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
以“自然界的水循环”小视频为课堂导入,让学生总体了解在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绿色植物是参与其中的。通过系列设问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拉开本节课的序幕。
根据生物新课程标准,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等要求,本课教学主要采用直观演示、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力求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整合传统实验和学教具功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途径。
2. 描述叶片的基本结构。
3. 理解什么是植物的蒸腾作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探究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同绿色植物对于维持生物圈中水循环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自觉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叶片的基本结构。
2.蒸腾作用。
难点:理解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途径。
1.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而且,很多同学都有这样一个经验,家里种的花草树木,农作物都需要经常浇水,基于以上的旧知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利于进一步探讨本节知识,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知识和技能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分小组完成探究活动,但他们知识面有限,关于叶片的微观结构、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等学生并不了解,仅靠教师单调的讲授略显枯燥,无法让学生理解水分在植物体内是怎样运输的。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相整合,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源,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认识叶片结构的基础上理解蒸腾作用,进而掌握绿色植物是怎样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
五、教学特色
整节课运用了PPT课件、视频、音乐、动画、微课、希沃屏幕书写等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自然界的水循环”。
通过问题引出本节课题:植物是怎样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在植物体内部水分又是怎样运输的?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
思考问题,打开教材,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信息化资源使用及意图:
通过视频这种生动、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理解绿色植物也是参与其中的。思考着“植物是怎样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在植物体内部水分又是怎样运输的?”进入本节的学习情境。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导入,紧扣学习主题,简洁直观引出本节课题。
活动2【讲授】
教师活动:
1.出示玉米、苹果等植物的图片,创设情境:“就像我们人类需要吃饭、喝水一样,植物也需要从外界摄取一些物质,人们种植农作物或是果树时,一般都需要做什么呢?”“每天都浇水吗?植物生长真的需要这么多水吗?多余的水到哪儿去了呢?”
2.出示大树的整体图片,放大根的局部图片,引导学生利用模型回忆旧知——“根尖的结构”。
3.教师出示模型总结根毛扩大根吸水面积,讲解水分如何汇集到导管,并设问:根吸收的水分怎样运输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呢?
学生活动:
1.根据生活常识,说出种植农作物、果树需要浇水、施肥。思考:植物生长真的需要这么多水吗?多余的水去哪里了呢?
2. 回忆旧知——“根尖的结构”。
信息化资源使用及意图:
出示“根尖的结构”图,快速复习旧知,引出根尖成熟区是根吸水的主要部位。
设计意图: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第一步就是根吸水,通过系列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根尖结构,进而理解根吸水的主要部分是根尖成熟区。
活动3【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茎中什么结构被染成红色?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是怎样的?
2.指导学生完成书中的“观察与思考”。
3.结合图片讲解水分在茎内的运输结构——导管,它属于输导组织。每一根导管都是由许多长形、管状的细胞所组成,这些细胞没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已经消失,形成了一根中空的管道。
4.小结:除了茎以外,根和叶脉内也有导管,这些导管相互连接,形成了水分运输的管网,根吸收的水就通过这个网被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搭着便车”通过这个人管网被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学生活动:
1.介绍实验方法。
2.观察图片,小组讨论。
3.回答问题。
信息化资源使用及意图:
这个实验的操作并非考点,由于时间关系,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实验。所以,教师课前完成实验,将实验现象拍成图片,通过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
设计意图:
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体现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新课改思想。“观察与思考”实验现象明确,通过教师设问思考题,学生展开讨论,理解水分通过导管在茎中运输。
活动4【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
1.创设情境:和我们一样,图片中的人们也处于炎炎夏日中,他们在树下干什么呢?在炎热的季节里为什么树底下会有凉爽的感受呢?从汉字的构造来看,“凉”字左边有两点水,大树底下我们感受到凉爽,会不会也与水有关呢?
2.出示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小实验图片。
提出问题:⑴这个实验的变量是?
⑵塑料袋内壁的水珠是哪盆花生成的?
⑶水珠主要是从植物体什么器官散发出来的?
