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 语文统编版
高一年级
必修一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1
新知导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培根《论读书》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1.了解黑塞、王佐良及其作品,了解他们读书的经历和感受。
2.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3.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文章,描述作者对读书场景的描写,感受书籍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求学之道,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预习检测读准下列汉字的字音,识记字形。
闲暇( ) 丰盈( ) 卷帙( )
逊色( ) 消磨( ) 公爵( )
帐幕( ) 苍穹( ) 慰藉( )
麻痹( ) 臻( ) 胥( ) xiá yíng zhì
xùn mó jué
mù qióng jiè
bì zhēn xū 预习检测解释下列成语的含义。
望洋兴叹:
一劳永逸:
心驰神往:
豁然开朗:
牵强附会: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
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混为一谈。文体特征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不受字数限制。作家介绍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不仅对中国诗歌十分着迷,而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老庄哲学颇有研究。道家思赫尔曼·黑塞想对黑塞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家介绍 王佐良,诗人、中国著名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作家,翻译家,散文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新中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所做出巨大的贡献。
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
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英)《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王佐良是建国之初,中共中央宣传部组建了
《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王佐良与他的老师金岳霖、钱钟书等著名学者一起被聘为委员,共同参加了《毛泽东选集》1-4卷的翻译工作。写作背景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
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黑塞受中国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很大,所以他才会笔随心走,其作品又具有心理的深度、哲学的深度。写作背景 王佐良在武昌就读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随后南迁,进入西南联大,193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作者在文中主要记述了这段期间的读书经历。初读课文 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读书:目的和前提》
2.《上图书馆》梳理结构
写作思路:
1.《读书:目的和前提》:1-2目的
3-8前提
2.《上图书馆》:1-2引出话题
3-10记叙上图书馆的经历都是围绕文章标题而展开叙述或议论。朗读课文 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2篇文章是怎样描述作者读书求学
的经历的?在书中标画出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思考,这些场景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新知讲解黑塞在祖父的巨大藏书室中捞取“珍珠”场景:朗读第五段和第六段,关注重点词语 在书籍的世界中,总不断有某种特殊的爱好使我着迷,有某个新发现令我神往,有某种新的热情叫我兴奋不已。许多这样的热情交替出现,有的过一定时期去而复来,有的出现一次便永远消失了……形象描绘“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与书籍打交
道”的美好感受。新知讲解 那不过是一部配有格兰威尔引人入胜的插图的《鲁滨逊飘流记》,以及两巨册1830年出版的四开的《一千零一夜》的德译本,同样配有插图。这两部书告诉我,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从此我便孜孜不倦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一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要不便趴在地板上,举例,读西方经典的感受。新知讲解让周围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围起来。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巴尔扎克的名字……我大失所望。我所期待的……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举例,进一步说明阅读经典的前提和作用。新知讲解……我已认识了老子,最先读的是格里尔(Grill)的译本。随后开始出版“中国丛书”,即卫礼贤翻译的中国经典著作……头一本是孔子的《论语》;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地惊异和心驰神往……《论语》之后又出了《道德经》、《庄子》、《孟子》、《吕氏春秋》和《中国民间童话》……几十年来,我对这些中国典籍的喜爱有增无已……读诸子百家的作品、童话、诗歌、小说等东方经典著作的经历、感受和意义。新知讲解王佐良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感受“新世界”场景: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
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朗读第六段:关注重点词语图书馆的特点新知讲解王佐良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感受“新世界”场景: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十九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新知讲解王佐良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感受“新世界”场景: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
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十六七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图书馆的“神气”,深深地吸引着作者,使他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不能自拔,受益匪浅。新知讲解清
华
大
学
图
书
馆新知讲解 哲学家对读书的理解,往往不是关注读书的种类,或是读书的方法,而是关注读书的意义。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读书的意义,不仅要从个体的知识需要来理解,更重要的,是把读书作为人类历史性活动的实践来理解,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来理解。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人民日报》(2019年02月19日20版)
合作探究 上图书馆给王佐良带来了哪些有益的收益?请大家再次阅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简单概括信息。①获得了比来自中外老师还要多的知识。
②产生了读小说的兴趣和好奇心。
③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
④丰富了有关历史、哲学、戏剧等方面的知识和情感。
⑤认识到了人类的高贵和伟大。课堂练习 某学校开展读书活动。活动中某同学把搜集到的大量关于读书的名言分类编排,请你为他汇编的名言加上一个小标题。 古文学家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学者陈善的出入法:既能钻得进去,又要跳得出来。 教育家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理学家朱熹的三到法: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思想家伏尔泰的再读法:重新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与老友重逢。 儿童文学家冰心的创新法:读书恨与古人同。 孟子的独立思考法:尽信书不如无书。 史学家侯外庐的热处理法:读书学习都应趁热打铁。
名言集的小标题为:好读书,读好书巩固提高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选》 ?巩固提高 材料二:以下是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哈利·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 》《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不超过25字) (2)你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巩固提高参考答案:
(1)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存在较大差异。?(2)示例一: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陶冶情操,磨砺意志,传承文化;但老师在推荐书目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 示例二:中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阅读书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读一些书;但只凭兴趣爱好阅读,不利全面发展,所以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外,还要扩大阅读面,加强对经典的阅读。课堂总结梁启超:读课外书为必修课王国维:有批判地读书陈寅恪:有校勘、有批语赵元任:熟读成诵板书设计《读书:目的和前提》:1-2目的——?
