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行为
1.在学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后,某探究小组的同学友现菜青虫总是在十字花科植物〔如白菜)的叶片上出现,而不吃菠菜等非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他们对探究菜青虫的这种取食行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
(1)该实验小组探究的问题应该是: ?
(2)做出假设: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为。
(3)制定和实施计划:
①菜青虫的来源:A.去白菜地里捕捉已经长大的菜青虫;B.去白菜地里寻找即将孵化的卵,等待刚孵出的菜青虫。
请你选择以上两种获得菜青虫的方式,你的选择是: 。
你的理由是: 。
②设计对照实验:选择白菜的叶片和菠菜的侧片,分别榨取部分汁液。将榨取的白菜汁、菠菜汁分别涂抹在两片形状、大小和颜色都相同的滤纸上.再将这两片滤纸水平放在实验台上,然后将10 只菜青虫放在两片滤纸之间,静比几分钟后观察.观察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是: 。
【答案】(1)菜青虫总在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为吗
(3)B 避免菜青虫获得学习行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
(4)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为
2.实验人员想了解一下孵化的鸟类是怎样获得对它们母亲的情感的。他们选择了六只刚孵化的小鸭。小鸭A、B、C刚孵化出来就从它们的出生地被移走了,使得它们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小鸭D、E、F和它们的母亲生活在一起。
实验人员给小鸭A、B、C展示了一个小球,同时放母鸭叫的录音,经过若干天后,实验人员发现小鸭A、B、C模仿母鸭的叫声并时刻跟随在小球左右。请选择:
(1)小鸭A、B、C的行为发展过程是( D )
A.先天性行为 B.条件反射 C.本能 D.后天学习行为
(2)小鸭D、E、F为( B )
A.实验模型 B.对照组 C.实验组 D.一个变量
(3)如果不是把小鸭A、B、C放在小球周围并放母鸭叫的录音,而是将它们放在一只猫的周围并放母鸭叫的录音,则小鸭A、B、C可能会( D )
A.吓唬其他鸭子
B.失去繁殖能力
C.发出类似猫的声音
D.认为猫是它们的母亲
4.印度曾经有过关于“狼孩”的报道:一只失去幼仔的母狼疯狂闯进了主人不在家的一户农舍,对园里的鸡群大肆捕咬。此时,留存家里的婴儿受到惊吓而大声啼哭起来,于是母狼跟着哭声便跃窗进入了房内……闻讯赶回家来的主人看到衔着婴儿的母狼逃进了山林。十余年后,人们终于在山林里发现了被母狼哺育长大的孩子。一个赤身裸体,不懂人言,只会嚎叫,追随着母狼用四肢爬行且用牙撕咬生肉为食的“狼孩”。
请根据这一报道分析:
(1 )母狼哺育婴儿长大的行为,从现象来看属于________行为;从获得的途径来看是________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是由母狼体内的________所决定的。
(2)“狼孩”表现反过来说明:正常人行为是通过____________建立起来的______行为。
(3) 某同学看到报道后,提出了下列四个猜想,你认为符合事实的是( )
A. 母狼可能刚失去幼崽 B. 这是母狼对人的报复行为
C. 母狼是想将小孩养大了再吃 D. 母狼有哺育幼体的本能
【答案】(1)繁殖 先天性 遗传物质 (2)生活经验和学习 后天性 (3)AD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狼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组成,包括一对配偶及其子女.狼一般为团队作战,这样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后代不受其他捕食者的侵扰,而且狼的行动迅速,善于合作攻击对手的弱点.狼在遇到危险,迫不得已时会通过装死来逃避敌害,这一般是独自的狼脱离了狼群或者失散之后遇到强敌的反应.在狼群中,雄性会为了争夺配偶而打斗,它们会大声吼叫以吓退情敌,争夺雌狼的好感,胜者可以与雌狼进行交配.
材料二:大马哈鱼出生在淡水河中,却生长在海洋之中,它们在八九月性成熟时就成群结队地游回出生地,到达出生地后,大马哈鱼停止摄食,寻找理想的产卵场所进行产卵.产卵后,大马哈鱼守护在卵床边,最后看几眼即将出生的小宝宝,直至死去.受精卵孵化出仔鱼后,仔鱼在河水中过冬,第二年春天顺流而下,游向大海.
