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水城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学段检测(地理)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聊城水城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学段检测(地理)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9-12-24 19: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2009-2010学年度高三上学期学段检测
地 理 试 题
审稿:李翠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单项选择题)和第II卷(综合题)两部分。
2.第I卷完成后,请将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本试卷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和第II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天清晨,有许多人天安门广场观看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如果天安门广场连续三天的升旗时间如下表所示,据此回答1—2题。
升旗时间
第一天
5:49
第二天
5:50
第三天
5:51
1.关于这段时间里地球运动产生现象的正确叙述是 (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产逐渐向南移动
B.地球的公转速度在减慢
C.南半球的昼长越来越短
D.烟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
2.这段时间里,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我国东南沿海多台风活动
B.华北地区农民开始准备播种小麦
C.新疆的果农喜摘葡萄,晾晒准备出口的葡萄干
D.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季节
下面右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据图完成3~4题。
3.观测者从甲、乙、丙、丁四个角度能够观察到右图所示昼夜状况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4.从a到b的方向是 ( )
A.向东 B.先西南后西北 C.向西 D.先东南后东北
读图,此图为位于海洋考察船上的人们于12月22日观测到的一天中的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回答5~7题。
5.该船这天所处的纬度位置是 ( )
A.66°34′S B.23°26′N C.23°26′S D.66°34′N
6.该考察船上的科学家这天记录到,这一天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刻是北京时间18时, 由此判断出该船的经度是 ( )
A.120°E B.120°W C.30°E D.30°W
7.根据该船的地理坐标,可知该船在北京的 ( )
A.西北方向 B.东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8.关于形成①~④地景观的地质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景观中的奇峰怪石为流水溶蚀作用形成
B.②景观中的地貌为风积地貌
C.③景观为早期受岩浆侵入影响变质的岩层,后抬升至地面形成
D.④景观为壮观的大峡谷,由岩层断裂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下图是“岩石风化与气候关系示意图”,读图后完成9—11题。
9.岩石风化最强烈的地区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0.岩石风化最强烈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
A.高温少雨 B.高温多雨 C.低温多雨 D.低温少雨
11.岩石风化程度与气温、降水量的关系最确切的是 ( )
A.岩石风化程度与年均温呈正相关
B.岩石风化程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
C.岩石风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D.岩石风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
读图“甲、乙两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下列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与上图所示气压分布状态相符的是 ( )
13.关于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 B.乙地可能出现阴雨天
C.①处气压比②处高 D.甲地可能形成台风
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两个时刻的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14—15题。
14.左图中A处待压线的数值可能为 ( )
A.1004或1006 B.1006或1008 C.1008或1010 D.1004或1008
15.由14时到20时等压线的变化推断,以下海域浪高明显降低的是 ( )
A.北部湾 B.珠江口海域 C.渤海海域 D.台湾海峡
16.今年国庆节期间,烟台的李静到四川峨眉山旅游,回来后绘制了四幅峨眉山的植被分布示意图,你认为正确的是 ( )
读我国北方某城市天气与空气质量情况表,回答17—18题。
时间
天气状况
日平均气温
最大风力
空气首要污染物
第一天
多云
11℃
5级
悬浮颗粒
第二天
阴雨
8℃
8级
悬浮颗粒
第三天

3℃
4级
NO2
17.这三天中,从该城市过境的天气系统是图中的 ( )
A.甲 B.乙 C.丙 D.丁
18.与第一天相比,第三天 ( )
A.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强 B.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
C.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较强 D.气温日较差小
读某地等温线图,回答19—20题。
19.影响图中A、B两点气温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
①太阳辐射 ②大气环流 ③海陆位置 ④地形 ⑤洋流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④⑤
20.形成C岛东侧气候的因素有 ( )
①纬度较低 ②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影响 ③受东南季风影响
④受东南信风影响 ⑤受暖流影响 ⑥受寒流影响 ⑦位于迎风坡
A.①② B.①③⑤⑦ C.①④⑤⑦ D.①④⑥
读下面区域图,完成21—22题。
21.最能反映乙山脉形成原因的下列哪幅图 ( )
22.有关甲处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温带海洋性气候——沿岸暖流的影响
B.地中海气候——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C.热带沙漠气候——沿岸寒流的影响
D.亚热带湿润气候——季风环流的作用
23.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它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
