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与艺术 寄予植物的情怀”的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以课前进行预实验和课堂观看实验操作视频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进行问题讨论和交流为特色,验证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等是本节课基本的教学方法。根据学情情况,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完成对光合作用全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但不是对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的简单完善,而是从绿色植物对于生物圈所起的重要作用的角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把光合作用比喻成“绿色的祝福”的原因。
本节课安排了一个探究实验方案设计的活动,难度较大。提倡学生在讨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的前提下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可给予一些提示为学生降低难度。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热情;通过演示、讨论,探究新知;通过知识整合,得出结论;再配合知识的应用,学以致用,知识延伸;通过课堂检测,及时反馈学情;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拓展,希望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能力目标:
通过设计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爱绿护绿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验证。
2.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产物。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并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难点:设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我们的学生来大部分来自农村,所以对生物现象和校园环境是比较熟悉的。而且七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强,对生物学习兴趣浓厚,学生愿意也渴望重复科学家们曾经走过的探索之路。所以,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学生也习惯了以前的被动学习。这些都不利于教学的开展,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2.学生知识和技能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光合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淀粉遇碘变蓝”、“对照实验”等知识前期也打下了基础。对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比较熟悉。他们普遍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思维活跃且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对事物的理性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不强,而且本课所涉及的一些化学知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仍有较大难度,所以在学生分析实验、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适时适度的引导。
五、教学特色
《生物学与文学 寄予植物的情怀》这节课在教材中主要是通过诗词展示了生物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生物的描写来表达了人类的情怀。但我仔细斟酌后觉得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展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我选择了《好大一棵树》这首歌曲,以歌曲中“绿色的祝福”联系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光合作用比喻成绿色植物送给人类的绿色的祝福。以此切入点,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等,给学生一种新鲜的感受,得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
学生活动:欣赏歌曲并思考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信息化资源使用及意图:通过播放歌曲MV,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歌曲中人们对于一棵树寄予了怎样的情怀,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学生共同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3【自主学习】
(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播放微课视频《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请学生思考“这个实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课前进行实验,并在课堂上观看视频,然后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明确实验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光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师活动:明确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条件是光。(板书)
信息化资源使用及意图:学生已经在课前进行实验,在课堂再次播放实验有关视频,再次强化实验过程,是希望加深学生的印象,因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预实验和课堂播放实验两种方式,突破本科的重点内容。
活动4【合作探究】
(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教师活动:课件播放普利斯特利实验视频,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并讲述通过后来的科学研究,我们知道了使空气变污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蜡烛燃烧、动物呼吸都能释放二氧化碳,而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体会科学家在实验设计中的巧妙之处。
信息化资源使用及意图:重温经典实验,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易于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资料呈现实验,可以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刻体会科学家的探索之路。
教师活动:怎样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呢?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来共同探究一下。引导学生复习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针对要探究的内容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明确实验中单一变量。
学生活动:针对探究的内容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
? 教师活动:请学生思考“怎样设计对照实验呢?”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评析小组成员的实验设计方案是否严谨、合理,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提示]:①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②空气流动的控制方法可以借鉴普利斯特利实验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并在练习本上画出实验装置的简图。?
教师活动:利用展台展示交流各组的实验装置简图, 对有创意的设计要给予肯定与表扬;对有明显漏洞与不足的方案给予帮助与指点。然后提示学生可以参照“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来证明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板书)
信息化资源使用及意图:利用多媒体展台展示小组合作讨论的成果,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实验需要时间较长,学生可以在课外时间自己或小组实验,尝试再现实验,总结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
活动5【自主学习】
(三)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教师活动:播放演示实验视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的现象,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外,还有氧气。(板书)信息化资源使用及意图:视频展示实验过程,实验现象明显,教学效果显著。
设计意图:本实验操作简单,不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利用视频演示,提高课堂效率。
活动6【讲授】
(四)光合作用
教师活动: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提示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光合作用有关内容。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为什么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给予我们的“绿色的祝福”呢?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活动:从两方面去讲授将光合作用比喻成“绿色的祝福”的原因。第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培养学生爱绿护绿的情感。
学生活动:认同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养成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好习惯。
活动7【总结】
教师活动: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谈谈自己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活动8【练习】
1、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
A 叶绿素、水和二氧化碳? B 二氧化碳和水? C 淀粉和氧气? D 光、叶绿素和水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 )
A 水 B 二氧化碳 C 光 D 叶绿体
3、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来自(?? ? )
A 水? B 氧气? C 光? D 叶绿体
4、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比较稳定主要是由于(??? )
A 植物光合作用 B 大气中氧气含量多的结果C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少的结果 D 自然界中动物的呼吸
5、太阳光下,金鱼藻不断产生的气泡可以让带火星的卫生香猛烈_________起来,实验说明,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能够产生_________。
6、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_,利用 _________,把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合成储存能量的_________(主要是_________),释放出_________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作业】思考: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还有哪些作用?通过问题的设置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板书】
生物学与文学 寄予植物的情怀
绿色的祝福——光合作用
1、原料:水+二氧化碳
2、产物:有机物+氧气
3、场所:叶绿体
4、条件:光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我体会到情境导入对于一节课的重要性富有情感的导入方式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本课中通过播放多个视频的方式来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比较直观的呈现了光合作用有关实验的现象,使学生能更容易得出有关结论,课堂反馈效果良好。但在教学过程中少数同学参与的热情不高,从实验现象上升到理论知识方面,总结归纳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学习热情不高的孩子,帮助他们,让孩子们体会到老师的关心,一点点地提高自己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