(1)从动物行为的类型来看,材料一中,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组成属于动物行为中的________行为;狼在遇到危险,迫不得已时会通过装死来逃避敌害,这一行为属于________行为;在狼群中,雄性会为了争夺配偶而打斗的行为属于________行为.
(2)材料二中的大马哈鱼在每年八九月性成熟时就成群结队游回出生地的行为属于________行为;大马哈鱼到达出生地后,寻找理想的产卵场所进行产卵,这一行为属于________行为.
(3)材料一中,狼群中的雄性为了争夺配偶而打斗的这类行为使狼群中的强健者容易得到猎食、繁殖等机会,对于其维持狼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十分有利的.
【答案】(1)社群;防御;攻击 (2)节律;繁殖 (3)个体生存;种族延续
人体的激素调节
1.将20只生长发育状态相似的蝌蚪,平均分成A、B两组.A组饲喂少量甲状腺激素,蝌蚪发育迅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变成了一群小型青蛙,而不饲喂甲状腺激素的B组蝌蚪则按常规速度进行发育.
(1)此实验说明________.在本实验中B组实验起到________作用.
(2)如果要进一步说明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还需要增加一个实验,你认为最合理的设计是________。
(3)要想在实验室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适宜的培养条件是________(填序号).
①适宜的温度??? ②低温???? ③密闭玻璃缸
④敞口玻璃缸? ⑤未被污染的河水?? ⑥自来水
(4)留心观察,你会发现不同环境中的青蛙的体色是不同的,但都与其周围的环境基本一致,这说明生物与环境是________的.
(5)在某偏僻山区的小溪里肴许多大型的蝌蚪,但周围青蛙却较少,同时发现当地居民大脖子病的发病率较高,由此可以推断出该地区的婴幼儿患________症的可能性较大.根据遗传学原理推断,这种症状是否会遗传给下一代?________.
【答案】(1)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对照
(2)增加一组生长发育状态与A、B两组初始状态一样的蝌蚪,编为C组,将C组的蝌蚪的甲状腺切除,观察蝌蚪的生长发育状况
(3)①④⑤ (4)相适应 (5)呆小;不会
2. 某学习小组为了解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如下实验:取几个相同的玻璃缸分别贴上标签A、B。
实验步骤 A缸 B缸
步骤一 500毫升池塘水 500毫升池塘水
步骤二 水温25 ℃ 水温25 ℃
步骤三 分别加入同期孵化出的蝌蚪各1只
步骤四 加入10克蝌蚪饲料 加入10克蝌蚪饲料
步骤五 加入少许甲状腺激素 不加甲状腺激素
步骤六 每天记录蝌蚪生长发育的情况
(1) 从实验设计可知,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生长发育有影响吗?在这个实验设计中,有一个步骤不够严谨,请你提出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__。
(2) 实验设计改进后,A缸和B缸是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____________。本实验应重复进行3~5次,求几次的平均值,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提高实验的可信度。
(3) 实验按修改后的方案进行,出现的实验结果是:A缸蝌蚪比B缸蝌蚪发育快,则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养殖业中,有人为了获得高产,将动物激素添加到家畜、家禽的饲料中。你认为以下观点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添加激素,提高产量,利国利民
B. 随意添加激素危害人体健康
C. 经常食用这些家禽及家畜的肉、蛋、奶,可以强身健体
D. 有些婴幼儿出现性早熟现象,可能和食用这些家禽及家畜的肉、蛋、奶有关
【答案】(1) 步骤三应改为:分别加入同期孵化出的蝌蚪各10只
(2) 甲状腺激素 排除偶然因素,减小误差
(3) 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生长发育有影响(或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4) B D
3、青蛙随环境明暗而变化的体色在生物学上称保护色。有关青蛙体色变化的探究实验:
①将普通的暗色青蛙放到明亮处,肤色变亮,再放到暗处,肤色变暗。
②在明亮处,此蛙体色随注射垂体分泌的某种激素逐渐变暗,但不久又慢慢恢复亮色。
③将此蛙眼蒙住,放明亮处或暗处,体色仍保持原有颜色。
④切除蛙垂体,把此蛙放在明亮处,蛙体仍保持暗色。
则:由实验①和③表明,蛙体色变化受__神经系统__调节。实验中②和④表明体色受__激素__调节。
可以得出结论:蛙改变体色的激素分泌与__垂体__有关,__光__是影响蛙体色变化的外界因素。
4.设计实验探究胰岛素对金鱼生命活动的影响:
实验原理: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保证动物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主要条件动物体内血糖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胰岛素来完成的.胰岛素的分泌增加可以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一旦机体内含量太低,动物可能出现惊厥、昏迷等现象。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理解胰岛素对动物血糖的影响.
