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生存下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生物,在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中,大量的物种灭绝了。据统计,化石记录中的2500科动物,只有小部分顽强地生存下来了,生存到今天的仅有三分之一。
课文共分为三大部分。
一、围绕地雀所进行比较、推理研究,领悟达尔文自然选择原理。
此环节的学习用来阐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里有关于生物在自然选择环境下“适者生存”的认识,这种观点通常又被理解为“优胜劣汰”,而且常常被用于解释生物和人类社会的现象。适者生存与优胜劣汰的涵义虽然有所差异,但他们的本质都是通过环境的自然选择。例如:斑马、蝴蝶、壁虎、变色龙的保护色,枯叶蝶、尺蠖的拟态体现适者生存的原则;现代马、羚羊、斑马时时遭遇天敌猎豹等强暴动物的威胁,往往强壮速度快的动物得以生存,体现优胜劣汰的原则。课本提供的地雀的资料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经典个例。
二、了解达尔文及其学说。让达尔文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探究精神在学生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让学生对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有较明晰的认识。 达尔文一生观察研究了大量的动物,于1895年出版了震惊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他认为,生物最初是有非生物发展起来的,现存的各种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而不适应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地进化、演变着。 三、观察图片,应用达尔文自然选择的学说,解释长颈鹿的颈部为什么这么长。
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有的颈长,有的颈短。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缺乏青草的时候,短颈的长颈鹿吃不到高处的树叶,生存下来的机会就很少,留下来的后代则更少;颈长的长颈鹿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存活下来,并且一代代地繁殖,就有了今天的长颈鹿。
学情分析
由于地雀的观察研究由来已久,学生探究地雀,不仅资源丰富,而且能更好地与达尔文的研究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进化论产生的历史与现状,从而研究理解进化论、发展进化论。
教学目标
1.能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作出合理的解释。
2.能以某个具体对象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道理。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休止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地雀为例,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道理。
难点: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评价任务
1.通过资料认识地雀的演变过程,认识达尔文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道理。
2.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颈部为什么这么长。
教学准备
1.各小组准备一小袋烘烤熟的花生。
2.教师准备钳子、镊子若干。
3.学生查阅达尔文的故事及关于人类进化的相关资料。
相关课件。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过程
师:观看一段关于恐龙的视频。 在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中,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物种灭亡了、消失了,那么这种奇妙现象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哪些物种生存下来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谁能生存下来
师:首先,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鸟吗?
师:那你们知道哪些鸟呢?
师:大家知道得真多呀!今天我给同学们介绍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做 地雀,大家能看出这两种地雀有什么不同吗?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第一只喙大而坚固,知道喙是什么意思吗? 对,是嘴巴的意思!第二只喙小而不坚固。这两种地雀有一种已经灭绝了!同学们猜猜看,是哪一种呢?
师:我已经听到很多同学说是第二种,科学是用来探究的,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好吗?
1.吃花生实验。 为了让学生体验地雀的喙对吃食的影响,创设一个地雀吃种子的情境:
将各大组分成大地雀、小地雀两个小组,大地雀组学生全部拿钳子夹破花生,小地雀组拿镊子夹破化生,夹破一颗花生表示吃了一粒种子。一分钟后,大地雀组、小地雀组分别数一数“吃”了多少粒种子。
讨论为什么大地雀吃得多?因为钳子比镊子坚固有力量。
2.阅读分析课本第9页的小资料。
讨论为什么有的地雀能存活下来,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来?
因为其喙大而强壮,容易咬破种子壳,而小地雀喙小而不坚固,喙缺乏力量,不仅吃得慢还容易伤着其脆弱的喙。
3.拓展。
为了生存的需要,地球上还有许多生物表现出许多特别的生存本领,适应生存环境。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①斑马、蝴蝶、壁虎、变色龙、尺蠖蛾等动物的保护色。
②枯叶蝶、竹节虫、尺蠖的拟态。枯叶蝶的样子像枯死的褐色树叶,竹节虫象幼嫩的竹子茎,尺蠖幼虫的形态象树枝。
③羚羊、斑马的奔跑。猎豹、瞪羚——天生仇敌,它们同样都是为了速度,放弃向强壮进化。
4.查阅地雀与达尔文的资料、查阅人类进化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