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3.2《画图表示正比例的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3.2《画图表示正比例的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1-22 07:5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画图表示正比例的量》教案
●设计说明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正比例图像,函数图像是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的,由于学生没有直角坐标系方面的知识,所以在第二步教学时,先组织学生对直角坐标系进行较为充分的认识,接着学生自主探索正比例图像的画法,使学生直观感受正比例图像的变化规律,同时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的思想,并让学生尝试利用正比例函数图像直接解决问题,旨在促进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加深正比例图像的认识,增强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掌握正比例知识后,已经初步感受了函数的思想。通过将正比例的关系用坐标系的图像来表示,使相应的关系“可视化”,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函数思想。数形结合,促进学生对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有一个形象鲜明的印象,使学生能在日常语言与图、表语言之间灵活转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已知数据在直角坐标图内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过程与方法:理解图像上的点所表示的含义,进一步认识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直观的图像,由一个量的数值直接或间接地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重点
理解图像上的点所表示的含义,进一步认识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借助直观的图像,由一个量的数值直接或间接地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方法
交流研讨、实践探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当底面积一定时,水的体积和水的高度成正比例关系,像这样的数据我们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
今天我们再学习成正比例的量,如何画正比例图像。
高度/cm
2
4
6
8
10
12
14
体积/cm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揭示课题:画图表示正比例的量。)
2.师:先来观察这张直角坐标图,你发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横轴表示高度,高度的单位是cm。)
(学生可能回答:纵轴表示体积,体积的单位是cm3。)
(学生可能回答:横轴每一大格表示2cm,每一小格表格1cm。)
(学生可能回答:纵轴每一大格表示50cm3,每一小格表示25cm3)
两条数轴:①互相垂直,②原点重合,③通常取向右、向上为正方向,④单位长度相同。
小结:通过大家仔细的观察,我们知道了直角坐标图的横轴表示高度,每一小格表格1cm,纵轴表示体积,每一小格表示25cm3。)
[设计意图说明:小学数学比较多的在整数范围内研究,所以表示的图像都限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象限。基于学生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学生对于图像的基本组成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认识该图像的坐标。]
二、新授
探究一:画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并了解图像中的点表示的含义。
1.师:当高度为2cm时,体积为50cm3,我们可以在直角坐标图上表示这个点:先从表示高度的横轴上找到2cm这点,过这点用虚线作横轴的垂线;再从表示体积的纵轴上找到50cm3这点,过这点用虚线作纵轴的垂线;两条垂线的交点就是所求的点,它表示当高度为2cm时,体积为50cm3。
(教师边介绍画法边用多媒体演示。)
2.师:谁能说说这点表示的含义呢?
(学生可能回答:这点表示高度为2cm时体积为50cm3。)
(学生可能回答:我想还可以用(2,50)来表示。)
3.师:高度为4cm,体积100cm3在图像上又该怎样表示呢?
(请个别学生上讲台演示画法。并汇报(4,100)。 )
4.师:这点又表示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高度为4cm,体积为100cm3)
5.师:请你们小组合作将表格中剩余的数据,用刚才的方法画入图中。
(学生小组合作后汇报。)
6.师:请你从图中任选一点说说它的含义。
(学生自由选择一点并解释含义。)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在直角坐标图上点的认识,明确各点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的形状及表示方法。]
探究二:通过图像,进一步认识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
1.师:刚才我们把表中的数据用点表示在图上,把这些点连起来,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连成了一条直线。)
(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发现描出的点连起来成了一条直线,也就是说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就是一条直线。)
2.师:观察正比例关系图像上的点,体积和高度这两个量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可能回答:随着高度的变化,体积也在变化。)
(学生可能回答:高度增加,体积增加。)
(学生可能回答:高度减少,体积减少。)
小结:通过图像,我们也可以得到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基本特点。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解答两个问题,让学生直观看到高度与体积的变化规律,从而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探究三:利用图像由一个量的数值找到对应量的数值。
1.师:遮去表中的数据,你能在图像中快速找出当水的高度为8cm时,水的体积为多少吗?怎么找?
(学生可能回答:体积是200cm3,学生自由叙述方法。)
小结:刚才几位同学讲得很好,先找横轴上的8cm,过这点作横轴的垂线,与直线相交于一点,再过这点作纵轴的垂线,最后与纵轴的相交的点就是水的体积的数值。
2.师:当高度为7cm时,水的体积又是多少?
(学生可能回答:200cm3。)
小结:横轴上,每一小格表示1cm,所以7cm在6和8的中间,按刚才的方法可以找到当高度为7cm时对应的体积数值。
3.师:如果知道水的体积为225cm3,那水的高度能求吗?怎么求?
(学生可能回答:9cm。学生自由叙述找的方法。)
小结:纵轴上每一小格表示25,225cm3就是200和250的中间一点。过该点先作纵轴的垂线,与直线相交于一点,再过这点作横轴的垂线,与横轴的相交的点就是水的高度的数值。
4.师:请你们自己尝试像刚才那样提出问题,并请同桌通过图像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当高度为5cm时,水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可能回答:当体积为275cm3时,水的高度是多少?)
[设计意图说明:利用图像让学生由一个量的数值找到对应量的数值,从而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意义和作用。]
三、练习
练习一: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路程/km
80
160
240
320
400
480
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相应时间的点,然后把他们按顺序连起来。并估计一下行驶120千米大概要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说明:该题是正比例的综合练习,先通过表格中数据的计算与分析得到正比例关系,再由图像寻找对应的数据,帮助学生加深正比例知识的理解。]
练习二:
平行四边形的底边与相应的面积如下表:
底长/cm
1
2
3
4
5
面积/cm2
5
10
15
20
25
(1)在下图中描出表示底边与相应面积的点,然后把这些点连起来。

(2)平行四边形面积和相应底边成正比例吗?你是根据什么做出判断的?
[设计意图说明:该题要求学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学生可以根据图像特点,也就是一条直线来判断,也可以通过数据计算后得到两种量的比值相等得到是否成正比例。在这里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同时也加深今天学习的内容。]
练习三:
下面的图像反映的是玩具厂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变化情况。

(1)张师傅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是否成正比例?李师傅呢?
(2)估计一下,张师傅5小时做了几个?32个玩具张师傅要做几个小时?
(3)从图上看,谁的工作效率更快一些?
[设计意图说明:该题是一道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开放式练习题,不仅要由图判断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是否成正比,还要从图上找到对应的数值,特别是第三个问题,学生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式,既可以通过把工作效率计算出来进行大小比较,也可以从相同工作总量,谁用的时间少谁的效率高,或相同工作时间谁工作总量高谁效率高。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四、本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初步学会画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并由图像可以进行基本的推测,同时也利用图像进一步了解了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特点。
●板书设计
画图表示正比例的量
横轴上,每一小格表示1cm,纵轴上每一小格表示25。
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教学反思
孩子们对于制图不那么精确 ,所以在课堂中向学生动态地展示正比例图像的绘制过程,先在黑板上画一个空的数轴图,让学生试着,在图中表示出表数的各组数据来,再让学生说说各点表示的意思,说说这些点看上去有什么规律(在同一条和直线上),在此基础上连点成线。最后让学生通过找对应量,并让学生通过计算进行了验证,感受正比例图像直线特点。在引导学生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帮助学生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进而掌握利用图像由一个量的数值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的方法,使学生能逐步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