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讲 中国现代科技、教育、文化与社会生活 学案+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讲 中国现代科技、教育、文化与社会生活 学案+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22 13:58:23

文档简介


1.(2019?湘潭)国际上把杂交水稻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发明它的科学家是(  )
A.钱学森 B.华罗庚 C.邓稼先 D.袁隆平
2.(2019?营口)诺贝尔奖每年授予“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人是(  )
A.屠呦呦 B.莫言 C.袁隆平 D.邓稼先
3.(2019?日照)在2018年12月18日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屠呦呦被授予100名“改革先锋”之一。这源于她在哪一领域的突出贡献?(  )
A.农业科技 B.航天科技 C.文艺创作 D.医疗卫生
4.(2019?徐州)屠呦呦入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的“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这主要是因为她(  )
A.挽救了疟疾患者生命 B.提高了世界粮食产量
C.研发了导弹和原子弹 D.解决了人类贫困问题
5.(2019?常州)《人民日报》真实记录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下列文章中最早刊登于《人民日报》的是(  )
A.《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
C.《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
D.《科学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6.(2019?张家界)“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材料中赞誉的“他”是(  )
A.焦裕禄 B.邓稼先 C.袁隆平 D.钱学森
7.(2019?辽阳)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当时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国防实力,我国决定(  )
A.研制“两弹一星” B.创建人民海军 C.研制航空母舰 D.创建人民空军
8.(2019?桂林)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领导的科研团队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
A.研制原子弹 B.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C.发现青蒿素 D.发明籼型杂交水稻
9.(2019?贵阳)下列科技成果,标志着新中国在医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是(  )
A.提出“自然选择”的学说
B.发现了青蒿素
C.用自制显微镜发现“细胞”
D.发现了青霉素
10.(2019?贵港)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的研究成果是(  )
A.在植物中成功提取青蒿素
B.研制出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
C.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研制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1.(2019?海南)努力攀登空间科学高峰是我国科学家的毕生追求。1970年4月24日晚上9时35分,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一号 C.嫦娥一号 D.捕风一号
12.(2019?烟台)“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为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舞”。材料中的“这次成功的试验”(  )
A.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B.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C.是863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
D.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13.(2019?荆州)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在国防尖端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这不仅增强了我国的战略防御能力,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这项成就是(  )
A.“两弹一星”的成功 B.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C.开创治疗疟疾新方法 D.杂交水稻培育技术
14.(2019?株洲)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以表彰他(  )
A.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B.发明了籼型杂交水稻
C.自主研制人造卫星 D.研制原子弹爆炸成功
15.(2019?青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天宫遨游、蛟龙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大飞机一飞冲天、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一系列重大成果,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A.创新 B.开放 C.协调 D.共享
16.(2019?自贡)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邓稼先为两弹研制作出的贡献,以下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的是(  )
A.电影作品《邓稼先》
B.邓稼先遗留手稿和日记
C.《中外科学家故事一一邓稼先》
D.某同学课堂笔记提纲
17.(2019?河南)如图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迀,决定这一变迀的根本因素是(  )
A.消费习惯 B.互联网普及C.经济发展 D.智能手机使用
18.(2019?黄石)1978年,我国很少有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和摩托车,2007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6.06辆,农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达到48.52辆。我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86年的2.5台增长到2007年的10.2台。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
A.城市建设发展 B.思维方式改变 C.传统观念更新 D.生活水平提高
19.(2019?福建)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三大件”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手机、空调、汽车
如表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  )
A.经济快速发展 B.文化教育进步C.社会保障提高 D.饮食结构优化
20.(2019?淄博)1987年11月12日,美国快餐业巨头肯德基在中国内地的第一家餐厅在北京前门正式开业,这也是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国快餐店。这主要得益于(  )
A.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世界多极化潮流的大力推动
21.(2016?三明)对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生活新景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B.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C.住房的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有明显改善
D.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1.(2019?营口模拟)1964年10月16日,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是(  )①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②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地位③增强了我国称霸世界的力量④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有意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019?怀远县校级模拟)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的无私奉献下,尤其是在科技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取得了骄人的科技文化成果。下列的科技文化成果与人物搭配有误的是(  )
A.邓稼先--两弹元勋
B.莫言--作品《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C.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D.屠呦呦--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2019?秦安县模拟)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东方红一号 B.东方红二号 C.东方红三号 D.东方红四号
