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学习时间
课题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班 级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姓 名
学 习 目 标 1. 知道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原因、开始结束时间事件、影响等)。 2. 绘制长征路线图, 简要说出中央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的主要历史事件。(重点) 3. 掌握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分析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难点)4. 讲述长征故事,感悟长征精神。
步骤 教师—导 学生——学
一 导入 新课 时间:3分钟播放视频:《长征》 思考: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里的“难”包括哪些艰难险阻?
二 学习 目标 时间:2分钟出示目标 齐读: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了解重点、难点
三 自学 导 读 (课前完成) 要求: 快速阅读课文,大字部分精读,小字部分略读,思考问题。并在书上划出知识要点,做好标记。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先后五次调集重兵对中央根据地进行“围剿”。由于红军后期战略失误,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针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共中央采取了怎样的策略? 遵义会议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遵义会议召开的基本概况有哪些?又做出了哪些伟大的决策?其影响有哪些? 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下,开始逐步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逐步走向胜利。 识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数一数红军长征经过了那些省份? 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取得了哪些重大胜利? 3、1936年,红军克服千难万险,历时两年,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935年10月,哪两支部队在陕北吴起镇会师? 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事件是什么?它发生于何时?涉及哪些部队? 简述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和长征精神分别是什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
步骤 教师—导 学生——学 疑难点拨
四 合 作 探 究 时间:30分钟 展示交流 活动一:讲述长征故事 ——体会长征精神 小组交流:回忆《丰碑》、《金色的鱼钩》、《草地夜行》《七根火柴》等故事。每人一个故事。 2、说一说,从故事中,你有何感悟? 1、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所以,为了表示贬义,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号,即“左”倾,以区别于真正的左倾。 “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目的冒险的行动;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或者在同盟军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打倒一切。
活动二:绘制长征路线——说出长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1、观看《长征路线》视频。 2、两人小组合作绘制长征路线。
活动三:感悟长征精神 ——传承弘扬长征精神 1、长征的胜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遗产?如何传承与弘扬? 2、每个人的一生都是长征,你遇到过哪些艰难险阻?怎样克服?
活动四: 不忘长征历史——回顾长征基本史实 1、你同意以下观点吗?为什么?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分组交流:通过探究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历史知识? 形成了哪些认识或观点?
课堂小结 建构本课知识网络
长征史料
史料 1
长征期间担任中央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的李维汉回忆说, 李德本来只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一个军事顾问, 但博古却把他捧为“太上皇”, 什么事都听他的。 李德瞎指挥, 在军事上更是他说了算, 甚至一个战役中一挺机关枪放在哪里, 都得听他的安排……
先后参加过五次反围剿的共和国上将王平回忆说, 1934 年夏天的中央红军?吃没吃的, 穿没穿的,打仗缺乏弹药,加上长期转战,部队得不到休整,个个都像叫花子一样。
——摘自白瑞雪等:《起死回生的历史转折――从遵义会议到四渡赤水的启示》、《王平回忆录》
问题: 从史料看红军为什么会在第五次反“围剿” 中失利?
史料 2
从根据地出发时,部队采取的是搬家式的行军。七八个人抬着石印机,十几个人抬着大炮底盘; 医院的 X 光机由十多 名战士抬着,连屎盆、 尿盆都带上了。 1934 年 11 月 26 日,军委纵队一天走了 8 公里; 27 日 走了 6 公里,28 日 走了 26 公里, 29 日 走了32公里。 整整四天,军委纵队在湘江以东只走了72 公里,平均每天18公里。
问题: 结合所学及史料 2 指出, 长征开始之初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史料 3
B 首先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报告, 他着重强调客观原因, 如敌人力量过于强大, 根据地的物质条件太差。 周恩来在副报告中, 着重分析了失利的主观原因, 并对 B、 L 进行了不点名的批评, 也做了自我批评。 张闻天指出, 反围剿中单纯防御、短促突击, 使红军从运动战转变为阵地战, 造成了作战的不利; 转移中, 惊慌失措的逃跑和搬家式的行动, 造成了重大损失; L 的领导方式极端恶劣, B 应对此负主要责任。 毛泽东发言指出, B 强调客观原因是错误的, 尖锐地批评 L 不懂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 只知道纸上谈兵, 并特别分析了其指挥中的三个错误: 堡垒对堡垒、分散兵力、 不善于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 大多数与会者赞赏和拥护毛泽东的发言, 王稼祥第一个表态: ?我们在军事上犯了 严重错误, 不能归咎于客观,客观原因有一点, 但不是主要的……我认为,L 同志不适宜再领导军事了, 应撤销他军事上的指挥权, 让毛泽东参与军事指挥。 张闻天也肯定了毛泽东的分析, 并建议让毛泽东出来领导。
——卜松林、 李向平: 《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
问题: 史料反映的是哪次会议?史料中的 B、 L 分别是谁? 关于第五次反“围剿” 失利的原因, 会议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史料 4
由于红军掌握了 国民党军的电报密码, 对其战略部署和部队动向一目了然, 从而把握了战场主动权。 国民党军对红军的动态, 仅靠飞行员 的空中肉眼侦察, 像雾里看花, 而且还多次中了红军的圈套。 如行军途中敌机突然飞临而来不及隐蔽时, 部队就在统一号令下来个全体向后转, 给对方的侦察造成错觉。 军事科学院长征史专家徐占权说, 四渡赤水的核心在于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战法, 以‘走’ 创造战机, 以‘打’ 开辟通路?。 ‘打’ 和‘走’ 的辩证统一, 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
——摘编自 《中央红军长征中的情报战: 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毛泽东在动员军民打破敌人第一次“围剿”时的一幅对联。
上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下联:“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问题:史料4反映了红军怎样的战术?
