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
1
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历史意义
3
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一:官渡之战
公 元 200 年
官 渡
曹 操 袁 绍
曹 操 胜
以 少 胜 多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时 间
地 点
人 物
结 果
特 点
影 响
十万人
三、四 万人
曹操
袁绍
公元200年
官 渡 之 战
夜袭乌巢,
毁袁粮草
合作探究一:曹操为什么能在官渡之战中取得胜利?
(提示)
1.政治上:
2.经济上:
3.重视人才,听从( )的计策,战略得当
4.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意见。
''挟天子以令诸侯''
实行屯田制,实力不断增强
许攸
老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天下形势示意图
北方
南方
自主学习二:赤壁之战
公 元 208 年
赤 壁
曹 操 孙刘联军
曹 操 败
以 少 胜 多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时 间
地 点
人 物
结 果
特 点
影 响
曹 操
20万人
刘
孙、刘联军
5万人
赤壁
赤壁之战(208年)
官渡大战中,曹操以少胜多,事隔八年,为什么在赤壁大战中,兵强马壮的曹操却失败了呢?
合作探究二: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性。
2.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出奇制胜。
启示:
谦虚谨慎,骄傲必败;
重视利用自然条件;
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
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魏
蜀
229年
221年
洛阳
曹 丕
220年
刘 备
孙 权
吴
成都
建业(南京)
重农业
修水利
发展经济,
改善民族关系
造船业发达,
发展海外贸易
自主学习三:三国鼎立
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国名 时间 建国者 都城 经济发展情况
阅读材料并思考: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材料一: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材料二:魏国建立之后,统治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注重兴修水利。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将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的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提示:东汉中期以来,统治黑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割据混战,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魏、蜀、吴统治者在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一,并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人民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从这些史实看,这既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的融合。因此,我们说这是历史的进步。
课堂小结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袁 绍
曹 操
官渡
之战
曹 操
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
魏
蜀
吴
三国鼎立
巩固练习:
1、东汉末年,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其中实力最强的是黄河中下游的( )
A、曹操和袁绍 B、刘备和孙权
C、曹操和刘备 D、孙权和袁绍
2、下列人物不是三国时期的是( )
A、刘备 B、诸葛亮 C、孙权 D、曹操
A
D
3、三国时期经济得以恢复的共同原因是( )
A、民族融合 B、统治者致力于恢复发展经济
C、生产工具进一步改进 D、开垦荒地
4、易中天的《品三国》是曾风靡全球的节目。他所品读的“三国”是指( )
A、夏商周 B、宋元明 C、元明清 D、魏蜀吴
B
D