材料用具:活金鱼5条,胰岛素(G2单位/毫升),10%葡萄糖溶液,500毫升烧杯两个(分别标有A和B),500毫升量筒1个,请你设计本实验的方法步骤来探究.
方法步骤:
①烧杯A中加入0.5毫升胰岛素和200毫升水,烧杯B中加入10%葡萄糖溶液200毫升;
② ;
③ 。
(1)请补充完成上述实验步骤;
(2)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要用两个烧杯?其中A和B分别起什么作用?;
(3)为什么要用5条金鱼?每个烧杯中只放入一条行吗?;
(4)分析步骤②和③分别可能是什么结果?
【答案】(1)②将金鱼放入A烧杯中,仔细观察金鱼的行为,记录金鱼从不安、惊厥到昏迷的过程时间;
③将昏迷的金鱼小心的放入烧杯B中观察金鱼的变化,记录金鱼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
(2)在进行探究实验中一定要设置对照实验,其中A是实验组,B是对照实验组.
(3)如果只放入一条进行观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4)在②步中,由于胰岛素含量高,促进血糖合成糖元,使金鱼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从而出现出现惊厥、昏迷等现象;在③中金鱼体内的血糖浓度增加,使血糖含量高,而血糖含量的相对恒定是保证动物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主要条件,金鱼会慢慢恢复正常。
5.肾上腺素和药物“心得安”都可以影响心脏的活动,从而影响动物的代谢水平。学习小组用肾上腺素和心得安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心得安和肾上腺素对小白鼠代谢水平(耗氧量)的影响。
【实验材料】小白鼠若干只、肾上腺素、心得安、 生理盐水、注射器、检测耗氧量的装置。
【实验步骤】
①用生理盐水配制一定浓度的肾上腺素和心得安药剂;
②选取大小、生长状况相同的小白鼠20只,平均分为四 组。A、B、C组小白鼠按下表所示注射等量药剂(用“+”表示),而D组作为对照组应注射 ;
组别 注射药剂种类 耗氧量 (×103mL)
心得安 肾上腺素
A + 1.7
B + 2.5
C + + 2.1
D 2.0
③将每只小白鼠分别放入检测耗氧量的装置中,将装置放 在相同环境中。10分钟后记录每只小白鼠的耗氧量并求出各组的平均值,结果如表。
【结果分析】
为了直观比较各组小白鼠的耗氧量,小组同学用了甲、乙两种不同的图表来表示,你认为合理的是 。
(2)实验表明,肾上腺素对动物代谢水平有促进作用,而心得安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心得安对肾上腺和 功能亢进的患者都有很好疗效。
【答案】等量的生理盐水 (1)甲 (2)甲状腺
6. 科学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生长激素的功能,提出以下实验思路:
①选取若干只同品种、同性别和同日龄的健康未成年小鼠实施垂体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
②对甲乙两组小鼠分别注射等量的 (待填) 。
③实验开始时和实验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体重,并记录。
④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请回答: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
(2)对垂体进行切除手术是为了 。
(3)在“实验思路”②中,对甲乙两组小鼠分别注射的是 。
(4)预测实验结果(在以下坐标中用示意曲线表示注射后的体重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在曲线旁注明所注射物质的名称):
【答案】(1)研究生长激素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2)排除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含生长激素的生理盐水和生理盐水
(4)画图
7、为研究桑叶提取液对患糖尿病小白鼠的降血糖效果,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①测定各组小白鼠的起始血糖浓度;②丙组小白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毫升/天,甲组和乙组小白鼠灌喂等量蒸馏水;③其它外部条件相同且适宜,连续灌喂4周后测定各组小白鼠的血糖浓度。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组别 小白鼠状况 数量 /只 起始血糖浓度/毫摩·升-1 4周后血糖浓度 /毫摩·升-1
甲 健康 10 3.85 3.94
乙 患糖尿病 10 19.46 19.00
丙 患糖尿病 10 18.62 10.12
请回答:
(1)在实验中,每组选取10只小白鼠 而不用1只,目的是 ;
