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1-22 19:2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的计算,使学生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能够将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探索积是如何变化的,它与原来的积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用计算器计算,你还记得怎么用吗?那老师马上来考考大家,你准备好了吗?
37×3=
37×12=
37×15=
同学们算得又快,又准确,真是太棒了!现在请大家把计算器放好,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说说,你有什么想法?(猜想)这个想法多好!同学们也想到了吧!
我们发现这三道乘法算式是有一定的规律的,(那到底是什么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探究
1.建立猜想
用计算器计算36×30的积。
积是多少?
36是一个因数,30是另一个因数,1080是36乘30的积。
出示例题表格(逐行出示)(学生猜想并用计算器验证,教师把表填完整。)
出示表格第二行:请你算一算: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现在的积是多少?(生答) 请把现在的积跟原来的积进行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你分析的太好了!你们觉得呢?
出示表格第三行:如果另一个因数乘10呢?积是多少?(生答)这次我们交换一下,再比较一下现在的积和第一个积,有什么变化?
猜想:请你把后面这两行分别与第一行进行比较,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规律一)这还只是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如果因数36变了,另一个因数30不变,积的变化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出示表格第四行:如果一个因数36乘8,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是多少呢?(生答)请你猜一猜,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不对呢?我们马上来验证一下。男生用计算器算出这两个因数的积,女生算出1080×8的积,看看结果是不是一样的?
出示表格第五行:如果一个因数乘100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生答)请你分别算出这两个因数的积和1080的积,看一看结果是否一样。(生答)
2.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谁来说说你的发现?你觉得呢?同意他的想法吗?
三、巩固应用
下面我们要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一次知识大比拼,你有信心吗?
第一关:
比一比,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谁能很快地说出括号里的数。
16×5=80 37×3=111
16×20=( ) 37×( )=333
16×35=( ) 37×( )=777
指名口答。这里应该填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四、沟通联系
这节课,我们用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到了两条积的变化规律,其实这两条规律,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就已经有过应用。
出示: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以及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笔算。
这是三年级学过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我们是怎么口算的?其实这个口算过程就是应用了我们今天发现的第一条规律,一个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4乘100,积也乘100.
这是三年级学过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你知道积末尾要添几个0吗?你能用今天发现的第二条规律像刚才老师那样来解释一下吗?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用计算器探索了积的变化规律,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收获吗?有什么收获呢?
在我们学习数学的时候,经常会从一些现象中提出猜想,再举一些例子来验证,从而得出了规律,这种思考方法称为不完全归纳法,它会帮助我们去发现其它更多的数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