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3、能设计模拟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二)?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
?2、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实验,并验证设想。
(三)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
?2、雨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凝结的概念、了解雨的形式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的方式和材料进行实验研究验证结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数码相机、酒精灯、铁架台、烧杯、烧瓶、试管、玻璃片、水、冰、木夹子、火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师:我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在一起探索科学知识,听说四一班的同学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那么这节课我就要来验证一下,大家有没有信心证明自己?
2、今天早上,我在学校经销店买了两瓶饮料,请同学们帮我看看,这两瓶饮料的瓶壁上现在出现了什么不同的现象?(观察出冷的瓶子外面有小水珠)
?3、这是什么原因呢?(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
?4、课件出示: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水滴现象?由此引入课题:
《雨的形成》
(用湿抹布板书课题“雨的形成”)
?二、探究雨的成因
?1、关于雨,你想知道哪些问题??为什么会下雨?雨为什么要落下来?雨是从哪里来的?天上的雨为什么总下不完?
?2、刚才大家的思维活跃,再一次证明了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那么,想要解决大家提到的这些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两个问题入手:
?3、课件出示:水是怎么“跑”到天上去的?是怎样变成雨从天上落下来的?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我们组讨论后认为,地面上的水被太阳光照射蒸发变成水蒸气,到高空遇冷凝成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就是云,小水滴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空气托不住,就会落下来变成雨。
?师:讲得很好,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师:看来同学们对雨的成因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这样的知识是书上的结论,这节课我们就像科学家一样研究雨的形成过程。
4、同学们都知道,雨也就是水的液态形式。水除了以液态形式存在以外,还可以以什么状态存在?
生:固态、液态、气态。
师:水的固态见过吗?
生:冰、霜、雪、冰雹。
师:液态大家都见过,气态形式见过吗?也就是水蒸气。
生:冲开水时的白气、雾。
生:水蒸气是看不见的,能看见的就不是水蒸气。
师:是什么?(小水滴。)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好,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
?5、(抬头看黑板)我写的课题呢?怎么没有了?是谁擦掉了?(蒸发了,变成水蒸气了。)
师:你们看到水蒸气了吗?哪里去了?(看不到,飘到空气中去了。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以后就以我们看不见的形式飘散到空中了。)
(板书课题“雨的形成”。)
6、我们看到的白气、雾都不是水蒸气,而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小水滴。现在,
同学们知道水是怎么跑上天的了?(水蒸发以后,变成水蒸气跑上天,我们看不到。)
(板书:水、水蒸气)水蒸气“跑”到天上去之后,又是怎么变成雨,也就是变成小水滴(遇冷)
7、课件出示《雨的形成》实验报告,明确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介绍实验材料,(展示实验材料并介绍材料名称),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形成实验方案。?在实验室里制造一场“雨”。
8、(学生实验,教师参与学生探究,约6分钟。)
9、实验报告交流:请各组汇报你们观察到的现象,把变化过程说一说。
生:我们这组已经有好几滴水珠落下来了。
师:雾气是不是水蒸气?
生:不是。
师:雾气能说明水槽里什么很多?(学生一时答不上来)雾气是由什么变来的?
生:水蒸气。
师:雾气不是水蒸气,但可以说明水蒸气很多。同学们还观察到什么现象?是什么原因?谁能把实验室里“下雨”过程说一说?
10、课件展示教材中自然界雨的成因图)。对照刚才的实验想想看,实验中的物体与自然界的物体是怎样一一对应的?
师:谁能对照图讲一讲自然界的雨是怎么形成的?(江、河、湖、海的水被太阳光吸到空中,
变成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就凝成小水滴。)
师:(指着板书)自然界的水就是这样不断循环,才使天上的雨下不完,地上的河流不尽。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知道了雨是怎么形成的。老师还想补充一点,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水的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白天有阳光照会蒸发,晚上没有阳光也会蒸发,只是速度慢一些。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课堂小结:
你今天这节课有哪些收获?你对于在生活中遇到不太明白的问题后,你会怎么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