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学习目标:
1.重点:说出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步骤和操作要领,尝试使用显微镜。
2.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尝试确定实验中的变量,并设计相应的对照实验。
预习检测
知识点一:显微镜的使用
1.显微镜的取拿与安放:一手握住 镜臂 ,一手托住 镜座 ,将显微镜轻轻放在实验台上。镜臂靠近身体略偏 左 ,镜座距实验台边缘约7 cm。然后安装目镜和物镜(已安装就不安装)。?
2.对光:
(1) 低 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 左 眼看, 右 眼睁。?
(3)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另一只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 白亮的圆形视野 。?
3.放置标本:
提示:把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 压片夹 压住,玻片标本要正对 通光孔 的中心。?
4.调焦、观察:
(1)转动 粗准焦 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 物镜 )。?
(2)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 逆时针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 细准焦 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5.收镜:
提升镜筒,取下 装片 ;擦拭显微镜;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偏向两旁;将镜筒 下降 ,反光镜 竖立 。?
知识点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1.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实验、 得出结论 。?
2.所有的实验都有变量,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 不同 外,其他因素都 相同 。?
知识点三: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 水温 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有影响吗??
2.可能做出如下假设:
A.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有影响,随水温的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会 增加 ;?
B.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有影响,随水温的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会 减少 。?
3.制订计划:
(1)实验要设计对照组。根据提出的假设,设计常温、比常温略高、比常温略低的水温,观察其中金鱼的呼吸次数, 常温 作为对照,而水温的控制是实验成败的关键。?
(2)控制实验中的变量。保证除 水温 之外,其他条件如水质、水量、管径大小等都一样,避免这些因素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3)从保护生物的角度出发,实验时在水温 调控 之后再放入金鱼。?
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归纳显微镜的成像规律:
(1)从目镜中看,标本上的“d”字是什么字, 从目镜中看到的像有何特点?
从目镜中看,标本上的“d”字是p。从目镜中看到的像是倒像。
(2)轻轻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物镜(镜筒)会怎样升降?
物镜(镜筒)会上升。
(3)在显微镜下能看清写在不透明纸上的“上”字吗?为什么?
在显微镜下不能看清写在不透明纸上的“上”字,因为光线不能透过纸片到达目镜。
(4)在视野的左上方有一个“上”字,我们应该往什么方向移动标本,才能使它到视野的中央。
向字所偏方向移动标本,即向左上方移动标本。
(5)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是越多还是越少?视野是越明还是越暗?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如何取拿以及安放显微镜?
取镜安放时要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位置,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如何对光和观察?
对光时,选择低倍物镜,对准对光孔。然后,将遮光器的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直到从目镜中看到一白亮视野。将载玻片放到载物台的通光孔的中央,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靠近载物台,距离1到2毫米;然后使物镜慢慢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最后调节细准焦螺旋使更加清晰。
3.阅读课书P25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探究方法的一般步骤:①提出问题;② 做出假设 ;③制订计划;④ 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2)科学探究常用的对照实验,按照单一变量原则,一次实验只允许 一个 变量。除 变量 外,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 ?
4.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的影响。
(1)实验结果记录:
常温 ℃下金鱼的呼吸次数? 水温 ℃下金鱼的呼吸次数? 水温 ℃下金鱼的呼吸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值: 平均值: 平均值:
(根据学生实验操作和现象填写,答案不要求一致)
(2)结论: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有何影响?
随着水温的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会增加。
1
(共16张PPT)
第2节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学习目标
1.说出实验法的一般研究步骤;
2.尝试设计简单的实验并控制实验条件;
3.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一个表格并分析数据。
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
发现并提出问题:
发现:响尾蛇捕获猎物后,并不马上吞下,而是放猎物逃走。过一段时间后,再去追寻和吞食。
提出问题:响尾蛇是根据什么标记去追寻中毒的猎物的?
作出假设:
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
科学家的实验
A
B
实验1
被蛇咬过的死老鼠
A
B
没有被蛇咬过的死老鼠
科学家的实验
实验2
分析实验现象:
由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看,只有被响尾蛇袭击中毒的老鼠,响尾蛇才会去追寻;没有被响尾蛇袭击中毒的老鼠,响尾蛇根本不会去追寻。
得出结论:
支持假设,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
实验法研究步骤
发现并提出问题
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
实施实验并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大家抓鼠妇时发现这样的现象:
当我们搬开花盆或石块,躲在下面的鼠妇(潮虫)很快就会爬走。这是为什么呢?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实验用具:
铁盘,纸盒,黑纸板,玻璃板,干土,烧杯,计时器,温度计,镊子,培养皿等。
实验装置
5
阴暗潮湿环境
明亮潮湿环境
鼠妇各5只
湿土
方法步骤:
1、取一个铁盘放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这样在盘内就形成了阴暗、明亮两种环境
2、将鼠妇平均分成两组,每组5只鼠妇,分别放入实验装置的两侧,静置2分钟 。
3、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实验方案
实施计划 (如何记录结果)
环境 2
min 3
min 4
min 5
min 6
min 7
min 8
min 9
min 10
min 11
min
明亮
阴暗
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一、提出问题:
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二、作出假设:
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三、制定计划:
确定实验研究方案(对照实验)
(控制变量)
四、实施计划:
实验探究,获得实验数据
五、得出结论:
分析实验数据,获得结论
六、表达和交流:
结论分析
思考: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在实验中有哪些因素对鼠妇有影响? 你如何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你确定的变量引起的?
光、温度、水分等
采用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希望同学们
在本课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