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三轮考前冲刺(全国版)小说阅读 群文通练(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高考语文三轮考前冲刺(全国版)小说阅读 群文通练(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3 08:42:47

文档简介

群文通练一 人与马——此马非凡马
微导语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这是村庄最后的一匹马,失去了耕耘的市场,它的命运将何去何从?这是一匹战马,它虽然不说话,却成为动乱背景下,很多人亲历的见证,成为马千里同呼吸共命运的亲密战友。它逝去的生命,是为了纪念战友幸存的余生。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人与马,情深意绵,共同演绎一段牵手归向苍茫天地间的传奇佳话。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5分)
阅读文签:微型小说+村庄最后的一匹马
最后一匹马
张淑清
①贵子四点多就起来了,抱来几捆苞米棵儿,抬起铡刀,那匹枣红马咴咴叫了两声。
②这是村庄最后的一匹马。
③贵子的心像被长腿蜂蜇了,生疼生疼。他颓废地放下铡刀,瞟了眼粮仓旁泊着的木板马车,挪到厩内,伸出手摸着马的脑袋,“老伙计,对不起,你跟了我整整七年了,风里雨里的伴着我,可……”
④去年,屯子修了柏油路,平坦的路面直通县城。先是吴三在一天上午突突突地开回一台手扶拖拉机,这铁家伙扎进地里深耕翻弄不说,还灵巧,经过它旋耕的地块,土质松软,不留渣滓。
⑤接着,像和吴三比赛似的,村长的二儿子锁成开回来一辆四轮车,平时赶集卖烟酒调味品,秋后,趁空赚父老乡亲的票子,一个电话,车子立即到位,苞米穗子鲤鱼跳龙门进了车斗,不多时,拉回院子。省时省力,机械化农业发展进了村屯。
⑥牛马失去了耕耘的市场。
⑦太阳慢悠悠地升了三竿子高,老婆喊了一嗓子:“鸡蛋烙水好了,趁热喝。”
⑧贵子没动弹,一会儿,那个买马的人就来了。
⑨昨天,贵子在集市牲口市场转了一天,才碰上一个五十来岁的汉子,蓝色裤脚还沾着星星点点的泥巴,手里捏着一根竹鞭子,在卖牛马的主子跟前转悠,摸摸牲口的皮毛,数数牲口的牙齿,数落主人没饲养好牲口。贵子注意到这个人,上前搭讪,从怀里摸出红塔山香烟,递过去一支,两个人蹲在市场一角,谈论起牛马,还有马车。
⑩了解到对方住在山里,屯子几十户人家的土地都靠牛马翻耕播种,机器种不了,基本是偏坡梯田,只有牲口能上去。
?贵子心里安稳了些,枣红马如果去了他家也算有个活下去的理由。
?“马是咱家里的一口人,千万不能糟践它!”汉子吸着烟,眯着眼盯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黑马说。
?贵子站起身,扔了烟蒂,用脚碾灭,仰脖儿看看日头,下了重大决心似的:“那明早来我家牵走吧。”
?汉子开一辆三轮车来的时候,枣红马在厩里不安地用前蹄刨地,一下一下,把地面刨出很深的坑,咴咴嚎着,好像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主人,那份不舍与疼痛,让贵子刀割了心,疼。
?汉子没有兑现承诺,那天说好的牵着马回去。
?这个还不算,停在门口的三轮车里又下来两名膀大腰圆的汉子,贵子已经嗅到他们眼里的杀气。
?“就这匹马啊,瘦巴巴的带回去也得好多肥料喂着,才能长膘。”汉子拍了拍枣红马的后背说。
?跟进来的一个高个男人朝地上砸了口浓痰:“剔扒不出多少肉,净骨头架子。”
?“啥?你……你们不是买回家种地拉车的吗?”贵子气愤地质问那汉子。
?“哦,你误会了,他是我表弟,我请他俩帮忙将马拉回去的。”汉子闪烁其词。
枣红马扬起脖子,咴咴叫了几声,烦躁不安地在地上窜动。
高个男人什么时候拿出一根皮带照着马身上就是一下子。
“你给我住手!你也太没人性了,贵子,这马咱不卖了,多少钱也不卖了!它给咱家贡献了那么多年,咱就这么卖了它,良心过不去啊!”贵子的老婆扑上来紧紧地抱着枣红马不撒手。
“对,俺不卖了,你们走吧!”贵子下了逐客令。
几个人骂骂咧咧地走了。
光影里,夫妻俩抱着枣红马很久很久不松开。
枣红马大颗的泪珠落在贵子身上。(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23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③段综合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神态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地表现出主人公贵子对枣红马的不舍与愧疚。
B.第④~⑥段是小说的插叙部分,交代了贵子卖马的客观原因,即由于机械化农业的发展,马已失去耕耘市场。
C.第⑨~?段是倒叙,介绍了贵子卖马的主观原因,即马还可以到山里继续发挥作用,能得到庄户人的爱惜。
D.小说用朴素的乡土语言,从一个侧面反映农村的变化,引发读者对于乡村生活和乡土文化的深刻思考。
答案 D
解析 “引发读者对于乡村生活和乡土文化的深刻思考”拔高主旨,文中没有体现对“乡土文化”的深刻思考,主要表现的是贵子夫妇与枣红马朴素而深厚的感情。
2.“这是村庄最后的一匹马”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要点 题目关键词是“这句话”“作用”“简要分析”。
读文指导 根据题干的提示性要求,需通读全文,特别关注③??五段文字,注意圈点勾画和“最后一匹马”有关的人、事、境、情。如第③段“贵子的心像被长腿蜂蜇了,生疼生疼”,第?段“贵子已经嗅到他们眼里的杀气”,第?段“剔扒不出多少肉,净骨头架子”,第段“高个男人什么时候拿出一根皮带照着马身上就是一下子”,第段“夫妻俩抱着枣红马很久很久不松开”等。注意品读思考这句话与小说前后内容、主旨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题点拨 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情节结构、人物、主旨、效果几方面思考。情节结构方面,这句话处于文本第②段,往前看,呼应了小说标题,往后看,引出下文“卖马”的故事。人物方面,围绕这匹马,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贵子夫妇和汉子等人,他们对马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主题方面,引发读者思考,失去了耕耘市场的牛马将何去何从?效果方面,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 (1)结构上:既呼应小说标题,又引出下文“卖马”的故事。(2)人物上:连接小说的各个人物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既有爱马、亲马、与马相依相偎的贵子夫妇,也有贩马、打马、杀马的汉子等人)。(3)主题上:引发读者思考,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失去了耕耘市场的牛马将何去何从?(4)效果上:造成较大悬念,引发读者急于阅读下文的兴趣,加强了作品的故事性。
3.有人认为贵子最终会卖掉马,有人认为不会卖马。你更倾向于哪种观点?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要点 题目关键词是“更倾向于哪种观点”“为什么”。
读文指导 根据题干的提示性要求,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重点圈点标画出体现写作时代特点的语句,表现贵子(贵子夫妇)生活境况以及与马有关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等。如:第③段“老伙计,对不起,你跟了我整整七年了,风里雨里的伴着我,可……”,第⑤段“机械化农业发展进了村屯”,第⑥段“牛马失去了耕耘的市场”,第?段“枣红马如果去了他家也算有个活下去的理由”,第?段“那份不舍与疼痛,让贵子刀割了心,疼”,第?段“就这匹马啊,瘦巴巴的……”,第段“对,俺不卖了,你们走吧!”,第段“夫妻俩抱着枣红马很久很久不松开”等,思考这些句子的内在意蕴。
答题点拨 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写作时代特点、人物塑造、文本情节、主题的表达等全面解读。根据题干要求,确定自己的观点态度之后,需要到文中找到依据,再联系现实思考,归纳整合作答。注意无论怎么解答都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本题要求分析贵子会不会卖掉马。可认为“会”,也可认为“不会”,要能自圆其说。
答案 (观点一)最终会卖马。(1)随着机械化农业的发展,马在本地已失去耕耘市场;(2)贵子的家庭不富裕,马匹饲养需要消耗资源;(3)虽然贵子一家感情上不舍,但可以再找到用马耕地的买家。
(观点二)最终不会卖马。(1)贵子对来人下逐客令,说明贵子夫妇特别重感情;(2)对于跟了他整整七年,成了“家里的一口人”的这匹枣红马,在经过这次遭遇后,贵子会心有余悸,不会再卖马了;(3)虽然家庭不富裕,但可以想其他代替的办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5分)
阅读文签:微型小说+人马情
牵手归向天地间
聂鑫森
①马千里一辈子不能忘怀的,是他的亲密战友小黑。
②小黑是一匹马。
③马千里已八十有三,在他的心目中,小黑永远年轻地活着,活在他的大写意画里,活在他画上的题识中。他的家里,画室、客厅、卧室、走廊,到处挂着关于小黑的画,或中堂或横幅或条轴,或奔或行或立或卧,全用水墨挥写而成,形神俱备。
④可如今他已近灯干油尽了,这一年来肝癌突然找上了他。他对老伴和儿女说:“我要去和小黑相会了,何憾之有!”
