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透镜
【教学目标】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
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可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难点:制作简易望远镜。
【教学准备】
玻璃烧杯、吸管,放大镜、近视镜、老花镜,凸透镜、凹透镜各一套,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仔细看过放在水中的铅笔吗?
2.活动:学生把铅笔放进水杯,观察现象。
3.提问:水中的铅笔看起来怎样了?在什么地方弯了?为什么?
4.学生尝试解释。
5.教师讲解: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这里就是水和空气),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现象。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谈话: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凹透镜和凸透镜,请大家通过目测和手摸,观察它们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2.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
3.教师小结:凸透镜的镜片中央厚,边缘薄;凹透镜的镜片中央薄,边缘厚。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透明。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1.提问:大家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实验3:尝试用透镜聚光。
提醒学生: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四、制作望远镜
1.谈话:透镜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指导学生制作望远镜。
【教学反思】
让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会提许多问题,但提到点子上的问题很少,科学研究本来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提问题是科学课训练的内容之一,本节课中,我试图以多种方式来产生问题,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学会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去研究。
在科学教学中,当学生把探究作为一种学习的需要,逐步成为学习的行为习惯时,课堂教学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内驱动力。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年龄小、好玩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玩”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在“玩”中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
当然,这种“玩”并不是放羊式的、盲目的、无目的的玩,它与学生课余时间自发的游戏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要在教师的安排和引导下“玩”,教师要精心选择实验材料,合理调控活动时间,灵活处理突发情况等。第二,要让学生有目标地“玩”,带着问题去“玩”,在“玩”中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三,要让学生在“玩”中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带有游戏性的活动中“真刀实枪”地搞科学。这样,学生才会在“玩”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才会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