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9-12-18 10:40:00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四章第三节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四章第三节
聚落保护
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40°N
北回归线
亚洲三大文明发源地
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地区有什么共同点?
都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都在温带、都在土壤肥沃地区。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早期人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比较低,因此,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的足迹遍布到世界各地。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走进一个聚落,你会发现有哪些主要景物 其中最能体现聚落特色的景物是哪一个?
房屋
道路
农田
植被
房屋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A
B
C
E
D
分组活动:
请同学们分别为图中六地居民设计民居,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热带沙漠
热带雨林
北极地区
蒙古草原
黄土高原
江南水乡
F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聚 落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农村
牧村
渔村
林场
耕作
放牧
捕鱼
植树等
聚 落
工业
服务业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①农业发达地区
②农业技术得以创新
③出现劳动分工,集市开始出现
④集市逐渐演变为城市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聚落不断的在发展,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记录了历史的真实状况,有些聚落因其独特性等特征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威尼斯水城等。随着乡村向城市的转化,人们怎样来发展和保护这些传统的聚落呢?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北京四合院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关于北京城市建设中关于四合院的不同观点和做法,你的看法如何?
1、四合院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要完整地保
护下来。
2、随着人口的增加,住房拥挤,将四合院拆掉
盖楼房。
3、在四合院进行合理改造,加入新的功能,方
便生活。
4、开发上把老旧的四合院拆了照样重建。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排头有没有可能成为湘潭县的县城?
易俗河
排头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厚墙小窗房──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沙漠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蒙古包──亚洲内部的温带草原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高脚屋──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冰屋──北美洲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地区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窑洞——中国黄土高原地区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斜顶屋——江南水乡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不适合
太高
太寒冷
交通不便
耕地面积少
……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太干旱
无植被
无耕地
多风沙
……
不适合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
地形平坦
交通便利
自然资源丰富
气候适宜
开发历史早
……
好家园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农 村
牧 村
渔 村
林 场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
走进自然
走进聚落
走进城乡
聚落保护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设计民居(房屋) A组 热带沙漠地区
设计民居(房屋) B组 蒙古草原
设计民居(房屋) C组 热带雨林地区
设计民居(房屋) D组 北极地区
设计民居(房屋) E组 黄土高原
设计民居(房屋) F组 江南水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0
,

年降水量延米
巴EⅢw彩
1102000
m女
未经治理的黄土高原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义务教育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四章:居民和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比较,了解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通过自主选择、分组合作、交流体验等探究活动,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案例探究活动、“分组设计传统民居”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的影响、聚落的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2.通过图片展示,感受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进而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3.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探究等活动,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1.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教学难点】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聚落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见证,因而,本节课的教学主旨是突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渗透正确的人地观。为了构建开放式课堂,充分挖掘初一学生的学习潜能,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阵地,设计了四大板块: 活动1: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家园。(通过说明选择的理由,学生很自然的得出结论:自然环境的诸多因素──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影响着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活动2:走进聚落,探访传统民居。(以传统民居为例,初步分析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3:走进城乡,感受城乡景观的差异。(以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作比,走进生活中的地理,感受、描述城乡景观的差异。) 活动4:走近世界文化遗产,探讨聚落的保护。(以北京四合院的发展为例,让学生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怎样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过程】 〖以“聚落景观”图片导入〗 展示:典型的聚落和自然风光,让学生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和自然环境的差异。 师:大自然是绚丽多姿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这里,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自己的居住地──聚落。在今天的40分钟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了解“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打出本课课题) 师: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相差很大,哪儿是我们人类理想的居住地呢?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吧!〖探究活动一〗走进自然,寻找理想的家园。 