刻画人物。如主人公与田万江老汉的对话,展示了曾经的队长对群众的了解和关心。
解析:14本题考查分折和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这句话并不是表现孙玉厚的懦弱,而是表现老人的开明和对儿子的尊重、信任,所以“反衬”的说法不成立。
15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能力。首先要找出文本中关于环境描写的语句,然后分析环境描写在文本中所起到的具体作用,如第一段中出现“春天”“解冻”的描写,交代了生产责任制被大面积推广的社会环境;“皎洁如雪的月光……在梅花枝上的喜鹊”,通过月夜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孙少安对第二天砖窑点火的兴奋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两段的景色描写,暗含孙少安创业成功之意。
16本题考査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小说对人物的刻画,一是依托故事情节,二是通过各种描写手法来进行。作答本题,从文中故事情节的角度分析,如孙少安和秀莲对两千五百元钱的用途产生分歧,这一情节突出了他的积极进取。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分析,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如“他想拿这钱作资金,开办一个烧砖窑”“他的思绪……搅混在一起”是心理描写,“孙少安忍不往鼻子一酸”“眼窝热辣辣”是神态描写我知道你心里难过……随时都能去看望哩”是语言描写尽量不惊动睡熟的妻子……悄悄溜出了门”“用微微发抖的手……希望的火焰”是动作描写。另外,文中开篇交代了生产责任制热潮席卷黄土高原的社会背景,从而设置了人物活动的场景,这是通过典型环境去塑造典型人物。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 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6.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B.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C.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D.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17.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就是主动退让九十里。
B.谪: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迁"指调动官职,"迁谪" 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
C.元丰:是皇帝纪年的名号,我国纪年法还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
D.朔日: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此外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写江流之胜,再点明筑亭始末及命名由来。这种从大处着眼的笔法,使行文不同凡响, 也是览观胜景而"快哉"的需要。
B.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C.前人认为开篇"谪居"二字,引起全文议论,其中,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而无往不快的思想,颇含人生的哲理。
D.作者借物抒怀,旨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答案:16.C; 17.D; 18.D; 19.(1)人(或读书人)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不(或没有)忧愁呢?
(2)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3)您不要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
解析:16.略
17.朔日: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18.主旨无“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之意。
19.略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释: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20.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1.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说说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6分)
答案:20.C;
21.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1.“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C错误。故选C。
2.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五、默写题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表现宁宙永恒,生命代代相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阁夜》中写夜哭、夷歌之凄惨的句子是:“野哭千家闻战伐,_____________。”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夷歌数处起渔樵
(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六、语言表达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屡见不鲜。然而,①________,也引发了一些信息安全方面的担忧。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②________,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方兴未艾的当下,相关部门必须未雨绸缪、多管齐下,③________。
答案:①新技术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②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被泄露);③充分重视(切实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2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5分)
中新社北京8月13日电? 190余件从清代沉船“泰兴号”出水的瓷器在经历打捞、售卖、回购后从海外回流,13日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泰兴号”沉船为清代道光年间沉没于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的一艘中国商船,船货以清中晚期民窑瓷器为主,兼有少量紫砂陶器、石器、金属器等。20世纪90年代,该沉船被国外商业团队打捞,出水文物在国际市场拍卖出售。2018年,泮庐集团从海外购回10万余件该沉船出水瓷器。近日,经由德化县人民政府推介,将其中40余类、共190余件瓷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其中瓷器多为19世纪初期福建省闽南地区所产,以青花瓷为主,兼有少量白釉瓷、褐釉瓷、红绿彩瓷等。
此次收藏的“泰兴号”沉船文物为清代中晚期具有明确纪年及沉没地点的历史遗物,出自目前发现同时期较为罕见的大型贸易商船,对研究19世纪中国对外海洋贸易情况、外销产品结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闽南瓷窑业技术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答案:示例:190余件清代沉船出水瓷器回流,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解析:解答压缩语段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本题选文是新闻,第一段是导语部分,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第二段介绍沉船出水瓷器的相关情况,是对第一段的详解;第三段指出这些沉船出水瓷器的重要价值。
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叶嘉莹先生认为,古人将自己内心的感动写进诗词中,因此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歌中所蕴含的充足的、真诚的生命。请选择一句你喜爱的诗或词,写出它给予你的生命启示。 ? ?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略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