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火车》教学设计
小甸子镇牌楼小学
于慧杰
《乘火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问题。(出示情境图)看,这幅情境图主要是讲干什么?(随机出示课题“乘火车”)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情境图的意思。(要求把人物、事件和信息讲清楚)
2、根据这幅情境图书中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出示问题)
3、生汇报。追问:你是怎么想到提出这个问题的?(预设:a、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b、7节硬座车厢看多少人?c、这列火车一共可以乘多少人?)
4、通常我们解决问题先从最简单的入手。我们先解决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
二、探究新知:
(一)●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1、谁能列出算式呢?(72×5= )。为什么用乘法?
那72×5得多少呢?现在请你们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可以结合上节课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计算方法去思考。想好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研究成果与老师同学一起分享。其它组认真倾听,可以给展示的小组补充成向他们提出你不理解的问题。
汇报:(口算 (列表格 (竖式(说清个位向十位、十位向百位连续进位)
师总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个位满几十要向十位进几,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不光个位满几十要向十位进几,十位满几十要向百位进几。要把进上来的数写在横线上面,进位时,千万不要忘记做上标记。
组织学生将计算完整(写上单位和答 )
过渡:刚才同学们靠着个人的智慧和小组的力量研究出了72×5的计算方法并算出了正确的结果。接下来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7节硬座车厢看多少人?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怎样列式:118×7。
(二)●7节硬座车厢看多少人?
1、118×7得多少,你们有思路吗?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下你们的想法。
2、这次研究中你们发现这道题和前一道题有什么不同呢?(三位数乘以一位数),哪组同学愿意到前面用口算和列竖式的方法为大家展示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汇报方法;写上单位和答。
3、观察黑板上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连续进位)。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我们在用竖式解决这样的题时,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数。
4、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这列火车一共可以乘多少人?前两个问题算出来了,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用什么方法计算啊?(加法)本节课不再研究。
三、练习
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都掌握了吗?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
P 57 1题
1、谁能大家讲一讲采蘑菇的故事?看问题,要求我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2、生汇报。
2题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学到的知识吧,谁能说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
《乘火车》教学反思
小甸子牌楼小学
于慧杰
《乘火车》教学反思
《乘火车》一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乘法这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它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本节课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再让学生发现本节的计算与上节有什么不同时,通过计算的比较,很多学生都发现了本节的进位和上节课不同的是连续的进位。当然,也有一小部分的孩子对算法的理解有困难,对于进位的数字没有加上去,我利用学生讲解,小组交流等方法帮助学困生更好地掌握。
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在主动探究,学习新知层次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小组练、独立练、分层练、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动脑、动口,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拓宽延伸,发展新知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