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图中I、II、III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
下图a、b为某大洲两条主要河流。读图回答24—25题。
24.图中两水系的支流密度差异很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 )
①地形、地势 ②降水丰富程度 ③纬度因素 ④气温和热量条件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25.下列对两条河流下游水文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条河流水量大小相当
B.两条河流水量季节变化明显,均以7、8月为汛期
C.a河下游水流平稳,而b河下游水能资源丰富
D.b河无结冰期,而a河下游常有凌汛现象
读以下左右两幅图,完成26—27题。
26.以下四幅气温和降水示意图与甲河流域气候特点相符的是 ( )
27.根据右图,可推知甲河流域此时 ( )
A.盛行西北风 B.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C.盛行西南风 D.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28.从烟囱排出的烟流的扩散的形状与大气的温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风速较小、地面平坦的地区,可以通过观察烟尘的扩散方式确定大气的稳定程度,观察下面一种烟尘的扩散方式(如下图),与之对应的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 ( )
全球气温升高和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据此回答29—30题。
29.就全球气温升高导致今后100年内地球环境的潜在后果,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山地0℃等温线高度将上移150—500m
B.全球将普遍变得干旱
C.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D.海平面将上升10 – 95cm
30.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多种原因中,难以人为改变的是 ( )
A.高消费、高浪费、大排放的生活方式
B.对资源、能源的掠夺性开采
C.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
D.生产工艺水平低
第Ⅱ卷(综合题,共40分)
二、综合题(40分)
31.暑假期间某中学组织地理夏令营活动,到我国西南一山区进行野外考察。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经过一天的考察,按预定计划,需搭帐篷宿营。据天气预报当晚有大雨,现有A、B、C、D四个宿营地点可供选择,依据所学知识,你认为选择 地宿营最合适。(2分)
(2)有同学提出利用陡崖进行攀岩练习,请你找出陡崖相对高度H的范围。( )(2分)
A.40≤H<120 B.80≤H<160 C.120≤H<160 D.160≤H<240
(3)B、E两地中降水较多的是 ,自然灾害具有关联性,该地区由于强降雨触发的地质灾害有 、 。(3分)
(4)为保护环境,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图中F、G两处相比,优先退耕还林的是
处,原因是什么?(3分)
32.甲图为我国黄河部分水系图,乙图为甲河流①处某瀑布地质剖面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有资料描述①和瀑布景观为“激流翻滚,惊涛怒吼,其声方圆十里可闻,其行恰如巨壶倒悬,场面极为壮观”,分析该景观最为壮观的季节 ,原因是 。(3分)
(2)依据图中信息试分析该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2分)
(3)图示区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2分)该问题对下游地区的主要影响是 ,(2分)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性。(1分)
33.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图B反映图A中P地河谷剖面,P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图C反映图A对应的湖泊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A的河流流向是 ,判断理由是 ;由B图判断该地位于 (南或北)半球。(3分)
(2)P地附近的地质构造是 。(1分)
(3)若在P处建大坝,对Q处河流的水文特征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2分)
(4)S城市的海滨浴场游客云集的季节,湖泊蓄水范围接近C图a、b中的 。(2分)
(5)R地主要的自然带是 ,该自然带向高纬地区延伸,原因是
。(2分)
34.读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我国自然灾害空间分布特点是 。(2分)
(2)试从气候、地形两方面,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4分)
资料:20世纪90年代长江上游西南林区的森林面积比50年代减少了50%以上,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省已有50多个县的森林覆盖率只剩3%~5%。金沙江、雅砻江和岷江流域坡度大于25°的旱地占34%,坡度大于35°的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23%。洞庭湖的面积从1825年的6000平方公里减少到1985年的2690平方公里。
(3)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加剧长江洪涝灾害的人为原因。(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DDBA 6—10 CDDDB 11—15 CBBCB 16—20 CCBCC
21—25DBDBC 26—30 BABBC
二、综合题
31.(10分)
(1)C (2分) (2)B(2分)
(3)B 滑坡 泥石流(3分)
(4)G 原因:F、G相比,G处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且海拔较高。(3分)
32.(10分)
(1)夏季 该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水量大。(3分)
(2)流水侵蚀作用(或由于岩性差异,造成流水的差异侵蚀。较坚硬的砾岩侵蚀弱,较松散的砂岩易被侵蚀,形成断面和水潭,发育成瀑布)(2分)
(3)水土流失(2分)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2分) 整体(1分)
33.(10分)
(1)由南向北流 河流发源于河谷地,等高线向高处凸出,说明南面地势高;北半球。(3分)
(2)背斜(1分)
(3)泥沙淤积量减少;流量或水位的季节变化减少(2分)
(4)a(1分)
(5)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2分)
34.(10分)
(1)东南一侧自然灾害多,西北一侧自然灾害少(2分)
(2)地处季风气候区(1分),降水量大、降水变率大(1分);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1分),雨季河流排水不畅(1分)
(3)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导致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2分);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