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综合测试卷(四)
(第四、六单元)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序
一
二
(一)
(二)
(三)
(四)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D)(2分)
A.诘难(jí) 怡情(yí) 旷远(kuànɡ) 信手拈来(niān)
B.滞碍(zhì) 契合(qì) 暮霭(ǎi) 味同嚼蜡(jué)
C.惆怅(chóu) 聪颖(yǐnɡ) 赋予(yǔ) 铢两悉称(chēnɡ)
D.拘泥(nì) 真挚(zhì) 寂寥(liáo) 浮光掠影(lüè)
【解析】A.诘(jié);B.嚼(jiáo);C.称(chèn)。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2分)
A.藻饰 含蓄 暄染 目不忍睹
B.借鉴 谚语 荒僻 狂忘自大
C.熟悉 海啸 劝诫 心旷神佁
D.风暴 统筹 苟安 身临其境
【解析】A.暄(渲);B.忘(妄);C.佁(怡)。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2分)
A.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栩栩如生的交响乐。
B.凡事,不要过于吹毛求疵,但是对待学习,我们要有这种精神。
C.大师们用长针、短针、虚针等细腻针法,结合劈、捻、拼、嵌、叠、飘等多种技法,将油画、水墨画、肖像画等各类艺术原作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D.专家指出,前段时间社会上流传的吃盐补碘能抗核辐射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解析】“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这里用来形容交响乐,不符合语境。
4.下面一段话有语病的一句是(D)(2分)
①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高居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排行榜首位。②这部影片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③影片体现的英雄情怀、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带给我们许多启示。④由于《流浪地球》的热映,使中国科幻电影事业迈向一个新时代。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解析】第④句主语缺失,应删去“由于”或“使”。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B)(2分)
①生活中的磨难没能掩盖生活中的温情。
②还是刻骨铭心的纯真爱情,都在荒寒的人生底色上涂抹上温情的色彩,温暖着读者的心。
③尤其是孙少平和田晓霞之间近乎柏拉图式的爱情,纯真甜美,让人心醉。
④这是一个温暖的世界。
⑤无论是醇厚的父子之爱、纯洁的同窗友情、美好的同事情分、淳朴的乡邻情谊。
A.①④⑤②③ B.④①⑤②③
C.①⑤②③④ D.④⑤②①③
6.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被白发,欺人奈何?
(2)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中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图的句子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3)《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出来的词句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4)由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同是写边塞景色的词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5)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几句写出了作者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一腔报国之志难于施展的情怀。
7.《儒林外史》人物众多,形象繁杂,同学们在共读此书时,从不同角度对人物进行了梳理。阅读下表,完成表中题目。(4分)
作品
类别
人物
类别
人物
思考
《儒林外史》
主要形象
杜少卿
虞育德
严监生
次要形象
娄焕文
郭铁山
胡屠户
(1)正面(或其他表示肯定褒扬的词)
形象
杜少卿
沈琼枝
虞育德
(2)反面(或其他表示否定贬抑的词)
形象
牛浦郎
潘三
严监生
热衷科考的
形象
范 进
周 进
匡超人
不屑科考的
形象
杜少卿
庄绍光
(3)王冕(或填“迟衡山”等其他符合要求的人物亦可)
,在阅读人物众多的小说作品时,对人物进行分类整理有何作用?
我的理解:
(4)这样分类整理,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小说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8.学校将五月定为“大阅读”主题月,将开展一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8分)
(1)《西游记》中的沙僧参加阅读社团的招聘,请你写出录取或淘汰他的理由。(2分)
示例一:(1)录取。理由:沙僧对团队忠诚,任劳任怨,能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 示例二:淘汰。理由:沙僧少言寡语,能力平平,工作缺乏主动性。
(2)你应聘到阅读社团做图书室管理员。室内藏书以《论语》《孟子》《诗经》《道德经》《资治通鉴》《李太白集》《东坡集》等为代表。请用一句话概括藏书内容。(2分)
本室藏书均是传统文化(或古代经典)的精华(精品、结晶、典范)。
(3)为纪念建国七十周年,班级将举行“我和我的祖国”系列活动,请你根据示例将活动内容补充完整。“读起来”,筑牢爱国信仰(或信念);“讲起来”,砥砺强国志向;“做起来”,汇聚报国行动。(2分)
(4)学校筹备“电子阅读与传统阅读孰优孰劣”的辩论活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最后的总结发言。(2分)
示例:同学们,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各有利弊,变的是阅读方式,不变的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让我们把电子阅读与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在阅读中感受美好,传承文化。
二、阅读理解(38分)
(一)古诗词赏析。(6分)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9.这首词的作者是秋瑾。(1分)
10.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2分)
示例: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有合理想象,语言生动即可)
11.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3分)
示例: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只答“用典”也可)(或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①,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②,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③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④,终身不易。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三代以降:夏商周三代以来。②操心制行:思虑行动。③孙氏:孙权。④言如蓍(shī)龟:(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
1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2分)
A.不求闻达于诸侯 隔篁竹,闻水声
B.以伤先帝之明 明灭可见
C.兵甲已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D.陛下亦宜自谋 肉食者谋之
13.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因此感奋激发(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14.语段【甲】作者追述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和先帝临终托孤三件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①对先帝的感激之情;②对刘备父子的忠心;③兴复汉室的决心。
15.结合两个语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诸葛亮被称为“千载人”的原因。(3分)
