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4《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4《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1-22 07:5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教案
●设计说明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测量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测量出圆柱物体的相关数据;第二,计算出圆柱物体的体积。在现实生活中,求一个圆柱的体积时,高能够直接测量出来,而底面积是不能直接测量的,但可以通过测量直径或周长等,计算出圆柱的底面积,最后计算出圆柱的体积。根据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本课内容选择一个开放性活动,提出“同桌合作,测量自己准备的茶叶筒的有关数据,并计算出它的体积”的要求,要求学生把测量的数据和计算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学生在学会圆柱体积公式以后,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利用资源、学具等去探究推导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充分利用资源、学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以及采用与课情、班情相匹配的激励机制,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根据圆柱的高及直径或周长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方法
交流研讨、实践探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茶叶桶、直尺、两个三角板、足够长的细绳子(同桌两人准备一套)。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让学生说一说知道圆柱体的什么就能求它的体积,怎样求?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谁来说一说知道圆柱的什么就能求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师出示茶叶筒,提出“要求茶叶筒体积”应该怎么办?
同学们,请看这个茶叶筒,要求出它的体积应该怎么办?如果有学生说出半径,可提示,测量直径比较容易,先测量直径,再算出半径。
二、自学与研讨----测量体积
1.提出“同桌合作”,测量2个茶叶筒的有关数据的要求,并提示测量的方法和数据最好不同。然后学生合作测量。要给学生充分的测量时间。
现在同桌合作,用课前准备的测量工具,测量你们准备的2个茶叶筒的有关数据,测量的方法和数据最好不同,把数据记录下来。看谁的方法既准确又简便。
2.交流学生测量数据的方法。先交流测高,再交流测直径,最后交流测周长。鼓励同学积极发言,展示不同的测量方法。
3.提出: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茶叶筒体积的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重点交流已知周长,求半径或直径的情况。
学生自己计算。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根据周长和高求体积的方法和过程。
三、拓展练习 
同学们真是善于动手动脑,善于思考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并计算出了茶叶筒的体积。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先了解图中的信息,独立完成后再集体交流。
2.“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理解有关数据,再独立完成。
3.“练一练”第3题,让学生认审题了解信息并用手比一比木段有多粗多长,再独立计算。
四、扩展练习
选择自己家中的圆柱体物品,测出直径和高,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比一比哪个同学测量的物品多,计算的更准确。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反思
在获得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成果之后,为了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拓展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注意分层练习,我安排了三道练习题。如:已知圆柱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在练习时我不断巡视关注学生练习情况,对出现的错误解答方法我不回避,在展示学生练习时既展示成功的也展示错误的。学生练习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在讨论和评讲练习时是很好的资源,要充分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