3-8前提——?
《上图书馆》:1-2引出话题
3-10记叙上图书馆的经历——?作业布置1.从课文中摘取一些名言警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2.和同学分享你的读书心得。
3.完成相关的习题。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1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培根《论读书》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黑塞、王佐良及其作品,了解他们读书的经历和感受。
2.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3.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文章,描述作者对读书场景的描写,感受书籍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求学之道,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汉字的字音,识记字形。
闲暇( xiá ) 丰盈( yíng ) 卷帙(zhì )
逊色(xùn ) 消磨( mó ) 公爵( jué )
帐幕(mù ) 苍穹( qióng ) 慰藉( jiè )
麻痹(bì ) 臻( zhēn ) 胥( xū )
2.解释下列成语的含义。
望洋兴叹: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一劳永逸: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
心驰神往: 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
豁然开朗: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牵强附会: 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混为一谈。
四、文体特征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不受字数限制。
五、作家介绍:
1.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不仅对中国诗歌十分着迷,而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老庄哲学颇有研究。道家思赫尔曼·黑塞想对黑塞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王佐良,诗人、中国著名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作家,翻译家,散文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新中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所做出巨大的贡献。
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英)《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王佐良是建国之初,中共中央宣传部组建了
《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王佐良与他的老师金岳霖、钱钟书等著名学者一起被聘为委员,共同参加了《毛泽东选集》1-4卷的翻译工作。
六、写作背景
1.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
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黑塞受中国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很大,所以他才会笔随心走,其作品又具有心理的深度、哲学的深度。
2.王佐良在武昌就读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随后南迁,进入西南联大,193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作者在文中主要记述了这段期间的读书经历。
七、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1.《读书:目的和前提》2.《上图书馆》,梳理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写作思路:
1.《读书:目的和前提》:1-2目的
3-8前提
2.《上图书馆》:1-2引出话题
3-10记叙上图书馆的经历
两篇文章都是围绕文章标题而展开叙述或议论。
八、再读课文,诱思导学
1.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2篇文章是怎样描述作者读书求学的经历的?在书中标画出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思考,这些场景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1)黑塞在祖父的巨大藏书室中捞取“珍珠”场景:
(2)王佐良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感受“新世界”场景:
2.朗读第五段和第六段, 关注注重点词语,标画理解。
黑塞在祖父的巨大藏书室中捞取“珍珠”场景:
(1)在书籍的世界中,总不断有某种特殊的爱好使我着迷,有某个新发现令我神往,有某种新的热情叫我兴奋不已。许多这样的热情交替出现,有的过一定时期去而复来,有的出现一次便永远消失了……
感受:形象地描绘了“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与书籍打交道”的美好感受。
(2)那不过是一部配有格兰威尔引人入胜的插图的《鲁滨逊飘流记》,以及两巨册1830年出版的四开的《一千零一夜》的德译本,同样配有插图。这两部书告诉我,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从此我便孜孜不倦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一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要不便趴在地板上,让周围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围起来。
感受:举例,进一步说明阅读经典的前提和作用。
(3)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巴尔扎克的名字……我大失所望。我所期待的……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
感受:举例,进一步说明阅读经典的前提和作用。
(4)……我已认识了老子,最先读的是格里尔(Grill)的译本。随后开始出版“中国丛书”,即卫礼贤翻译的中国经典著作……头一本是孔子的《论语》;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地惊异和心驰神往……《论语》之后又出了《道德经》、《庄子》、《孟子》、《吕氏春秋》和《中国民间童话》……几十年来,我对这些中国典籍的喜爱有增无已……
感受:读诸子百家的作品、童话、诗歌、小说等东方经典著作的经历、感受和意义。
3.朗读第六段:关注重点词语,标画出来理解。