①颇具政治远见;②忠心赤诚;③感恩图报;④治国有方;⑤用兵仁义。(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诸葛孔明是千载伟人,他用兵行军、指挥作战,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大概他的思虑行动,全出于忠诚。他生在乱世,亲自在田间耕种,假使没有徐庶的一句话、刘玄德的三顾茅庐,那么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扬名显达是一定的了。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见玄德,(纵论天下大势时,)就提出不可与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可相互支援而不可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终其一生也没有变更。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将爱国主义写在青年奋进的旗帜上
叶子鹏 王财忠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家国情怀始终是历久弥新的歌颂主题;自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族侵略、重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壮阔征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凝魂聚气、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__甲__。对祖国的爱亦如对母亲的爱,是一种天然有之的朴素情感,是不需要任何客观理由的自觉的爱。在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思想中,爱国是第一位的美德,是一种无限崇高的公共精神。从古至今,自人类社会诞生国家以来,人民都会自觉地把自己的存在与国家的存在视为一体,热爱自己的国家是人性的自觉表现和终生为之忘我奉献的伟大目标。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她寻求光荣和福祉是天经地义的人之常情。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__乙__。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正是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之下而立不世之功、而成千秋伟业、而创万古传奇。汉朝张骞怀揣报国之志开辟丝绸之路,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南宋名将岳飞一首《满江红》成为抒发爱国情怀的千古绝唱,激励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奋发图强、建设河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方志敏用《可爱的中国》表达了赤胆忠心的革命家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情怀比天高、比海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__丙__。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只有把爱国转化为实践,把对祖国的深情厚谊转化为实际行动,爱国的力量方如有源之水,流之不竭。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十六岁便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爱国给予的奋斗力量;大科学家黄大年在祖国的事业面前“俯首甘为孺子牛”是爱国赋予的奉献力量。爱国的力量是精神的强力之表现,毛泽东同志所讲的精神原子弹,是爱国力量最生动形象的表达。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雄踞于世界的东方,当代青年躬逢千年未有之盛世,务必坚定爱国的自觉、奋发为国的情怀、激发强国的力量,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将爱国主义写在青年奋进的旗帜上。
(选自中国青年网,有删减)
16.根据文章,请将下面三句话的序号分别填入相应的位置。(3分)
①爱国是一种情怀,爱国的情怀是最为深厚的情怀。
②爱国是一种力量,爱国的力量是最无坚不摧的力量。
③爱国是一种自觉,爱国的自觉是最为深刻的自觉。
甲:③ 乙:① 丙:②
17.结合本文第④段,说说对加点字的理解。(3分)
爱国的力量是精神的强力之表现,毛泽东同志所讲的精神原子弹,是爱国力量最生动形象的表达。
把爱国力量比作“精神原子弹”,生动形象,有力地论述了“爱国是一种力量,爱国的力量是最无坚不摧的力量”这一分论点,让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18.下列链接材料,作为哪一段的论据最恰当,请说说理由。(3分)
【链接材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爱国诗人陆游生死离别之际唯一牵挂的是“王师”何时北定中原,这就是爱国的自觉。
这一则材料最适合作为第二段的论据。因为材料用爱国诗人陆游生离死别还念念不忘“北定中原”,体现爱国的自觉,这一事例与第二段的论点“爱国是一种自觉,爱国的自觉是最为深刻的自觉”一致。
(四)文学类作品阅读。(13分)
转 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走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19.标题《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3分)
“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不管是自然的景物变化,还是人类的种种人生经历,它都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自然地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这个变化常在你不知不觉中就发生了,短的就像你“转身”一样,身边的一切都不是从前的了。我们要珍惜当下的人和事,不要给自己留遗憾。
20.文中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画线句子使用了排比、比喻和拟人。用排比表现了作者所见的春花多,水的清、柔、和谐;比喻、拟人的运用使自然的花、水充满灵性和感情,读来琅琅上口,意境优美,沁人心脾,回味悠长。
2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E)(4分)
A.本文重点描写了三次“转身”的动人情景,分别为:在车站,善良的年轻人转身没入人群,我来不及道歉;秦岭深处,一个美丽的女孩转身消失在命运的路径;南大街路口,我想帮助的一位贫苦的中年乞丐转身而逝。
B.第①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 “打捞”这个词用得极妙,与前文中的“人海”相呼应,说明人海茫茫,纵然可以寻找也不可能再找到她的影子。
C.第②段“转身,就是永别”这句话,总括了作者个人的体验与感悟,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D.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采取“概括——具体——概括” 的结构模式,表达出了对真善美的热切追求。
E.本文主要采用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刻揭示了“转身”的内在意蕴,使文章的立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人读之耳目一新。
【解析】A.作者是写了三次,但第一次只是个引子,是略写的;E.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明显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间有抒情和议论。所以A和E错。
22.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最后一段从结构上看是对前文细节描述的一个全面总结,在全文中起总结全文的作用;从立意上看,最后一段把前文的真实的“转身”瞬间,升华到人生的种种时间变化,然后呼唤人们珍惜爱护当前的“真善美”,使文章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三、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50分)
1910年秋,不满17岁的毛泽东准备离开闭塞的韶山去长沙求学。临行前,写成《呈父亲》一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力透纸背的四行短诗,书写了伟人人生启航之际的少年豪情,纵贯了伟人一生的信念追求。
当下的同学们正值人生花季,绚烂无比。正所谓心中有梦,肩上有责,脚下有路。在18岁成人礼即将到来之际,你想说些什么?
请以“我的青春寄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