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集体备课)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2 22:4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四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知道课文讲了几件事,并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4.能借助查资料的方法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5.学习作者因果关系的表达(构段)方式。【教学重点】1.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借助查资料的方法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教学难点】1.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几件事,并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习作者因果关系的表达(构段)方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观察图片:你知道这是谁吗?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2.助读资料:(1)背景介绍: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3 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几件事,并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5.理解词语。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本文主要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了自己的心迹的故事。。8.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肃:一竖贯穿上边扁框,先写左撇右竖,再写短撇和点。胸:“勹” 要宽大, 里边是 “凶”,要小一些。赞:上宽下窄。第六笔是竖提。惑:整体要写紧凑, 上边是 “或”, 左边没有一撇。顾:左右要匀称,“ ”的“厂”要窄长。斥:一横位置稍靠上,比上边的撇要长,一长点与竖交叉,注意与“下”不同。9.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树立远大理想,也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四、当堂检测第二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2.能借助查资料的方法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重点)3.学习作者因果关系的表达(构段)方式。(难点)二、品读释疑1.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事?(课后第1题)(1)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伯父让他没事不要到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去玩,这让他疑惑不解。(2)周恩来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目睹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汽车轧死后,却无处说理。(3)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讨论交流:你能不能用一个简短的句子说出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中华不振3.周恩来出生于1898 年。 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简单介绍了周恩来的出生、他十二岁来到沈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4.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两个反问句,看似简单明了的问题,却让人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对于爱问问题的周恩来来说急于想知道答案。5.这个故事的结尾说“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 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现在你体会到了么?中华不振就是我们总是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负。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受到委屈都没人管。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不敢帮助中国人。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活很困难,而外国人却过得很好,还欺负我们中国人。6.比较:①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②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第一句中写到的场景是“热闹非凡”,而中国的妇女在“哭诉”。 7.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从“不但不”“反而”能看出中国巡警的可恶。8.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从这个反问句能看出围观的中国人也是敢怒不敢言。9.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从这个比喻句能看出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内心很焦灼,他急切地想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祖国和人民。10.有的人说:“为家父而读书。”有的人说:“为明理而读书。”也有的人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周恩来的发言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1.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为之一振”“竟然”能看出魏校长听到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感到很意外,很吃惊,很骄傲,很佩服!12.周恩来的志向和别的同学有什么不同 其他同学 亲人、为明理、为做官。他们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13.这个故事和之前的故事之间,怎么联系起来呢? 用因果关系的方式,把这三个故事串起来。“振兴中华”就是串联这个故事的一条线索。14.阅读方法解密:结合背景理解课文内容(1)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 ,作为反映生活的文章更是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因此,在阅读中,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人生观等,进而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2)运用:学习本文应该了解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的背景:当时处在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相继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使得国家越来越贫穷,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三、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2.课文主旨 本文主要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原因是他耳闻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又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到外国人的欺凌而无处说理的事情,从而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分量之重,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3.写作方法:表明观点要写清楚理由(1)本文作者写了,当在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说读书是为了亲人、有的说是为了明理、有的说是光耀门楣,而少年周恩来的回答则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为什么这样回答呢?文章通过两件事回答了这个问题,一件事是听到的,一件事是看到的,并且记叙得很清楚,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注意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和事件。(2)举例: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是:一、12岁的周恩来来到沈阳,就听到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二、一个星期天,他亲眼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里受到外国人的欺凌而无处说理的事情,从而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分量之重,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3)练一练: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4.课堂小结今天咱们学习了周恩来少年励志的故事,很激励人对不对,同学们有没有收获?5.主题延伸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课后小练笔)示例:为了快乐成长而读书。入夜了,月光撒向大地,我静静地坐在台灯旁,看着《中外名人名著》,感觉特别好。看完后,许地山的《落花生》让我明白: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冯骥才的《花的勇气》使我明白,在成长的道路上,阴风冷雨并不可怕,要以无所畏惧的勇气去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四、课堂拓展推荐阅读:《群众也在淋雨》《范仲淹的故事》五、当堂检测板书设计: 复备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