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2 17:3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识字与写字
1.看拼音写词语。
(1)洪水páo xiào( )着,木桥 shēn yín ( )着,他脸上tǎng( )着雨水,用shā yǎ( )地声音喊道:“大家跟我走!”乡亲们相互chān fú( )着,一个青年人在一旁小声bào yuàn ( )着:“党员为啥不能一起走?”。
(2)桑娜点燃xī miè( )的马灯,看着xiōng yǒng péng pài( )的海浪拍击着海岸,yōu lǜ( )地想:“丈夫,怎么还没回来?”好一会儿,丈夫拖着shī lín lín( )的渔网回来了,zhòu( )着眉头说:“ài( ),这鬼天气,又没打到鱼!”
2.辨字组词。
揪 ( ) 废 ( ) 溅 ( ) 糟( )
锹 ( ) 费 ( ) 贱 ( ) 遭( )
3.选择正确读音。
勉强(qiáng? qiǎng) 柏林(bó ?bǎi)
势不可当(?dāng? dàng) 折腾(zhē? ?zhé)
自作自受(zuò zuō) 不假思索(jiǎ??jià)
二、阅读理解
(一)烛心
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笃、笃、笃”,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的,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小薇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地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薇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面……
1.想一想,这篇短文讲了一件

的事。
2.划横线的句子,这是对小薇的 描写,朗读时,语速应 ,读出小微 的心理。
3. 根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展开想象,续写小薇复杂的心理活动或是如何接待了小男孩,等等,想象要入情入理。?


(二)印象
我们家对门儿有个露天修车铺,修车师傅是个聋哑人,虽然我每天上学放学总要经过这个修车铺,但是我却从来没有正眼瞧过这个修车师傅。
  一个冬天的傍晚,寒风呼啸,我做完了作业正在看电视,只听“咚咚咚”的敲门声。我打开门,只见昏暗的暮色下,站着一位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的人,戴着一顶破旧的棉帽,脸上、手上沾满了油灰,正是那位修车师傅。他焦急地用手不停地比画着,嘴里发出“啊啊”的声音。我怎么也不能明白他的意思,我越听越不懂,他越急叫的声音也越高,我见他是个聋哑人,天又那么晚,心里还真有点害怕,赶紧对他摇摇手,关上了门。隔着门,我听见他又敲了邻居家的大门。
  晚上,爸爸妈妈回来了,饭桌上,爸爸突然想起,中午自行车坏了,他把自行车推到修车辅去修理,到现在还没取回来。我突然想起修车师傅来敲门的情景,恍然大悟,他是在一家一家地寻找车主呀!我和爸爸赶紧丢下饭碗,披上外衣,跑到修车铺,只见黑暗中,那位修车师傅正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搓着手,跺着脚,不时地往手上哈着气,旁边放着的正是我们家的那辆自行车,看着这个情景,我们什么都明白了。爸爸连忙走上前,修车师傅拉着爸爸的手来到路灯下,仔细瞧了瞧,认出爸爸就是车主,不声不响地从口袋里掏出钥匙,塞进爸爸的手中。爸爸紧紧地握着修车师傅的双手,连嚷嚷带比画着对修车师傅说:“真是太谢谢您啦,您把车往这一锁就可以回家了。”修车师傅仿佛看懂了爸爸的意思,用冻僵的双手从口袋里摸出纸和笔,在上面哆哆嗦嗦地写了几个字:“我怕您晚上用车。”
 我的眼睛湿润了,想到他挨家挨户地寻找车主的情景,想到他在刺骨的寒风中,久久地等待着车主的到来,他在我心中的形象突然变得高大起来,他的心地如此的善良,他的心灵是多么的美丽啊!
1.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


2.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朗读时应读出 的语气,此时,修车师傅心里会这样想:

3.第三段划横线的句子是对修车师傅的 描写,修车师傅是一个 的人。
4.划出文中两处描写寒风的句子,这样描写的目的是:

5. 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我”在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 )——( )
(三)看不见的爱
夏天的傍晚,天色很好,我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孩子有时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我没见过打得这么差的孩子。①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的手中,安详地微笑着。孩子就把石子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从妇女的眼神中看出,她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屏住呼吸,一丝不苟,瞄了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他还在专心致志地打。我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他母亲对我微微一笑。“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我怔住了。
半晌,我喃喃地说:“噢……对不起!为什么?”
“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呃……”我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我告诉他,只要锲而不舍,就会打中的。”②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我默不作声。
过了很久,那男孩的节奏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③他母亲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速度也慢了。
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再打一弹,再移一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他只知道大致的方向。夜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吟唱,天幕上已有了屈指可数的星星。那皮条发出的“噼啪”声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对于那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又过了很久,夜幕笼罩下来,已看不清瓶子的轮廓了。“今天他打不中了。”我想。对他们道一声“再见”,我便转身回走。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1.“我”为什么想教那孩子怎样打瓶子?

2.短文中画 “ ”的句子分别是对母亲的 、
、 描写,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
的人。
3.短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 描写,说明了时间是 ,但小男孩 ,美妙的景色又暗示了

4.短文中母亲说:“只要锲而不舍,就会打中的。关键是他做了没有。”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5.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删去吗?( )
A.不可以 ,它使文章有了完整的结局,证明了孩子坚持去做,最终获得了成功。
B.可以,这篇短文是写母亲无形的爱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些画蛇添足了。
三、阅读积累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乡音无改鬓毛衰。
,笑问客从何处来。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 时偶然写得的。
3.本诗中通过诗人的“变 ”——“ ”和“不变”——“ ”之间的对比,以及儿童所问“ ”,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
四、习作
学习的课堂上,有迷惘,更有明朗、智慧的我们一起探究品尝;实践的园地里,有恐慌更有荣光,团结的我们一起合作担当;生活的蓝天下,有忧伤更有欢畅,热情的我们一起体验分享,成长路上,需要我们同担风雨,共享阳光。
请以“我们一起来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一、识字与写字
1.咆哮 呻吟 淌 沙哑 搀扶 抱怨
熄灭 汹涌澎湃 忧虑 湿淋淋 皱 唉
2.辨字组词(略)
3.qiǎng bó ??dāng? zhē? zuò jiǎ?
二、阅读理解
(一)1.略
2.心理描写,快,多疑、反感。
3. 略
(二)
1.略
2.着急、你家的自行车在我店里(意思对即可)
3.动作描写,尽职尽责、热心肠、替别人着想。
4.更加突出修车师傅为别人着想的人物形象。
5.( 害怕 )——( 恍然大悟 )——( 感动)
(三)
1.因为那孩子一次次打不中,出于好心,想帮助这对母子。
2.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有耐心、爱儿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3.环境描写,晚上,依然坚持打瓶子,美妙的景色又暗示了小男孩靠自己的努力和妈妈的鼓励和支持,能打中瓶子,暗示了这个故事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4. 只要坚持去做,最终就会获得成功。
5A
三、阅读积累
1.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
2.回家
3.容颜,乡音,客从何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