4.(2019?平江县二模)“呕心沥血造两弹,鞠躬尽瘁报国家”这幅对联盛赞的是(  )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邓稼先 D.袁隆平
5.(2019?振兴区校级二模)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科学家和女性,她的成就是发现(  )
A.籼型杂交水稻 B.青霉素 C.叶绿素 D.青蒿素
6.(2019?振兴区校级二模)“两弹一星”包括(  )
①氢弹 ②原子弹 ③人造地球卫星 ④导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2019?苏州一模)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呈现了航天员升入太空从事科研的场景,涉及到载人航天技术。下列成就中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  )
A.中国制成第一架飞机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D.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8.(2019?洛阳模拟)《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C.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D.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9.(2019?中山市校级模拟)1974年,各国专家纷纷预测,中国绝不可能养活10亿人口,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正走向灾难。毫无疑问,后来这一预言被无情地粉碎了,在这其中起到重大作用的是(  )
①“东方魔稻”的培育推广
②农业生产合作社
③“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19?昆都仑区二模)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成功
标志着我国最先成为世界核先进国家
B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我国开始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
C
袁隆平获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
对探索生命奥秘作出重要贡献
D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实现了水稻育种历史性突破
A.A B.B C.C D.D
11.(2019?平舆县模拟)1970年新加坡《民报》说:“中国成功地…从天外飞来的音波,不但震荡了举世的人心,也使美、苏两国闻之相顾失色。”相关成就的取得(  )
A.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的垄断
B.使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行列
C.使我国空军现代化有了新飞跃
D.提高了我国互联网普及率
12.(2019?北京模拟)如表是北京市城镇居民的年人均食品购买量统计表(单位:千克),此表不能说明(  )
时间
粮食
猪肉
家禽
鲜瓜果
鲜奶
1978年
182.70
15.97
1.01
18.51
8.58
1998年
82.28
30.10
9.46
67.19
16.92
A.居民的主食消费减少,副食品消费增加
B.生活水平提高,导致食品消费结构变化
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状况进一步改善
D.由于物价的上涨,人们减少了粮食消费
13.(2019?潮州模拟)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无比自豪:“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
A.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B.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发生变化
C.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D.中国社会城乡差异已经消失了
14.(2019?潮州模拟)“空中高铁”“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大数据时代”,这些当下出现在中国的新名词和新概念反映出新科技革命(  )
A.形成了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局面
B.为世界带来了光明
C.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D.使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
15.(2019?姜堰区二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A.衣着丰富多彩,彰显个性化
B.肉食、副食品、果品消费比例不足
C.城镇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
D.出行坐飞机、动车、开私家车越来越普遍
16(2019?乐陵市二模)“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是外国青年选出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外国人纷纷表示:“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外卖、快递都非常快”“高铁很棒”。这些现象反映出(  )
①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②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变化
④中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2019?普宁市二模)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访华后撰文写道:“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穿着单调一律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
①经济全球化影响
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③改革开放
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8.(2019?普宁市一模)习近平说: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这说明(  )
A.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B.我国已经实现共同富裕
C.我国已经没有贫困人口 D.我国成为发达国家
19.(2019?庆安县校级一模)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是城乡的最高追求:80年代以后,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彩电等新的“四大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今,手机、旅游、汽车、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这些现象说明(  )
A.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消费观念的转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人们的消费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D.我国的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0.(2018?山西模拟)1979年,深圳的李真一家5口,每月可凭猪肉票买6.80元的肉,凭豆腐票买 0.64元的豆腐,凭鱼票买3.20元的鱼,凭海味票买 0.70 元的海鲜。以下对这一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人们的饮食结构非常合理
B.物美价廉,人们生活水平高
C.设立经济特区,扩大对外开放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
21
.(2019?河南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07年我国就业人员比1978年增加36838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6.3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貨水平提高了4.9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貴水平提高了4.4倍……2007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1989年增加14397万人,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也大幅度增加。 材料三? 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等四大行业被形容为中国“新四大发明”,这不仅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因科技领域改革红利逐步释放所产生的惊人变化,也让我国在新轮技术革命中重返世界舞台中央。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取得了哪些方面的进步?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城乡人民生活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