(2)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桑叶提取液对患糖尿病小白鼠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效果,但在四周内不能降到正常水平。
8.如图表示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的部分过程,请分析回答:
(1)由图调节机制可知,正常人的血糖浓度能保持相对稳定是 协调作用的结果。
(2)如果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就可能形成糖尿病。目前,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①在该探究方案中,起对照组作用的小鼠是 。
②a步骤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 。
③为避免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更准确,请你找出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优化。 。
④假如按照优化后的方案进行实验,请你预测实验结果。 。
【答案】(1)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2)①乙鼠;
②避免胰岛素作用的干扰;
③实验用小鼠太少,多用几只小鼠;
④若只有甲鼠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则说明胰岛素口服无效;若甲、乙两鼠尿液中都无葡萄糖,则说明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
神经调节
1.甲、乙两位同学在“探究人的反应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做了如下实验:
①两个同学如图做好准备(0刻度端朝下),测试者突然松开手,被测试者要仅用拇指和食指将尺夹住。记录被测试者捏住尺的刻度(这个刻度越小,说明被测试者的反应越快)。
②让被测试者按102、104、106这样的顺序数到200的同时,重复步骤①。
③被测试者闭上眼睛重复步骤①,测试者在放开直尺的那一刹那发出声音(如发出“开始”的声音),给被测试者一个信号。
④再重复步骤①②③各4次(步骤①②③必须交替进行),求出5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设计思想中值得可取的地方在于把一个复杂的难于测量的科学量,通过设计转化为一个比较浅显的可测量的科学量,即把 转化为测拇指和食指捏住刻度尺处的刻度值,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和具体化;
(2)实验时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步骤①②③要交替进行,而不是先把步骤①连续做5次后再连续做5次②、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的反应速度
(2降低实验偶然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减小实验误差
(3)这样做可以排除前面同一信号连续多次反应后,对后面的信号的反应快慢产生影响。
2.?反射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为帮助大家理解这一概念,老师依次设计了如下几个体验活动:①同学甲不小心碰到很烫的水杯马上缩手;②同学乙拿这只水杯去触碰甲,甲躲避;③老师发出语言指令要求甲去摸那只水杯,甲畏缩不前请借助反射的概念,回答下列问题.
(1)反射概念中的内容,在甲所发生的3个反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是________?.
(2)在①中,受到刺激的部位是手指,而缩手主要是由肱二头肌收缩引起的,将受刺激部位与肱二头肌联系起来的是________?.
(3)每个人每次对很烫的水杯触碰手指的正常反应都是缩手;在其它反射活动中,每个人每次对同样刺激的反应也都是相同的.上述事实说明________?.
(4)下面是一些与反射有关的概念,这些概念有大有小.请用字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将它们排列起来:________?.
a.反射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
b.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c.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5)人体的反射有很多种,难以一一列举.这时,可以通过划分类型的方法表示.如可根据是否先天就有,将反射划分为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另外,也可根据所受刺激来源的不同,将反射划分为由________?引起的反射和由________?引起的反射.