史料 5
红军到,地主跑,土豪哭,干人(穷人)笑。分白米,领猪肉。打老蒋,灭东洋,欢迎红军住下来。
——摘自姜兴华: 《赤水老乡唱红军》,《解放军报》,
史料 6
红 17 师在一次作战后, 有 47 名战士受伤。 苗族首领扬以沙老人带领全寨男女老少, 赶到路边, 硬是把伤员们抢到他们寨子里去治疗休养,三十几户人家争着让出自 己的床铺安置伤员 。 妇女们为伤员端屎端尿, 男人们扛上火枪站岗放哨。
强渡大渡河, 必须有熟练的船工。 经过做工作,十几名船工来了。 战斗打响了, 老乡们冒着枪林弹雨, 一桨连一桨地拼命划着。 船到河中向下滑出几十米,撞在大礁石上, 在面临船毁人亡的危急关头, 四名船工跳进滚滚的急流里, 用背顶着船, 船上的船工尽力用竹篙撑着, 终于脱离了 险境, 把红军勇士们送到对岸。 经过彝族聚居区时, 红军参谋长刘伯承与头人小叶丹歃血结盟。 在小叶丹等人的护送下, 红军借路北上, 族人民?牵牛送羊欢送红军于道旁, 并欢声笑语高呼?红军瓦瓦苦( 万岁)! 经过 7 天 7 夜顺利通过 200 里彝地, 为抢渡大渡河赢得了 时间。在红军面临茫茫草地的时候, 当地一位60 多岁的藏族翻译不畏艰险,带领红军在水草地行军四天四夜, 终于开辟了一条可以让红军大部队通过的生命线。丹巴县巴底乡贫苦藏民格达一先, 把自 己家仅有的玉米和 3 斤二季豆种子, 煮熟了送给红军战士吃, 还用家中的存麻编了15 双草鞋送给红军。
——摘编自 黄道炫: 《永恒的纪念——红军长征与少数民族》、
周瑞海: 《论少数民族在红军长征中的地位和作用 》 等
问题: 阅读史料, 概括军爱民、民拥军的史实。
史料 7
长征时, 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 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 25 岁。 1955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 在中将以上的 254名将帅中, 有 222 人参加过长征。 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 9 位元帅为 36. 5 岁, 8 位大将为 31. 7 岁, 48 位上将为 25. 9 岁, 157 位中将为 23. 8 岁。 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 平均走 365 华里才休整一次, 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 在 368 天中, 有 15 个整天用 在打大决战上, 有 235 天用 在白天行军上,18 天用于夜行军。 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 平均每前进 1 公里, 就有三、 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摘自 《长征--江南都市报纪念长征胜利 70 周年》、
朱曙光: 《长征胜利史--培育忠诚卫士的不竭源泉》
史料 8
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其中有些参加了红军),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官僚、地主、税吏)的财产,把他们的财物分配给穷人。现在有千百万的农民看到了红军,听到了他们讲话,不再感到害怕了。红军解释了土地革命的目的和他们的抗日政策。他们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留下干部来训练游击队,使南京军队从此疲于奔命。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问题: 阅读史料 7、8,结合课文,红军为什么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