王佐良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感受“新世界”场景:
(1)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十九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十六七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感受: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神气”,深深吸引着作者,使他的海洋中不能自拔,受益匪浅。
(2)哲学家对读书的理解,往往不是关注读书的种类,或是读书的方法,而是关注读书的意义。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读书的意义,不仅要从个体的知识需要来理解,更重要的,是把读书作为人类历史性活动的实践来理解,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来理解。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人民日报》(2019年02月19日20版)
九、合作探究
1.书馆给王佐良带来了哪些有益的收益?请大家再次阅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简单概括信息。
①获得了比来自中外老师还要多的知识。
②产生了读小说的兴趣和好奇心。
③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
④丰富了有关历史、哲学、戏剧等方面的知识和情感。
⑤认识到了人类的高贵和伟大。
十、课堂练习
某学校开展读书活动。活动中某同学把搜集到的大量关于读书的名言分类编排,请你为他汇编的名言加上一个小标题。 古文学家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学者陈善的出入法:既能钻得进去,又要跳得出来。 教育家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理学家朱熹的三到法: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思想家伏尔泰的再读法:重新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与老友重逢。 儿童文学家冰心的创新法:读书恨与古人同。 孟子的独立思考法:尽信书不如无书。 史学家侯外庐的热处理法:读书学习都应趁热打铁。
名言集的小标题为:
答案:好读书,读好书
十一、巩固提高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选》 材料二:以下是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哈利·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 》《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不超过25字) (2)你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参考答案:
(1)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存在较大差异。?(2)示例一: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陶冶情操,磨砺意志,传承文化;但老师在推荐书目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 示例二:中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阅读书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读一些书;但只凭兴趣爱好阅读,不利全面发展,所以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外,还要扩大阅读面,加强对经典的阅读。
十二、课堂总结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设立了国学研究院。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回忆道:“先设国学门,所以又简称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院的教授称为导师,当时只有四位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导师学问既大,其读书方法可借鉴之处亦多。 ???????1.梁启超:读课外书为必修课???????在梁启超看来,“学生做课外学问是最必要的,若只求讲堂上功课及格,便算完事,那么,你进学校,只是求文凭,并不是求学问,你的人格,先已不可问了”。做学问的人不去“自发”地阅读课外书,文不识理,理不通文,最终将制约学术的创新。???????如何读书?在梁启超看来,读书有精读泛读之分,“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梁启超注重记笔记:“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抄下(短的抄全文,长的摘要,记书名卷数页数)。”??????2.?王国维:有批判地读书???????他主张学生要广泛阅读不同专业范围的书籍,一方面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还可以使自己在阅读中得到积极的休息。这一点与梁启超的“读课外书为必修课”有些类似。???????读书时不可缺少批判性思维。王国维深谙此道,他说:“如果缺少观点,缺少见识,读书再多,也不会对自己的学问有补,而只会使自己迷失在浩瀚的史料中而不能自拔。 ”如他对戏曲的定义(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即是从大量资料中提出,并借为一种标准,重新审视中国戏曲。??????3.?陈寅恪:有校勘、有批语???????陈寅恪有一个读书习惯——在书上圈圈点点,其中有校勘、有批语。蒋天枢有文字记陈寅恪读《高僧传》的批语:“先生于此书,时用密点、圈以识其要。就字迹墨色观之,先后校读非只一二次,具见用力之勤勉……”陈寅恪随手记下的这些圈点和随想成为他日后论文的基本观点和著述的蓝本。??????不唯书,敢怀疑。陈寅恪大量读书,却不尽信书。对于书上说的、前人说的和大人物说的,陈寅恪总是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才加以确认。陈寅恪在诗中说道,“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这个“不肯为人忙”,指的是读书求学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受已成观念的约束,要有创见。??????5.?赵元任:熟读成诵???????赵元任曾记述小时的读书经历:读诸子诸经时,“不懂就老念老念,念熟了过一会儿,过一阵,过几年,他就不知不觉地懂起来……我好些书都是先背熟了,后来才慢慢儿懂的”。这个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性。
十三、板书设计
《读书:目的和前提》:1-2目的——?
3-8前提——?
《上图书馆》:1-2引出话题
3-10记叙上图书馆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