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出师表
,解释文言词语的方法,(1)语法推断法,可根据前后文判断出词性,再推断其含义;可根据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推断词义。(2)语境推断法,可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语的具体含义。(3)联想推断法,即联想课内所学、联想现代汉语、联想双音节词等。(4)语言结构推断法。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采用互文修辞,在同一位置上的词语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5)代入检验法,选择题可将题干所给的义项代入句中,通过句意通顺与否判断解释是否恰当。))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cú) 妄自菲薄(fěi) 陟罚(zhì)
臧否(zānɡ pǐ) 猥自枉屈(wěi)
裨补(bì) 阙漏(quē) 行阵(hánɡ)
夙夜(sù) 庶竭(shù) 驽钝(nú)
攘除(rǎnɡ) 咨诹(zōu)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存亡之秋(时候)
(2)先帝之殊遇(特殊的礼遇)
(3)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4)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展)
(5)陟罚臧否(提拔、晋升)(赞扬和批评)
(6)先帝简拔(选拔)
(7)悉以咨之(询问)
(8)躬耕于南阳(亲自)
(9)猥自枉屈(辱。谦辞)
(10)攘除奸凶(排除,铲除)
(11)斟酌损益(损害)(益处)
(12)以彰其咎(揭示)
(13)咨诹善道(询问)
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扩大
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4)由是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效
(2)道
(3)所以
5.文学常识填空。
(1)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2)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6.理解默写。
(1)作者分析先汉兴隆后汉倾颓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描写先帝三顾茅庐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某企业濒临倒闭,这时,老李走马上任,当上总经理,肩负起扭转亏损局面的重任,真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出师表》中写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7.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C)
A.斟酌损益/精益求精 计日而待/不计其数
B.不求闻达/知书达理 由是感激/实事求是
C.夙夜忧叹/忧心如焚 庶竭驽钝/尽心竭力
D.察纳雅言/温文尔雅 存亡之秋/春夏秋冬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达。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3)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如果没有发扬皇上盛德的话,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
9.《出师表》中作者向后主着重提出了三个修明政治的主张,即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其中最重要的是亲贤远佞。
10.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的意思。
1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陆游在诗中对诸葛亮的赞誉。结合课文,说说诸葛亮身上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
忠心耿耿,知恩图报,严于律己,做事谨慎。
(2019·安徽)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注释】①染:熏陶,沾染。②与:赞许,亲附。③狎:亲昵,亲近。
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所以:……的原因
(2)未尝不叹息痛恨 痛恨:痛心、遗憾
(3)愿陛下亲之信之 愿:希望
(4)不私于物 私:偏爱
(5)今则不然 然:这样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这(些)都是忠正贤明,(可以)为保全节操而死的人。
(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亲近爱护君子,疏远拒绝小人。
14.【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汉室之隆”,【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立身成败”。(用原文语句填空)
15.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①善人,指贤臣或君子;②善行,指好的品行。(意思对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处世为人、事业成败,(关键)在于受到什么熏染。陛下在贞观初期,磨炼修养,注重名誉操守,不偏爱外物,只尊崇良善。亲近爱护君子,疏远拒绝小人。如今却不这样了,轻视小人,礼敬尊重君子。尊重君子,于是敬而远之;轻视小人,于是亲近起来。亲近起来就看不到他的错处了,疏远起来就不知道他的好处了。
(2019·青岛)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有大志,通贯书术。
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多病,辞职,帝曰:“公不见金①在矿何贵之有?_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朕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②焉。卿虽疾,未及衰,岂得便③尔?”
时上封事④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
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⑤,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金:金属。②砺(lì):磨砺。③便:安适。④封事:指密封的奏章。⑤违:过失、错误。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 狱:案件
B.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 谤:诽谤
C.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 彰:揭示
D.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 弼:辅佐
【解析】谤:提建议。
17.下列句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
例句: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A.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解析】例句的“以”是“按照”的意思。A.以:按照;B.以:因为;C.以:用;D.以:连词,而。
18.下列句子与文中“封事,谤木之遗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B)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C.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解析】例句是判断句。A.倒装句;B.判断句;C.倒装句;D.省略句。故选B。
19.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魏征因多病辞官,皇帝以金属自比,要求魏征做“良匠”对他加以磨砺。
B.魏征劝谏皇帝,想要知道自己的得失,就要广泛听取意见,让臣子们畅所欲言。
C.皇帝认为房玄龄助他平定天下,魏征纠正他的过失,他们都是国家功臣,于是解下佩刀赐给二人。
D.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认为魏征践行仁义,尽心辅佐,才干超过诸葛亮。
【解析】岑文本认为,诸葛亮才兼将相,不是魏征所能比的。
20.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
(金属)冶炼锻造成器具,人们才把它当作宝贝。
(2)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
唐太宗曾经问群臣:“魏征和诸葛亮相比,谁更贤能?”
【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有远大的志向,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
贞观七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没有解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处理事情按照实情,人人都心悦诚服。因多病,辞去官职,唐太宗说:“您不见金属在矿山有何珍贵?(金属)冶炼锻造成器物,人们才把它当作宝贝。我把自己比作金属,把您比作良匠(对我)加以磨砺。您虽然患病,还未衰老,怎能让您安适呢?”
当时上密封的奏章(言事)的人很多,有的人上书不切实际,唐太宗厌烦他们。魏征说:“古人设立谤木,想了解自己的过错。密封的奏章,就是谤木制度的遗意吧。陛下应当放任他们(让他们)畅所欲言,来揭示自己的得失。说得对,就对朝廷有好处;不对,也无损于朝政。”唐太宗高兴了,对上密奏(言事)的人全都加以抚慰。
唐太宗宴请群臣,说:“贞观之前,跟随我平定天下,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进献忠告,纠正我的过失,只有魏征而已。”(唐太宗)亲自解下佩刀,赏赐给他们俩。唐太宗曾经问群臣:“魏征和诸葛亮相比,谁更贤能?”岑文本说:“诸葛亮兼有将相之才,魏征不能和他相比。”唐太宗说:“魏征施行仁义,来辅佐我,想使我成为尧、舜之君,即使是诸葛亮也无法与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