3.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叶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4.播放微课视频,简单介绍叶片临时切片的方法。
5.结合PPT,提问叶片的结构。
6.出示表皮图片,讲解表皮细胞、保卫细胞、气孔等结构。通过动画,观察保卫细胞形态的变化控制气孔的张开和闭合。
学生活动:
1.重新思考“大树底下好乘凉”这个生活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理解植物向外散发水分主要通过叶片。
3.动手观察课前摘取的叶片,认识表皮、叶脉、叶肉等结构。结合模型介绍叶片结构。
4.观看微课视频,了解叶片临时切片的制作方法。
5.结合图片,系统认识叶片的结构。
6.观察动画,理解气孔的张开和闭合是由保卫细胞控制。
信息化资源使用及意图:
1.通过图片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2.通过图片的形式,既能让学生直观看到实验现象,又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实现高效课堂。
3.利用“微课”这一形式,将书中静态枯燥的文字叙述,变为动态生动的操作演示。
4.利用希沃软件的屏幕书写功能,将多媒体图片与教师课堂板书有机结合。
设计意图: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对比实验变量,理解塑料袋内部的水珠是通过叶片从植物体内散发出来的。为下一步学习蒸腾作用埋下伏笔。
活动5【讲授】
教师活动:
1.创设情境:
绿色植物由根吸收,经过茎中导管的运输,水分从叶散失到大气中。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生活常识,水往低处流。那么在植物体内,水却是自下而上的流动。谁提供了动力呢?
2.请一名同学吸水演示
提问:请大家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水到哪里去了?水从瓶中,经吸管,到他的嘴里,谁提供了这个动力?
3.植物的蒸腾作用
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强调:“蒸腾”器官——叶 “蒸腾”的“门户”——气孔
4.讲解气孔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气孔是由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奇妙的是保卫细胞的形状和大小是能够调节的。播放动画,让学生观察保卫细胞形态的变化和气孔的张开、闭合。
5.小结:气孔不仅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学生活动:
1.思考:为什么水在植物体内会自下而上运输。
2.一名同学到前面演示吸水,其他同学观察现象并思考水从瓶中,经吸管,到他的嘴里,谁提供了这个动力?
3.阅读教材,找到并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
4.观看动画后,阅读教材,结合PPT图片,介绍气孔的张开、闭合。
信息化资源使用及意图:
通过PPT图片与文字的动态结合,梳理有关上下表皮气孔的知识点。播放动画,让学生直观看到保卫细胞的形状变化控制气孔的张开、闭合。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已经看到植物通过叶片的气孔可以向体外散失水分,教师进一步提问,与我们的常识“水往低处流”相悖,水在植物体内却是往高处走,这个动力由谁提供呢?我通过让学生演示用吸管吸水的小实验,让学生看到水分运输是需要动力的。
活动6【总结】
教师活动:1.课堂小结:结合板书和PPT,总结本节课教师重点。
2.结束语:同学们,生活中一棵树、一片草,我们随处可见,大家未见多么珍惜。 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绿色植物对大家的又一个重要作用——参与水循环。希望今后大家能够爱护植物,保护森林!
学生活动:1.系统梳理本节知识点。
2.形成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
信息化资源使用及意图:
利用图片囊括本节知识点。通过结束时的背景音乐渲染氛围,激发学生的爱护植物的情感。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将本节课的整体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起到强化难点,突出重点的作用。结束语作为本节课的结束环节,教育孩子形成爱护植物、保护森林的情感态度。
活动7【练习】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课后判断题。
学生活动:当堂完成课后习题。
信息化资源使用及意图:
设计意图:当堂练习,巩固知识点。
【板书】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吸收——根——成熟区
运输——茎——导管
散失——叶——气孔
二、植物的整体作用
1.概念
2.器官——叶
“门户”——气孔
七、教学反思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一节位于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是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之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介绍叶片的结构以及叶片上气孔的开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蒸腾作用及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过程。最后深入探讨绿色植物是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认识森林对促进水循环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这节课中在讲授叶片结构时容易进行,学生通过图片的填写很容易掌握相关知识,但是讲到输导组织以及蒸腾作用的定义过程和意义时学生反映难以掌握,这节课运用了视频、演示实验、图片以及板书和总结等形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对于气孔的作用并不是很明白,如果能给他们一些具体的例子可能会更清楚,比如太阳照射时,气孔张开,进行蒸腾作用,当下雨时,周围的湿度比较大,气孔也就不需要进行蒸腾作用,所以这时植物的气孔关闭。关于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被灼伤的问题,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来说明。夏天洗澡后,留在人体体表的水分蒸发时,会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使人感到凉爽。由这类生活实例再引伸到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交流合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