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练习:15 无言之美(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练习:15 无言之美(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3 11:2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无言之美
议论文的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议论文语言具有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一般考查的是表限制的词语。,答题思路:①亮明观点;②解释词语,分析该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具体作用;③从否定的角度分析词语的作用;④扣住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来答。,答题模式:不能删,这个词表示……,是对……的限制,若删去,就成了……,句子表意与事实不符,限制性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意蕴(yùn)     榆柳(yú)
称心(chènɡ) 瞬息(shùn)
B.惨戚(qī) 怆然(qiānɡ)
缥缈(piāo) 意蕴(yùn)
C.颦(pín) 谚语(yàn)
雕塑(suò) 墟里(xū)
D.寂寥(liáo) 蛾眉(é)
笼统(lǒnɡ) 譬如(bì)
【解析】B.怆(chuànɡ);C.塑(sù);D.譬(pì)。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无言之美  唯妙唯肖  包罗尽致
B.以言达意  信手拈来  丝毫不爽
C.尽善尽美  珠两悉称  目不忍睹
D.闲情逸至  瞬息万变  金刚怒目
【解析】A.唯(惟);C.珠(铢);D.至(致)。
3.下面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山青水绿,树木葱葱,小小的房屋若隐若现,眼前的美景使我心旷神怡。
B.伫立海边,我不禁望洋兴叹:“多美的大海啊!浩渺阔大而又幽微蕴藉。”
C.鲁迅笔下的人物,一个个刻画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D.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严肃认真,不能轻描淡写地走过场。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边的云层缓缓分开,仿佛在为谁让道。渐渐地有红霞渗透出来,整个芦苇荡(盖上/染上)一层淡红色,屏息凝神看去,芦苇荡的边际似乎开始燥动, 不远处冒出几个小点,小点越来越大,定睛一看,①!它们如晨曦中报晓的使者,欢腾着飞向人群,(盘旋/徘徊)在空中,人群中不时传出阵阵喝彩声。这些水鸟一会儿俯身向下,②,亲昵地送去晨光的问侯;一会儿拍翅向上,③,似乎在等待日出的刹那。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A.渗(shèn)透 燥动
B.屏(bǐnɡ)息 欢腾
C.亲昵(ní) 晨曦
D.刹(shà)那 问侯
【解析】A.燥(躁);C.昵(nì);D.刹(chà),侯(候)。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D)
A.染上 徘徊 B.盖上 徘徊
C.盖上 盘旋 D.染上 盘旋
(3)在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A.居然是雪白色的水鸟 轻轻掠过水面 飞到芦苇荡尖
B.水鸟居然是雪白色的 轻轻掠过水面 飞到芦苇荡尖
C.居然是雪白色的水鸟 飞到芦苇荡尖 轻轻掠过水面
D.水鸟居然是雪白色的 飞到芦苇荡尖 轻轻掠过水面
5.汉字中有一类字叫作“会意字”,清代学者王筠说:“会意者,合二字、三字之意以成一字之意。”请从给定的会意字当中选择一个,仿照示例对其字义进行解析。
会意字:从、吠、休、炙、苗
示例:晶,由三个“日”字构成,“日”为发光体,三个“日”更具光亮,因此,“晶”是光亮的意思。
选字并解析:示例一:从,由两个“人”字构成,二人相随,所以,“从”是跟从的意思。 示例二:吠,由“口”和“犬”二字构成,狗之声从口出,因此,“吠”指狗叫。 示例三:休,由“人”和“木”二字构成,一人在树旁,因此,“休”具有休息之意。 示例四:苗,上面是“草”,下面是“田”,田中长出植物,所以,“苗”指初生的植物。
文学的趣味
朱光潜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文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创造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节选自《谈美谈文学》,有删改)
6.阅读全文,提取文段信息,完成下列填空。
本文第①段从孔子的名言谈起,指出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第②③④段列举文艺欣赏的三种毛病,第⑤段提出诊治的办法,从第⑥段起,作者就文艺欣赏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论断。
7.“精神上的残废”“精神上的中毒”“精神上的短视”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1)“精神上的残废”:根本不知,感受不到趣味。
(2)“精神上的中毒”:趣味低劣,缺乏鉴赏力。
(3)“精神上的短视”:知得不全,趣味窄狭。
8.第⑥段说“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为什么不能欣赏呢?
因为这些旧文学家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不能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所以不能欣赏。(意思对即可)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A.知得欠缺,大半会导致文学趣味的欠缺。
B.要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应读尽古今中外作品。
C.文学的趣味,必须靠作者自己去创造。
D.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必须快速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