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学内容
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材分析
《上去高山望平川》选自人教2011课标版音乐(简谱)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是一首著名的青海民歌,是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地,属于山歌类,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歌词寓意含蓄、深刻,富于想象力。“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长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音域狭窄。这首歌是“花儿”中最典型的“长调子”之一。
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花儿”的音乐知识及民间歌手朱仲禄。
通过聆听、演唱、律动、创作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山歌形式“花儿”,学会对歌曲内容的情感创作和情感表现。
通过感受黄土高原的音乐风情和对西北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有关“花儿”的知识及风格特点,歌曲内容的情感创作和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初步了解“花儿”
1、导言:我国的民歌有三种体裁:山歌、小调、劳动号子。这三种体裁有着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内容与风格特征。根据题目《上去高山望平川》你能说出它属于民歌中的哪一种体裁吗?
2、介绍“花儿”所属类别及特点。
山歌又包括信天游、山曲、花儿、爬山调等种类。《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典型的“花儿”。
【设计意图】由歌曲名入手,了解“花儿”在民歌中所属类别。如果有学生知道民歌的体裁,就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讲述。在导入环节中,可以采用民歌三种体裁的音频片段为素材,让学生感受体验。
初听歌曲
1、师: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2、师:歌曲的音调、歌词有什么特点?(音调自由,起伏跌宕,歌词有很多的衬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首次欣赏这首歌曲时,大多会有距离感,觉得歌曲音调不够朗朗上口、歌词听不清楚,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之处,可将歌词或曲谱同时呈现。
介绍“花儿”
1、流传地区:“花儿”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地区。
2、产生背景:陇中高原的荒凉和艰辛是“花儿”传唱的大背景,唱“花儿”的人大多世代生活在深山大沟里。他们在沟壑峰峦、茫茫无边的黄土地上,忍受着人们难以想象的干旱与灾难。“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就是这个唱法。”是对“花儿”最恰如其分的表达。
3、演唱方言:民歌的方言演唱方式是赋予民歌地域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同学们听不清歌词的原因所在。“花儿”是一种跨民族的山歌体裁,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多个民族共同用当地的汉语方言传唱,这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是独一无二的。
【设计意图】配合各种沟壑峰峦的图片,了解花儿的相关知识,能更好地辅助欣赏,增加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力与理解力。
进一步欣赏歌曲,感受词曲特征
1、再次播放歌曲录音,学生找出歌词、曲调及演唱方式的一些特征。如:歌词有民间格律诗的特点,一、三句“2+2+3”七言奇数句;二、四句“3+3+2”八言偶数句;唱腔方面运用真假声结合、滑音演唱、甩腔、颤音等特征。
2、讨论自己的听辨结果。
3、教师总结:
(1)歌曲音域宽广,音调淳朴,由高而低,再由低而高,回环往复。
(2)采用西北民歌中典型的2-5-6-1-2-5 音列,不断出现2-5-,推动音乐的进行。多次出现四度跳进与大跳,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有2往上作四度跳进后在5音长时间延长,并用假声演唱,听起来格外高亢嘹亮,展现出内心的无限热情。
(3)旋律进行中,还有由5往下倒2的扩展,既有情感上的深挚意蕴,还有音区上的平衡对比。
(4)整首歌曲具有粗犷、刚健的风格、奔放高亢的气势、沉郁顿挫的情怀,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在流动的旋律中一览无余。
五、探索与实践“花儿”的音乐风格
1、跟随录音学唱旋律。
2、体会并表现音乐的风格特点。
【设计意图】在感受歌曲音调特征之后,探索实践“花儿”的音乐风格,教师可用指挥手势带领学生表现曲调的快慢、轻重、缓急,加深学生的内在体验程度,引导发现其中特有的韵味。
介绍“花儿王”:朱仲禄
朱仲禄是一名民间歌手,人称“花儿王”。生于青海省同仁县,自幼学唱花儿,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声音明亮挺拔、刚柔相济、韵味地道,歌声山野气息浓厚,给人以天高气朗的高原感受。1950年在北京天坛举行的庆祝国庆联欢晚会上,第一次将这首在青海流传很广的“花儿”唱给首都人民。一时称誉全国,受到无数听众的喜爱。这首歌也成为他的保留曲目。
拓展教学
1、根据“花儿”歌词特点即兴创作,如“蜜蜂采蜜好辛苦,这工作只有它清楚。”
2、“花儿”与回族舞蹈的融合。
八、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