⑤马千里不肯住在医院里了,他倔强地要待在家里,随时可以看到画上的小黑,随时可以指着画向老伴倾诉他与小黑的交谊。尽管这些故事,此生他不知向老伴讲了多少遍,但老伴总像第一次听到。
⑥“我爹是湘潭画马的高手,自小就对我严加督教,‘将门无犬子’啊,我的绘画基础当然不错。解放那年,我正上高中,准备报考美术学院。”
⑦“怎么没考呢?”老伴问。
⑧“解放军要招新兵了,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都向往戎马生涯的诗情画意,呼啦啦都进了军营。首长问我喜欢什么兵种。我说想当骑兵。”
⑨“你爹喜欢马诗和马画,你也一脉相承。唐代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你能倒背如流。最喜欢的两句诗是:‘向前敲瘦骨,犹自作铜声。’”
⑩“对。部队给我分配了一匹雄性小黑马,我就叫它小黑。它刚好三岁,体态健美、匀称,双目有神,运步轻快、敏捷,皮毛如闪亮的黑缎子,只有前额上点缀一小撮白毛。”
?“小黑一开始并不接受你,你一骑上去,它就怒嘶不已,乱跳乱晃,直到把你颠下马来。”
?“你怎么知道这些?”
?“你告诉我的。”
?“后来老班长向我传道,让我不必急着去骑,多抚小黑的颈、背、腰、后躯、四肢,让其逐渐去掉敌意和戒心;喂食时,要不停地呼唤它的名字……这几招,果然很灵。”
?“因为你不把它当成马,而是当成人来看待。”
?“有一次,你失足掉进山路边的一个深坑里。”
?“好在我紧握着缰绳,小黑懂事啊,一步一步拼命地往后退,硬是把我拉了上来。”
?“你有时也画它吧?”
?“当然画。用钢笔在一个小本子上,画小黑的速写。因老是抚摸它,它的骨骼、肌肉、鬃毛我熟悉得很,也熟悉它的喜怒哀乐。只是当时的条件有限,不能支画案,不能磨墨调色,不能铺展宣纸。这些东西哪里去找?”
?“你说小黑能看懂你的画,真的吗?”
“那还能假。我画好了,就把画放在它的眼前让它看。它看了,用前蹄轮番着敲击地面,又咴咴地叫唤,这不是‘拍案叫绝’么?”
老伴开心地笑了,然后说:“你歇口气再说,别太累了。”
马千里靠在床头,眼里忽然有了泪水,老伴忙用手帕替他揩去。
“1952年冬天,我奉命去驻扎在龙山镇的师部,取新绘的地形图和电报密码本,必须当夜赶回团部。从团部赶到师部,一百二十里地,正好暮色四合。”
“半路上要经过一片宽大的谷地,积着一层薄薄的雪花,突然小黑放慢了速度,然后停住了。”老伴说。
“一个人影从一片小树林里走出来,接着便响起了枪声。是土匪!我迅速地跳下马,把挎着的冲锋枪摘下来端在手里。这块谷地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作掩体,形势危急啊。小黑竟知我在想什么,蓦地跪了下来,还用嘴咬住我的袖子,拖我伏倒。”
“好在子弹带得多,我的枪不停地扫射着,直打得枪管发烫,打死了好些土匪。我发现小黑跪着的姿势,变成了卧着、趴着,它的身上几处中弹,血稠稠地往外渗。我的眉上也中了弹,痛得钻心。我怕地形图和密码本落入敌手,把它捆在一颗手榴弹上,一拉弦,扔向远处,轰的一声全成了碎片。”
“小黑牺牲了,你也晕了过去。”
“后来,我被送进了医院……后来,我伤好了,领导让我去美术学院进修……后来,我退伍到了地方的画院工作。”
“几十年来,你专心专意地画马,画的是你的战友小黑。用的是水墨,一律大写意。名章之外,只用两方闲章:‘小黑’‘马前卒’。你的画,一是用于公益事业,二是赠给需要的人。但从不出卖。”
“夫唱妻随,你是我真正的知音。”
在马千里逝世的前一日,他突然变得精气神旺盛,居然下了床,摇晃着一头白发,走进了画室。在一张六尺整张宣纸上,走笔狂肆,画了着军装、挎冲锋枪的他,含笑手握缰绳,走在小黑前面:小黑目光清亮,抖鬃扬尾,显得情意绵绵。标题是“牵手同归天地间”。
待钤好印,马千里安详地坐于画案边的圈椅上,慢慢地合上了眼睛……(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小黑只是一匹战马,但马千里视小黑为亲密战友,病情加重后,他倔强地要待在家里,以便随时可以看到画上的小黑,足见其情谊之深。
B.尽管马千里一辈子向老伴讲了很多遍他和小黑之间的故事,但老伴总像第一次听到一样,说明马千里不仅画画得好,讲起故事来也特别有感染力。
C.“小黑懂事啊,一步一步拼命地往后退,硬是把我拉了上来”,说明小黑已经视马千里为知己,为后文用身体掩护马千里做了逻辑上的铺垫。
D.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如用“何憾之有”“暮色四合”等文言和书面语,表现了马千里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身份特征。
答案 B
解析 “老伴总像第一次听到一样”,表现了老伴的善解人意。
5.请简要概括马千里的形象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要点 题目关键词是“简要概括”“马千里”“形象特点”。
读文指导 根据题干的提示性要求,需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内容,圈点标画出文中有关人物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反映人物形象特点的叙述性语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人物评价的语句,特别关注④⑤⑥⑧六段文字。第④段“我要去和小黑相会了,何憾之有”,第⑤段“马千里不肯住在医院里了,他倔强地要待在家里,随时可以看到画上的小黑,随时可以指着画向老伴倾诉他与小黑的交谊”,第⑥段“准备报考美术学院”,第⑧段“向往戎马生涯的诗情画意”“想当骑兵”,第段“我怕地形图和密码本落入敌手,把它捆在一颗手榴弹上,一拉弦,扔向远处,轰的一声全成了碎片”,第段“几十年来,你专心专意地画马,画的是你的战友小黑”“你的画,一是用于公益事业,二是赠给需要的人。但从不出卖”。
答题点拨 分析马千里的形象,应抓住马千里和妻子的对话,从文中梳理出与马千里相关的情节,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答案 (1)重感情,珍视战友情谊;(2)有理想,有抱负;(3)有才气;(4)勇敢坚强;(5)有责任心;(6)不追名逐利。
6.小说结构独具匠心,主要篇幅为马千里与妻子的对话。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要点 题目关键词是“结构独具匠心”“对话”“好处”。
读文指导 根据题干的提示性要求,需通读全文,了解、梳理、归纳全文内容。注意圈点标画出有关时间转换的语句、议论抒情性的语句以及体现人物鲜明性格特征的语句等,如第⑥段“我爹是湘潭画马的高手,自小就对我严加督教”“解放那年,我正上高中”;第⑧段“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都向往戎马生涯的诗情画意,呼啦啦都进了军营”;第段“几十年来,你专心专意地画马,画的是你的战友小黑”;第段“夫唱妻随,你是我真正的知音”等,思考这些对话对于表现人物形象和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答题点拨 本题实际上是分析对话描写的好处,此类题目一般从情节的展开、人物的塑造、情感的表达等角度分析。从情节看,对话的内容主要是对过去的回忆,将时间跨度几十年的事件浓缩在短时间内,有利于叙述;从内容和情感看,通过对话便于表达情感;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在对话中塑造了马千里鲜明生动的形象。
答案 (1)将时间跨度很大的事件凝练在短时间内,有利于叙述;(2)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生活气息;(3)便于抒发人物的情感;(4)让读者感到马千里这个人物真实自然、鲜活可敬。
课件29张PPT。小说阅读 群文通练一 人与马——此马非凡马专题一
单文精练,群文通练微导语“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这是村庄最后的一匹马,失去了耕耘的市场,它的命运将何去何从?这是一匹战马,它虽然不说话,却成为动乱背景下,很多人亲历的见证,成为马千里同呼吸共命运的亲密战友。它逝去的生命,是为了纪念战友幸存的余生。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人与马,情深意绵,共同演绎一段牵手归向苍茫天地间的传奇佳话。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5分)
阅读文签:微型小说+村庄最后的一匹马
最后一匹马
张淑清
①贵子四点多就起来了,抱来几捆苞米棵儿,抬起铡刀,那匹枣红马咴咴叫了两声。
②这是村庄最后的一匹马。
③贵子的心像被长腿蜂蜇了,生疼生疼。他颓废地放下铡刀,瞟了眼粮仓旁泊着的木板马车,挪到厩内,伸出手摸着马的脑袋,“老伙计,对不起,你跟了我整整七年了,风里雨里的伴着我,可……”
