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中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地 理 试 题
注意: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答案一律做在答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
下图是某地附近两区域等值线分布图(比例尺相同),完成1-3题。
1.上右图A点海拔范围(H)和B地温度值(T)范围是 ( )
A.1200米<H<1500米 6℃<T<7.8℃
B.1000米<H<1300米 6℃<T<7.8℃
C.1500米<H<1800米 3℃<T<4.8℃
D.1200米<H<1500米 3℃<T<4.8℃
2.按照上左图中的大坝设计(坝顶的图上距离约为0.5厘米),则坝长和最大坝高(坝顶到坝底)分别大约是 ( )
A.50米 200米
B.50米 100米
C.500米 150米
D.500米 100米
3.关于上图,说法正确的是 ( )
A.ABCD四处的水都汇入图中水域
B.铁路沿线要注意预防滑坡和泥石流
C.在E点可以观察到车站N
D.EFG的海拔在750米以上,800米以下
焚风效应是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地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一般发生在背风坡地区,使气温比山前异常变高。其成因是湿绝热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是不同的。(湿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有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无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读图回答4-5题。
4.空气过山后按干绝热变化,④处气温比①大致高(℃) ( )
A.3 B.9 C.12 D.15
5.下列地理现象是与焚风效应无关的是 ( )
A.云南怒江谷地出现热带、亚热带稀疏草原
B.吐鲁番盆地夏季高温
C.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荒漠
D.澳大利亚西海岸出现热带荒漠
6.右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
被类型分别为草原、苔原、荒漠、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
林。读图关于各代号所表示植被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为苔原 B.丙为热带雨林
C.丁为针叶林 D.戊为阔叶林
读济南市某时段气温和昼长变化示意图,完成7-9题。
7.下图正确反映济南市该时段气压变化的是 ( )
8.济南市空气质量预报“12日污染指数:4级,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
A.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 B.冷空气过境近地面大气出现逆温现象
C.风力大 D.城市多高大建筑,空气流动不通畅
9.此时段我国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齐鲁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 B.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江淮平原——草长莺飞二月天 D.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
读我国某山地地形剖面图及对应的气候资料,回答10-12题。
10.该山地若有永久积雪,其雪线海拔高度约为 ( )
A.2500米 B.3000米 C.3500米 D.4000米
11.根据图中气温、降水资料,判断该山地位于我国的 ( )
A.西北地区 B.西南山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12.该山地北坡2000米处的植被类型为 ( )
A.荒漠草原 B.高山草甸 C.山地草原 D.针叶林
泉水是济南的名片,泉水经常断流使"泉城"风貌黯然失色。读“济南泉水成因示意图”,回答13-15题。
13.对图中泉群的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南部山区是泉群的主要补给区
B.泉群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
C.泉群的水源主要为潜水
D.北部黄河是泉群的泉群的主要补给区
14.下列与济南许多泉群断流关系不大的是 ( )
A.地下水开采过量 B.泉水补给区面积减少
C.生产生活用水逐年增加 D.城区绿地面积减少
15.旅游黄金周期间,到趵突泉的游客很多,但停留时间很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B.旅游资源品位欠佳
C.泉群原有风貌遭破坏 D.旅游产业链不完善
右图是我国某地一河流流量与含沙量逐月分布图,完成16-18题。
16.该河流春汛的主要补给是 ( )
A.冰川融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
C.雨水 D.地下水
17.该地区夏季降水的最主要类型是 ( )
A.台风雨 B.快行冷锋的暴雨
C.地形雨 D.准静止锋的阴雨
18.该河流主要分布在 (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江淮地区 D.华南地区
读右图,完成19-20题。
19.具有图示典型海岸景观的国家是 ( )
A.新西兰 B.挪威
C.日本 D.西班牙
20.该海岸典型景观的形成原因是 ( )
A.海浪侵蚀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风力侵蚀
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年平均气温等温线图,完成21-22题。
21.造成①处气温与同纬度地区明显不同主要因素是 ( )
A.海陆 B.洋流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22.图中四个区域,南北温差最小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一架飞机某日11时(北京时间)从北京(40 N,116 E)起飞,飞行3时30分到乌鲁木齐(44 N,88 E),该日北京的昼长为14时18分,乌鲁木齐的昼长为14时42分,据此回答23-24题。
23.该日北京与乌鲁木齐日出日落早晚的比较,正确的是 ( )
A.北京日出比乌鲁木齐早,日落比乌鲁木齐晚
B.北京日出比乌鲁木齐晚,日落比乌鲁木齐早
C.北京日出、日落均比乌鲁木齐早
D.北京日出、日落均比乌鲁木齐晚
24.家住北京的小强搭乘该机去乌鲁木齐探亲,这一天他经历的昼长为 ( )
A.14时18分 B.16时22分
C.15时30分 D.14时42分
下图为夏至日和冬至日甲地太阳高度日变化,乙地是甲地关于地心的对称点。读图完成25-27题。
25.h的值是 ( )
A.23.5° B.47° C.66.5° D.43°
26.判断上图中n与y的关系 ( )
A.y=12-n B.y=24-n C.y=36-n D.y=48-n
27.夏至日乙地日出日落时北京时间分别为 ( )
A.n,m B.y,x C.12-x,12-y D.12-m,12-n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某日太阳日出、正午、日落方位和日出日落的北京时间示意图。完成28-30题。
