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四课。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的基础。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力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和前几节课的学习对弹簧有一定的感知和了解,这节课要求学生知道力的大小对弹簧长短的影响,利用这个效果准确表示力的大小,。作为五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物体结构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这些能力可以保证学生自主完成对弹簧测力计结构原理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学会估计一个物体的重量,能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能比较准确地估计一个物体的重量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比较准确地对一个物体的重量进行估计。
【教学准备】学生小组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各种重量的物体
【教学方法】观察法、讲授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引出课题
1、出示臂力器 老师请二位同学上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2、谁的力气大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通过比较谁的力气大,理解弹簧有一种性质:收到的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三、认识弹簧测力计
1、介绍多种弹簧测力计,三种测力计外观不同,但组成部分一样。
2、同学们想认识弹簧测力计吗?请你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观察。完成请举手
3、学生用弹簧测力计上前演示
提环:手提的位置 (拿弹簧测力计拿在?)
指针:指示力的多少
挂钩:挂物体
弹 簧 :用伸缩表示力的大小
刻度板:读出力的多少
重点观察刻度板,在刻度板上有什么发现 ,还有细致的发现吗
认识刻度板上0刻度线,
你觉得使用前指针指在什么位置,没有指在0位置的应该怎么做呢(调零)
从刻度板看最多能测多大的力
最大测量范围是2.5牛的小组,刻度板上一大格是多少,一小格是多少
最大测量范围是5牛的小组,刻度板上一大格是多少,一小格是多少
(2)左右单位,对应的数值不一样,两边的数字有什么对应关系?
(3)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牛顿,1牛≈100克力
4、学生分组使用弹簧测力计。
1牛的力到底有多大,你会使用什么简单的方法来感受?(拉动挂钩使指针到1牛位置)
分别感受1牛、2牛的拉力,并观察弹簧有什么变化。
5、了解了弹簧测力计,你觉得我们使用弹簧测力计应该注意什么?
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调零)
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最大测量值
怎样做才不会超过测力计测量范围?
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测量时要慢慢提起物体。如果指针已经达到最大值还没有提起时,应停止测量,或者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测力计。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明白了注意事项,你想测一测钩码的重力吗?
学生活动。(1牛)
汇报测量数据,
各小组测出来的数据不一样,你觉得可能哪些步骤造成同样的钩码读数不一样 ?
同学们都正确测量了2个钩码的重力
我们再来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测身边的物体
要求:
(1)、测量时,各小组分工要明确(一生估数,一生测量,一生读数,一生记录,完成表格。
先估计,再实测;
物体的名称 估计重力的大小 实测重力的大小 估计和实测的差距
(3)小组测量并做好记录。
多测量一些物体后估计的更准确
看同学们测量的很开心,老师也想测量,我能用你们手上的测力计测测讲台的重力吗(超过最大测量范围)
五、拓展:自制弹簧测力计。
六、总结全课,畅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