④去年,屯子修了柏油路,平坦的路面直通县城。先是吴三在一天上午突突突地开回一台手扶拖拉机,这铁家伙扎进地里深耕翻弄不说,还灵巧,经过它旋耕的地块,土质松软,不留渣滓。⑤接着,像和吴三比赛似的,村长的二儿子锁成开回来一辆四轮车,平时赶集卖烟酒调味品,秋后,趁空赚父老乡亲的票子,一个电话,车子立即到位,苞米穗子鲤鱼跳龙门进了车斗,不多时,拉回院子。省时省力,机械化农业发展进了村屯。
⑥牛马失去了耕耘的市场。
⑦太阳慢悠悠地升了三竿子高,老婆喊了一嗓子:“鸡蛋烙水好了,趁热喝。”
⑧贵子没动弹,一会儿,那个买马的人就来了。
⑨昨天,贵子在集市牲口市场转了一天,才碰上一个五十来岁的汉子,蓝色裤脚还沾着星星点点的泥巴,手里捏着一根竹鞭子,在卖牛马的主子跟前转悠,摸摸牲口的皮毛,数数牲口的牙齿,数落主人没饲养好牲口。贵子注意到这个人,上前搭讪,从怀里摸出红塔山香烟,递过去一支,两个人蹲在市场一角,谈论起牛马,还有马车。⑩了解到对方住在山里,屯子几十户人家的土地都靠牛马翻耕播种,机器种不了,基本是偏坡梯田,只有牲口能上去。
?贵子心里安稳了些,枣红马如果去了他家也算有个活下去的理由。
?“马是咱家里的一口人,千万不能糟践它!”汉子吸着烟,眯着眼盯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黑马说。
?贵子站起身,扔了烟蒂,用脚碾灭,仰脖儿看看日头,下了重大决心似的:“那明早来我家牵走吧。”
?汉子开一辆三轮车来的时候,枣红马在厩里不安地用前蹄刨地,一下一下,把地面刨出很深的坑,咴咴嚎着,好像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主人,那份不舍与疼痛,让贵子刀割了心,疼。
?汉子没有兑现承诺,那天说好的牵着马回去。?这个还不算,停在门口的三轮车里又下来两名膀大腰圆的汉子,贵子已经嗅到他们眼里的杀气。
?“就这匹马啊,瘦巴巴的带回去也得好多肥料喂着,才能长膘。”汉子拍了拍枣红马的后背说。
?跟进来的一个高个男人朝地上砸了口浓痰:“剔扒不出多少肉,净骨头架子。”
?“啥?你……你们不是买回家种地拉车的吗?”贵子气愤地质问那汉子。
?“哦,你误会了,他是我表弟,我请他俩帮忙将马拉回去的。”汉子闪烁其词。
枣红马扬起脖子,咴咴叫了几声,烦躁不安地在地上窜动。
高个男人什么时候拿出一根皮带照着马身上就是一下子。“你给我住手!你也太没人性了,贵子,这马咱不卖了,多少钱也不卖了!它给咱家贡献了那么多年,咱就这么卖了它,良心过不去啊!”贵子的老婆扑上来紧紧地抱着枣红马不撒手。
“对,俺不卖了,你们走吧!”贵子下了逐客令。
几个人骂骂咧咧地走了。
光影里,夫妻俩抱着枣红马很久很久不松开。
枣红马大颗的泪珠落在贵子身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23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综合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神态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地
表现出主人公贵子对枣红马的不舍与愧疚。
B.第④~⑥段是小说的插叙部分,交代了贵子卖马的客观原因,即由于机械化农业
的发展,马已失去耕耘市场。
C.第⑨~?段是倒叙,介绍了贵子卖马的主观原因,即马还可以到山里继续发挥作
用,能得到庄户人的爱惜。
D.小说用朴素的乡土语言,从一个侧面反映农村的变化,引发读者对于乡村生活和
乡土文化的深刻思考。123√解析 “引发读者对于乡村生活和乡土文化的深刻思考”拔高主旨,文中没有体现对“乡土文化”的深刻思考,主要表现的是贵子夫妇与枣红马朴素而深厚的感情。1232.“这是村庄最后的一匹马”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123答案 (1)结构上:既呼应小说标题,又引出下文“卖马”的故事。
(2)人物上:连接小说的各个人物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既有爱马、亲马、与马相依相偎的贵子夫妇,也有贩马、打马、杀马的汉子等人)。
(3)主题上:引发读者思考,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失去了耕耘市场的牛马将何去何从?
(4)效果上:造成较大悬念,引发读者急于阅读下文的兴趣,加强了作品的故事性。123审题要点 题目关键词是“这句话”“作用”“简要分析”。答题点拨 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情节结构、人物、主旨、效果几方面思考。情节结构方面,这句话处于文本第②段,往前看,呼应了小说标题,往后看,引出下文“卖马”的故事。人物方面,围绕这匹马,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贵子夫妇和汉子等人,他们对马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主题方面,引发读者思考,失去了耕耘市场的牛马将何去何从?效果方面,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233.有人认为贵子最终会卖掉马,有人认为不会卖马。你更倾向于哪种观点?为什么?(6分)123答案 (观点一)最终会卖马。(1)随着机械化农业的发展,马在本地已失去耕耘市场;(2)贵子的家庭不富裕,马匹饲养需要消耗资源;(3)虽然贵子一家感情上不舍,但可以再找到用马耕地的买家。
(观点二)最终不会卖马。(1)贵子对来人下逐客令,说明贵子夫妇特别重感情;(2)对于跟了他整整七年,成了“家里的一口人”的这匹枣红马,在经过这次遭遇后,贵子会心有余悸,不会再卖马了;(3)虽然家庭不富裕,但可以想其他代替的办法。审题要点 题目关键词是“更倾向于哪种观点”“为什么”。123答题点拨 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写作时代特点、人物塑造、文本情节、主题的表达等全面解读。根据题干要求,确定自己的观点态度之后,需要到文中找到依据,再联系现实思考,归纳整合作答。注意无论怎么解答都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本题要求分析贵子会不会卖掉马。可认为“会”,也可认为“不会”,要能自圆其说。123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5分)
阅读文签:微型小说+人马情
牵手归向天地间
聂鑫森
①马千里一辈子不能忘怀的,是他的亲密战友小黑。
②小黑是一匹马。
③马千里已八十有三,在他的心目中,小黑永远年轻地活着,活在他的大写意画里,活在他画上的题识中。他的家里,画室、客厅、卧室、走廊,到处挂着关于小黑的画,或中堂或横幅或条轴,或奔或行或立或卧,全用水墨挥写而成,形神俱备。④可如今他已近灯干油尽了,这一年来肝癌突然找上了他。他对老伴和儿女说:“我要去和小黑相会了,何憾之有!”
⑤马千里不肯住在医院里了,他倔强地要待在家里,随时可以看到画上的小黑,随时可以指着画向老伴倾诉他与小黑的交谊。尽管这些故事,此生他不知向老伴讲了多少遍,但老伴总像第一次听到。
⑥“我爹是湘潭画马的高手,自小就对我严加督教,‘将门无犬子’啊,我的绘画基础当然不错。解放那年,我正上高中,准备报考美术学院。”
⑦“怎么没考呢?”老伴问。
⑧“解放军要招新兵了,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都向往戎马生涯的诗情画意,呼啦啦都进了军营。首长问我喜欢什么兵种。我说想当骑兵。”
⑨“你爹喜欢马诗和马画,你也一脉相承。唐代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你能倒背如流。最喜欢的两句诗是:‘向前敲瘦骨,犹自作铜声。’”⑩“对。部队给我分配了一匹雄性小黑马,我就叫它小黑。它刚好三岁,体态健美、匀称,双目有神,运步轻快、敏捷,皮毛如闪亮的黑缎子,只有前额上点缀一小撮白毛。”
?“小黑一开始并不接受你,你一骑上去,它就怒嘶不已,乱跳乱晃,直到把你颠下马来。”
?“你怎么知道这些?”
?“你告诉我的。”
?“后来老班长向我传道,让我不必急着去骑,多抚小黑的颈、背、腰、后躯、四肢,让其逐渐去掉敌意和戒心;喂食时,要不停地呼唤它的名字……这几招,果然很灵。”
?“因为你不把它当成马,而是当成人来看待。”
?“有一次,你失足掉进山路边的一个深坑里。”?“好在我紧握着缰绳,小黑懂事啊,一步一步拼命地往后退,硬是把我拉了上来。”
?“你有时也画它吧?”
?“当然画。用钢笔在一个小本子上,画小黑的速写。因老是抚摸它,它的骨骼、肌肉、鬃毛我熟悉得很,也熟悉它的喜怒哀乐。只是当时的条件有限,不能支画案,不能磨墨调色,不能铺展宣纸。这些东西哪里去找?”
?“你说小黑能看懂你的画,真的吗?”
“那还能假。我画好了,就把画放在它的眼前让它看。它看了,用前蹄轮番着敲击地面,又咴咴地叫唤,这不是‘拍案叫绝’么?”