28.丁地位于乙地的 ( )
A.正南方 B.正西方 C.东南方 D.西北方
29.关于此日前后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北印度洋洋流自东向西流 B.地中海沿岸的农田灌溉繁忙
C.日本群岛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D.巴西高原上草木茂盛
30.有关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每天四地的日出、日落方位不变 B.在甲地不会有企鹅活动
C.丙地全年降水稀少 D.丁地可能位于俄罗斯境内
右图是“某年4月份的某日天气系统的垂直剖面图”,其中甲(110°E、40°N)、乙(120°E、45°N)是近地面的两地点,读图完成31-32题。
3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控制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是 ( )
32.甲、乙两地在此天气系统影响下,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 )
A.甲地炎热干燥;乙地晴朗少云,气温日较差小
B.甲地晴朗少云,气温较低;乙地多狂风暴雨
C.甲地此时多西南风;乙地此时多东北风
D.甲地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差;乙地阴雨连绵
二、综合题:(52分)
33.根据“世界某著名河流流域局部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读图甲,L河流的名称为 ,(1分)
图示范围该河流经的自然带:___ 、 _。(2分)
(2)简要说明L1河上游地区降水丰富的影响因素。(2分)
(3) 读图乙,并结合甲图,分别说明Q湖以下河段在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流量变化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出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
(4) 据图丙,描述该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度状况的分布特点,分析原因。(5分)
33.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8分)
(1)A城市在B城市的 方向,
B城市到C城市的直线距离约 千米。(2分)
(2)甲图和乙图比较,比例尺较小的是 ,
判断依据是 。(2分)
(3)D区域的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mm以上,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 (3分)
(4)简述两图中铁路线分布的共同特点及原因。(3分)
34.右图半圆为30°N纬线的一部分,P为北极点,M、N分别为晨线和昏线与30°N的纬线 的交点,∠MPX和∠NPY为7.5°,PY为0°经线。完成下列各题。(6分)
(1)此时,北京时间为 时; 小时
后,全球处于同一天。(2分)
(2)30°N纬度的白昼长为 小时; M地太阳
在观察者的 方向升起。(2分)
(3)请在图中绘出晨昏线,并用斜线表示出夜的范围。(2分)
35.读7月份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大气活动中心名称A B (2分)
当图中B气压中心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我国将出现( )
A.南旱北涝 B.南涝北早 C.南北皆旱 D.南北皆涝
(2)图中40°S以南等压线分布有何特征,为什么?(2分)
(3)此时,C、D处风向分别是 、 ,(2分)分析其成因有何不同。(3分)
36.读东北亚部分地区图(虚线表示等深线,数值表示深度),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1)比较图中A、B两地气候特征的异同并解释原因。
相同: ;(2分)
差异: ;(3分)
成因
;(2分)
(2)描述B岛以东海底地形特点,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其成因。
B岛以东部海底地形特点 (2分)
成因
(2分)
(3)试分析图中A地区成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B D D D C B C D A D A D A B
题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答案 B B B C B B C B D B A D B D B D
二、综合题
33.答案:(1) 尼罗河(1分) 热带草原带(1分) 热带荒漠带 (1分)
(2) 受纬度位置(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和地形(高原山地迎风坡降水)因素影响(2分)
(3) 20世纪60年代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丰水期集中在8—10月。(2分) 70年代河流流量变化小,各月流量相差不大。(1分) (阿斯旺)水坝建成后,流量得到人为调节所致。(1分)
(4) 北高南低(从沿海向内陆降低),由东西两侧向中间降低(2分), 上游来水量减少(1分),海水入侵(1分),不合理灌溉(1分)。
34.(1)东南(1分);70—90km(1分)。
(2)乙图 两图相同的图上距离,乙图所跨的纬度大于图10(2分)。
(3)原因:该地盛行东南信风,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水汽充足;地处山地迎风坡,容易形成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能起到增温增湿作用(3分)。
(4)铁路线基本上都沿海岸线分布;主要原因是沿海人口、城镇分布较多;沿海平原,地形平坦(3分)
35.(1) 2 18 (2分) (2)13 东北 (2分)
(3)见右图 (2分)
36.(9分)
⑴印度低压(亚洲低压)(1分)
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 (1分)
⑵呈带状分布; 地表均一,海洋占绝对优势 (2分)
⑶东南风 东南风 (2分)
C处赤道低压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之间,形成东南风(1分);并且7月澳大利亚大陆温度比海洋低,气压高,在其北部形成东南风;(1分)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分)
37.(14分)
(1)相同:冬季气温在0℃以下(1分),夏季降水丰富。(1分)
差异: 气温年较差:A 比B大 (1分),全年降水量A 比B小, (1分)
降水季节分配B较A地均匀,A集中7、8月。(1分)
成因:A地地处世界最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受海洋影响较B地小,大陆性特征明显。(1分)
B地属四周临海的岛屿,受海洋性影响明显。(1分)
(2) B岛东部海底大陆架狭窄(1分),海底形成了深海沟(1分)。
成因: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彼此碰撞(2分)。
(3)热量满足一年一熟,雨热同季;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人均耕地面积大,农业机械化程度高。(3分)
www.
A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