【答案】(1)对外环境刺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2)神经系统
(3)反射是有规律的反应 (4)bac (5)外界刺激;内部刺激
3、“植物人”脑干功能是正常的,昏迷只是由于大脑皮层受到严重损害或处于突然抑制状态,病人可以有自主呼吸和心跳,“植物人”不同于“脑死亡”。
(1)“植物人”小便会失禁,原因是脊髓下部的排尿中枢_______;这一实例说明脊髓具有_______功能。
(2) ________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它可以调节全身各器官的活动。人类神经活动最突出的特征是能够对____________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
(3) 如图为人的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回答:当手偶然接触到针尖,手就会立刻缩回来,这种反射方式属于____________,假如反射弧丁处受损,其余部分完好,对反射活动的影响是
【答案】 (1)失去了大脑的控制 传导 (2)大脑皮层 语言和文字
(3)非条件反射 能感到疼痛,但不会缩手
4.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査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醉洒者驾驶不稳,神志不清,还可能会“闯红灯”,更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我国管理部门近几年不断地加大处罚力度,但有些人置若罔闻,仍抱着侥幸心理酒后驾车上路,易酿成事故。请结合如图冋答下列问题:
(1)“醉酒”者常常表现出走路不稳的现象,这是由于酒精麻痹了图中的[ ]造成的。
(2)下面是甲乙二人在“酒驾”交通事故中受伤情况:
甲:眼睛失明,医生检查其眼球正常,则受伤部位可能是图中的[ ]。
乙:医生用针刺其指尖,此人有感觉,但是没有缩手,则受伤部位可能是图中的[ ]。
以下能正确表示他感觉痛的传导通路的是 。
A.A→B→C→D→E???????????? B.A→B→C→F→⑤
C.E→D→C→B→A????????????? D.E→D→C→F→⑤
过量饮酒有害于神经系统的健康,酒后驾车还会出现交通事故,甚至丧命.?请你为机动车司机们写一条劝告语 。
【答案】(1)⑥ 小脑
(2)甲:④视神经或⑤大脑皮层 乙:D传出神经或E效应器? B
(3)开车不喝酒,酒后不开车(常思家中人,莫恋杯中物)
5.如图为反应快慢的测试实验。两个同学做好准备(直尺的0刻度端朝下,起始位置为0刻度),测试者突然松开直尺,要求被测试者仅用拇指和食指将尺捏住。
(1)记录被测试者捏住尺时的刻度,这个刻度越小,说明__被测试者的反应越快__。
(2)在相同的条件下,用这种测试方法可以比较不同人对于这一刺激的反应快慢。由此请你思考和回答问题:
①“测定反应速度”的反射弧为:视网膜→视神经→__视觉__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脊髓→脊神经→手指肌肉收缩,抓住尺子,这是一个__复杂__(选填“简单”或“复杂”)反射。
②该实验设计思想中最可取的地方是将一个难以测量的科学问题,即人的神经系统对某一刺激所作出反应的快慢,通过设计转化为一个可测量的易操作的问题,即转化为__抓住尺子的长度__。
6. 世界杯足球赛正在巴西吸引着全球亿万球迷的目光。
(1)为了避免小腿骨(胫骨)受伤甚至骨折,足球运动员都会在小腿的前面带上护腿板(如图),这样当受到来自前面的蹬踢时,可以减小胫骨受到的 ▲ 。
(2)当运动员腿部受伤而疼痛难忍时,需要到场边接受紧急治疗。方法就是
在受伤处喷洒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能迅速 ▲ 而吸收大 量的热量,从而麻痹位于皮肤的神经结构中反应痛感的 ▲ 。
【答案】(1)压强 (2)汽化 神经末梢(感受器)
体温调节
1、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口径的示意图,其中B为正常温度的环境中,试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况是 图,此时体温 环境温度。
⑵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高于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图______。(填字母)
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血管处于 状态,流经皮肤的血流量 ,皮肤温度 ,散发的热量将 。
【答案】(1)A 小于 (2)汗液蒸发 C (3)舒张 增加 上升 增加
2.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请填写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__________。当人体处在45 ℃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__________。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反射弧属于__________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骨骼肌;肾上腺 (2)皮肤;汗液蒸发
(3)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非条件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3.下表所示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劳动或运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___。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________控制。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________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 是________。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答案】(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骨骼肌
(4)汗液蒸发;皮肤 (5)体内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
【解析】1.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注意:是在安静的环境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内脏? 。
2.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是通过脑干中的? 体温调节中枢? 来调节和控制的。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骨骼肌? 。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 汗液蒸发? 散热 , 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 皮肤? 。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体内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
