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四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2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 1.会写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4.感悟古诗意境,体会深深的爱国之情,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1.会写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教学难点】感悟古诗意境,体会深深的爱国之情,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1.观察图片:边塞征战生活 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2.助读资料: 走近作者: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 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闺怨》等。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4 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背诵古诗《出塞》。(重点) 3.体会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理解诗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哲理。(难点)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塞:“宀” 的横要长,中间是三横两竖, 下横稍长,撇和捺在下横处起笔,要舒展。 秦:一撇贯穿三横,捺在横下起笔,撇和捺要舒展,下边“禾” 稍小。 征:左边要窄长,右边“正” 左竖要短,右竖连接两横,下横稍长。四、品读释疑1.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诗意: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3.小资料: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用凝重得口气读出失望、悲伤。(1)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2)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 人未还 (3)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战事频繁终老边塞?;战死沙场?5.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 家 亲人 6.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7.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8.想象说话 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_。 9.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 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1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还表达了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作者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 (1)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2)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课后第2题) 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1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出塞》一诗中,作者把秦汉以来所进行的边塞战争都概括了出来,反映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无比哀叹之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 3.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1.观察图片:今天我们跟着边塞将士一起参加出战前的盛宴。 2.助读资料: (1)走近作者:王翰(687—726), 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其诗最负盛名的是《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主要作品:《凉州词》《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等。 (2)相关资料:《凉州词》是凉州地方乐调制成的乐府曲调。“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凉州,唐代属陇右道,典型的边塞地区,在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州治在今武威县。唐代用这个题目写诗的人很多,内容大多是军营生活。王之涣和王翰的《凉州词》也是如此。这就使这两首诗有了许多相似之处。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写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重点)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重点) 4.感悟古诗意境,体会深深的爱国之情,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 (难点)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词:“司” 横折钩的横稍短,折要长,“一” 和“口” 要小,位置靠上。 催:“山”要扁,下边“ 亻” 比左边“ 亻” 要小,右边四横一竖要紧凑,上边有一点。 醉:“酉” 框内有一短横,“十” 的一竖横上部分要短。四、品读释疑1.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诗意: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能活着回来? 3.葡萄美酒月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4.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 5.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 急促的琵琶声。 6.葡萄美酒月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急促的琵琶声还在催促什么? (1)快尽兴畅饮; (2)快奔赴战场; (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7.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从“醉卧沙场”中我听出了你们那份潇洒从容。 (2)醉了躺在沙场上为什么不要笑我呢? 因为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在战场上能活着回来。 (3)你体会到了什么? 将士们不仅有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 8.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 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凉州词》是一首描写征戍生活、边塞情景的著名诗篇。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上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将士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3.课堂小结 《凉州词》用短短四行,二十八个字描述了盛大的场面,让我们闻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将士们一醉方休、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全诗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激趣导入1.作者诗中的项羽和我们知道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了解吧。 2.助读资料: 走近作者: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 主要作品:《武陵春》《醉花阴》《如梦令》《声声慢》等。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1 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重点)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重点) 4.感悟古诗意境,体会深深的爱国之情,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 (难点)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杰:“木” 中竖稍短,下边四点间距均匀, 首点与其他三点写法不同。 雄:前两笔横短撇长,下边的撇折独立,折末端有点,“ 亻” 撇短竖要长。 项:“工” 要扁小,末笔的点要大一些。四、品读释疑1.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诗意: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他在遭遇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3.课文整体感知 诗的前两句:李清照生活在动乱的年代。她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渡江南逃,北方的大好河山沦落敌手。因此作者认为不论生还是死,都应该具有浩然正气,铮铮铁骨。 诗的后两句: “思”字转写项羽,特别赞扬了他“不肯过江东”的败而不屈的英雄气概。因为这与南宋王朝的渡江南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正是借“思项羽”来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寄予了自己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4.“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5.阅读方法解密:借助资料理解古诗 (1)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评论现实,表达感情)是古诗的主要写法,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多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心中郁积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理解这类古诗,必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 (2)运用:比如对《夏日绝句》这首诗的情感把握,就要读一读李清照写诗的背景资料,才会理解得更准确。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3.写作方法:想像 (1)想象是我们写好作文的一种必备能力,读词语想情境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2)举例:比如读古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看到“明月”和“边关”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面: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3)练一练:读古诗《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会想到什么景象? 4.课堂小结 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爱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我们的国家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5.主题延伸 这三首诗都是表达浓浓的忧国忧民的古诗,学完后我们组织一次“爱国诗歌诵读会”吧!建议如下: (1)自己收集不少于3首爱国诗; (2)先自己练习朗读,再读给家人听,听听他们的建议; (3)做好朗诵的准备,形式多样:可以诗配画、可以表演(跳舞、歌唱)、也可以做成PPT配上音乐诵读……六、课堂拓展推荐阅读:《南园十三首·其五》《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七、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复备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