22.(2019?河南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人们经济条件的好转以及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件稀罕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越来越多。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购买了家用汽车。汽车的不断增多,使城市道路更加拥挤。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政府除加大路网建设外,还大力建设城市环线、高架公路,并发展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加快交通工具科技研制的步伐,高速列车开始在广(州)深(圳)铁路上奔驰。2003年,在上海,我国第一列磁悬浮列车投入商业运营。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的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三,说明我们的交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
(3)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例家乡所在城镇的交通发展的成就。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国际上把杂交水稻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发明它的科学家是袁隆平。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故选D。
2.【答案】A
【解析】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3.【答案】D
【解析】1971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它的使用在全世界“拯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1979年屠呦呦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D符合题意。故选D。
4.【答案】A
【解析】屠呦呦入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的“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这主要是因为她挽救了疟疾患者生命。1971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它的使用在全世界“拯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故选A。
5.【答案】B
【解析】A项中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1970年发射的,B项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1957年,CD两项都出现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故选B。
6.【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专注于田畴”、“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可知,反映的是一位在农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四个选项中,只有袁隆平是农业科学家,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故选C。
7.【答案】A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当时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国防实力,我国决定研制“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两弹”是指原子弹和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一星”的成果研制是新中国国防事业获得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故选A。
8.【答案】C
【解析】为寻找治疗疟疾的药物,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攻关克难终于发现了青蒿素。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她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领导的科研团队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发现青蒿素。故选C。
9.【答案】B
【解析】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标志着新中国在医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科技成果是发现了青蒿素。故选B。
10.【答案】A
【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并从植物中成功提取青蒿素。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选A。
11.【答案】A
【解析】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人太空。中国成为了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A符合题意。故选A。
12.【答案】A
【解析】“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为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舞”材料中的“这次成功的试验”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A符合题意。故选A。
13.【答案】A
【解析】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两弹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少数国家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掌握,直接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使我国走上了科技强军之路。故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在国防尖端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这不仅增强了我国的战略防御能力,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这项成就是“两弹一星”的成功。故选A。
14.【答案】B
【解析】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B符合题意。故选B。
15.【答案】A
【解析】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合作共赢,增进人民福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天宫遨游、蛟龙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大飞机一飞冲天、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一系列重大成果,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故选A。
16.【答案】B
【解析】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邓稼先为“两弹一星”作出的贡献,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的是邓稼先遗留手稿。邓稼先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的负责人,1963年由他主持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形成。第二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接着他又参加了氢弹的研制,被誉为“两弹元勋”。未经任何加工的历史遗存材料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故选B。
17.【答案】C
【解析】本题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迀,决定这一变迀的根本因 素是经济发展。粮票的使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产品日益丰富,粮票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开始出现无人货架购买商品。这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原因。故选C。
18.【答案】D
【解析】1978年,我国很少有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和摩托车,2007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606辆,农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达到48.52辆。我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86年的2.5台增长到2007年的10.2台。这主要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体现了生活水平的提高。故选D。
19.【答案】A
【解析】据题干图片可知,题干表格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三大件”发生了质的变化。故选A。
20.【答案】A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材料表明德基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口味上的不同,还有饮食文化、管理模式,用餐观念的改变,这是中国引进外资的带来的变化,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
21.【答案】A
【解析】改革开放前,物资缺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BCD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生活新景象。故选A。