老伴开心地笑了,然后说:“你歇口气再说,别太累了。”
马千里靠在床头,眼里忽然有了泪水,老伴忙用手帕替他揩去。“1952年冬天,我奉命去驻扎在龙山镇的师部,取新绘的地形图和电报密码本,必须当夜赶回团部。从团部赶到师部,一百二十里地,正好暮色四合。”
“半路上要经过一片宽大的谷地,积着一层薄薄的雪花,突然小黑放慢了速度,然后停住了。”老伴说。
“一个人影从一片小树林里走出来,接着便响起了枪声。是土匪!我迅速地跳下马,把挎着的冲锋枪摘下来端在手里。这块谷地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作掩体,形势危急啊。小黑竟知我在想什么,蓦地跪了下来,还用嘴咬住我的袖子,拖我伏倒。”
“好在子弹带得多,我的枪不停地扫射着,直打得枪管发烫,打死了好些土匪。我发现小黑跪着的姿势,变成了卧着、趴着,它的身上几处中弹,血稠稠地往外渗。我的眉上也中了弹,痛得钻心。我怕地形图和密码本落入敌手,把它捆在一颗手榴弹上,一拉弦,扔向远处,轰的一声全成了碎片。”“小黑牺牲了,你也晕了过去。”
“后来,我被送进了医院……后来,我伤好了,领导让我去美术学院进修……后来,我退伍到了地方的画院工作。”
“几十年来,你专心专意地画马,画的是你的战友小黑。用的是水墨,一律大写意。名章之外,只用两方闲章:‘小黑’‘马前卒’。你的画,一是用于公益事业,二是赠给需要的人。但从不出卖。”
“夫唱妻随,你是我真正的知音。”
在马千里逝世的前一日,他突然变得精气神旺盛,居然下了床,摇晃着一头白发,走进了画室。在一张六尺整张宣纸上,走笔狂肆,画了着军装、挎冲锋枪的他,含笑手握缰绳,走在小黑前面:小黑目光清亮,抖鬃扬尾,显得情意绵绵。标题是“牵手同归天地间”。
待钤好印,马千里安详地坐于画案边的圈椅上,慢慢地合上了眼睛……
(有删改)解析 “老伴总像第一次听到一样”,表现了老伴的善解人意。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小黑只是一匹战马,但马千里视小黑为亲密战友,病情加重后,他倔强地要
待在家里,以便随时可以看到画上的小黑,足见其情谊之深。
B.尽管马千里一辈子向老伴讲了很多遍他和小黑之间的故事,但老伴总像第一次听
到一样,说明马千里不仅画画得好,讲起故事来也特别有感染力。
C.“小黑懂事啊,一步一步拼命地往后退,硬是把我拉了上来”,说明小黑已经视
马千里为知己,为后文用身体掩护马千里做了逻辑上的铺垫。
D.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如用“何憾之有”“暮色四合”等文言和书面语,表现了
马千里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身份特征。456√5.请简要概括马千里的形象特点。(6分)456答案 (1)重感情,珍视战友情谊;
(2)有理想,有抱负;
(3)有才气;
(4)勇敢坚强;
(5)有责任心;
(6)不追名逐利。审题要点 题目关键词是“简要概括”“马千里”“形象特点”。456答题点拨 分析马千里的形象,应抓住马千里和妻子的对话,从文中梳理出与马千里相关的情节,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4566.小说结构独具匠心,主要篇幅为马千里与妻子的对话。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456答案 (1)将时间跨度很大的事件凝练在短时间内,有利于叙述;
(2)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生活气息;
(3)便于抒发人物的情感;
(4)让读者感到马千里这个人物真实自然、鲜活可敬。审题要点 题目关键词是“结构独具匠心”“对话”“好处”。456答题点拨 本题实际上是分析对话描写的好处,此类题目一般从情节的展开、人物的塑造、情感的表达等角度分析。从情节看,对话的内容主要是对过去的回忆,将时间跨度几十年的事件浓缩在短时间内,有利于叙述;从内容和情感看,通过对话便于表达情感;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在对话中塑造了马千里鲜明生动的形象。456 本课结束 专题一
单文精练,群文通练群文通练二 人性救赎——美好的拯救
微导语
“只要人不承认自己是人,因而不按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这种社会联系就以异化的形式出现。因为这种社会联系的主体,即人,是自身异化的产物”,人性本复杂,人在异化的同时,有了灵魂的叩问与思考,有了自我的否定与批判,便有了“人”的本位转化的美好。他是一个小偷,却在案发现场发出震天动地一声吼,拯救了他人,拯救了自己。他是一名铁匠,因为误解、报复与伤害,使她经历了无以言说的苦难,而她却以独有的方式让他的灵魂受到了洗礼。人性,值得悲哀,更值得赞美。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5分)
阅读文签:小说+人性复杂·“一声吼”里的人性闪光
一声吼
张爱国
①1943年冬天的雪,真是太大了,我奶奶的四个孩子,最大的我大伯十一岁,最小的我父亲刚满月,都断炊两天了。天黑时分,我奶奶和四个孩子静静地躺在床上,对蹲在门口的我爷爷说:“他爹,再想不到办法,我娘几个熬不过明天了。”
②我爷爷很木讷,半锅烟工夫才“哦”一声,又半锅烟站起来,说:“我,想办法。”我奶奶问他想什么办法,他却不见了。
③除了偷,我爷爷还能想什么办法呢?
④黑天白雪,风大天冷,我爷爷迈开两条大长腿,十里的路,半个钟头就到了。
⑤透过院门,我爷爷看到,常家灯火通明,常爷端坐厅堂正中的太师椅上,家人依次而坐,下人们一旁站立,一个个神色凝重,偌大的院子里只有风声呼呼。我爷爷上身只穿一件破棉袄,赶路时出了一身汗,现在很冷,只得悄悄走开,钻进村头的一个草堆洞里等。
⑥我爷爷在草堆洞里睡了一觉后再来时,常家的灯火熄了。我爷爷凭着风雪声的掩护翻进院子,又凭着曾经替东家给常家送过一次粮的印象,很快就摸进了粮仓,又摸到一个褡裢,装上米,再用绳子绑到腰身上。
⑦从粮仓出来,我爷爷傻了:进来时他是就着院墙外的一棵树才爬上近丈高的墙头的,可院子里没有树,上不了墙。摸索了好一会儿,我爷爷才发现西厢房的一扇窗子靠近院墙,可以就着窗子上墙。我爷爷提提裤脚,就要往窗台上跨——房里的灯突然亮了。我爷爷急忙往下一蹲,缩到窗脚下,双手紧捂口鼻。
⑧屋里并没有动静。我爷爷悄悄地将身子往后仰了仰,看见雪白的窗纸上映着一个女人的影像,一动不动,似乎只是静静地坐在窗前。
⑨好一会儿,屋里的女人还是毫无动静,我爷爷轻轻地向后捱了几步,隔着窗纸,他依稀认出女人是常家少奶奶。常家少奶奶我爷爷见过,人长得好,心肠也好,那次送粮时她亲自给我爷爷他们几个做苦力的端茶拿点心。
⑩我爷爷不知道常家少奶奶深更半夜独坐窗前干什么,又探头看,发现她的脸上还挂着泪水,这么好的日子哭什么?我爷爷想起先前在院门外看到的情景,莫非常家也遇到了难事?常家能有什么难事?