展示: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突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师: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 生:多选择乙地,并说明选择的理由(略)。 师:板书学生选择的理由──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土壤等。为什么大家不在甲地或乙?生: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师:古代的人们是否与我们有同样的选择。 让历史验证: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图)读图分析:早期的世界文明有著名的四大发祥地,其中有三大发祥地在亚洲,图中绿色的区域就是这三大文明发祥地。 师: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地区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都在温带,都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地区等。师:早期人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比较低,因此,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的足迹遍布到世界各地。(配以世界人口分布图)师:人类找到自己合适的家园后,就聚集到一起居住,形成了聚落。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到世界各地去参观那儿居民的传统聚落,顺便探访一下他们的生活。 〖探究活动二〗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师:(图片引进)走进一个聚落,你会发现有哪些主要景物? 生:房屋、农田、道路、树木等。师:聚落不仅是人类居住的地方,还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地方。你认为最能体现聚落特色的是哪一种景物? 生:房屋(民居)。 师:对于人类来说,房屋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 生:遮风挡雨、保暖御寒等。 师:安居才能乐业,一个聚落不论怎样简单或复杂,民居是其最有特色的代表。所以这次我们探访的重点是──传统民居。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各异,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分组行动,探究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现在大家跟随老师到几个地方去看看(展示图片)师:这些图片展示的哪能几个地方的自然景观?生:A:热带沙漠 B:蒙古草原 C:热带雨林 D:北极地区 E:黄土高原 F:江南水乡师:请1—2组设计A地民居,3—4组设计B地民居,5—6组设计C地民居,7—8组设计D地民居,9—10组设计E地民居,11—12组设计E地民居。师:现在假设大家身处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你应该怎样设计你的住房?拿起你的画笔,时间3分钟。各组竞赛,看哪能一组完成设计图最多、最好。准备好了吗?开始……教师指导学生用好手中的资料:世界气候分布图、地图册中的民居图片。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并适时进行语言激励:这些民居可是当地的人们经过几千年的探索才创造出来的实用价值很高的住房,大家能够在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内探讨出这些民居背后的秘密吗?生:合作设计出各地的民居。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大家的设计结果,请每组选出一个最好的上来展示并演说。师:大家发现影响传统民居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适应气候,取材方便)总结: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地区的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利用集体的智慧建造了自己的安乐窝,大家也利用了集体的智慧破解了这些神秘的建筑背后的秘密。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的住房条件越来越好,人类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愈来愈小了。过渡:与刚才探访的地区相比,我们这的自然条件要好一些。因此,生活在这儿的人更多一些。这么多人,有的住在乡村,有的住在城市,大家对城市向不向往?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城市风光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展示城市风光图)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乡村风光图,请大家比一比,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在哪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探究活动三〗走进乡村与城市:比较城乡的景观差异。图片欣赏: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生:各抒己见,说明城乡景观差异,如房屋的高度与密集度、道路的数量与质量、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的差别等等。师:适当提示学生注意人们在劳动生产方式方面的差异,并对学生的答案予以点评、概括。师: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城市与乡村哪一个保留自然的本色更多一些? 生:是乡村。师:那乡村又分为哪些类型呢?生:农村、牧村、渔村、林场师:那这些乡村里的人们又各从事什么生产活动?生:耕作、放牧、捕鱼、植树师:那城市聚落的人们又是从事什么生产活动呢?生:工业、服务业。师:造成乡村聚落各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它们的生产方式不同。那么在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与乡村哪一个首先出现? 生:乡村。 师:投影显示聚落的发展。①灌溉农业发达地②农业技术得以创新③出现劳动分工,集市开始出现④集市逐渐演变为城市师:过渡:聚落不断的在发展,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记录了历史的真实状况,有些聚落因其独特性等特征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威尼斯水城等。(投影展示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威尼斯水城的景观图,让学生感受传统聚落的魅力。)随着乡村向城市的转化,人们怎样来发展和保护这些传统的聚落呢? 〖探究活动四〗走近世界文化遗产,探讨聚落的保护。师:关于北京城市建设中关于四合院的不同观点和做法,你的看法如何?1、四合院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要完整地保护下来。2、随着人口的增加,住房拥挤,将四合院拆掉盖楼房。3、在四合院进行合理改造,加入新的功能,方便生活。4、开发上把老旧的四合院拆了照样重建。生:各抒己见师:今天的新课内容我们就学完了,下面我想请同学们来进行一下总结。生: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探究题。(展示湘潭县地图)随着长株潭经济一化步伐的加快,湘潭县县城易俗河镇在不久后将划进湘潭市,我县将再一次面临县城搬迁的问题,请大家综合今天所学知识说一说,我们排头有没有可能成为湘潭县的新县城?四、教师进行总结: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一个聚落不管发达还是落后,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为了人类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保护好人类建造的家园──聚落。板书设计: 本堂课的课程标准是: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确定“三维目标”。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教材进行挖掘、重组,重新设计教学步骤。以自然景观聚落和特色聚落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模拟探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印象更加深刻。验证古人的选择,让学生更有成就感。加以情感教育,让学生明白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过程。从学生最熟悉的地理事物出发,由浅入深的学习。分组设计,培养学生分析、合作和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地图等地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演讲能力。从身边的地理出发,让学生感觉更有亲切感。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力求开放让学生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树立和谐的人地观。
组长意见:
教学后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