1.【答案】C
【解析】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③表述错误。故选C。
2.【答案】D
【解析】1971年,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在青蒿中成功提取到一种无色晶体,并将其命名为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她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D符合题意。故选D。
3.【答案】A
【解析】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人太空。中国成为了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故选A。
4.【答案】C
【解析】“呕心沥血造两弹,鞠躬尽瘁报国家”这幅对联盛赞的是邓稼先。邓稼先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的负责人,1963年由他主持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形成。第二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接着他又参加了氢弹的研制,被誉为“两弹元勋”。故选C。
5.【答案】D
【解析】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和女性,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是屠呦呦。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并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屠呦呦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故选D。
6.【答案】B
【解析】“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筑起共和国钢铁长城。B符合题意。故选B。
7.【答案】C
【解析】“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按时间先后顺序,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ABD不属于航天成就。故选C。
8.【答案】D
【解析】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ABC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前,不符合题意。故选D。
9.【答案】B
【解析】1974年,各国专家纷纷预测,中国绝不可能养活10亿人口,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正走向灾难。毫无疑问,后来这一预言被无情地粉碎了,在这其中起到重大作用的是①“东方魔稻”的培育推广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农业生产合作社在1974年前;③“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与农业发展没有直接关联,据此可排除ACD三个选项。故选B。
10.【答案】B
【解析】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之列的标志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人太空。中国成为了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故选B。
11.【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国成功地…从天外飞来的音波,不但震荡了举世的人心,也使美、苏两国闻之相顾失色”可知,这反映的是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它使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行列。故选B。
12.【答案】D
【解析】题干给出的表是北京市城镇居民的年人均食品购买量统计表(单位:千克),此表中数据不能说明由于物价的上涨,人们减少了粮食消费。人们减少粮食消费是因为其它副食品浪费增加,这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故选D。
13.【答案】B
【解析】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这说明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改革开放促进经济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表明我国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发生变化,B是正确的选项。故选B。
14.【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我国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重视科技在提高我国生产力中的作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所以,神舟飞天、太空交会对接,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就是上述战略成功的具体表现。所以体现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显著成就,表明新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故选C。
15.【答案】B
【解析】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衣着丰富多彩,彰显个性化,城镇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出行坐飞机、动车、开私家车越来越普遍,人们的吃穿住用行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故不能反映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是肉食、副食品、果品消费比例不足。故选B。
16.【答案】A
【解析】“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是外国青年选出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外卖、快递都非常快”“高铁很棒”。这些现象反映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变化。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应当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国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因此,我们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同时,利用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还没有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
17.【答案】C
【解析】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访华后撰文写道:“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穿着单调一律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不包括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因为中国是2001年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据此可排除ABD三个选项。故选C。
18.【答案】A
【解析】习近平说: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这说明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改革开放促进经济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故选A。
19.【答案】A
【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是城乡的最高追求:80年代以后,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彩电等新的“四大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今,手机、旅游、汽车、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这些现象说明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促进经济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故选A。
20.【答案】D
【解析】1979年,深圳的李真一家5口,每月可凭猪肉票买6.80元的肉,凭豆腐票买0.64元的豆腐,凭鱼票买3.20元的鱼,凭海味票买0.70元的海鲜。以下对这一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注意题目强调的是凭票购买,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故选D。
21.【答案】(1)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2)就业人数剧增,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也大幅度增加。
(3)实行改革开放,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22.【答案】(1)私人汽车增多;交通条件改善;交通工具种类增多等。
(2)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科技不断发展;政府不断重视等。
(3)郑州地铁1号线、2号线、9号线通车运营;郑州高架桥越来越多;高速铁路通车运营等。
第14讲 中国现代科技、教育、文化与社会生活