4.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有不同的程度,散热越困难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的热感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判断,在25℃和35℃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两种温度时,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情况作出解释。
解:在 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气温为 25℃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 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 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的更热。
【解析】由图表中可以发现在 35℃气温下,相对湿度不高,但是人已经感觉到有些热了, 气温为 25℃时,人的感觉是不热,相对湿度为10%,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的,此时汗液分泌的不多,由于人不热,可以说明此时的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 35℃时,汗腺分泌的汗液经导管排到皮肤表面,此时的相对湿度增加了,相对湿度为20%,当人感觉热的时候,汗液分泌增多,人体不舒服,所以相对湿度越高,气温越高,人体汗液分泌增多,因此25℃的气温为人体适宜的环境温度。
植物的感应性
1.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植物根的向地性,做了如下实验:
①将一株绿豆幼苗的幼根,从根尖的尖端开始每隔2mm做一个记号,分成10个区域。
②在一个广口玻璃瓶里放一些湿棉花,将这株绿豆幼苗水平摆放在瓶壁和湿棉花之间,如图甲,整个装置放置在23℃左右的黑暗房间里。
③3小时内,每隔20分钟,拍摄一张幼根的照片,将照片处理汇总成如图乙。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绘制一幅幼苗根尖细节的模型图,如图丙。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要将整个装置放置在黑暗环境中的原因是________。
(2)根据图丙,可知该幼根远地一侧的生长速度 ________近地一侧的生长速度,于是根就表现出向地弯曲生长。
(3)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生长素的分布由于受重力影响,所以水平放置的幼根近地部位生长素的浓度高于远地部位”,请你结合观察到的现象,解释本实验中生长素对根向地生长的影响:________。
(4)本实验在设计上还存在的问题是 ________
【答案】(1)防止光照对实验的影响
(2)大于
(3)幼根近地部位生长素浓度高生长慢,远地部位浓度低生长快
(4)只用一种植物的幼根或实验次数少,具有偶然性
2、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这个现象被解释为“光线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为什么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为此,有人做了下述实验:
(一)实验步骤: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来,放在琼脂切块上,分别放在黑暗中和单侧光下
(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中c、d、e和f)用一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将胚芽鞘分割;琼脂下方的数字表示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1AA)的量。请回答:
(1)图a和b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
(2)图c和d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e和f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光并未影响生长素的分解和生长素的向下运输
(2)胚芽鞘被玻璃片分隔成两半,不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和琼脂块中收集的生长素数量
(3)单侧光照射促使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
(4)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
如图所示,利用放置在阳台上的装置进行蔬菜的无土栽培。在培育过程中,需要适时添加培养液、向培养液中通入空气并适时补水。
(1)培养液中含多种无机盐,其中含氮的无机盐(如硫酸铵)主要作用是???????? .
A.?促进蔬菜细胞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B.?促进蔬菜的生长发育和开花,使果实、种子的成熟提早
C.?使蔬菜莲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
(2)若培养液的浓度________蔬菜的根细胞液浓度,会导致蔬菜细胞内水分含量下降而发生萎蔫。因此,需要适时补水。
(3)—段时间后,由于植物具有________,蔬菜莲叶会朝向阳台外生长,从而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1)A (2)大于 (3)向光性
4、同学甲从一本《植物生理学》中查到“幼嫩叶片可产生生长素,生长素可阻止叶柄脱落”的结论。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想证实该结论。他设计的实验步骤为:
第一步:取一盆生长状况良好的植物,去掉幼叶的叶片(如图所示);
第二步:观察幼叶叶柄的脱落情况。
同学乙在仔细研究了甲的实验设计方案后,向他提出了两点意见。请你用
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把同学乙提出的意见补充完整:
(1)在去掉幼叶的同时,还必须 ,因为 。
(2)应增加一个对照实验,对照设置为:取同一品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然后 ,观察幼叶叶柄的脱落情况。以此对照实验来说明 。
【答案】(1)去掉顶芽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可到幼叶叶柄处,阻止叶柄脱落
(2)去掉顶芽和幼叶,在叶柄横断面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叶柄脱落是缺乏幼叶产生的生长素所致
5.科学兴趣小组了解到植物的茎具有背离地面向上生长的特性。查阅资料发现,玉米幼苗能在黑暗中生长较长时间,是一种比较好的实验材料。于是他们利用玉米幼苗、大纸板箱等器材进行实验,以验证玉米的茎具有背地生长的特性。请你按照下表中的实验方案设计要求,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步骤。
【答案】(1)将A组玉米幼苗竖放,B组玉米幼苗横放;
(2)用大纸板箱罩住AB两组玉米幼苗,放在温度适宜环境中培养;
(3)两组玉米幼苗茎的生长方向.
