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蒲柳人家(节选)
,?结构图解?
?写作特色?
(1)大量使用生动传神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
(2)在语言上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3)大量使用比喻,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大量使用短句,整齐简练,读来干脆利落。
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
对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从结构安排的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2)从修辞运用的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哪些艺术审美情趣;看文中所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等。(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叙述顺序的安排及其作用;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4)从选材组织的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以及运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纤夫(qiàn) 呻吟(yín)
痱子(fèi) 断壁残垣(yuán)
B.滑稽(jì) 捯气(dáo)
筵席(yán) 荣膺(yīnɡ)
C.潜伏(qián) 隐匿(nì)
戏谑(xuè) 呱呱坠地(ɡuā)
D.晌午(xiǎnɡ) 威吓(xià)
镯子(zhuó) 腌臜(ā)
【解析】B.稽(jī);C.呱(ɡū);D.晌(shǎnɡ),吓(hè)。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嘬嘴 芭蕉 老茧 提心掉胆
B.温训 呼哨 许愿 呐喊助威
C.驾驭 熏陶 憋闷 天怒人怨
D.谩骂 元霄 擀面 咬文嚼字
【解析】A.掉(吊);B.训(驯);D.霄(宵)。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他本来是个好动的孩子,现在你要他一天到晚坐在家里,他难受得如坐针毡。
B.在春风和煦的星期天,老师带领我们来到野外,欣赏美丽的春景,师生共享天伦之乐。
C.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坍塌破败,只剩下断壁残垣,埋没于蓬蒿荆棘之中。
D.现在,只有一个人能搭救何满子;但是,何满子望眼欲穿,这颗救命星却迟迟不从东边闪现出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A.《蒲柳人家》这篇小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丈青大娘等人物形象,歌颂了运河两岸淳朴的民风民性。
B.保持为政清廉,是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取得广大群众信任的重大问题。
C.司法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56%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
D.我们一定要跳出惯性思维,提高思想认识,着力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经济转型。
【解析】A.“歌颂”与“民风民性”搭配不当,可将“歌颂”改为“展现”或将“民风民性”改为“劳动人民”;B.在“保持”前加上“能否”;C.句式杂糅。
5.(2019·安顺)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
研究中国文化、探究中国文化精神, , , , , 。
①注重田野调查
②而要植根大地、连通地气
③为此,要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④切不可坐在书斋里
⑤一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中华文化血脉
A.③②⑤①④ B.③④②⑤①
C.④②③①⑤ D.④③②①⑤
老圣人
赵长春
①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
②老圣人也被称作“圣人”,当年,他被唤作“圣人”,原因不得而知。现在老了就加了个定语,“老圣人”。
③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就拿春分这一天来说,他要把村里的小孩子们召集起来,在村中老槐树下的大碾盘上,立蛋。
④立蛋,就是春分这一天,将鸡蛋立起来。老圣人先示范,轻手撮一鸡蛋,竖在平展的碾盘上,屏息,慢慢松开,鸡蛋就立起来了!然后,他给孩子们分鸡蛋,一人两枚,围绕碾盘,看谁先立起来,发奖。
⑤这个时候,是村子里春节过后的又一次小热闹。不过,大人们不多,年轻人更少,这时候,老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
⑥人们说:“这有啥意思?自己买鸡蛋,再买些铅笔、写字本、文具盒……”老圣人说:“这很有意思。就拿春分立蛋来说,是老祖宗们四千多年前就玩的游戏,一辈辈、一代代,传到现在了,会玩的人少了,人家外国反而玩疯……”老圣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孩子们立鸡蛋,心静一下,比玩游戏好。”
⑦说话间,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将鸡蛋立起来了。孩子们很开心地围拢着老圣人,听他讲春分,讲节气,讲碾盘的故事。
⑧碾盘也有故事,碾盘很老了,村里人用了好多年,如同村口的老井。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不用碾盘了,包括石磙,还有老井。老井早就被填埋了,一些石磨、石磙,还有马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被人偷跑了,卖到城里了……老圣人就操心老槐树下的大碾盘。有个夜晚,老圣人突然喊了起来,就在老槐树下。原来,那些人又来偷了!
⑨老圣人说,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村子都有历史,每一家都是传奇。这老碾盘,每家的祖辈都吃过它碾出的面、小米、苞谷……他说的故事,有个后来上了大学的孩子写了出来,写进了他的书里。老圣人保护老碾盘,差点儿拼了老命。
⑩春节,村上的人多了起来,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掂了年货去看老圣人。他说:“别看我,看看咱们的老槐树、老碾盘。”老槐树、老碾盘,就成了村子一景。
还有,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赌博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这也与老圣人有关。他喜欢管闲事,不怕人家烦。他说:“人都光想着赚钱了,不行,还得讲老理,这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老理,是几千年的好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脸面。”
想一想,对,就是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时说的,提倡的。
老圣人有一方墨,古墨,好多年了,油亮,沁香。他有个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的验方,就是点燃油松枝,烘烤古墨,然后按摩孩子的额头。古墨微软,香香地透出凉意,有股幽幽的药味。几声喷嚏,打个冷战,小孩子就好了!他还治疗痄腮,研墨,毛笔蘸汁涂抹腮边,一圈一圈,如此两三天,就好了!
老圣人说:“古人凭心,诚信为本。墨也讲究,内有冰片、麝香、牛黄等,为的是读书人安心、静心。学须静也,静须学也。可惜,好多人做不到了。”
老圣人九十多岁了,身体很好。他习惯饭前喝水,小半碗白开水。有记者采访,问这是不是他的长生之道。他说:“哪里呀,儿时家贫,每当吃饭,父母先让孩子们喝水,喝完检查,如果碗里控出来水,就少给饭……”说着,老眼泛出泪花,又笑道:“现在多好,吃啥喝啥,都有!”
老圣人大名叫王恒骧,袁店河畔人。
叫他“老圣人”,我觉得有些委屈了他,在袁店河的语境里。
不过,“圣人”的真正意思是很有讲究的。在袁店河,也只有他能配上这个称呼。
现在,读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少,谁还能再被称为“圣人”呢?
(原载《百花园》)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圣人”做了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事。
春分立蛋;操心碾盘;喜管闲事;饭前喝水。
7.品味第⑤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老圣人”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
示例:“春分到,蛋儿俏。”竖立起来的蛋儿好风光。只要孩子们从小了解节气,了解好传统,我买鸡蛋、买奖品花再多的钱也值了!
8.说说第段两处加点的“就好了”有何表达效果。
“就好了”,意思都是指治好了病。两个“就好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赞美了“老圣人”治病的验方灵验,也是对“老圣人”仁义之心的赞美。
9.联系全文回答,“我”为什么觉得在袁店河的语境里,叫他“老圣人”有些委屈了他?
袁店河的语境里,“老圣人”带有讽刺和嘲弄的意味,讽刺别人书读多了,读迂了。但文中描写的“老圣人”是一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人,他不只是袁店河的一位典范,也是整个中国的一位典范。
10.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请探究其作用。
在“立蛋”一事中,它是场景之一;在“操心碾盘”一事中,它是“讲碾盘的故事”的主体,是“老圣人”捍卫传统文化的见证,是村子文化的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