1.网络构建

◆考点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②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 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③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④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一号,成为第 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2.航天成就:(1)1999年, 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2003年, 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 实现了太空行走。
◆考点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3. 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 ”。
4.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发现 。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考点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5.改革开放前: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 ”“百家争鸣”的方针。
6.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2012年,中国作家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考点四:改革开放前与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 ??????????????????????????????
衣:买衣服凭布票,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食:饮食比较单一,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住:拥挤,设施简单。???
行:自行车、水运、火车、汽车。
网络通信:不普遍。
改革开放前???
衣:衣着 ,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食:不仅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 、 搭配,绿色食品。
住:面积扩大,环境改善。
行: 公路、地铁、 、轻轨、航空、私家车。
网络通信: 规模和用户全球第一,互联网普及。

1.如何理解计算机网络是一柄“双刃剑”
首先,网络让中学生接触到了多元的世界文化,接触到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全球眼光;他们通过阅读网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网页),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懂得在处理复杂事物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从而改变传统线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网络还使中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大大超出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生存世界。网络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隐蔽性为中学生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学生可以利用快捷的电子邮件与他人进行远距离交流,这种“戴面具”的交往形式可使中学生在平等、宽松的社交环境中尽情展现自我。 其次,网络的消极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网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有用与无用的、正确与错误的、先进与落后的信息充斥网络,淫秽、色情、暴力、丑恶、反动的内容也在网上广为传播,腐蚀学生的灵魂,对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强大的冲击。
2.贯彻执行“双百”方针的意义
(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认为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以利于搞好经济建设非常必要,于是党中央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为繁荣新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这一符合科学与文化发展规律的伟大决策。
(2)在“双百”方针的影响下,文艺界和科学界反响强烈,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学术文化各部门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数量有限、凭布票供应,色彩样式单调,只有中山装和解放装
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展示风度和个性

食物匮乏、单调,凭粮票供应,营养不足,许多人温饱都不能解决
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居住条件差,多数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
居住面积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步行、自行车、公交车
开摩托车、乘出租车、开私家车出行,乘飞机旅游
4. 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制度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就业制度
改革
“铁饭碗”等
从前的“铁饭碗”逐渐被打破,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就业渠道拓宽;就业制度的改革也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提高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
社会保障
制度成立
由职工单位支付,“公费医疗”。这种医疗制度往往使单位不堪重负,并造成了很大浪费
我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5.教育、科技、经济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1)教育发展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经济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带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取决于全民族的素质和科技人才,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2·1·c·n·j·y
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第14讲 中国现代科技、教育、文化与社会生活

1.网络构建

◆考点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③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2.航天成就:(1)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
◆考点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3.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考点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5.改革开放前: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6.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考点四:改革开放前与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 ??????????????????????????????
衣:买衣服凭布票,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食:饮食比较单一,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住:拥挤,设施简单。???
行:自行车、水运、火车、汽车。
网络通信:不普遍。
改革开放前???
衣:衣着丰富多彩,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食:不仅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
住:面积扩大,环境改善。
行:高速公路、地铁、高铁、轻轨、航空、私家车。
网络通信: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全球第一,互联网普及。

1.如何理解计算机网络是一柄“双刃剑”
首先,网络让中学生接触到了多元的世界文化,接触到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全球眼光;他们通过阅读网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网页),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懂得在处理复杂事物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从而改变传统线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网络还使中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大大超出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生存世界。网络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隐蔽性为中学生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学生可以利用快捷的电子邮件与他人进行远距离交流,这种“戴面具”的交往形式可使中学生在平等、宽松的社交环境中尽情展现自我。 其次,网络的消极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网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有用与无用的、正确与错误的、先进与落后的信息充斥网络,淫秽、色情、暴力、丑恶、反动的内容也在网上广为传播,腐蚀学生的灵魂,对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强大的冲击。
2.贯彻执行“双百”方针的意义
(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认为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以利于搞好经济建设非常必要,于是党中央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为繁荣新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这一符合科学与文化发展规律的伟大决策。
(2)在“双百”方针的影响下,文艺界和科学界反响强烈,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学术文化各部门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3.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数量有限、凭布票供应,色彩样式单调,只有中山装和解放装
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展示风度和个性

食物匮乏、单调,凭粮票供应,营养不足,许多人温饱都不能解决
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居住条件差,多数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
居住面积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步行、自行车、公交车
开摩托车、乘出租车、开私家车出行,乘飞机旅游
4. 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制度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就业制度
改革
“铁饭碗”等
从前的“铁饭碗”逐渐被打破,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就业渠道拓宽;就业制度的改革也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提高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
社会保障
制度成立
由职工单位支付,“公费医疗”。这种医疗制度往往使单位不堪重负,并造成了很大浪费
我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5.教育、科技、经济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1)教育发展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经济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带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取决于全民族的素质和科技人才,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21cnjy.com
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