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21 古诗词三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集体备课)21 古诗词三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2 22:4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五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2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 1.会写“孙、泊、愁、寺、榆、畔”字,认识多音字“更”,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知道诗句的意思。 2.在读中感悟《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中描绘的静态美和动态美。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4.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教学重点】1.会写“孙、泊、愁、寺、榆、畔”字,认识多音字“更”,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知道诗句的意思。 2.在读中感悟《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中描绘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教学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2.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1.观察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秋天 《山居秋暝》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2.助读资料: (1)走进作者: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图画。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写“孙”字。(重点) 2.在读中感悟《山居秋暝》这首诗描绘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重点)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激发对秋天的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难点)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 理解词语。 5.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孙:左窄右宽。“子”的横撇要短,第二笔稍带弧度,横变为一提。四、品读释疑1.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诗意: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晚上天气凉爽带来了秋意。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洗衣物的女子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把地点——“山”、时间——“晚”、季节——“秋”、环境——“雨”全点出来了。 (2)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颔联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明月的清辉从松林间隙照射下来,林地上洒满了斑驳的光点;清冽的山泉,在山石间淙淙流泻,诗人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2)这句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后第2题) 明月、青松、泉水。其中明月、青松是静态的。清泉是动态的。诗人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2)这句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后第2题) 翠竹、青莲、渔舟。其中翠竹是静态的。青莲、渔舟是动态的。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6.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尾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7.指导朗读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8.阅读方法解密:认识动静结合的方法 (1)概念:动静结合,就是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动态的,有的是静态的,二者有机地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 (2)作用: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互映衬,使描写对象更加生动形象,能更好地突出其特点。 (3)运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把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绮丽风光和山中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3.课堂小结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1.《枫桥夜泊》作者:张继 2.助读资料: (1)走进作者: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主要作品:《枫桥夜泊》。 (2)写作背景: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写“泊、愁、寺”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知道诗句的意思。 2.在读中感悟《枫桥夜泊》这首词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重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重点) 4.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难点)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理解词语。 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5.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泊:“氵”的两点小,一提要长。“白”的横折在转折时要顿笔。 愁:“禾”首撇短平,横稍向上斜,“火”要写紧凑,注意“心”三点的位置。 寺:“土”要扁,下横长。“寸”竖钩的竖与“土”的竖分两笔写。四、品读释疑1.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诗意: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与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3.月落乌啼霜满天。 (1)诗句中的动静结合: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 (2)读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月亮渐渐落下去。听到了乌鸦在啼叫。 (3)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清冷。 4.江枫渔火对愁眠。 (1)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 (2)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 看到“江枫”“渔火”。感到孤单、寂寞。 (3)江边有火红的枫叶,闪烁着灯火,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温暖、美丽。 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这两句诗你看见了什么?寺里还传来了什么? “寒山寺”。传来了 钟声,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 6.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大家可以划出诗的节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去读。大家尝试一下。 7.指导朗读: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8.假如你就是诗人张继,你还会想到什么样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9.这首绝句,写诗人在江南旅途中,路过苏州枫桥停船过夜的情景。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叙述? 全诗围绕“客”“愁”二字,展开了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 10.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 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课堂小结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是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也曾收录此诗。寒山寺也因此诗的广为传诵而成为游览胜地。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激趣导入1.《长相思》作者:纳兰性德 2.助读资料: (1)走进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词人,其词在中国词坛上享有很高声誉。 主要作品 :《通志堂集》《纳兰词》。 (2)写作背景: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二、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本诗的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更”。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在读中感悟《长相思》这首词描绘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重点) 3.通过想象画面、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重点) 4.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 5.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难点)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5.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6.理解词语。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榆:左窄右宽,“” 要扁宽,下边有一短横,“”和“刂”要写紧凑。 畔:田字要扁小,半字两横居中、紧凑、下横要长,中间一竖贯穿上下最长。四、品读释疑1.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诗意: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风雪声搅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1)写出了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2)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 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3)写出了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的情景。 (4)“夜深千帐灯”一句由动到静,既是上阕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阕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5)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作者由描写白天的人声鼎沸、骏马嘶鸣转入对“夜深千帐灯”的静态描写。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4.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荒寒的塞外,一整夜风雪交加。 (2)“风一更,雪一更”的动态与“故园无此声”的静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进一步体现了故园的温馨、宁静、祥和。 (3)从“聒碎乡心梦不成”能感受到什么? “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阕“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长相思》描写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的状态,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3.写作方法:动静结合 (1)动静结合指将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在写文的时候,如果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相对,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2)举例:比如王维《山居秋暝》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3)练一练:读王维的《鸟鸣涧》,体会动静结合的方法。 4.课堂小结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5.主题延伸 这三首诗词都是动静结合描写景物的,大家课后再搜集一首这样的古诗,一起交流一下读古诗的收获吧。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六、课堂拓展推荐阅读:《漫成一首》、《雨后池上》七、当堂检测板书设计: 复备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