6.经科学测定:某植物种子的种皮中含有A、B两种激素,其含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种子是否萌发。为了验证激素A对种子萌发的作用,选用该植物种子为材料,进行探究,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和问题预测。
【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设计要求
①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洁净培养皿,分别标为甲、乙;选取大小相近、具有完整胚的该植物种子40颗,充分浸泡。 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
②将种子进行(1)________处理后,随机平均分成甲乙两组。 排除影响实验的主要因素的干扰
③甲组用10毫升激素A水溶液喷洒,乙组用(2)________喷洒,两组均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 设置对照实验,
控制实验条件
④每天观察并记录,一段时间后,统计种子的萌发率。 观察和记录
【问题预测】多次重复实验后,若实验出现(3)________现象,则可得出的结论是:激素A对改植物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
【答案】剥离种皮;10毫升蒸馏水;用激素A处理的种子萌发数少于用蒸馏水处理的种子萌发数
【解析】(1)因为种皮中含有A、B两种激素,而该实验是为了验证A激素的影响,故要去除种皮;故答案为:剥离种皮;
(2)要控制变量,既除了有无A激素外,其他都要相同,因此乙组用10毫升蒸馏水喷洒;故答案为:10毫升蒸馏水;
(3)结论是:激素A对改植物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因此喷洒A激素的种子萌发的数量要少于没有喷洒A激素的种子萌发 数量;故答案为:用激素A处理的种子萌发数少于用蒸馏水处理的种子萌发数。
7.材料一:1880年,达尔文在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影响时,进行了向光性实验,并认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对胚芽生长会产生影响。
材料二:1928年,温特完成了图甲实验。证实了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控制胚芽生长。
材料三:1934年,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
(1)材料一中划线句既是达尔文的实验结论,也可以作为材料二的温特实验探究中的 环节。
(2)图甲的实验中,B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为证明“胚芽弯曲是尖端下部生长不均匀引起的”猜想,小敏设计了如图乙实验,在胚芽尖端下部标上等距横线,用单侧光照射。当横线左侧间隔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横线右侧间隔,说明猜想成立。
(4)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低浓度范围。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在高浓度范围,随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超过一定浓度,表现为抑制作用。把切去尖端的胚芽静置一段时间,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切去尖端的胚芽切面左侧,如图丙。图丁中,曲线能正确表示胚芽弯曲程度与生长素浓度关系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1)提出猜想 (2)对照 (3)小于 (4)B
9、某同学设计了一个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的结论的实验。
材料:如上健康植物若干,不含(或含)生长素羊毛脂,剪刀等
步骤:
第一步:取两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去除顶芽,分别标号甲、乙。
第二步:用剪刀剪去甲盆植物叶片C,在叶柄断口敷上不含长生素的羊毛脂;乙不作处理。
第三步:甲乙两植物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叶柄C的情况。
问题:
(1)实验中去掉顶芽有无道理?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同学用叶片C作研究对象有无不当?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对不当之处作了修改,该同学可能得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据此能否验证题干结论?______________。
(3)如果让你参与实验,你准备如何完善设计?___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答案】(1)有,避免顶芽产生生长素的影响 有不当。应选用A作研究对象,如选C,还有A、B叶片产生的生长素的影响 (2)叶柄脱落 不能 (3)另设第三组丙,去掉A叶片,在叶柄断口敷上含生长素的羊毛脂 叶柄A不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