?冷,饿,腿脚麻木,我爷爷坐到窗脚下,决定等腿不麻了,就翻出去。
?我爷爷太辛苦了,一坐下就睡着了。
?“咚!”一声响通过墙壁传进我爷爷耳里,很响。我爷爷猛然醒来,院子里除了风雪声什么都没有。我爷爷豁出去了,站起,一只脚踏上窗台,另一只脚往院墙上一撑,双手往墙头一扒,身子就跃上了墙头。
?“啪!”我爷爷跳下了墙,但不是院外,而是院内——他刚才跃起的同时仿佛看到屋内房梁上挂着一个人,是常家少奶奶。常家少奶奶在上吊,刚才的声响是她踢倒的凳子发出的。
?“救人啊!”我爷爷的一声吼,常家院子顿时醒了,与此同时,我爷爷踢开窗子,窜进房,抱住常家少奶奶。
?“少奶奶,少奶奶……”常家的下人们哭叫着。
?“彩云,你怎么这么傻!”常爷捣着拐杖惊慌失措地走来,看到儿媳妇没大碍,就坐到椅子上,“彩云啊,继业是死是活,还不知道,你再有个三长两短……”
?“爹,继业说了,今天午时带部队回家休整,午时不回,就说明他殉国了。爹,现在什么时候了?继业回不来了,继业和鬼子拼死了。”常家少奶奶扑进一位满脸泪水的老女人怀里,“奶妈,我要随继业去,你们不该救我……”
?“对啊,刚才谁吼的救人?”常爷站起来。
?“是他。”管家指着愣在一旁的我爷爷。
“你是谁?你是怎么……”常爷突然愣住——他看到我爷爷肩上背着常家的褡裢和米。
“我……我……”我爷爷猛然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浑身颤抖。
“我明白了明白了。”常爷丢下拐杖,双手抓着我爷爷的手,“你别怕别怕。”
“我不怕坐牢,常爷,救救我一家老小。”我爷爷噗通跪下,“常爷,我是贼,你报官吧。”
“你的一声吼,救了我常家啊。”常爷也噗通跪下,“你是我常家的恩人……”
就在常爷准备让人挑着粮食送我爷爷回家的时候,他唯一的儿子常继业带着一队人马回来了——他们在路上遭遇了小股日军,加之风雪大,耽误了时间。
常继业听了事情的原委,当即和我爷爷结拜为兄弟。
(选自2019年第2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关于大雪和“我爷爷”一家境况等背景的交代,迅速将读者拉进情境中,让人唏嘘。
B.常家灯火通明,人们端坐、神色凝重等描写,暗示有重大事情发生,对此“我爷爷”并不知情。
C.“我爷爷”本性善良,所以他看到常家少奶奶上吊时马上想到用救人来救赎自己做“贼”的行为。
D.常继业和“我爷爷”结拜为兄弟,这是传统小说常见的大团圆结局,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答案 C
解析 “所以他看到常家少奶奶上吊时马上想到用救人来救赎自己做‘贼’的行为”错,根据原文“我爷爷跳下了墙,但不是院外,而是院内——他刚才跃起的同时仿佛看到屋内房梁上挂着一个人,是常家少奶奶。……‘救人啊!’我爷爷的一声吼,常家院子顿时醒了,与此同时,我爷爷踢开窗子,窜进房,抱住常家少奶奶”,从这些动作和语言描写来看,爷爷救人是下意识的反应,体现了他本性善良,“‘我……我……’我爷爷猛然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浑身颤抖”,通过对爷爷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反映出他当时的心理,救人是爷爷本能的反应,他当时都忘记了自己是个“贼”,所以并不是“想到用救人来救赎自己做‘贼’的行为”。
2.小说以“一声吼”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要点 题目关键词是“标题”“作用”“简要分析”。
读文指导 根据题干的提示性要求,需通读全文,梳理归纳并概括全文内容。特别关注?~段,尤其是??四段文字,圈出有关“吼”的原因、“吼”的内容、“吼”之后的反应及结果的语句。如第?段“他刚才跃起的同时仿佛看到屋内房梁上挂着一个人”“常家少奶奶在上吊”;第?段“‘救人啊!’我爷爷的一声吼,常家院子顿时醒了,与此同时,我爷爷踢开窗子,窜进房,抱住常家少奶奶”;第段“‘你的一声吼,救了我常家啊。’常爷也噗通跪下,‘你是我常家的恩人……’”;第段“常继业听了事情的原委,当即和我爷爷结拜为兄弟”等。思考这些文字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答题点拨 此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作答: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小说线索方面;③塑造人物形象方面;④对于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⑤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等。本文以“一声吼”为标题,其中暗含着许多疑问,“吼”了什么,为什么“吼”,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一声吼是爷爷发出的,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来说,表现了爷爷善良的本性。从故事情节发展来说,爷爷成了常家的恩人,常继业当即和“我爷爷”结拜为兄弟,“一声吼”起着串起并推动文章主要情节发展的作用,使文章内容更加紧凑且跌宕起伏,出人意料。解答时,可以结合掌握的结构术语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条概括出答案。
答案 (1)以“一声吼”为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一声吼”是小说主要人物“我爷爷”发出的,以“一声吼”为标题,能够凸显爷爷的品质特点。(3)“一声吼”串起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将两家人的命运连在一起,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
3.简要赏析小说的叙事艺术。(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要点 题目关键词是“简要赏析”“叙事艺术”。
读文指导 根据题干的提示性要求,需通读全文,了解小说主要内容。特别关注①~⑥段、第?段、第段、第段九段文字,如:第①段“1943年冬天的雪,真是太大了”,第②段“我,想办法”,第④段“黑天白雪,风大天冷,我爷爷迈开两条大长腿,十里的路,半个钟头就到了”,第⑤段“常家灯火通明”,第⑥段“我爷爷在草堆洞里睡了一觉后再来时,常家的灯火熄了”,第?段“‘救人啊!’我爷爷的一声吼,常家院子顿时醒了,与此同时,我爷爷踢开窗子,窜进房,抱住常家少奶奶”,第段“‘我……我……’我爷爷猛然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浑身颤抖”,第段“‘我不怕坐牢,常爷,救救我一家老小。’我爷爷噗通跪下,‘常爷,我是贼,你报官吧’”等。
答题点拨 解答此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①抓叙述人称(视角)——首先看作者是用第几人称来叙述的,再根据人称的表达效果,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②抓叙述方式——阅读作品,分析其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然后分析具体的表达效果。③抓情节安排技巧——了解情节安排技巧类型(铺垫、悬念、伏笔、线索等),结合文本具体分析。④抓叙述安排上的特色——分析叙述故事是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如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相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等,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针对本题,要深入思考有关时间变化的语句,以及有关爷爷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语句的作用,从叙述人称、叙述方式、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几个方面作答。答题时注意结合小说主要内容,概括归纳,分条陈述。
答案 (1)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以旁观者的身份娓娓道来,自由表现人物和事件。(2)小说按照时间顺序来叙事,事件不断向前发展,人物形象逐渐鲜明。(3)人物心理活动和语言描写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自然真实,形象生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5分)
阅读文签:小说+人性复杂·“喷壶”里的恩恩怨怨
喷 壶
梁晓声
①喷壶做成后,老者很久没来。
②而铁匠常一边吸烟,一边望着那只大喷壶发呆发愣。往日,铁匠每每手里敲打着,口中哼唱着。自从他做成那只大喷壶以后,铁匠铺里再也没传出过他的哼唱声。
③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替老者来过一次。她将那只大喷壶仔仔细细地验看了一遍,分明的,想要有所挑剔,但那大喷壶做得确实无可挑剔。姑娘最后不得不说了两个字——“还行”。
④“还要做九只一模一样的,一只比一只小。你肯做吗?”
⑤铁匠目光定定地望着姑娘的脸,似乎在辨认从前的熟人,他知道那样望着对方有失礼貌,但他不由得那样。
⑥“你说话呀!”姑娘皱起眉,表情显得不耐烦了。
⑦“我……肯做。当然肯……”铁匠一时有点儿不知所措……
⑧“那么,记住今天吧。我们一年以后的今天见。”姑娘说完,转身就走。
⑨铁匠跟出了门,铁匠的目光不但忧郁,而且,竟还有些伤感了。他转身时,碰了那串铁皮葫芦,悦耳的声音刚一响,他便用双手轻轻捂住最下面的一个,仿佛捂住一只蜻蜓或一只蝴蝶,于是整串葫芦被稳住了;悦耳的声音也就停止了……
⑩世上有些人没结过婚,但世上每一个人都是爱过的。
?铁匠由于是瘸子至今没结婚,但在他是一名初二男生时就爱过了。那时的他眉清目秀,他爱上了同班一名沉默寡言、性情特别内向的女生。初二下学期,他和她成了同桌。起初,他连看都不敢看她。某一天,他终于鼓起一百二十分的勇气塞给了她一张纸条,上面写满了他“少年维特之烦恼”。
?三十几年前,中学生的早恋方式与今天没什么不同,也都是以相互塞纸条开始的。但结果却往往与今天很不一样。他首先被与自己的同桌分开了。接着纸条被在全校大会上宣读了。再接着是找家长谈话。他的父亲——三十几年前的铁匠——从学校回到家里,怒冲冲地将他毒打了一顿,而后是写检查和保证书……
?这是初二男生的耻辱,直至“文革”开始以后,方得以洗雪。他第一个冲上批斗台抡起皮带抽校长,他亲自操剪刀将女班主任老师的头发剪得乱七八糟,他对他同桌的报复最为“文明”——他命她拎着一只大喷壶,在校园中浇出一片滑冰场来!那个冬季真是特别的寒冷啊,而他不许她戴着手套拎那把校工用来浇花的大喷壶……整个冬季她也没浇出一片足以滑冰的冰场来。
