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22 08:1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
横 山 初 中 王 浩
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国人民饱受列强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先贤们探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奋斗史。鸦片战争以后,海禁大开,各种外来的事物纷纷进入中国,近代中国被强制拉入西方工业文明的辐射之内,由此引发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步入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感受一下,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知道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
2.知道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变化;
3.分析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和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问题思考一、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什么年代?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探讨与学习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
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许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问题思考二、甲午战争以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在逆境中得以艰难发展,其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探讨与学习
2、发展:(1)、艰难发展
课堂展示 说一说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代表人物

的生平和事迹。
张謇,江苏南通人,1853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1894年4月,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考取(状元)。同年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边疆紧急,张曾上疏痛劾李鸿章奉行妥协政策。张謇目睹国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虽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建大生集团,主营纺织和面粉。被誉为“状元实业家”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想一想 议一议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几位代表人物都有哪些共同品质呢?
爱国、济世为民、不怕困难、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等
问题思考 想一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短暂的春天”,其原因有哪些?
2、发展 (2)、“短暂的春天”
原因
中华民国奖励发展实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机会。
内因
外因
问题思考 想一想
一战结束后,我国的民族工业又面临了哪些困境呢?
2、发展 (3)、萧条发展
原因
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
萌芽和艰难发展
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再度受挫
萧条发展
相关史事:你能以荣氏企业为例,说一说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衰的社会原因吗?
1、一战期间,迅速发展。
2、抗战期间,陷于困境。
3、抗战胜利后,有所恢复。
4、内战期间,又陷入危机。
想一想: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三.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

材料: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特点:轻工业多、
重工业少
纺织业
面粉业
地区分布特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图
沿海、沿江多,内地少
—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轮船
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
轮船
火车
电车
汽车
飞机
中国近代以前有哪些常见的交通工具?
帆船
人力船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问题探讨 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2.风俗习惯的变化
①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溥仪剪辫装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通令全国各地男子掀起剪辫子
②劝禁女子缠足
③废除跪拜礼,改称谓
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
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④易服饰
马褂
清官服
西装
中山装
清朝旗袍
民国旗袍
旗袍
西装
⑤新式风俗 西餐
西餐
西式蛋糕
洋酒
文明结婚
集体婚礼
3.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
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
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
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变化。
总体来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
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艰难发展:甲午战争后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萧条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
风俗习惯的改变
新式交通的出现
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特点: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特点:轻工业多、重工业少;分布极不平衡
新式风俗的出现
1.甲午战争后,提出“实业救国”口号的人是( )
A.张之洞 B.张謇 C.荣宗敬 D.范旭东
2.张謇在创办第一家工厂时,引起了轰动。原因是( )
①张謇的身份和他的举动按当时的社会观念看,反差太大 ②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开办工厂是风险很大的事情 ③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在当时是新生事物 ④为了取得广告效应,张謇事先做了大量宣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A
3.下列关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民族工业的萌芽出现在明末清初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高潮出现在抗战期间
C.抗战结束后,民族工业得到迅速的恢复
D.辛亥革命后,国内出现了兴办民族工业的热潮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短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①北洋政府加大了对民族工业的扶植力度 ②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③帝国主义国家无暇顾及,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 ④民族企业家找到了快速发展的途径 ⑤民族工业通过军火生意积累了发展的资本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 D.③④⑤
D
C
5.下列哪项不是交通通讯变化带来的影响( )
A.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B.便于百姓之间的沟通
C.利于信息的传达
D.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D
6.下列有关社会习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B.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呼,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C.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D.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已经消失了
D
课后拓展

同学们, 蒸汽化、电气化时代的两次工业革命,使人类 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人类已经步入到了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又有哪些变化呢?下课以后,请你把生活中所见、所闻以及在网上查到的“精彩瞬间”记录下来,制作成卡片,在班会上交流,再张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