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一句俗语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如果我们在日常交流中,研究了交流对象,讲究了谈话技巧,你向交流对象所述说的忠言就未必逆耳。本节课,我就想和同学们来共同领略一个臣子向君王进谏忠言,而君王并不觉得逆耳的故事。新课导入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战国策》即由刘向编订而成。《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事。善于用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它以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成为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作者简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写作背景 讽齐王纳谏 八尺有余
朝服衣冠 谤讥于市朝
面刺寡人 燕、赵、韩、魏fěngjiànyòuzhāoguānbàngcìyān字词掌握昳丽:
服:
窥镜:
旦日:
不若:
孰视之:
暮寝而思之:
美我:
私:
光艳美丽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第二天不如仔细地看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认为我美照镜子动词,偏爱
1.吾妻之美我者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闻寡人之耳者
4.朝服衣冠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名词作状语,当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名词作动词,穿戴。导思1. 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者为什么用三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导思2:邹忌是如何讽诛齐王的? 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详略进谏导思3.齐威王是如何表现的? 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 的人?纳谏讽谏关键词:
爱国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第一部分(①):第二部分(②):本段写邹忌从妻、妾、客谬赞自己比徐公还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进谏缘起。本段写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为例,讽谏齐王——进谏的内容。第三部分(③-④):写齐王虚心纳谏并取得巨大成功——进谏结果。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修:长,这里指身高。
尺:战国时期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形:形体。
昳丽:光艳美丽。
服:穿戴。
窥镜:照镜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注释: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译文: 原文: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君美甚:您美得很。
及:赶上,比得上。
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复:又。
妾:男子在正妻之外另娶的女人。注释:他的妻子说:“您美得很,徐公哪里能够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相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呢?”译文: 原文: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旦日:第二天。
与坐:“与之坐”的省略。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孰视之:仔细地看他。孰,仔细地。之,指徐公。
弗如远甚:远不如。注释: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客人说:“我同徐公相比,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不如徐公美。译文: 原文: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也,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暮:夜晚。
美我:认为我美。
私:动词,偏爱。注释:译文: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原文: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诚:确实。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注释:译文: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原文: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方千里:方圆千里。
宫妇左右:指宫里的妃子以及近臣。
莫:没有谁。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蔽:受蒙蔽,文中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甚:厉害。注释: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更厉害了。”译文: 原文: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面刺:当面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讥,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义。市朝,公共场合。
闻:使……听到。注释: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奏章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使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译文: 原文: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门庭若市:宫门前和庭院里热闹得像集市一样。
时时:不时,有时候。
间:间或、偶然。
进:进谏。
期年:满一年。
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注释: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有人偶然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译文: 1. 开头插叙徐公一笔有何作用?
【答案】这一笔插叙非常必要,既补充说明邹忌进
一步向妾、客发问的原因,也使下文邹忌不自信显
得自然有据。精读品味2. 邹忌的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答案】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明妻子对他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肯定程度有所不同,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卑怯、顺从的心理。客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没有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表现出一种敷衍、逢迎的态度。3.文章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本部分却在写邹忌比美,是否离题?
【答案】没有离题。这部分写邹忌的生活经验,这是他讽谏齐王的论据。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就是对“受蔽”与“除弊”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中心。内容是否离题分析法。
判断某个内容是否离题,首先要明白所判断的主要内容,其次要明白全文的主旨是什么,最后还要明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还是矛盾的。所有的内容安排都是为中心服务的,如果发现这一内容可以突出文章主旨甚至更深入,就是切合题意;如果与主旨冲突,就是离题。需要注意的是,此类试题的答案一般是不离题。 4. 邹忌讽谏有没有效果?试分析。
【答案】邹忌劝谏,齐威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一方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一方面说明进谏者逐渐减少,另一方面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已经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揭示了什么道理?产生这个结
果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它揭示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的道理。“战胜于朝廷”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因为邹忌善于劝谏,以小见大,以自身经历作类比,使齐威王乐于接受意见;二因为齐威王能接受讽谏,并积极采取改正措施。【答案】他是以家事类比国事的方法讽谏齐王的。邹忌入朝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向齐威王进谏,而是先向齐威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事实,接着以“生活小事”开头,先谈自己的生活际遇。一口气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都说他“美于徐公”,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应该看到,邹忌讽谏的思维过程中,有三个要点:一是由“我”及“君”,二是由家及国,三是以小见大。1.【难点探究】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应该如何理解邹忌的
讽谏艺术?【答案】邹忌(进谏者):邹忌作为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威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他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性,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他闻过则喜,兴利除弊,大胆改革,颇有远见。2.【难点探究】你怎么评价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形象? 受蔽
清醒皆以美于徐公
私、畏、求“我”生活小事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齐威王纳谏根据
结论除弊
效果私、畏、求王
王之蔽甚矣进谏有赏
皆朝于齐类比推理国家大事广开言路 虚心纳谏板书设计本文写邹忌有自知之明,从生活小事领悟到深刻道理,他用切身的体会劝谏齐威王,使威王纳谏改过并取得了巨大成效。课文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