?后来,他们再无交集,他上山下乡,瘸了一只腿,之后返城。
?返城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中,一名女同学告诉他,其实当年不是他的同桌“出卖”了他,是那名和她特别亲密的女同学。当时他听了并不觉得内疚。他认为都是少年的冲动和时代的过错。但是当他又听说,三十几年前,为了浇出一片滑冰场,她严重冻伤的双手被齐腕锯掉了,他没法再认为那是时代的过错了。他的忏悔远远大于那名当年“出卖”了她,也“出卖”了他的女同学。
?每一只喷壶的打做过程,都是人心的审判过程。他那颗心的疤疤瘌瘌的数层外壳,也终于被一层层地彻底敲砸开了。他看到了他不愿承认更不愿看到的景观。自己灵魂之核的内容,丑陋而又干瘪,像一具打开了石棺盖因而呈现着的木乃伊。他自己最清楚,那丑陋并非来自外界,而是从自己灵魂里生出的东西。原因是他的灵魂里自幼便缺少一种美好的养分——人性教育的养分。忏悔并不能抵消他所感到的战栗……
?他一天天等待着他的“赎罪日”的到来……那条老街却在年底就被提前推平了。他十分幸运地得到了一处门面房,而且是里外两间,而且是在一条市场街上。动迁部门告知他,因为有“贵人”关照着他。否则,他凭什么呢?休想。
?他所等待的日子终于等到了。那老者却没来,那姑娘也没来。一个认识他的孩子将一封信送给了他,是他当年的同桌写给他的。她在信中这样写着:我的老父亲一直盼望有机会见到你这个使他的女儿失去了双手的人!我的女儿懂事后也一直有同样的想法。他们的目的都达到了。他们都曾打算替女儿和母亲惩罚你。他们有报复你的足够的能力。但我们这一家人都是反对报复的人,所以他们反而在我的劝说之下帮助了你。因为,对我在少女时期爱过的那个少年,我怎么也狠不下心来……
?在五月的阳光下,在五月的微风中,铁匠铺外那串亮锃锃的铁皮葫芦响声悦耳……
(选自梁晓声博客《喷壶》,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惩罚女孩对他感情的“出卖”,强迫女孩在寒冷的冬天用一把大喷壶浇出一片滑冰场来,导致女孩双手被冻伤锯掉,男主人公为少年时的冲动和时代的过错而深陷懊悔之中。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铁匠“望着那只大喷壶发呆发愣”,暗示铁匠陷入对过去不堪往事的回忆之中,不敢面对自己丑陋的人性,对自己年轻时所犯的过错充满悔恨。
C.一个初二男生内心萌动着对异性的美好情愫,结果这份情感被击得粉碎,男主人公走上“报复”的道路。故事意在告诉人们,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简单粗暴,而应该循循善诱。
D.小说结尾处的环境描写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男主人公的自我救赎,女主人公的以德报怨,最终没有让报复持续下去,反而以“谅解”的方式解开了,他们终于赢来了自己心灵的春天。这样的结尾也为文章增添了一抹亮色。
答案 D
解析 A项“男主人公为少年时的冲动和时代的过错而深陷懊悔之中”错,文中说,当男主人公听说女主人公的双手被冻伤锯掉时,他的内心非常内疚,他没法再认为那是时代的过错。B项“不敢面对自己丑陋的人性”表述不当,“每一只喷壶的打做过程,都是人心的审判过程。他那颗心的疤疤瘌瘌的数层外壳,也终于被一层层地彻底敲砸开了”“他一天天等待着他的‘赎罪日’的到来”,从以上语句中可以看出,铁匠是直面自己丑陋的人性,迎接审判。C项“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简单粗暴,而应该循循善诱”的分析与小说的写作意旨不符,属于过度解读,无中生有。
5.小说写的是铁匠的故事,为何不以“铁匠的故事”为标题?请你根据文本,分析以“喷壶”为标题的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要点 题目关键词是“标题”“根据文本”“妙处”,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性阅读文字。
读文指导 根据题干的提示性要求,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特别关注????四段文字,如:第?段“他命她拎着一只大喷壶,在校园中浇出一片滑冰场来!那个冬季真是特别的寒冷啊,而他不许她戴着手套拎那把校工用来浇花的大喷壶……整个冬季她也没浇出一片足以滑冰的冰场来”;第?段“但是当他又听说,三十几年前,为了浇出一片滑冰场,她严重冻伤的双手被齐腕锯掉了,他没法再认为那是时代的过错了。他的忏悔远远大于那名当年‘出卖’了她,也‘出卖’了他的女同学”;第?段“每一只喷壶的打做过程,都是人心的审判过程。他那颗心的疤疤瘌瘌的数层外壳,也终于被一层层地彻底敲砸开了”“忏悔并不能抵消他所感到的战栗”;第?段“他一天天等待着他的‘赎罪日’的到来”等,思考这些语句与“喷壶”之间的重要关联,从中反映了铁匠内心怎样的变化。
答题点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表现,或是暗示主题,等等。此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作答:①设置悬念,增强故事的可读性;②突出主要情节;③起到文章线索的作用;④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针对本题,回答时要注意以“铁匠的故事”为题目和以“喷壶”为题目二者的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突出以“喷壶”为题目的妙处,同时注意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 (1)以“铁匠的故事”为题平凡无奇,难以给人想象;以“喷壶”为中心叙事,巧设悬念,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本文虽写铁匠的故事,却反映了铁匠人性的复杂、复苏,这些故事情节都与喷壶紧密相关。年轻时的冲动让铁匠惩罚同桌用喷壶浇滑冰场,最终导致同桌的手被锯掉。喷壶是事件的见证者,突出了主要情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3)不直接以人物为当事者写人,而以“喷壶”为见证者写人,“喷壶”巧妙地成为线索。(4)以“喷壶”为题目,能够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形象特点,体现其内心的变化历程。喷壶见证了铁匠年轻时是如何报复的,也见证了他在制作喷壶的过程中是如何层层敲开自己心灵的,还看到了其直视灵魂,展开自我审判,走向自我救赎的过程。
6.文中的男主人公在机会来临时,采用“以暴治错”的方式惩治当事者,而女主人公却采用“以德报怨”的方式来纪念这段经历。请你结合文本,联系当下现实,谈谈我们更需要哪一种方式,并说明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要点 题目关键词是“结合文本”“联系当下现实”“更需要哪一种方式”“说明理由”,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性阅读文字。
读文指导 根据题干的提示性要求,需通读全文,梳理全文的内容。文中①~⑨段写铁匠为老者打做一只大喷壶,应姑娘之约再打做九只喷壶。⑩~?段补充叙述男女主人公年少时的往事以及铁匠知道事情前因后果的经过。?~?段写男主人公的自我救赎,女主人公的以德报怨,最终让报复得以“谅解”,彼此赢来了自己心灵的春天。重点关注??两段文字,圈点标画出表现男、女主人公各自不同的处事方式的语句。如第?段中“他第一个冲上批斗台抡起皮带抽校长,他亲自操剪刀将女班主任老师的头发剪得乱七八糟”“他命她拎着一只大喷壶,在校园中浇出一片滑冰场来”“而他不许她戴着手套拎那把校工用来浇花的大喷壶”;第?段“我们这一家人都是反对报复的人,所以他们反而在我的劝说之下帮助了你”等。
答题点拨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阅历、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有理有据的解答。答题时,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作出合理的解释,论据充分。注意题目的指向性要求,注意“联系当下现实”的要求,明确社会应该倡导的精神,注重题目的现实意义,同时注意要结合文本对男、女主人公的处事方式分别加以概括分析。
答案 (1)我认为“以德报怨”这种方式更好一点,也更为我们当下民主法治社会所需要。(2)女主人公是受害者。当年,因被亲密女友出卖,她喜欢的人被全校批评,而她亦是当年的受害者,但她没有报复且反对报复,反而以德报怨。(3)男主人公“以暴治错”的方式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他过得不好,后来又生活在悔恨自责之中。男主人公后来瘸了,以打铁为生,过得并不如意;因为报复,他伤害了无过错的女主人公,自己也生活在悔恨当中。“以暴治错”是野蛮的行为,不可取。(4)当下社会更需要女主人公的精神:善良、宽容、友爱,即使被伤害也反对报复,她人性的光辉与善良在她“以德报怨”的行为方式里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当今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社会,过错自然由法律来评判。人和人在交往中,应更多地提倡友爱、宽容、谅解,减少伤害,让善良和温情能够得到更多的释放。
课件32张PPT。小说阅读 群文通练二 人性救赎——美好的拯救专题一
单文精练,群文通练微导语“只要人不承认自己是人,因而不按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这种社会联系就以异化的形式出现。因为这种社会联系的主体,即人,是自身异化的产物”,人性本复杂,人在异化的同时,有了灵魂的叩问与思考,有了自我的否定与批判,便有了“人”的本位转化的美好。他是一个小偷,却在案发现场发出震天动地一声吼,拯救了他人,拯救了自己。他是一名铁匠,因为误解、报复与伤害,使她经历了无以言说的苦难,而她却以独有的方式让他的灵魂受到了洗礼。人性,值得悲哀,更值得赞美。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5分)
阅读文签:小说+人性复杂·“一声吼”里的人性闪光
一声吼
张爱国
①1943年冬天的雪,真是太大了,我奶奶的四个孩子,最大的我大伯十一岁,最小的我父亲刚满月,都断炊两天了。天黑时分,我奶奶和四个孩子静静地躺在床上,对蹲在门口的我爷爷说:“他爹,再想不到办法,我娘几个熬不过明天了。”
②我爷爷很木讷,半锅烟工夫才“哦”一声,又半锅烟站起来,说:“我,想办法。”我奶奶问他想什么办法,他却不见了。③除了偷,我爷爷还能想什么办法呢?
④黑天白雪,风大天冷,我爷爷迈开两条大长腿,十里的路,半个钟头就到了。
⑤透过院门,我爷爷看到,常家灯火通明,常爷端坐厅堂正中的太师椅上,家人依次而坐,下人们一旁站立,一个个神色凝重,偌大的院子里只有风声呼呼。我爷爷上身只穿一件破棉袄,赶路时出了一身汗,现在很冷,只得悄悄走开,钻进村头的一个草堆洞里等。
⑥我爷爷在草堆洞里睡了一觉后再来时,常家的灯火熄了。我爷爷凭着风雪声的掩护翻进院子,又凭着曾经替东家给常家送过一次粮的印象,很快就摸进了粮仓,又摸到一个褡裢,装上米,再用绳子绑到腰身上。
⑦从粮仓出来,我爷爷傻了:进来时他是就着院墙外的一棵树才爬上近丈高的墙头的,可院子里没有树,上不了墙。摸索了好一会儿,我爷爷才发现西厢房的一扇窗子靠近院墙,可以就着窗子上墙。我爷爷提提裤脚,就要往窗台上跨——房里的灯突然亮了。我爷爷急忙往下一蹲,缩到窗脚下,双手紧捂口鼻。⑧屋里并没有动静。我爷爷悄悄地将身子往后仰了仰,看见雪白的窗纸上映着一个女人的影像,一动不动,似乎只是静静地坐在窗前。
⑨好一会儿,屋里的女人还是毫无动静,我爷爷轻轻地向后捱了几步,隔着窗纸,他依稀认出女人是常家少奶奶。常家少奶奶我爷爷见过,人长得好,心肠也好,那次送粮时她亲自给我爷爷他们几个做苦力的端茶拿点心。
⑩我爷爷不知道常家少奶奶深更半夜独坐窗前干什么,又探头看,发现她的脸上还挂着泪水,这么好的日子哭什么?我爷爷想起先前在院门外看到的情景,莫非常家也遇到了难事?常家能有什么难事?
?冷,饿,腿脚麻木,我爷爷坐到窗脚下,决定等腿不麻了,就翻出去。
?我爷爷太辛苦了,一坐下就睡着了。?“咚!”一声响通过墙壁传进我爷爷耳里,很响。我爷爷猛然醒来,院子里除了风雪声什么都没有。我爷爷豁出去了,站起,一只脚踏上窗台,另一只脚往院墙上一撑,双手往墙头一扒,身子就跃上了墙头。
?“啪!”我爷爷跳下了墙,但不是院外,而是院内——他刚才跃起的同时仿佛看到屋内房梁上挂着一个人,是常家少奶奶。常家少奶奶在上吊,刚才的声响是她踢倒的凳子发出的。
?“救人啊!”我爷爷的一声吼,常家院子顿时醒了,与此同时,我爷爷踢开窗子,窜进房,抱住常家少奶奶。
?“少奶奶,少奶奶……”常家的下人们哭叫着。
?“彩云,你怎么这么傻!”常爷捣着拐杖惊慌失措地走来,看到儿媳妇没大碍,就坐到椅子上,“彩云啊,继业是死是活,还不知道,你再有个三长两短……”?“爹,继业说了,今天午时带部队回家休整,午时不回,就说明他殉国了。爹,现在什么时候了?继业回不来了,继业和鬼子拼死了。”常家少奶奶扑进一位满脸泪水的老女人怀里,“奶妈,我要随继业去,你们不该救我……”
?“对啊,刚才谁吼的救人?”常爷站起来。
?“是他。”管家指着愣在一旁的我爷爷。
“你是谁?你是怎么……”常爷突然愣住——他看到我爷爷肩上背着常家的褡裢和米。
“我……我……”我爷爷猛然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浑身颤抖。
“我明白了明白了。”常爷丢下拐杖,双手抓着我爷爷的手,“你别怕别怕。”
“我不怕坐牢,常爷,救救我一家老小。”我爷爷噗通跪下,“常爷,我是贼,你报官吧。”
“你的一声吼,救了我常家啊。”常爷也噗通跪下,“你是我常家的恩人……”就在常爷准备让人挑着粮食送我爷爷回家的时候,他唯一的儿子常继业带着一队人马回来了——他们在路上遭遇了小股日军,加之风雪大,耽误了时间。
常继业听了事情的原委,当即和我爷爷结拜为兄弟。
(选自2019年第2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关于大雪和“我爷爷”一家境况等背景的交代,迅速将读者拉进情境中,
让人唏嘘。
B.常家灯火通明,人们端坐、神色凝重等描写,暗示有重大事情发生,对此“我爷
爷”并不知情。
C.“我爷爷”本性善良,所以他看到常家少奶奶上吊时马上想到用救人来救赎自己
做“贼”的行为。
D.常继业和“我爷爷”结拜为兄弟,这是传统小说常见的大团圆结局,寄托着人们
的美好愿望。123√解析 “所以他看到常家少奶奶上吊时马上想到用救人来救赎自己做‘贼’的行为”错,根据原文“我爷爷跳下了墙,但不是院外,而是院内——他刚才跃起的同时仿佛看到屋内房梁上挂着一个人,是常家少奶奶。……‘救人啊!’我爷爷的一声吼,常家院子顿时醒了,与此同时,我爷爷踢开窗子,窜进房,抱住常家少奶奶”,从这些动作和语言描写来看,爷爷救人是下意识的反应,体现了他本性善良,“‘我……我……’我爷爷猛然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浑身颤抖”,通过对爷爷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反映出他当时的心理,救人是爷爷本能的反应,他当时都忘记了自己是个“贼”,所以并不是“想到用救人来救赎自己做‘贼’的行为”。1232.小说以“一声吼”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123答案 (1)以“一声吼”为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一声吼”是小说主要人物“我爷爷”发出的,以“一声吼”为标题,能够凸显爷爷的品质特点。
(3)“一声吼”串起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将两家人的命运连在一起,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审题要点 题目关键词是“标题”“作用”“简要分析”。123答题点拨 此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作答: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小说线索方面;③塑造人物形象方面;④对于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⑤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等。本文以“一声吼”为标题,其中暗含着许多疑问,“吼”了什么,为什么“吼”,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一声吼是爷爷发出的,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来说,表现了爷爷善良的本性。从故事情节发展来说,爷爷成了常家的恩人,常继业当即和“我爷爷”结拜为兄弟,“一声吼”起着串起并推动文章主要情节发展的作用,使文章内容更加紧凑且跌宕起伏,出人意料。解答时,可以结合掌握的结构术语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条概括出答案。1233.简要赏析小说的叙事艺术。(6分)123答案 (1)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以旁观者的身份娓娓道来,自由表现人物和事件。
(2)小说按照时间顺序来叙事,事件不断向前发展,人物形象逐渐鲜明。
(3)人物心理活动和语言描写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自然真实,形象生动。审题要点 题目关键词是“简要赏析”“叙事艺术”。123答题点拨 解答此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①抓叙述人称(视角)——首先看作者是用第几人称来叙述的,再根据人称的表达效果,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②抓叙述方式——阅读作品,分析其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然后分析具体的表达效果。③抓情节安排技巧——了解情节安排技巧类型(铺垫、悬念、伏笔、线索等),结合文本具体分析。④抓叙述安排上的特色——分析叙述故事是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如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相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等,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针对本题,要深入思考有关时间变化的语句,以及有关爷爷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语句的作用,从叙述人称、叙述方式、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几个方面作答。答题时注意结合小说主要内容,概括归纳,分条陈述。123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5分)
阅读文签:小说+人性复杂·“喷壶”里的恩恩怨怨
喷 壶
梁晓声
①喷壶做成后,老者很久没来。
②而铁匠常一边吸烟,一边望着那只大喷壶发呆发愣。往日,铁匠每每手里敲打着,口中哼唱着。自从他做成那只大喷壶以后,铁匠铺里再也没传出过他的哼唱声。
③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替老者来过一次。她将那只大喷壶仔仔细细地验看了一遍,分明的,想要有所挑剔,但那大喷壶做得确实无可挑剔。姑娘最后不得不说了两个字——“还行”。④“还要做九只一模一样的,一只比一只小。你肯做吗?”
⑤铁匠目光定定地望着姑娘的脸,似乎在辨认从前的熟人,他知道那样望着对方有失礼貌,但他不由得那样。
⑥“你说话呀!”姑娘皱起眉,表情显得不耐烦了。
⑦“我……肯做。当然肯……”铁匠一时有点儿不知所措……
⑧“那么,记住今天吧。我们一年以后的今天见。”姑娘说完,转身就走。
⑨铁匠跟出了门,铁匠的目光不但忧郁,而且,竟还有些伤感了。他转身时,碰了那串铁皮葫芦,悦耳的声音刚一响,他便用双手轻轻捂住最下面的一个,仿佛捂住一只蜻蜓或一只蝴蝶,于是整串葫芦被稳住了;悦耳的声音也就停止了……
⑩世上有些人没结过婚,但世上每一个人都是爱过的。?铁匠由于是瘸子至今没结婚,但在他是一名初二男生时就爱过了。那时的他眉清目秀,他爱上了同班一名沉默寡言、性情特别内向的女生。初二下学期,他和她成了同桌。起初,他连看都不敢看她。某一天,他终于鼓起一百二十分的勇气塞给了她一张纸条,上面写满了他“少年维特之烦恼”。
?三十几年前,中学生的早恋方式与今天没什么不同,也都是以相互塞纸条开始的。但结果却往往与今天很不一样。他首先被与自己的同桌分开了。接着纸条被在全校大会上宣读了。再接着是找家长谈话。他的父亲——三十几年前的铁匠——从学校回到家里,怒冲冲地将他毒打了一顿,而后是写检查和保证书……
?这是初二男生的耻辱,直至“文革”开始以后,方得以洗雪。他第一个冲上批斗台抡起皮带抽校长,他亲自操剪刀将女班主任老师的头发剪得乱七八糟,他对他同桌的报复最为“文明”——他命她拎着一只大喷壶,在校园中浇出一片滑冰场来!那个冬季真是特别的寒冷啊,而他不许她戴着手套拎那把校工用来浇花的大喷壶……整个冬季她也没浇出一片足以滑冰的冰场来。?后来,他们再无交集,他上山下乡,瘸了一只腿,之后返城。
?返城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中,一名女同学告诉他,其实当年不是他的同桌“出卖”了他,是那名和她特别亲密的女同学。当时他听了并不觉得内疚。他认为都是少年的冲动和时代的过错。但是当他又听说,三十几年前,为了浇出一片滑冰场,她严重冻伤的双手被齐腕锯掉了,他没法再认为那是时代的过错了。他的忏悔远远大于那名当年“出卖”了她,也“出卖”了他的女同学。
?每一只喷壶的打做过程,都是人心的审判过程。他那颗心的疤疤瘌瘌的数层外壳,也终于被一层层地彻底敲砸开了。他看到了他不愿承认更不愿看到的景观。自己灵魂之核的内容,丑陋而又干瘪,像一具打开了石棺盖因而呈现着的木乃伊。他自己最清楚,那丑陋并非来自外界,而是从自己灵魂里生出的东西。原因是他的灵魂里自幼便缺少一种美好的养分——人性教育的养分。忏悔并不能抵消他所感到的战栗……?他一天天等待着他的“赎罪日”的到来……那条老街却在年底就被提前推平了。他十分幸运地得到了一处门面房,而且是里外两间,而且是在一条市场街上。动迁部门告知他,因为有“贵人”关照着他。否则,他凭什么呢?休想。
?他所等待的日子终于等到了。那老者却没来,那姑娘也没来。一个认识他的孩子将一封信送给了他,是他当年的同桌写给他的。她在信中这样写着:我的老父亲一直盼望有机会见到你这个使他的女儿失去了双手的人!我的女儿懂事后也一直有同样的想法。他们的目的都达到了。他们都曾打算替女儿和母亲惩罚你。他们有报复你的足够的能力。但我们这一家人都是反对报复的人,所以他们反而在我的劝说之下帮助了你。因为,对我在少女时期爱过的那个少年,我怎么也狠不下心来……
?在五月的阳光下,在五月的微风中,铁匠铺外那串亮锃锃的铁皮葫芦响声悦耳……(选自梁晓声博客《喷壶》,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惩罚女孩对他感情的“出卖”,强迫女孩在寒冷的冬天用一把大喷壶浇出一片滑冰场
来,导致女孩双手被冻伤锯掉,男主人公为少年时的冲动和时代的过错而深陷懊悔之中。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铁匠“望着那只大喷壶发呆发愣”,暗示铁匠
陷入对过去不堪往事的回忆之中,不敢面对自己丑陋的人性,对自己年轻时所犯的过错
充满悔恨。
C.一个初二男生内心萌动着对异性的美好情愫,结果这份情感被击得粉碎,男主人公走上
“报复”的道路。故事意在告诉人们,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简单粗暴,而应该循循善诱。
D.小说结尾处的环境描写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男主人公的自我救赎,女主人公的
以德报怨,最终没有让报复持续下去,反而以“谅解”的方式解开了,他们终于赢来了
自己心灵的春天。这样的结尾也为文章增添了一抹亮色。456√解析 A项“男主人公为少年时的冲动和时代的过错而深陷懊悔之中”错,文中说,当男主人公听说女主人公的双手被冻伤锯掉时,他的内心非常内疚,他没法再认为那是时代的过错。
B项“不敢面对自己丑陋的人性”表述不当,“每一只喷壶的打做过程,都是人心的审判过程。他那颗心的疤疤瘌瘌的数层外壳,也终于被一层层地彻底敲砸开了”“他一天天等待着他的‘赎罪日’的到来”,从以上语句中可以看出,铁匠是直面自己丑陋的人性,迎接审判。
C项“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简单粗暴,而应该循循善诱”的分析与小说的写作意旨不符,属于过度解读,无中生有。4565.小说写的是铁匠的故事,为何不以“铁匠的故事”为标题?请你根据文本,分析以“喷壶”为标题的妙处。(6分)456答案 (1)以“铁匠的故事”为题平凡无奇,难以给人想象;以“喷壶”为中心叙事,巧设悬念,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文虽写铁匠的故事,却反映了铁匠人性的复杂、复苏,这些故事情节都与喷壶紧密相关。年轻时的冲动让铁匠惩罚同桌用喷壶浇滑冰场,最终导致同桌的手被锯掉。喷壶是事件的见证者,突出了主要情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不直接以人物为当事者写人,而以“喷壶”为见证者写人,“喷壶”巧妙地成为线索。
(4)以“喷壶”为题目,能够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形象特点,体现其内心的变化历程。喷壶见证了铁匠年轻时是如何报复的,也见证了他在制作喷壶的过程中是如何层层敲开自己心灵的,还看到了其直视灵魂,展开自我审判,走向自我救赎的过程。456审题要点 题目关键词是“标题”“根据文本”“妙处”,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性阅读文字。
读文指导 根据题干的提示性要求,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特别关注????四段文字,如:第?段“他命她拎着一只大喷壶,在校园中浇出一片滑冰场来!那个冬季真是特别的寒冷啊,而他不许她戴着手套拎那把校工用来浇花的大喷壶……整个冬季她也没浇出一片足以滑冰的冰场来”;第?段“但是当他又听说,三十几年前,为了浇出一片滑冰场,她严重冻伤的双手被齐腕锯掉了,他没法再认为那是时代的过错了。他的忏悔远远大于那名当年‘出卖’了她,也‘出卖’了他的女同学”;第?段“每一只喷壶的打做过程,都是人心的审判过程。他那颗心的疤疤瘌瘌的数层外壳,也终于被一层层地彻底敲砸开了”“忏悔并不能抵消他所感到的战栗”;第?段“他一天天等待着他的‘赎罪日’的到来”等,思考这些语句与“喷壶”之间的重要关联,从中反映了铁匠内心怎样的变化。456答题点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表现,或是暗示主题,等等。此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作答:①设置悬念,增强故事的可读性;②突出主要情节;③起到文章线索的作用;④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针对本题,回答时要注意以“铁匠的故事”为题目和以“喷壶”为题目二者的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突出以“喷壶”为题目的妙处,同时注意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566.文中的男主人公在机会来临时,采用“以暴治错”的方式惩治当事者,而女主人公却采用“以德报怨”的方式来纪念这段经历。请你结合文本,联系当下现实,谈谈我们更需要哪一种方式,并说明理由。(6分)456答案 (1)我认为“以德报怨”这种方式更好一点,也更为我们当下民主法治社会所需要。
(2)女主人公是受害者。当年,因被亲密女友出卖,她喜欢的人被全校批评,而她亦是当年的受害者,但她没有报复且反对报复,反而以德报怨。
(3)男主人公“以暴治错”的方式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他过得不好,后来又生活在悔恨自责之中。男主人公后来瘸了,以打铁为生,过得并不如意;因为报复,他伤害了无过错的女主人公,自己也生活在悔恨当中。“以暴治错”是野蛮的行为,不可取。
(4)当下社会更需要女主人公的精神:善良、宽容、友爱,即使被伤害也反对报复,她人性的光辉与善良在她“以德报怨”的行为方式里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当今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社会,过错自然由法律来评判。人和人在交往中,应更多地提倡友爱、宽容、谅解,减少伤害,让善良和温情能够得到更多的释放。456审题要点 题目关键词是“结合文本”“联系当下现实”“更需要哪一种方式”“说明理由”,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性阅读文字。
读文指导 根据题干的提示性要求,需通读全文,梳理全文的内容。文中①~⑨段写铁匠为老者打做一只大喷壶,应姑娘之约再打做九只喷壶。⑩~?段补充叙述男女主人公年少时的往事以及铁匠知道事情前因后果的经过。?~?段写男主人公的自我救赎,女主人公的以德报怨,最终让报复得以“谅解”,彼此赢来了自己心灵的春天。重点关注??两段文字,圈点标画出表现男、女主人公各自不同的处事方式的语句。如第?段中“他第一个冲上批斗台抡起皮带抽校长,他亲自操剪刀将女班主任老师的头发剪得乱七八糟”“他命她拎着一只大喷壶,在校园中浇出一片滑冰场来”“而他不许她戴着手套拎那把校工用来浇花的大喷壶”;第?段“我们这一家人都是反对报复的人,所以他们反而在我的劝说之下帮助了你”等。456答题点拨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阅历、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有理有据的解答。答题时,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作出合理的解释,论据充分。注意题目的指向性要求,注意“联系当下现实”的要求,明确社会应该倡导的精神,注重题目的现实意义,同时注意要结合文本对男、女主人公的处事方式分别加以概括分析。456 本课结束 专题一
单文精练,群文通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